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本戏曲丛刊》词语释证七则

2022-11-23王荣艳

关键词:丛刊哔哩

王荣艳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古本戏曲丛刊》(以下简称《丛刊》)是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16年至2020年出版的戏曲作品总集,其中的戏曲作品数量大且内容丰富。鉴于此,文章以《丛刊》为研究对象,对戏曲中的“缠绕”“立拉”“掉篦”“溜剪”“朦胧”“姜方”“哔哩”七个词语进行释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缠绕

《丛刊》三集十一册旧钞本《衣珠记》第三折:“(付)数年不来了,今日到此没有轿马跟随,此一来必(毕)竟缠绕我的东西。赵旺过来,你去对他说老安人身子不快,留他在回廊下三日后相见。”[1]327

按:“缠绕”有“通过不正当手段诓取别人的东西”之义,如清刊本《公平判》卷一:“(付)什么同胞姝(妹)子,他已经出嫁,有了丈夫不养,还要到我家来缠绕你积蓄的银子,总是我们的家私。咳,为什么要你这样的浪费。”[2]亦是其例。“缠”表“纠缠”义,如《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若不趁早整顿整顿,将来有得缠不清楚哩![3]“绕”有“哄骗;弄”义,《汉语方言大词典》:“绕,<动>哄骗;偷;弄。江苏徐州:这是绕你的。新疆吐鲁番:又绕底想从商店采购那儿弄个啥呢?”[4]4544北京方言有“绕搭”一词,义同“缠绕”,《北京方言词典》:“绕搭:用花言巧语骗取。他调八法把我那管笔给绕搭过去了。”[5]“绕搭”或作“绕抹”,义同。可参证。

二、立拉

《丛刊》三集二十七册清钞本《御袍恩》第七出:“(净)响点叫,我里筛油个个哙吓。(丑又叫)开门,学生筛油个。(净)罢㖸,罢㖸。收拾居去子罢。(丑)亦是那了。(净)筛油个,称起学生来,你立拉半边,等我杀叫。老亲娘开门,阿要筛油。”[1]408

按:“立拉”有“站在某处”义。其中“半边”即“旁边,一边”,“你立拉半边”,犹“你站在旁边”。《丛刊》三集二十八册旧钞本《桃林赚传奇》第九出:“(背介)是里哉,间边是平康巷,排家才做个生意个,大房子里陈妈妈是认得个。(转介)小娘子,间边是哉,请立拉外头。”[1]38清刻本《绣像义妖全传》第四四回:“里里女女碌乱喧哗,拔钉个拔钉,闲着个闲,看许仙气勿过,立拉门前朝子东拉骂,你门这班狗和尚贼秃驴,惯要驴人财物。”[6]清抄本《回心愈疾》:“赵节到有一个儿子四岁哉,立拉门口喊娘。”[7]其中“立拉”皆是“站在某处”义。

“立”有“站”义,如《山歌》九卷《破骔帽歌》:“立来无人烟所在,探下来看介一看。”[8]《九尾狐》第十七回:“宝玉掩泪相送,语不成声,直送至楼梯跟首,看那十三旦去了,犹是呆呆的立着。阿金道:‘里向去罢,覅立勒浪痴哉。’”[9]“拉”可表示“待,待在,在,存在”义,如明钞本《钵中莲》第八出:“好一付诈呆面孔!阿晓得我几里弗是容易拉勾场哈?”[10]《缀白裘》八集二卷:“防早去寻,弗拉东南,定拉中间,即刻就要寻着个。”[11]“立”“拉”组合成词,即表示“站在某处”。

三、掉篦

《丛刊》一集二册影钞本《张协状元》第五出:“(净白)孩儿,有好掉篦似扁担样大底,买一个归来,把与娘带。(末)怎地带?”[1]501

系统采用分层监控策略,首先设定参数上下限,对每一个监测变量进行单独监测;其次,考虑到部分参变量之间的耦合性和相关性,利用主元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7-8]进行故障诊断,其流程如图5所示.步骤如下:首先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利用历史样本选取主元变量,计算得到相应的过程统计量T2和残差统计量SPE在95%置信度下的控制限;然后计算新样本的T2和SPE统计量来判定是否存在故障.具体算法可参见文献[7-8].

