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国内学术界关于苏联剧变原因研究述评
——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载论文(2011-2020)

2022-11-23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解体苏联

陶 伟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2021年是苏联剧变30周年。苏联剧变是深刻影响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在过去20年里,国内学术界关于苏联剧变原因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苏联剧变刚发生时,很多人将其原因归结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不过这个阶段很短暂,很快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分析苏联剧变发生的内在原因阶段,如从民族、体制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三个阶段从1996年开始,国内学术界较为普遍地认为苏联剧变是一种历史“合力”的结果,但对其发生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主要原因看法多有不同。其中,有两种看法分歧较大,即体制原因与戈尔巴乔夫原因。①陆南泉、李建民:《关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模式与苏联剧变原因的看法——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2期。

与前20年的研究相比,近十年虽然重复出现了一些旧观点,但在总体上呈现出更加理性、客观、深入、全面的特点,出现了众多新观点、新领域。尤其是这十年,经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载的55篇关于苏联剧变原因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沿性、权威性、创新性。通过梳理这些文献,可以发现两个特征:第一,较为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对引起苏联剧变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分析、批判②黄永鹏:《高压管制下苏联意识形态的裂变》,《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杨金华;《论苏联剧变中的信仰虚无主义危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黄继锋、王明哲:《信仰缺失:意识形态领域内苏联解体的促成因素》,《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李瑞琴:《近年来苏东剧变研究中的前沿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5期;倪稼民:《苏共的文化领导权为何脆弱》,《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6期;徐元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原因的重要论述及其现实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9期。;第二,出现了创新研究成果,比如从传播体系、分离主义等新角度分析苏联剧变原因。总而言之,近十年国内学术界关于苏联剧变原因研究主要由政治原因、苏共领导人原因、文化原因、经济原因、民族原因、综合原因六大原因构成。①需要说明的是,把苏联剧变原因作以上这几种分类,各种原因并不是互不相干关系,而是具有一定交叉性,比如经济原因中涉及经济体制部分也可以包含在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原因里面,即政治原因里面。之所以作上述这几种分类,一是为了行文具有逻辑性,二是使行文具有概括性。国内学者关于苏联剧变原因的分析并不单一化,而是呈现复杂化趋向,即其原因概括往往涉及多方面,这增加了本文概括的难度。比如在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等各种原因中,有学者都作过精彩论述,所以该作者的相关论述被笔者归纳总结在各个原因之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笔者在此作以上说明。

一、政治原因

在这55篇文献中,有18篇把苏联剧变原因归结为政治方面的原因。其中,认为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导致的文献有12篇,认为与苏联特权阶层有关的文献有2篇,其它四个方面原因各有1篇文献。

1.制度原因。国内较多学者把苏联剧变根本原因归结为苏联长期没有突破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②在中国学术语境下,苏联模式几乎等同于斯大林模式,两者为同一研究对象。。但是,他们对它的概括侧重点不尽相同,对其性质的论断也有不同。

陆南泉认为苏联剧变根本原因在制度,是由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弊端造成的。这些弊端主要是:政治体制上高度个人集权、法制被严重破坏、党包揽一切、中央集权下的单一制、长期忽视党的建设、思想理论上陷入教条主义泥潭、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外政策;经济体制上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管理权限高度集中,管理方式高度行政化。③陆南泉:《苏联剧变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原因及其启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苏联长期没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根本性改革,不断丧失改革最佳时机,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后期改革失误,终于引发苏联剧变。④陆南泉、李建民:《关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模式与苏联剧变原因的看法——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2期。

李凤林认为斯大林模式不仅不能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反而因其体制的封闭性和靠行政命令建立和运转,拉大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导致落后;在此制度基础上,苏共高度集权、脱离群众、破坏法制、个人崇拜及特权盛行,再加上戈尔巴乔夫改革失控,苏联剧变才得以发生。⑤李凤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苏联——读<苏联真相——对101个主要问题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

