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主义视域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透视*
——以“地球的运动”为例
2022-11-23顾松明
顾松明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基于地理课程的性质,践行整体主义教学理念能够提升地理大单元教学实效性,在按照学科、按模块、按知识点教学的大环境下,整体教学方式能解决课时之间的零散性与知识之间的孤立性、单元之间的割裂性与学科之间的无关联性等问题,[2]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迁移。
一、整体主义与地理大单元教学
“整体论”一词最早出现在哲学家斯马茨1926年的著作《整体论与进化》中,其观点包括事物间是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它强调“所有存在之终极统一、联系和内在意义的一种世界观或理论立场”。整体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突出知识间的丰富联系,以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认知结构并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同时鼓励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进行跨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尤其关注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强调学习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即实现1+1>2的效果。
整体主义教学理念的整体教学法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模式开展专题或大单元教学,强调整合整体的功能理清大尺度轮廓,再研究小尺度部分,注重整体与部分的融会贯通,才能深入认识完整的、动态的整体,达成“具观”与“通观”相互融合的目标。下图廓清了整体主义教学与大单元教学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整体主义教学与大单元教学的关系示意图
二、整体主义视域下地理大单元教学研究视点
1.理解课标是大单元教学的关键
从整体视角出发,理解课标是开展单元教学的目标保障。“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对该内容认知的起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初步的了解,高中阶段必修《地理1》继续学习“宇宙中的地球”等内容,与义务教育课程衔接,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业质量要求都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开展大单元教学时要树立学生立场,注意知识衔接和迁移,立足学生真实水平和课标培养目标,从自然现象的初步观察升级到运用原理解释现象,将知识学以致用,突出学科本质。下表为不同学段同一模块内容的课程标准对比(见表1)。
表1 不同学段同一模块内容的课程标准对比
因此教学“地球的运动”时,需要客观了解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初中阶段所学的地球、地图、经纬网等内容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必备知识与关键技能。因此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需要适时再现相关内容,从纵向上理解单元教学的内容标准与认知层级要求,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和综合思维链。
2.统整地理教科书是大单元教学的要义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表现,当前高中地理四个版本教科书的文字、图表、活动等栏目,在同一课标的内容呈现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多元化恰恰能给地理教学带来选择性。下表为四个版本新教科书选择性必修1中“地球的运动”内容呈示对比(见表2)。
表2 四个版本新教科书“地球的运动”内容呈示对比
四个版本教科书主干知识基本一致,但延展性内容异彩纷呈。从“地球的运动”单元来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是该模块的共性内容,但不同版本教科书为达成个别化教学理解,聚焦不同探究主题,呈示了丰富的案例、活动、课题研究等。实施大单元教学之前,建议全面梳理教科书的延展性内容,整合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处理方式,丰富问题引入、情境展示和区域探究思路,并结合教师自身对大单元的学科整体理解,形成具有适切性兼具梯度性的地理教学素材源。
3.贯通学科知识是大单元教学的基础
关键知识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必备支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课程内容覆盖了历史、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地理教学要打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加相关背景性知识教学。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物理、立体几何、代数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制约着学生地理学习的进程和质量。下表为与“地球的运动”关联的学科知识(见表3)。
表3 与“地球的运动”关联的学科知识
完善学生的概念认知系统有利于大单元教学的稳步推进。综合思维要求高、知识联系广是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洞察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拓展式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大单元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4.考试评价改革是大单元教学的动向
高考评价体系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指引了方向,大单元教学则是对高考考查要求中“综合性”的及时回应。例如“地球的运动”单元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要求高,在地理学科育人体系中有其重要性。目前地球运动类试题革故鼎新,呈现从一般规律的应用,转向置于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的特点。这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宇宙环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深刻影响着地球系统的相关知识,并能使用地图、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来准确表达自己的地理经验。例如,2021年江苏省高考卷的试题中,以“游客在悉尼拍摄的照片”为情境,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估算以及地理方位的辨别。该题组有效规避了孤立知识的考查,能有效测评学生对“地球的运动”单元整体理解的质量和掌握水平,印证了整体主义教学所主张的“通观”与“具观”辩证统一关系。
三、整体主义视域下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1.科学预设学习目标,整体指向单元素养培育
整体主义教学追求人的身心、情感、意志和思维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其终极目标是培养整体发展的人。整体主义视域下单元目标的预设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通过目标的达成度来衡量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标准为统领,确定行为动词、条件和对象,进而预设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单元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球的运动”单元学习目标为:(1)通过观察或查阅资料,说出地球运动相关参数,进而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体悟人地协调观念;(2)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依托示意图、软件、野外观察、模型制作等,研究日地系统下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能用时空动态变化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
2.聚焦课程模块主旨,整体构建单元教学情境
真实性情境是单元教学的底色。这里的情境有别于考试场景中结构良好的问题情境,此类情境一般是指向性不明确但蕴含着丰富地理信息的真实情境。
针对大单元核心概念可以创设三大主题情境:(1)时间都去哪了;(2)探究四季形成的奥秘;(3)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研究。其一是教学情境的拟定直指大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标要求相吻合;其二是情境的主题具有高度凝练性,覆盖单元教学主干内容;其三是选取的情境生活性与研究性并重,指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且充满思辨性、探究性。真实情境的创设满足了整体主义教学的“通观”要求。
3.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整体构建单元教学框架
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整体主义教学,要求教师从大视角进行教材整体解读和组织教学。因此整体主义视域下的单元教学,教学任务的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核心和载体。大单元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学习目标应该同步制定,教师基于设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单元核心任务,核心任务可分解为不同认知层级的子任务。[5]
“地球的运动”单元学习核心任务之一:绘制示意图或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子任务: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及地理意义;绘制示意图,说明同时不同地(同地不同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运用相关原理,解释正午太阳的时空变化对季节演变及“五带”的影响机制。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契合整体主义教学的“具观”要求,进行局部分解和难度预设。
4.开展目标分类评价,整体评估单元教学效果
基于目标分类的教学评价是保障整体主义视域下进行地理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手段。根据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制定适切的学业质量内容标准,目的是发现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制定内容标准需要重视单元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聚焦内容又有明确的行为动词,能够反映出对学生的学习期望,且具有发展性和生成性。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从知识和认知两个领域出发,将单元教学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落脚到具体的目标内容。
例如“地球的运动”大单元教学中,围绕“事实性知识”维度可设计评价:能够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及相关参数。从认知领域的“理解”维度可设计评价:能够绘制示意图,说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及其影响;登录香港天文台“互动版太阳路径图”信息平台,能够归纳太阳周日运动规律。“创造”维度的标准可设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晷计时原理,并设计制作赤道日晷模型。
四、结语
大单元教学是践行整体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方式,整体主义是指导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理念。开展整体主义视域下的地理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增强地理课程的整体理解能力。基于课标的整体要求和相关知识的历史脉络,明晰教材结构和学生发展实际,进行整体教学定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单元起始教学可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开展教学,概念课、原理课以及习题课建议以问题驱动教学,复习课与课题研究课则要强调单元内部知识间、单元间及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