按:钱南扬注本“掉篦”无注[12]。王季思注本改“掉篦”为“绰篦”[13],“绰篦”为何物,王本未解释,且典籍中尚未发现关于“绰篦”的记载及用例。胡雪冈注本释“掉篦”为“篦箕或类似之物”[14],所释近是,但不确切。从文意来看,“掉篦”是用来戴在头上的,而非梳头用具。

“掉篦”当是插戴于头发上,用来固定或装饰头发的首饰。关于“掉篦”记载,见于南宋吕胜己《鹧鸪天》:“日日楼心与画眉,松分蝉翅黛云低。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篦。”[15]俗书“扌”“木”不别,“掉篦”遂又作“棹篦”。“双梳子”和“小棹篦”皆是戴在头上的饰品。另外,据《宋会要缉稿·刑法二》记载:“访闻街市无图之辈,插带掉篦,及着卧辣,用长藤为马鞭,聚众于酒肆,吹唱《鹧鸪》,手拨葫芦琴,跪膝劝酒,有伤风教。”[16]《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〇袁说友《论衣冠服制》中又有这样的描述:“掉篦,则虽武夫力士皆插巾侧。”[17]由此可知,“掉篦”在宋代是较为流行的发饰,且男女均可插戴。

“掉篦”作为一种头饰,当由插梳篦这一习俗演化而来。梳篦本为梳头发用具,后逐渐演化为一种装饰品。唐代是插梳篦的盛行时期,并且这一时期梳篦的形式多样,材质多为兽骨、金、银等,我们从唐朝人的诗歌及绘画作品中,便可见一斑。王建《宫词》:“家常爱着旧衣裳,空插红梳不作妆。”[18]3442元稹《恨妆成》:“满头行小梳子,当面施圆靥。”[18]4637温庭筠《思帝乡》:“回面共人闲语,战篦金凤斜。”[19]另外,唐代《宫乐图》《捣练图》中仕女头部所戴即是梳篦,形制多为半月形。宋代沿袭唐朝风俗,头部插戴梳篦依然流行,北宋《纺车图卷》中妇女发髻之后所戴即是。此后,元代文献中还可见到关于“掉篦”的记载,《碎金·服饰篇》“首饰”条列有“掉鈚”一词,“掉鈚”即是“掉篦”。

扬之水在《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中认为“掉篦”即是插带在发髻后边的首饰,也就是满冠[20]。从目前所搜集的资料来看,文献中关于“掉篦”的记载并不多,其具体形制和插戴位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张协状元》例中“扁担样大底”,虽是插科打诨,但也可以得知其形体似扁担长且呈弯弧状。总之,“掉篦”当是插戴发上,用来固定或装饰头发的首饰。

四、溜剪

《丛刊》一集一册旧钞本《五福记》第七出:“说甚么吊北捽南,一任搯包溜剪。曾在西庄叉鸡,又惯东村盗犬。”[1]47

按:“搯”,《集韵》或作“掏”,“搯包”即“掏包”,是盗贼从别人腰包里偷窃东西的一种行为。

考察明清文献,我们尚未发现有“溜剪”这一表达方式,此处“溜”更不知作何解释。明清文献常用“剪绺”表达“剪窃衣物”这一含义,如《元曲选·铁拐李》第一折:“这老子倒乖,哄的我低头自取,你却叫有剪绺的。”[21]王应奎《柳南随笔》:“徽州唐皋屡试不售。时有口号云:‘经魁解元荷包里,争奈京师剪绺多。’”[22]我们认为“溜”本应作“绺”,“溜剪”当为“剪绺”的异素逆序词。“溜剪”亦可作“绺剪”,如《怜香伴》第二十九出:“(净)非缘倩代,不是邮传,岂为关通?是买通科场老吏,割卷面中来的。向荷包绺剪状元红,接来巧合蓑衣缝。”[23]《返魂香传奇》卷三:“哎,路不拾遗古风已绝,绺剪莽伏尚满人寰,如此兼金重宝,一旦失去,看看是不中用了。”[24]其中“莽伏”即“伏莽”,亦为异素逆序词。《周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25]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引申指潜藏的寇盗。