金雁认为苏联“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并不是让国民生活得更美好、更自由,而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模式“是建立在强制基础上的,它的高度集权的‘强迫’动员性社会是以压制性的恐怖政策和舆论统治作为后盾的,它具体体现在社会单元化、单位国家化、国家政治化,社会只不过是苏共政权的附属物,是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的被动的客体。”⑥金雁:《苏联解体二十年祭》,《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6期。

马龙闪认为苏联现实中的弊端大都是传统斯大林模式遗留或造成的,这种传统体制机制是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⑦马龙闪:《体制模式是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契合点——就苏联剧变原因与程恩富、丁军先生商榷》,《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年的3期。“戈尔巴乔夫现象”实质上是“斯大林体制的产物”,是对斯大林体制“逆反效应的产物”。⑧马龙闪:《俄罗斯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解说》,《炎黄春秋》2013年第11期。

左凤荣认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原来的体制模式存在巨大弊端,导致苏联人民长期没有过上好的生活。这使苏联模式失去了信誉,引起苏联各阶层普遍不满,最终促使苏联广大人民放弃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信仰,转而信仰其他制度。⑨左凤荣:《苏联剧变是信仰危机还是体制危机——兼与杨金华商榷》,《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郝宇青认为苏联“强国家-弱社会”模式体现在经济体制上,“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上,“权力高度集中于苏共的最高领导机构,且党政不分”。最终,因为“国家过分强大,社会过分弱小”,导致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失衡,加之苏共对广大民众“‘保姆式’的包办代替和严密管制,加强了民众的排斥甚至对抗心理”,又碰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以改革之名推行“公开性”、“民主化”、“意见多元化”,“在民间潜伏的各种思潮便逐渐显露直至泛滥起来”,苏联剧变发生。①郝宇青:《苏联政治的演进逻辑及结局——评<崩坍的山岳:苏联共产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研究>》,《社会观察》2015年第11期。

高放认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这“三制”长期得不到纠正是后来苏联剧变的体制性根源,它导致苏联民主共和的宪法与实际上的党主立宪的宪政相悖。加上苏联社会缺少自由、民主、法治的“三缺”状况,二者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②高放:《从十个要点看苏联兴亡》,《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

2.苏联共产党自身的原因。有学者分别从执政体制、既得利益集团等视角分析了苏共自身出现的这些严重问题如何不同程度地引发了苏联剧变。

周尚文认为“党国一体制”的苏共执政体制弊端导致苏联剧变。在这种体制下,“一党执政,党凌驾于国家之上”。“党内官僚主义、特权现象泛滥,形式主义盛行,公共权力被滥用,民主空气被窒息”。这种“领袖集权过多、终身制、党国一体的体制”最终使苏共日渐走上一条脱离民众的衰败之路。③周尚文:《苏共执政体制的弊端与后果》,《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倪稼民认为苏共“深受自我编织的政治、经济僵化的体制套子所累而丧失执政地位”。一方面,“苏共扮演着一个全能党全能政府的角色,垄断一切权力,脱离人民群众,将所有资源裹挟其中”;另一方面,苏共“在自我绝对化和神圣化的逻辑进程下将自己也陷于其中不能自救”。这种包管天下的僵化体制导致民众把苏联发生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苏联不改革,僵化体制像套子一样“套住了苏共,绑架了苏共”,最终将自己窒息。④倪稼民:《制套者和套中人——别里科夫式统治与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董锳认为苏共五大弊端导致亡党:第一,“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权结构是苏共蜕化腐败的总病根;第二,用人体制上的等级授职制加速苏共官员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第三,特权阶层为了自身利益阻碍改革并最先背叛苏共;第四,脱离人民群众的苏共陷于自身腐败泥潭而无法经受长期执政和改革世情的考验;第五,监督机关既无法对拥有无限权力的执行机关特别是一把手进行监督制衡,也无法打赢腐败这场无硝烟的战争。⑤董锳:《苏共亡党应成为全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材——苏共亡党对中共廉洁政治建设的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刘昀献认为苏联既得利益集团归根结底起源于苏联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盛行、监督机制弱化、权力失去制约、干部队伍近亲繁殖的政治体制。这个既得利益集团垄断了党和国家权力,享有各种公开、秘密的特权,反对任何有损自身既得利益的改革,使苏联多次改革尝试因阻力重重而失败。苏联既得利益集团思想僵化、丧失共产主义信仰、精神懈怠、能力弱化、生活奢侈、腐败堕落、脱离群众,最终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⑥刘昀献:《苏共精英的退化与苏共败亡》,《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戴隆斌认为苏联剧变主要原因出自苏联共产党自身,苏联长期存在的特权阶层对苏联剧变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苏联特权阶层有四个基本特点:其一,各级领导干部层层由上级任命,这种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具有专断性;其二,被列入“职务名册”的各级干部按照级别大小享受不同级别的特权;其三,在册干部的官位的终身制和继承制;其四,选拔任用干部以是否善于执行上级下达的政策、对领袖忠诚为标准,干部队伍具有保守性。另一方面,苏联特权阶层的存在与发展对苏联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助长了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其二,“特权阶层拥有的特权恶化了党群关系”;其三,“苏联剧变是特权阶层主动选择的结果”。⑦戴隆斌:《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对苏联剧变的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3.其它政治原因。在这55篇文献中,有4篇从其它政治角度探讨苏联剧变原因,这些原因分别被置于重要原因、加速作用、摧毁作用、引发作用地位。

