胃癌患者血清IL-17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2022-11-23胡淑敏吴晶晶
胡淑敏 吴晶晶 李 珂 孙 克
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细胞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70岁群体。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出现严重呕血、腹痛、黑便等症状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临床治疗难度增加,导致整体预后欠佳[1-2]。肿瘤进展及转移一直以来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微血管形成与肿瘤进展及转移存在密切关系,大量微血管形成能为肿瘤生长及侵袭提供充足营养物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促血管生长因子,能诱导新生血管形成,故胃癌患者体内VEGF常呈高表达状态,检测其水平能较好的反映微血管形成情况[3-4]。而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发现,肿瘤进展与炎症间存在密切关系,炎性因子细胞可能会通过逃避肿瘤免疫、促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促使病灶转移。白介素-17(IL-17)则是由Th17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临床认为恶性肿瘤患者体内IL-17存在明显高表达情况,且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其水平越高。相关研究显示[5-6],IL-17在肿瘤起始阶段的微环境内即存在过表达,认为其参与肿瘤早期发生。但IL-17与肿瘤的具体关系及与VEGF间的相关性尚未完全明确,仍需深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胃癌患者血清内IL-17表达及与微血管形成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61.45±4.38)岁;体质量指数为19~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3.15±2.05)kg/m2;淋巴结转移:30例无,26例有;TNM分期:33例Ⅰ~Ⅱ期,23例Ⅲ~Ⅳ期。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61.37±4.32)岁;体质量指数为18~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4.09±2.02)kg/m2。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胃癌均经病理学确诊;精神状态正常;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其他恶性肿瘤;入组时接受放化疗;合并急慢性感染。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采集3 ml空腹血,以3 000 r/min速度离心10 min,留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17、VEGF水平,仪器选用多功能酶标仪(Varioskan LUX,Thermo),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要求进行。
1.3 观察指标
(1)血清IL-17、VEGF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内IL-17、VEGF水平差异。(2)胃癌患者IL-17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分析胃癌患者血清内IL-17水平与年龄、性别、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间关系。(3)诊断价值: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IL-17、VEGF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4)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IL-17与VEGF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IL-17、VEGF水平
观察组血清IL-17、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IL-17、VEGF水平对比
2.2 胃癌患者IL-17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进展期胃癌者血清IL-17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Ⅰ~Ⅱ期、早期胃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胃癌患者IL-17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诊断价值
绘制ROC曲线分析显示,IL-17水平、VEGF水平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2、0.688,IL-17诊断效能良好,VEGF诊断效能一般,见表3、图1。
图1 IL-17、VEGF诊断胃癌的ROC曲线
表3 诊断价值
2.4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IL-17水平与VEGF水平呈明显正相关(γ=0.628,P<0.05)。
3 讨论
胃癌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对其病因仍未能完全明确,普遍认为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可促使胃黏膜细胞发生癌性突变,从而逐渐转变为胃癌[7-8]。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若未能及时诊断,肿瘤可持续进展,并发生转移,使得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死亡风险较高[9-10]。若能早期明确诊断则有助于及时开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从而获得长期生存,改善胃癌患者整体预后。同时,肿瘤进展及转移的发生机制也是临床研究热点,若能进一步明确,也可为胃癌临床治疗提供指导,降低肿瘤转移风险,提高生存质量。
微血管形成为肿瘤进展及转移的重要途径,随着肿瘤体积的不断增大,肿瘤组织内将建立新生血管网为瘤体生长及侵袭提供充足营养。相较于初期无微血
管的肿瘤,存在微血管的肿瘤属于一个内含大量新生血管、炎性细胞及结缔组织的庞大实体,故其侵袭能力更强,且更易发生远处转移。VEGF则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促进血管形成等多种作用,且参与多种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尤其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内呈明显高表达状态。相关研究显示[11-12],恶性肿瘤患者体内VEGF水平越高,则预后越差,远处转移风险越高。其原因为VEGF水平能直接反映胃癌患者体内微血管形成情况,VEGF活性高,则血管更易于生长,进而为肿瘤生长及侵袭提供支持。同时,肿瘤组织内不仅存在大量新生血管,还包含大量炎性细胞,该类细胞与肿瘤进展及转移的关系尚未明确。相关研究显示[13],炎症反应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且随着肿瘤的进展,可加重机体炎症反应。IL-17则属于具有较强致炎作用的细胞因子,最初是从激活的T细胞杂交瘤内克隆而出的cDNA序列,主要表达于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且多由Th17细胞分泌,NK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也可分泌IL-17。相关研究显示[14-15],IL-17细胞在子宫内膜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内均存在较高表达,或可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但IL-1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VEGF的关系还需深入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IL-17、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IL-17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Ⅰ~Ⅱ期、早期胃癌患者;绘制ROC曲线分析显示,IL-17水平、VEGF水平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2、0.688,IL-17诊断效能良好,VEGF诊断效能一般;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IL-17水平与VEGF水平呈明显正相关(γ=0.628,P均<0.05)。提示IL-17在胃癌内呈高表达状态,且TNM分期高、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IL-17表达水平更高,并与肿瘤微血管形成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胃癌诊断的辅助指标。其原因为IL-17能通过结合其特异性受体IL-17R,诱发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6等分泌,发挥促炎症反应等多种作用,持续刺激肿瘤细胞,促使其生成及发展,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凋亡。IL-17还能通过多途径信号传导通路发挥作用,如刺激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等,从而激活STAT3通路,发挥诱导肿瘤血管生成作用。但该作用可能与IL-17能刺激VEGF表达有关,当IL-17高表达时则能促使VEGF分泌,故胃癌患者中IL-17与VEGF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不仅能够作为早期辅助诊断指标,也可作为肿瘤进展及转移监测指标,为胃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一定指导。
综上所述,血清IL-17在胃癌患者中呈高表达状态,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指标,且IL-17与微血管形成存在明显相关性,监测其水平亦可反映肿瘤进展及转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