汉语中构词法中存在“同素逆序词”,但“异素逆序词”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种词汇现象。游汝杰《逆序词与吴语的话题优先倾向》一文指出:“‘主谓式’是普通话和方言都有的构词法,但是确实有一些方言的主谓式复合词,对应于普通话的动宾式复合词,例如‘墙围-围墙’‘鞋托-拖鞋’等。故‘逆序说’还是可以成立的。”[26]这类构词法,在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如清刻本《荡寇志》第七十三回:“范金门曰:‘陈丽卿为此书第一妙人,作者经意纬画,故通部以此人始,以此人终,而起首只数行写来,已觉天惊地动,正如虎豹初生,斑毛楚楚,便具有食牛之气,洵非俗笔所能及。”[27]其中“惊天动地”亦可作“天惊地动”。旧钞本《续镜花缘》第二十二回:“便向怀中取出那个小小葫芦,拔去塞头,对着护城河内倾倒,登时水势滔滔,宛如潮涨的一般,涌将起来。”[28]208“涨潮”亦可作“潮涨”。《丛刊》三集二十一册旧钞本《血影石传奇》十七折:“(净蛮扮上)天生下鬼子母海卷山移。(副净蛮扮上)恶罗刹产的来能腾云施雨。”[1]411其中“海卷山移”即“卷海移山”。

《说文·糸部》:“绺,纬十缕为绺。”[29]432“绺”本义为“丝缕编成的线”,可用作系挂荷包,进而引申为“荷包”之义。明清文献中另有“剪荷包”一词,《丛刊》四集第十七册明钞本《临潼斗宝》楔子:“我如今烧了山寨,散了贼兵,我也不做贼了,我去羊市角头学剪荷包去也。”[1]256“绺”因和“溜”同属来母尤侯韵,读音相同,因此便借“溜”表“绺”,“剪绺”本为动宾结构,而“绺剪”则为主谓结构,游汝杰认为动宾式复合词变为主谓式复合词,是“话题优先”的结果[26]。即“绺剪”的话题焦点是“绺”。“绺”字前置之后,其名词性减弱,逐渐沾染上动词性特质,而“剪”字则由动词词性逐渐名词化。俞明理指出:“‘剪绺’,构成‘剪绺的’或‘剪绺贼’之后,在形式上都有一些变化,通过缩略附加,或者缩略重组,出现了一些以‘绺’为基础的变体。”[30]以“绺”为基础的变体,逐渐沾染上“盗窃”的意义。清代文献中有“小绺”一词,指“扒手”,徐珂《清稗类钞·爵秩类·京城管理地面之官》:“街市小窃俗号小绺者,倘被其窃,苟鸣之官厅,三日之内,无不返者。”[31]《品花宝鉴》第八回:“银子在戏园门口,被小绺割去了。”[32]336“溜”因此也带有“偷窃”义了。《汉语方言大词典》表示“小偷”这一概念时,山西隰县称“溜儿手”,山西临汾称“溜儿孙”,山西曲沃、襄汾、河津称“溜娃子”。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诠俗》:“有所避而倏遁曰溜。不告其人而私取其有,若盗焉,亦曰溜。”[33]《醒世恒言》第十五卷:“一路打开搜着,并不见人迹,差人各溜几件细软东西。”[34]79另外,“剪绺”写作“溜剪”,一部分原因也是“押韵”的需要,《五福记》例中,韵脚字“剪”和“犬”,同押“先天”韵。

五、朦胧

《丛刊》二集十九册旧钞本《续精忠记》第六出:“前日金兵入㓂,秦桧朦胧不奏,直待兵至城下,圣驾方知,急召武班商议,无人出战。”[1]436

按:“朦胧”有“蒙蔽;欺骗”之义。《续精忠记》第五出:“(呀)陛下金人挟诈反复,何尝有信,现今兵至建康,还说此话,秦桧意欲蒙蔽圣聪,盗卖国权,敌兵临境国家存亡所关,岂是瞒得过的。”[1]423下文:“(老)咳,那有此事?一个大功臣寡人何当处死他?(末)这都是秦桧蒙蔽圣聪,矫旨处死的。”[1]426《续精忠记》第六出是对第五出内容的复现,因此将此例中“朦胧”释为“蒙蔽”更为妥帖。