张祥云、秦正为认为苏联的“增量腐败”经历了由个人向集团、由下层向上层、由经济向政治领域、由物质向制度发展的过程。日益严重的“增量腐败”像毒瘤一样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建设、催化了政治独裁、助长了文化专制、败坏了社会风气,最终导致亡党亡国。①张祥云、秦正为:《苏联的“增量腐败”及其当代警示》,《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田越、项佐涛认为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推动了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觉醒,虽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重新斯大林化的倾向下被压制,但这也导致其强烈反抗,使队伍发展壮大。苏联当局采取逮捕、审判、精神病疗法、驱逐、压制、严密监控的错误方式打压该运动,没有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自身问题,不仅助长了国内“异端思想”的发展,而且给西方反苏宣传提供了口实,抹黑了苏联的国际形象。②田越、项佐涛:《苏联处理持不同政见者问题的教训》,《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9期。

薛小荣、邬沈青认为“公开性”改革成为苏联社会民主运动兴起和蔓延的动力。“民主化”改革下的干部民主选举,使社会民主运动发生根本性变化。“公开性”、“民主化”政策一方面使各个阶层积累已久的矛盾与失落感得到宣泄;另一方面,使社会民主运动走向失控,社会迅速分化,派别政治形成。随着宪法第六条的被取消,苏共丧失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最终在政治反对派冲击下,苏维埃政权轰然倒塌。③薛小荣、邬沈青:《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民主运动及其政治后果》,《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1期。

孔寒冰认为在政治制度上苏联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而在国家结构上苏联却实行联邦制。这种“一个党的集权与一个大民族的集权相结合”,不仅损害了政治制度,而且损害了国家结构。于是,国家解体与政治制度剧变相伴出现。④孔寒冰:《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形成、纠结与解体》,《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二、苏共领导人原因

在这55篇文献中,有10篇不同程度地把苏联剧变归结为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领导人造成的。所谓不同程度,即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苏联剧变归根结底是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二是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的角度来论述苏联剧变原因,要么把戈尔巴乔夫的过错作为首要原因,要么作为重要原因。

1.戈尔巴乔夫背叛论。这种论断认为,戈尔巴乔夫作为苏共领导人和苏联掌舵者在后期发生了蜕变现象,背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是苏联剧变的决定性原因、致命因素、根本原因。

