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探讨
2022-11-23双迎霞内蒙古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文/双迎霞(内蒙古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内部控制是国有企业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约束的发展过程,高水平内部控制可保证国企经营管理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并通过财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提供来优化内部资金财产管控,实现将相关政策机制有效贯穿于国企运行管理全过程中。尽管近些年我国经济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得个别国企出现内控失衡的现象。正因如此,探讨如何借助有效对策来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对助力国有企业的长久化、稳定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与原则分析
(一)内控原则
现阶段国企经营发展中内部控制的实施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即强调将内部控制全面贯穿于国企各程序、业务以及环节中,并保证各下属单位、部门中均有内部控制的覆盖,实现国企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无处不在[1]。二是重要性原则。即在保证内部控制在国企内部得到全面落实的前提下,强调对国企关键业务、重大事项、高风险环节等与内部控制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来帮助国企抑制风险出现,避免相关问题、风险的频繁出现对国企发展造成威胁。三是制衡性原则,即内部控制的实施需在保证运行效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依托于相关机制、制度落实来达到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目的。而要想做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制衡,还需重视对相关执行人员的大力培养,并通过关键岗位设置来达到内控优化的目的。四是适应性原则。即保证内部控制实施与国企战略和目标发展相契合,并在内部控制实施期间做到对国企竞争激烈程度、外部市场变化、业务开展领域等方面的充分考虑,通过提升内部控制的适应性来规避风险出现。五是成本消息原则[2]。即在考虑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推进内部控制落实,结合对国企发展现状的分析,尽可能做到以最低成本获取内部控制的最大成效,加大对内部控制实施期间资金、物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以保证国企运营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保持平衡发展状态。
(二)内控目标
国企经营发展期间内部控制的实施,其主要目标体现为:第一,保证运营发展的合规化、合法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推进可帮助企业实现规范管理,做到严格遵循相关法律制度开展业务活动,有效杜绝国企内部发展期间出现违规、违法行为。第二,实现资产安全维护。国企能否保持稳定发展受到资金资产安全的直接影响,为此需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来保障资产资金安全,实现在运行期间为资金资产营造更为安全的管理环境,并通过强化监督管理降低出现资产风险的概率。第三,实现财务报告与信息报告质量控制。信息海量化增长背景下,国企要想维持可持续发展,需做到在海量化增长的信息中提取有助于管理、决策、经营优化的信息数据,为此需借助内部控制开展来加强信息保障,避免因财务信息造假、隐瞒等对国企发展造成负面影响[3]。第四,实现经营效率与效果优化。内部控制的优化开展可促进国企效益的有效提升,并通过内外部环境的有效调整来促进国企稳步发展。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一)企业内控环境较差
国企内部控制实施成效受到内控环境构建的直接影响,分析现阶段国企内控环境的构建,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控意识相对薄弱,个别国企领导者未重视对内控意识的树立,致使内部控制在国企经营管理期间始终处于表面化状态,再加上对内控制度未做到全面贯彻执行,致使内部控制开展难以取得理想成效。二是未重视对内控机构的完善建构[4]。部分国企受限于理念滞后、条件限制等方面的影响,其组织架构的设置与内部控制开展实际需求相偏离。同时,现有组织机构设置过于强调对纵向权利与义务的把控,因横向职能缺乏协调控制导致国企内部控制期间仍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产生影响。
(二)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纵观现阶段内部控制开展,个别国企受限于内控制度的缺失,导致经营管理期间内控执行不到位。同时,部分国企未做到对内控制度的完善建构,使得内部控制开展缺乏有效支撑[5]。尽管大部分国企对内控制度的完善构建加大重视度,但因内控制度与国企实际运行管理情况出现偏差,致使内控制度难以在国企管理中发挥出应有效用,甚至因内控制度缺乏可行性导致内部控制开展流于表面形式。
(三)内控人员能力稍低
国企内控成效与内部控制人员队伍构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而在当前内部控制实际开展期间,部分国企未重视对员工进行全面培养,致使内部控制因相关人员素质缺位而无法有效开展,且在实际内控执行期间频繁出现形式主义、敷衍搪塞等问题,未重视内部控制在促进国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相关文件政策的实施存在忽视敷衍的态度[6]。再加上部分人员内控意识的缺失,导致内部控制开展无法满足国企改革转型发展实际需求,甚至因人员缺乏素质与意识导致内部控制开展频繁出现问题。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策略
(一)构建良好内控环境
作为国企内部控制有效开展的重要支撑,内控环境的良好构建至关重要。鉴于此,国有企业需以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对国企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结合以下几点来促进内控环境的优化建构[7]。首先,需重视对国企管理者理念的革新与转变。国企需在明确掌握内控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国企管理者素质的提升力度,要求管理者在丰富经营理念与思维的前提下,做到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掌握,以此为内部控制的全面推进提供支撑。同时,管理者需在内控实施期间发挥应有的表率与示范作用,引导国企职工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知与了解,并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宣传来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重视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一方面,国企需依据发展现状进行组织架构完善,在充分遵循相关工作使命与计划的前提下,做到对组织架构层次顺序的明确划分,并保证组织架构设置符合充分协调、有效沟通要求。要求国企分别从纵向横向进行组织架构的精简,并结合权责分派来实现对各部门、各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另一方面,国企需凸显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国企经营者与所有者衔接的关键纽带,需在内控执行期间重视对董事会职责明确,并强调以董事会为主导实施职务不兼容制度。为促进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期间职能有效体现,国企还需加大对董事会独立制度的实施。此外,国企可通过监事会设立来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在实际内控过程中全面体现监事会监督职能,以期通过国企组织架构的完善、优化设置促进内部控制高水平开展。
(二)完善内控相关制度