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组与“朦胧”语音和字形都存在联系的词语,如“蒙笼”“蒙泷”“曚昽”“蒙眬”等。杨雄《甘泉赋》:“乘云阁而上下兮,纷蒙笼以掍成。”[35]此处“蒙笼”指草木繁盛貌。“蒙笼”也可指“模糊不清貌”,如卢象《同王维过崔处士林亭》:“主人非病常高卧,环堵蒙笼一老儒。”[18]1221欧阳詹《回鸾赋》:“蒙笼焉虹霓之萦仪凤,髣髴焉江雾之送游龙。”[36]王昌龄《斋心》:“女萝覆石壁,溪水幽蒙泷。”[18]1431《说文·水部》:“泷,雨泷泷貌。”徐锴曰:“犹言:‘蒙泷’。”[29]223王筠《说文释例》卷十九:“吾乡谓细雨之貌曰泷泷,谓泪貌亦曰泷泷。”[37]据此,“蒙泷”即指“雨小而烟雾弥漫不清”。唐李咸用《陇头行》:“薄日曚昽秋,怨气阴云结。”[18]7384《集韵·东韵》:“曚昽,日未明。”[38]苏轼《杜介送鱼》:“醉眼蒙眬觅归路,松江烟雨晚疏疏。”[39]蒲松龄《聊斋志异·尸变》:“四客奔波颇困,甫就枕,鼻息渐粗,惟一客尚蒙眬。”[32]5此处“蒙眬”指眼睛半闭半开、看东西模糊的样子。多用以形容人的醉态或睡态。据此,“蒙笼”“蒙泷”“曚昽”“蒙眬”为迭韵联绵词,均有共同的语源义“模糊不清”。

“朦胧”也指“不清楚;模糊”,如李峤《早发苦竹馆》:“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18]688由“不清楚;模糊”,又引申指“含糊,蒙混”义,如《醉醒石》第五回:“凡一应孝子孝孙,义夫节妇,用几两银子,可以朦胧假得。独有死忠死节,却假不得的,却也是掩不得的。”[40]明刊本《贪欣误》第三回:“府尊临审,把那状词看道:‘这分明是个和奸。’元辅因有求和之说,又不甚力争,阿官又以利口朦胧府尊,遂以和奸断。”[34]109

“蒙蔽”一词包含“模糊不清”的色彩,“朦胧”因此也可引申为“蒙蔽;欺骗”之义了。如清刻本《醒风流奇传》第一三回:“不妨彼此供吐,面鞫实情使名正罪当,亦是一件快事,何苦互相朦胧致父母受狂徙之冲突。”[32]311清刊本《好逑传》第七回:“你可去窥探个明白来回我,我便恕你前罪,决不食言,傥访不的确或朦胧欺蔽别生事端,则你也莫想活了。”[32]107楚曲《李密降唐·秦王打围》:“(王伯党白)大王明白何来?(李密白)想你昔日与他八拜之交,将他放走了,前来朦胧孤家。”[41]清刊本《云仙啸》第一册:“吕文栋却是大富之家,场里文字也是买人代笔的。你这大胆奴才,得他多少银子,却来朦胧我。”[42]15清刊本《八洞天》卷二:“此时孙去疾的病已全愈,长孙陈不忍久占其功名,欲向严武禀明其故,料严公爱他必不见罪,乃哭申文,只说自己系孙去疾之兄孙无咎,向因去疾途中抱病,故权冒名供职,令弟病已痊,理合避位,向日朦胧之罪,仗乞寛宥。”[32]124《鸳鸯针》第四回:“却被户科一个姓萧的掌科,单单参了他一疏。说他如何贪赃,何等乱法,大计坏的官,不思闭门讼省,反入堕权奸,朦胧请复。以大君之禄位,作假父之恩知,罪在不赦。”[42]131皆是其例。

六、姜方

《丛刊》三集二十四册清钞本《双和合》第一折:“(旦)编是你回来说话再说不了的,问你买他何用?(丑)我儿,子勿是特地买个。姜方我裁子衣裳归来,撞着一个老阿妈,拿子个件物事,插子个记,呱呱来,去要卖。”[1]11