赵曜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变成改向和改制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戈尔巴乔夫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摧毁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把“民主化”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公开性”改革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和自我丑化、否定,二者最终把苏联的反社会主义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势力释放出来;在意识形态改革中,经由“意见多元化”、“舆论多元化”到最后的“意识形态多元化”,走向自由化;在党自身改革中,借用并歪曲列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口号,“把权力从党转到政府手中,使党大权旁落”,而通过修改宪法第六条,取消党的领导地位,则放弃了党的领导;在民族关系改革中,“过分相信在民族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对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估计不足,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缺乏警惕,对其迁就妥协,一让再让,最终酿成民族危机”。⑤赵曜:《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出了问题——苏共亡党、苏联20年后的思考》,《红旗文稿》2011年第11期。

梁柱认为对苏联亡党亡国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推行一条自我否定、自我丑化的机会主义路线”⑥梁柱:《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思考》,《新视野》2011年第4期。。戈尔巴乔夫直接继承了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的一套东西,并用这一套否定社会主义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用私有制代替公有制,全面复辟资本主义。”最后,他不顾人民意愿,为复辟资本主义而强行解散苏联,最终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①梁柱:《毛泽东的预见与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期。

程恩富、丁军认为苏共丧权、苏联解体既有思想原因,又有组织原因,但致命的是政治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属于“持不同政见者”的戈尔巴乔夫及其右翼集团“通过资产阶级的所谓人道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来颠覆带有缺陷的苏共执政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向为资本主义,并带动整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起转向资本主义道路”。②程恩富、丁军:《苏联剧变主要原因的系统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李慎明认为赫鲁晓夫集团不仅没有及时、正确领导改革,反而改向,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为以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开掘了关键的“第一锄”;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打着改革招牌,实质上改旗易帜,全面背叛马克思主义,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不归路,最终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③李慎明:《居安思危——苏联解体、苏共垮台20年的思考》,《前线》2011年第5期。

2.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国内较多学者从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角度探讨苏联剧变原因。有区别的是,他们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作用、影响分析不尽相同。

俞邃认为戈尔巴乔夫开始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共丧失领导地位:第一,苏共内部严重混乱。党内有派、党外有党、党员纷纷退党、各加盟共和国的党成为自主的党且独立思想倾向滋长并发展、领导层斗争加剧;第二,经济政治形势趋于恶化:市场供应紧张、食品严重短缺、民族矛盾激化;第三,名目繁多的非正式社会团体涌现。最后,叶利钦颁布非党化命令,搞垮苏共。随之而来的是苏联解体。④俞邃:《戈尔巴乔夫与苏联剧变》,《俄罗斯学刊》2012年第1期。

黄宗良、项佐涛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不讲限度、政治边界,没有估计到可能的失度、失控局面。一方面,在“多元化”旗帜下,新闻、舆论工具很快丧失导致损害苏联社会主义价值观、历史的报刊文章大量出现,思想文化领域逐渐失控;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主张促使苏共、苏联的两大死敌:反共“民主派”崛起,民族分立浪潮汹涌澎湃,于是,解体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⑤黄宗良、项佐涛、古明明:《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社会主义改革60年: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1期。

左凤荣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从一开始就不重视解决民众日用品短缺问题,而是加强机器制造业,坚持进行阿富汗战争,发展军备;在改革之初没有重视民族问题,没能及时改造联盟,苏联长期形成的民族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⑥左凤荣:《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5期。;民主化、公开性改革动摇了苏共政权基础;再加上经济改革过程中不敢突破公有制,使苏联日益陷入政治、经济动荡的恶性循环之中⑦左凤荣:《从中苏改革的两种命运看中国成功的经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最后,叶利钦凭借选民支持和平息“8·19事件”的政治资本,夺去了联盟许多权力,他继而抛弃联盟,加速苏联解体。⑧左凤荣:《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5期。左凤荣还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犯了严重战略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导致权力中心从党的机关向苏维埃国家机关转移,苏共的决策体系被架空,而苏维埃成了什么都管的全能职能部门,内设众多委员会,极大制约了行政权力,导致众多问题议而不决。此外,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实行差额竞选人民代表,使“一批激进民主派代表进入了国家权力机关”,尤其是叶利钦当选,使他迅速成为反对派领袖,苏共迅速走向垮台。⑨左凤荣:《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改革及其教训——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体制的确立与影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郭春生认为戈尔巴乔夫“公开性”、“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改革使苏联共产党威信丧失殆尽,并且联邦化、社会民主党化,一步步走向资本主义“邪路”,“使党被彻底败坏了,又被分裂了,国家也因此不可阻止地同时被分裂了,苏联和苏共走向了绝路。”⑩郭春生:《弯路·老路·邪路:战后苏联共产党败亡的轨迹》,《党政研究》2016年第6期。

