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临床疗效观察

2018-10-21倪伟

健康周刊 2018年14期

倪伟

【摘 要】目的:观察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谷维素片10mg,1日3次;维生素B片20 mg,1日3次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3.4%和95.0%,对照组分别为48.3%和78.3%,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方氏”头皮针;普通体针;梅核气

梅核气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现代医学称之为咽部神经官能症、咽部异感症。本病女性多见[1]。可同时兼见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如焦虑、抑郁、头晕、心悸、失眠等。西医学目前以对症处理为主,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很多患者因为在西医耳鼻咽喉科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不佳,转而求治于中医。笔者应用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35例,疗效满意,并与常规西药治疗即口服谷维素片、维生素B片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6年6月至20l7年9月本院中医针灸科70例梅核气患者,根据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l。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人数 性 别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周)

男 女

治疗组

对照组 35

35 18

16 17

19 41±5

42±5 4.7±1.6

4.5±1.5

1.2诊断标准

根据《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诊断标准[2]:咽部异物阻塞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空咽时症状明显,进食时反而消失,不碍饮食;食管、咽喉、颈部及其周围组织和全身详细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符合失眠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均可纳入。不合作者、临床过程中失访者、孕妇、病情危重者、进行其他影响该方案者排除在外。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头皮针治疗

“方氏”头皮针取穴,依照《头皮针》[3]的相关论述选取:伏象颈部,伏象大椎,伏脏上焦(双),倒脏上焦(双),信号(双),思维。

操作方法:常规皮肤消毒后,选用“云龙牌”0.25mm×13 mm毫针,以拇指及食指中指持针,小臂带动手腕,迅速垂直刺至颅骨骨膜,以听到“啪”的声响为佳,进针后留针30分钟。

2.1.2 传统体针治疗

取穴:列缺(双)、照海(双)、太冲(双)、内关(双),选用“云龙牌”0.25mm×25mm毫针,扎针时与皮肤呈45°角刺入10~25 mm,穴位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最好出现针感沿经络传导的现象,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时间和头针一致。

2.2 对照组

选取传统腧穴廉泉、天突、列缺(双)、照海(双)、太冲(双)、内关(双),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每次留针40min。

两组均采用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级。痊愈: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偶有症状出现,但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轻,如不注意可无觉;有效:症状较前减轻,局部感到轻松;无效:症状同前,无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发现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4%和97.0%,对照组分别为48.4%和76.3%,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详见表2.

组别 人数 治愈 显效 好转 無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5 25(70.4%) 5(15.3%) 4(11.3%) 1(3.0%) 97.0%

对照组 35 17(48.4%) 5(14.6%) 5(13.3%) 8(23.7%) 76.3%

4 讨论

梅核气,最早记载于《内经》: “胆病者,善太息,心下澹澹然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诸病源候论》也有相关描述: “咽中如有炙脔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5]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系由辛辣烟酒刺激或声嘶过度以及情绪激动等多种因素所致的咽喉部慢性炎症或喉神经官能症。而祖国医学中将梅核气归于“郁证”范畴,其发病机制多为郁而痰结、肝气郁结及情志所伤以痰气结于咽喉部位而成,影响患者的饮食及生活质量。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若为情志所伤,肝失调达,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发病,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说,本病系由于“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而成[6]。指出肝易失疏泄调达之常,气机不利,气滞痰凝,而生此病者。故治宜疏肝健脾,畅情解郁,行气导滞,除痰散结。

针灸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自然疗法,长久以来一直被应用于治疗各类疾病,其具有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成本低廉的优势。 “ 方氏”头皮针由陕西中医院原针灸科方云鹏主任医师发明,它综合运用西医大脑皮层定位系统与中医经络体系理论的成果,将头部整体分为“伏脏 、伏像 、倒脏 、倒像”4个部分和11大中枢,形成自身独有的“脏象”理论及治疗方法[3],具有定位准确、操作安全、见效迅速等特点。另外头皮针是针刺头皮组织中特定部位和区域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的经别相合后达于头面。头皮针具有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和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临床证明“方氏”头皮针在治疗脑源性疾病方面疗效突出。而梅核气与人们的精神和情绪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头针中的伏象颈部,伏象大椎,伏脏上焦(双),倒脏上焦(双),为相应的病位仿体取穴,梅核气的病位在咽喉部,在中医理论中咽喉部属于上焦,而头针中的上述4穴是专门治疗上焦病变的穴位,其功能清咽利喉,化痰顺气。信号穴为感觉性中枢反射区域 ,由于很多患者的梅核气没有体征,大多是一些感觉上的障碍,因此信号穴对此有显著调节效果;思维穴为思维中枢头皮投影区 ,具有调节情绪,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而很多梅核气的患者都有一定的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列缺穴为肺经的络穴,而咽喉部属于肺系,因此列缺能清肺利咽,治疗咽部疾病。照海通于阴跷脉,经络歌诀云“阴跷照海隔喉咙”,说明此穴治疗咽喉部的病变有独特的疗效,可清利咽喉。针刺此穴,可有通利咽喉之效。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最能疏肝理气,调节人体的情志,而梅核气大多为肝郁气滞引起,所以选用此穴,而且肝经“循喉咙之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交会穴,能开胸隔之郁结。而梅核气的病因病机,总属肝郁气滞,痰气互阻,最后影响情志。所以临床上其治则也是疏肝理气,顺气除痰,调理情志为其大纲。在头皮针针对病位、调理情志的基础上,再配合传统体针调整脏腑阴阳虚实,则从整体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梅核气病症有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治疗。

通过笔者的临床观察表明,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有较好的疗效,并且优于单纯针刺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守儒,霍勤.五官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8-271.

[2]王士贞.中医耳鼻喉口腔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2.

[3]方云鹏.头皮针[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3-4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仁[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8.

[5]周兴玮,毛启碧等. 揿针治疗梅核气4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7,7(33):107.

[6]廖玲,唐利群. 电针联合解郁利咽汤治疗梅核气15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24(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