按:“姜方”一词诸书不见载,据语境该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之前,当为“刚才”之意。下文亦有用例:“(旦叹)爹爹,你莫将闲言点检,他岂肯收拾奴貌无盐。(丑)勿要闲话哉,姜方亦来一家人家,裁子两件衣裳,归来哉,快点做起来。”[1]12将“刚才”代入,则文意俱通。“姜”当为“将”之音借字。“将”有“刚;刚刚”义。《汉语方言大词典》:“将,○1〈副〉刚;刚刚。(一)北京官话。(二)冀鲁官话。《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二二回:‘好营生,好营生,夜来将黑起身行。’(三)中原官话。(四)晋语。(五)兰银官话。(六)江淮官话。《红楼梦》第十一回:‘将转过了一重山坡,见两三个婆子慌慌张张的走来。’(七)西南官话。”[4]4424“方”有才、方才义,《汉语大词典》:“方,〈副词〉方才。”[43]清刊本《林兰香》第六回:“我因奉使在外,不闻令尊凶信,昨日回家方知弃我而逝,可悲!可悲!”[32]103“姜方”属同义连文,复合成词。

“姜方”又可作“姜才”,意义无别。同剧下文:“(末)方才进去的是那一个?(丑)姜才进去个,(末作点豆)是我个女儿。”[1]12“方才”与“姜才”同义对举,亦可作为旁证。“姜才”其字或作“将才”,清钞本《三续金瓶梅》第八回:“西门庆见了月娘说:‘将才张安来了问几时上坟,我定了十五日,你们姐妹都去走走。’”[42]180民国石刻本《小五义》第一一九回:“蒋爷复又转身与沈中元说:‘将才我二哥得罪你,就是我得罪你。咱们在黑水湖说的言语,到如今还算不算?’”[32]633

七、哔哩

《丛刊》二集十六册旧钞本《遍地锦》第十二出:“因此上,乔装那可汗的行径,赤兔儿的马乘,百忙里觑,便只把那奴首儿擒,须调的口儿里哔哩,斑斓的韵。”[1]72

按:“哔哩”不见于辞书,据文义当是一种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哔哩”或作“哔咧”,如《丛刊》六集十函旧钞本《绣春舫》第十三出:“噜噜蛮女尽骄奢,手托香腮吹哔咧。边关曲调鸟舌儿,也学南音叫姐姐。”[1]54《二度梅宝卷》:“只见达子列队整伍,吹着哔咧等候。”又下文:“身穿胡衣不忍看肝肠断,再听哔咧心酸痛肝肠断。”[44]《丛刊》六集九函旧钞本《为善最乐》第四出:“契丹处处声名振,哔咧声相应。夺取宋官家,杀入中原境,指日里坐京华,管取群臣庆。”[1]85其中“哔咧”与“哔哩”义同。“哔哩”“哔咧”均当为“觱篥”的记音形式,“觱篥”为胡人吹奏的一种木管乐器。以竹为管,以芦为首,全长七寸,状似胡笳而九孔,其声甚悲。又可作“筚篥”“篥”,《北史·高丽传》:“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以和曲。”[45]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46《]丛刊》六集十函清刻本《后一捧雪》第十四出:“军师虎将武艺高强,风云际会在沙场,催战马抖丝缰,谁人不怯英雄将,一生篥军容壮,南朝骡马共牛羊。”[1]126皆是其例。

以上通过对《古本戏曲丛刊》中“缠绕”“立拉”“掉篦”“溜剪”“朦胧”“姜方”“哔哩”七个词语的释证,可以发现有些词语虽被辞书收录或前人已有注解,但仍可对释义进行补充,如“掉篦”“朦胧”等。而有些词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却不见于辞书记载,如“缠绕”“立拉”“溜剪”“姜方”“哔哩”等,这些词语依然不可忽视。对戏曲中的词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文献学和校勘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对辞书编纂亦有所助益。

猜你喜欢

丛刊哔哩
哔哩哔哩盈利模式分析
汽车里还能看视频刷弹幕《哔哩哔哩车机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珍品图录丛刊”系列出版物首发式暨“韬藏而日章”——传统艺术收藏展开幕式
哔哩哔哩2019年全年营收67.8亿元同比增长64%
月活数据激活哔哩哔哩商业模式如何定义仍是难点
《长江丛刊》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长江文缘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巴金主编的刊物
《文学史》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