三、文化原因

在这55篇文献中,有9篇从意识形态等文化视角分析苏联剧变原因。其中,有的认为文化危机是导致苏联剧变的决定性因素,有的认为是促成因素,或重要因素。

1.意识形态原因。近十年,国内较多学者以为意识形态上的诸多问题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关键因素。

吴玉军、刘娟娟认为苏联后期民族、文化、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原因。首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在制度建构方面,苏联宪法一直保留“民族自决”条款,而且苏联国家体制是以民族为主体的联邦制,这助长了民族意识和民族分离主义倾向。其次,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文化认同感薄弱。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集体记忆缺乏,缺乏一种主导型文化。最后,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意识形态衰败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①吴玉军、刘娟娟:《国家认同视阈下的苏联解体原因探析及启示》,《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杨金华认为苏共垮台是由苏联领导人错误的改革路线、指导思想的人道主义化、经济建设的私有化、政治改革“新思维”、自由化舆论宣传引发的信仰虚无主义危机导致的。它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仰危机,导致苏共意识形态全面崩溃,在一股一股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与国外敌对势力不断西化苏联的背景下,苏共垮台,苏联解体。②杨金华:《论苏联剧变中的信仰虚无主义危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倪稼民认为苏共在缺乏广泛而成熟的无产阶级基础且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夺取政权,并领导主要是农民的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天然需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为其长期执政提供“来日合法性”资源。这决定了苏共以及苏联强烈依靠意识形态进行统治。一旦其文化领导权丧失,社会主义苏联这座大厦即走向崩溃。苏共意识形态建构上的自我封闭性,意识形态宣传与现实严重脱轨,导致苏共文化领导权丧失殆尽,继而引发苏联剧变。③倪稼民:《苏共的文化领导权为何脆弱》,《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6期。

黄永鹏认为政治高压下的意识形态灌输与管制所体现的强制力在苏联末期得到缓释,释放了人们积蓄已久的逆反心理,进而演化成反对执政党和现有政权的运动,最终冲垮了苏共耕耘已久的意识形态体系,导致苏共丧权、苏联解体。④黄永鹏:《高压管制下苏联社会意识形态的裂变》,《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徐元宫归纳总结习近平关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原因的论述,突出体现在苏联后期理想信念荡然无存、思想混乱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⑤徐元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原因的重要论述及其现实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9期。

2.新闻传播原因。这种观点认为苏联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失误加速了苏联剧变。

许华认为苏联后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发媒体转型和重新定位,催生了以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为特征的新传媒体制。随着苏联传媒体系崩溃,加剧了社会动荡,催化了政权更迭。⑥许华:《转型前苏联大众传媒与政治传播》,《俄罗斯学刊》2016年第2期。

潘祥辉认为传播失灵导致苏联媒体及其代表的官方公信力被严重透支,为戈尔巴乔夫公开性改革培养了大批潜在支持者。这导致领导人盲目决策,政治治理无序化,掩盖了不断积累的社会矛盾,加剧了苏联的政治腐败和道德败坏,苏联社会治理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解体成为必然。⑦潘祥辉:《论苏联解体中的传播失灵因素——兼驳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3.《赫尔辛基宣言》原因。这种观点从人权外交的角度探讨了苏联的种种失误最终加速了苏联剧变。

徐振伟认为《赫尔辛基宣言》给美国以及西方国家推行人权话语霸权提供了绝佳机会。一方面,苏联缺乏人权治理经验,另一方面,苏联本身的人权状况存在严重问题。所以,在西方国家人权攻势与本国异议人士压力下,苏联节节败退。在各方面压力下,苏联解体速度加快。①徐振伟:《<赫尔辛基宣言>、人权规范及对苏联的影响》,《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1期。

