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文章的文学思想史意义
2022-11-23叶当前
叶当前
桐城派文学思想有较强的学派特点,汉宋之争、骈散之争、与《文选》学派的论争等,都留存有鲜明的交锋文字,文献依据充分。桐城派古文思想、诗学思想,亦可在其师徒相传的家法及相应的诗话、文话、选本评点中找到直接证据。据此路径阐释桐城派文学思想的成果可谓繁富。然而,罗宗强、左东岭等治文学思想史专家认为,古代士人的文学思想除文学批评著述外,还大量“反映在创作里”。因此,从桐城派的文章里发掘古文家的文学思想与心态,同样值得重视。
罗宗强先生考察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时,立足于这一时期“文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结合“士人心态的变化对文学思想的影响”,重点从“文学自身着眼”发掘文学思想与观念,既是文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原则,也是可资借鉴的方法。桐城派同样处于清代文学发展史的主要线索上,每一位古文家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宦海起落自有对时事的看法,入幕佐治难免怀才不遇之叹,教书授徒时露生计经营之艰,海外出使自然要面对中西文化观念的碰撞,他们丰富多彩的阅历与复杂深蕴的心态亦当表现在文章创作之中。
桐城古文家为乡邦人士撰写寿序、传记、墓表墓志、权厝铭、碑记等,为乡邦文人的诗集、文集、时文集、宴会集等写作序跋,摹写家乡的山山水水,可见桐城地理空间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蕴涵着作者强烈的自豪感,为桐城派的发生发展提供事实依据。桐城派文人之间大量的书信、赠序、序跋、往来赠答之作,或叙述通家之谊,或不断梳理师承统绪,或淡化流派而折衷论文,透露桐城派繁密的交游,亦见同声相应的文派认同感,士人心态有迹可寻。桐城派文论所重视的义理正体现在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古文之中。吴怀东《〈登泰山记〉与义理、考据、辞章“相济”论》一文揭示姚鼐《登泰山记》的良苦用心与深邃的人生感悟,正是从桐城派古文中开掘文学思想的典范之作。
本期刊出汪孔丰、郑晨晨合作撰写的《方东树游幕与骈文创作及其思想面相》,则是从方东树骈文作品探索其文学思想。该文首先细读方东树游幕胡克家幕府时的《跋彭甘亭小谟觞馆文集》,比较方氏与彭兆荪骈文见解,凸显方东树骈散同源思想在桐城派骈散论争中新的理论取向和审美追求;再细读方东树游幕阮元幕府时的《学海堂铭(并序)》《孔雀赋》《汉晋名誉考》三篇骈文,发掘方氏在有意淡化、模糊的书写方式下维护宋儒义理之学的隐晦策略,彰显其虽入汉学风气浓郁的阮幕却不忘初心的复杂心态;最后从音韵学视角考察方东树入邓廷桢幕府时的骈文《谢邓中丞启》,结合《屈子正音》阐述方氏通过音韵训诂以通达古人义理的学术用意。论文从桐城派古文家的骈文创作切入文学思想研究,本身就体现方东树的骈散观,视角可谓新颖;又将这些骈文放在方东树游幕的独特语境中去理解,突出方氏在汉学氛围中尊崇宋学的微妙心态,又客观呈现方氏在姚门弟子群中援汉济宋的折衷心态。可为文章学视域下的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提供参考。
目前,桐城家族、桐城文人交游、桐城派名家年谱等研究依然是热点,从文章入手的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有助于推动本领域的研究回归文章本身,进一步促进桐城派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融合,亦可从一个层面为清代文学思想史的撰述提供资料。当然,从文学作品入手的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栏目热切欢迎学界同仁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