国企内部控制开展水平受到内控制度构建的直接影响,所以国企需加大对内控相关制度的构建力度,在实际内控过程中,依据对内部控制要求的分析,重视对以下制度机制的构建与落实:(1)岗位责任制完善与落实。结合内控需求进行岗位责任制的全面贯彻,以期内部控制实施期间各岗位之间始终保持相互监督、相互分离的状态,并强调对各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避免在出现内控风险或问题时发生相互推诿情况。(2)原始记录与账务处理程序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即在明确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对各项记录的格式、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并以相关制度为参照对原始记录凭证的签发、传递、汇集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对各环节负责人的明确划分,以保证内控执行期间各原始凭证记录的管控符合真实性、完整性等要求[8]。(3)财产管理制度构建与落实。国企需结合现状分析来完善构建财产管理制度,即针对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包装物等资产,要求人员在管理期间严格遵循相关采购、领用以及报废制度,以保证国企各资产得到全面管控。同时,以台账的形式来加强对国企固定资产的购进、调拨、出售管理。为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规避,需在内控执行期间构建契合财产物资盘存需求的制度机制,并要求相关人员严格遵循相关制度机制进行财产盘盈、盈亏、报废等事项处理。(4)资金管理制度完善与落实。首先从资金筹集入手,做到在内控期间对资金筹集加以严控,依托于相关制度对资金筹集结构、规模等加以控制,避免财务风险出现对国企效益提升产生影响。其次,重视对资金管理、调控规范控制,以统一调配制度的实施为前提,实现在内部控制期间做到资金合理分配与筹集,以确保国企资金资产得以最大化利用。
(三)强化内控人员能力
作为影响国企内控水平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内控人员队伍的高素质构建至关重要。鉴于此,国企需从人员队伍的强化建设入手,结合对现有内控人员素质基础的分析,加大对人员业务、政治素质的培训力度,并对内控人员素质发展建档记录,结合培训机制的长效化构建来帮助内控人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实现以培训学习为媒介帮助内控人员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促进国企内控队伍素质能力的整体提升。同时,国企可视情形将激励、奖评体系与人员培训制度进行结合,以此充分调动人员对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认知素质提升对内控全面执行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出培训教育在增强内控队伍素质能力中的重要作用[9]。另外,国企需重视对人员内控意识的强化树立,引导内控人员以主动控制的模式来取代以往被动控制手段。若情况允许,国企可收集内控人员反馈,主动分析国企内控实施期间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意识树立为内部控制的全面开展提供支撑。此外,要求内控人员重视对《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了解,继而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强化对国企内部控制各环节的规范把控。
(四)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意识的树立对促进国企内部控制高水平开展有重要作用,鉴于此,在国企实施内控期间,首先需结合内控需求进行风险管控系统的完善建构,依托于风险管控系统将各类风险隐患抑制在萌芽阶段。对于风险管控系统的构建,具体分为:第一,强调对风险权限管理的落实,即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权限开展经济活动[10]。第二,构建符合国企内部控制要求的风险责任制度,做到在风险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过程中进行不同部门和岗位职责的明确。第三,依托于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来保障资产安全。国企需结合现有发展条件的分析,积极借助市场网络、营销网络等进行国企隐藏风险的分析与判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并制定针对性措施。第四,制定与国企内部控制配套的风险评估制度,要求企业结合发展现状的分析,将完善构建的风险评估制度实施于内部控制中,以期借助风险评估来减少损失,确保资金风险的出现处于国企可控范围内。其次,国企需在风险管控期间做到风险预判准确、全面识别,要求风险管控人员做到对各业务、事项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具体分析要素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政治法律等,并借助相关技术进行风险分析表格制定,通过风险有效识别来降低对国企运营发展造成的影响。最后,国企需重视对全面风险评估的落实,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其造成影响进行有效评估,立足于战略目标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合理评估,继而为内控的高水平开展提供支撑。而要想最大化发挥出风险评估的作用与价值,需重视对以下程序的落实:第一,将剩余风险与固有风险纳入风险评估中;第二,采用契合内控要求的风险评估手段与技术;第三,针对国企内控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概率分析以及影响程度判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开展水平与国企风险防范效率、运营发展成效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亦对国企内部资产资金的有效配置和安全保障产生直接影响。鉴于此,为促进国企内部控制的全面推进,国企需做到对内部控制目标与原则的全面掌握,结合自身发展现状进行内部控制问题的全面分析与挖掘,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内控队伍素质建设、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强化风险管控意识以及完善内控制度等措施实施来促进内部控制高水平开展,继而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关链接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
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由组织的计划和主要与经营效率和坚持经营政策相关、通常只和财务记录间接相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组成,一般包括统计分析、工时和操作的研究、业绩报告、雇员的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控制手段。
其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
之所以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是为了划分注册会计师(CPA)审计责任,即注册会计师只负责审查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内部行政管理控制制度”的对称。直接影响企业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真实性、公正性的那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两个方面:(1)为了保护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而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2)为了保证企业的会计记录的真实、正确和完整而建立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内部牵制制度。(2)内部财务会计制度。(3)内部审计制度。(4)凭证流程制度。(5)财产保管制度。(6)财产清查制度。在“制度基础审计”中,审计人员所关心的、主要是被审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因而现代审计所研究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