四、经济原因

近十年,国内有学者认为苏联剧变归根结底是苏联经济发展导致或者加速的。在这55篇文献中,有5篇从经济角度对苏联剧变进行分析的论文,被认为是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重要因素。

陆南泉认为苏联的国家所有制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局限性越来越大。一方面,它没有改变企业附属于政府的局面,排斥了市场作用;另一方面,在苏联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政企不分条件下,官僚特权阶层控制了国有企业的管理权、分配权,以全民所有制的形式实质占有了生产资料与产品。广大劳动者没有经济上的民主管理权,旷工怠工浪费现象突出,国家、企业、个人利益无法较好结合,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严重缺乏,最终阻碍苏联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②陆南泉:《苏联时期所有制理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马龙闪认为苏联长期通过计划以国家垄断方式配置资源而不是以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的经济管理方式,违背了当前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之苏联后期激进改革以及其它原因,导致苏联解体。③马龙闪:《苏联计划经济走过的坎坷道路》,《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2期。

郭春生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是国际竞争的产物,是落后国家在赶超西方先进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最终在赶超战略失败后衰亡。在国际竞争与赶超战略支配下,苏共长期强调重工业发展,忽视国民经济平衡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产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最终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使它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④郭春生:《社会主义:苏联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兼与胡健博士探讨》,《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9期。

詹真荣认为苏联经济建设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牺牲了民生事业。一方面,以人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背离了社会主义目标,不能实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出现了社会主义异化现象。另一方面,优先发展自我服务、循环的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最终导致国家消耗了太多资源,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⑤詹真荣:《苏联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失败》,《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5期。

黄立茀认为,一方面,苏联以资本主义总危机论、两个平行世界市场论为依据,确立了进口替代经济战略,未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互会。在这两重因素作用下,“苏联深陷于有限的创汇能力与日益增大的外汇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迫使苏联举债进口粮食”。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石油价格暴跌,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上涨、1979年出兵阿富汗透支经济等因素,将之聚合为使苏联致命的粮食供应危机和偿债危机。随之而来的是苏联商品全面短缺,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分配体系濒临瓦解,进而引发信仰危机。苏共合法性和苏联政权处于崩塌之中,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⑥黄立茀:《粮食供应危机与苏联剧变——以内、外因素对苏联剧变的影响为视角》,《安徽史学》2019年第5期。

五、民族原因

在这55篇文献中,有4篇从民族角度解读苏联剧变原因。

孔寒冰认为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的死亡证就印在出生证上,即在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裂痕及由此造成的对联邦制国家认同的弱化导致苏联解体。⑦孔寒冰:《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形成、纠结与解体》,《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韩克敌认为苏联解体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一政治问题的核心就是民族问题:“长期坚持不懈地推动民族甄别、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对国家认同、国家统一产生消极影响,埋下苏联解体的祸根。①韩克敌:《民族问题 苏联之殇——再谈苏联解体的原因》,《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3年第6期。

艾苏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境内民族分离主义倾向愈演愈烈导致苏联解体。长期不适当的民族同化政策,以及中央政府长期忽略加盟国利益,迫使各加盟国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实现团结,进一步提出民主化要求,最终导致苏联国家解体。②艾苏:《苏联分离主义的历史分期和特点研究》,《俄罗斯研究》2018年第6期。

崔海智认为苏联领导人对波罗的海地区政策失当所造成的问题选择长期压制和掩盖,激化了联盟中央与地方关系,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策失误加剧该地区独立倾向,最终造成中央对波罗的海地区失控和苏联解体。③崔海智:《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政策的演变及其教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六、综合原因

在这55篇文献中,有4篇从综合的角度分析苏联剧变原因。

高放认为苏联剧变既有体制原因,也有领导人原因。第一,斯大林建立的“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国有制生产关系和僵化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严重阻碍生产力持续发展。第二,经济上是公有制,但在政治上是权力过度集中的专制体制。第三,文化制度上是专制体制,盛行领袖个人崇拜,缺少社会主义自由。第四,高薪特权官僚集团是苏联社会主义的掘墓人,缺少社会主义平等。第五,大俄罗斯主义盛行,压制和歧视少数民族,缺乏社会主义民族平等。这五大弊端导致苏联在进入80年代后陷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危机总爆发之中。加上戈尔巴乔夫改旗易帜转向民主社会主义和叶利钦利用“反极权、反特权、反官僚”口号打击苏共,苏联社会主义最终被广大人民抛弃。④高放:《苏联弊病的历史沿革及其教训》,《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8期。

俞邃认为苏联演变具有多重原因,有内因与外因、现实原因与历史原因、领导人错误与改革本身原因。⑤俞邃:《二十年后再看苏联演变》,《当代世界》2011年第12期。

高继文认为苏共思想僵化、理论教条是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失败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是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原则绝对化,过早消灭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非公有制经济,结果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正常轨道和人民的愿望,最终在这种“左”的错误路线下,苏联体制、政策僵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衰退。在发展目标上,片面追求国家安全、强大、称霸,不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没有真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没有保障人权,发展动力上没有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对外政策上封闭、备战、扩张色彩浓厚,对外推动世界革命,不重视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党的建设上不重视自身建设,失去先进性。⑥高继文:《现实社会主义的两种发展形态——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季正矩认为分析苏联解体原因总体上应该坚持“合力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叶利钦浑水摸鱼、先天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既得利益集团和权贵阶层自我演变等都促使苏共自我蜕化。另外,还有历史、民族、历史虚无主义、自毁执政基础、外交内政不协调等多方面原因。⑦黄宗良、肖枫、俞邃、季正矩、王瑾:《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苏联剧变20周年若干问题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七、结语

通过分析这55篇文献,可以发现几个突出特点。第一,分歧最大、观点最集中的是制度原因与戈尔巴乔夫原因。国内有两派学者:一派坚持认为苏联剧变归根结底是苏联几十年塑造的制度导致的;一派坚持认为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是造成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主要原因。两派观点较为对立,彼此争论较多。第二,缺少对苏联剧变综合原因方面的有说服力的文献。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既有深层原因、潜在原因,又有主要原因、次要原因,还有根本原因、重要原因。每一种原因都促成了苏联剧变,都应该归到苏联剧变原因研究之中,不应该只强调一个原因,而不谈另一个原因。国内众多学者多论述了一个或几个原因,导致文章说服力不强、科学性不够,使人难以全面地、科学地、准确地把握苏联剧变原因。第三,出现了一些观点新颖、论述严谨、史料丰富、内容扎实的研究成果,扩大了苏联剧变原因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比如从苏联民族分离主义、新闻传播失灵等角度分析其对苏联剧变的作用,令人耳目一新,充实了苏联剧变原因研究,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片面性,使苏联剧变原因研究更加全面、科学。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未来国内学术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苏联剧变原因研究。第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苏联剧变史实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方面,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要建立在大量的有效文献之上,而不是凭借想象力来演绎、推理。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地研究苏联剧变,尽可能多地挖掘原因,而不是只关注某一个或多个原因,增加论述的合理性、可信度。第二,我们应在苏联剧变综合原因这一学术领域加大研究力度。苏联剧变原因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等多个领域,科学分析这些领域出现的问题对苏联剧变的影响,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科学的结论。由于苏联剧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变,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社会主义学等多个学科,这加大了对其进行全面研究的困难,但也是未来可以做出成绩的地方。第三,继续挖掘苏联剧变发生的新原因。通过分析相关史料,研究那些暂未引起注意的学术领域,力图对苏联剧变原因的分析越来越客观、全面。

猜你喜欢

戈尔巴乔夫解体苏联
老照片:苏联儿童的冬季娱乐活动
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
戈尔巴乔夫自称新书是“大杂烩”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戈尔巴乔夫退休后的“生计问题”
为赖莎而唱
苏联解体
雾在做迷藏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