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金入元的西域色目文人家族地域文化探讨

2022-11-23高人雄

临沂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西域家族文化

高人雄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元代西域籍色目人文化名家之多,诗文创作之盛,取得成就之高,早已引起人们瞩目,研究者纷纷研究色目人文化家族入迁中原以后的汉化进程。 然而,考察有元一代西域色目人文化家族,其中文化层次高,或汉化深,文学成就显著的家族,往往与中原文化有着漫长的交流历史,文化渊源关系十分密切。又这些家族大多数从辽金时期或更早就迁徙内地,或祖籍北庭、高昌、回鹘汗国、西辽国等,北庭、高昌、回鹘汗国等疆域,自汉唐以来与中原文化交流密切,又经历西辽的统治,多为民族杂居环境,语言、习俗乃至多种文化兼容互通,汉语在西域也是通用的一种语言。

一、辽宋金时期西域与中原政权及文化的纠结

晚唐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逐渐形成了三大地方政权: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于阗国,期间经历了长期统治权力争夺战、宗教势力争夺战。 至12 世纪30 年代西辽西迁立国,又统治了这片区域。 西域多民族长期杂居,汉语与胡语同是西域的通行语言,在不同的族群聚居区域以某种语言为主,或杂以双语,乃至多语现象很普遍。从出土书面文字史料来看,有以胡文字母记汉语,也有以汉字音记胡语。 也有学者从事西域汉语通行史研究,认为各地西迁之民方言不同,加之胡人说汉语也声腔不纯,逐渐形成了一种西北汉语方言,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一)高昌回鹘汗国

公元820 年黠戛斯人灭了漠北回鹘汗国(地处鄂尔浑河流域),漠北回鹘举部西迁,收服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葛逻禄人,又越过阿尔泰山东南缘进入天山北麓,抵达北庭(吉木萨尔),与以前留守的同族人会合。当时西域的政权格局是:张义潮领导的归义军,为唐收复失地,从吐蕃人手中夺回沙州、伊州等地控制权。黠戛斯人追击西迁回鹘人,一度占领北庭、安西等区域,并遣使奏报唐朝。 当时天山南北各股回鹘势力,有的投靠黠戛斯、也有北庭庞特勤统辖下的金莎岭回鹘亲近张义潮的,也有不愿受安西回鹘政权管辖主动册封庞特勤的唐朝使臣。在这些纷乱的政治势力角逐下,最后,以仆固俊为首的北庭回鹘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 866 年(唐懿宗咸通七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率众出击,攻克西洲、北庭、轮台、清镇诸城,派遣达干米怀为使臣,向唐朝报告胜利消息,表明他们臣属于唐的华夏归属感。

此后,仆固俊系回鹘取代安西回鹘政权,以高昌城为首府,以北庭为度夏陪都。 866 年为高昌回鹘王国创立之年。西辽王朝统辖时期(1124-1221),高昌王国与中亚其他政权和部族都进入西辽的版图。 高昌王国体制在继承漠北回鹘官制的基础上,根据中原汉地官制进行改进,汗王以下的重要官职有宰相、都督、梅录、达干、勑使(刺史)、莊使(长史)等。[1]180

西辽王朝(1124-1221),契丹王族耶律大石所建。 辽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在辽行将灭亡之际率部西迁再续辽朝国祚。 1132 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额敏县)称帝,是为西辽王朝。不久西辽出征东喀喇汗王朝的喀什葛尔地区,途径高昌,高昌王毕勒哥臣服并愿送子孙为质。为此,西辽在征服中亚后保存了高昌回鹘王国的王统和政治体制,除征税和派驻镇守官外,不多干涉其内政。高昌王国得以政局稳定。同样,当蒙古人崛起,成吉思汗征服了阿尔泰附近的乃蛮部,兵锋进抵西域,时为高昌王(亦都护)阿而忒的斤和臣僚商定转投蒙古摆脱西辽,在1209 年高昌回鹘起兵围杀了西辽镇守官,宣布脱离西辽统治归顺正在崛起的大蒙古国。

该区域历史上或处于中原王朝行政区域,或处于地方权力争夺的政权纠结中。 但是华夏文化的归属性是明确的。

(二)于阗国

于阗国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一个古老的塞人城邦, 唐朝曾在此设立毗沙都督府,划地十州,建立羁縻州,由尉迟氏王族治理,受安西大都护府管辖。 安史之乱爆发,安西、北庭都护及四镇主力部队,东入勤王平叛,吐蕃势力乘机向塔里木盆地蚕食、扩张,唐德宗贞观六年(790)吐蕃攻陷于阗,统治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到张义潮起义吐蕃势力瓦解,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始摆脱吐蕃桎梏, 尉迟王族再次确立统治地位。 至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后晋朝廷册封为“大宝于阗国”[1]183。 于阗国向后晋、后梁、北宋朝贡不曾间断。 由于自唐以来,于阗与中央政府关系密切,至五代、北宋对中原的倾慕之心依旧,尉迟王族自称唐朝宗属,随唐朝国姓“李”,有汉族式名字如“李圣天”等(所以元代有尊孔之教的李公敏,是李姓,于阗王族)。 于阗国王对外也以“大于阗汉天子”的名号自称。 从现存敦煌于阗使臣和僧侣遗留的汉文文书判断,五代、北宋时期,汉语仍在于阗社会一定范围内通行。 于阗的政治制度沿用许多唐朝旧制。 于阗社会虽也采用十二生肖法和国王在位数来纪年,然历代国王都按照中原传统设立年号,如同庆、天尊、中兴等。 现存于阗语文书中保存了大量有关赋税制度和官职的汉语音译名称,官职有宰相、将军、都督等,出使中原的使臣官衔有检校太尉、国子少监、通事舍人等。唐代的州县制和乡里制推广到西域,至五代北宋,于阗仍保留这些行政建制,州名仍使用汉文式名称①。于阗国信奉佛教的历史悠久,朝野上下奉佛,高僧兼官职。 僧侣为使臣,曾有许多僧侣使节来往于于阗和沙洲归义军、甘州回鹘之间。 国王尉迟罗(从德太子)当政以“于阗国大师从德”即僧俗兼具的头衔自居。于阗与甘州回鹘交往也很密切,敦煌文书中有不少10 世纪双方往来的于阗塞文和吐蕃文书信。于阗与沙洲归义军政权关系更为密切。 晚唐时期,于阗与执掌归义军的张淮深建立了联系,双方互有书信往来。10 世纪初曹氏执掌沙洲政权以后,双方开始联姻。

王室与汉族联姻,曹议金的女儿嫁于阗王李圣天为后,曹议金之孙曹延禄娶于阗公主为妻,双方通过联姻结成政治同盟。 李圣天与曹氏所生太子从德,自孩童时便留居沙洲,直至长大后回国即位。

至10 世纪60 年代, 于阗国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开始了近四十年的艰难战争,起初于阗王占优势,敦煌出土的于阗文书《天尊四年于阗王尉迟输罗致舅沙洲大王曹元忠书》,970 年书信称他们破疏勒国等,形势大好。 但喀喇汗王朝得到穆斯林军的支持,于阗逐渐处于弱势,最终于1006 年灭亡。[1]186

可知,于阗与中原王朝的臣服关系没有中断过,一直推行华夏文化。

(三)喀喇汗王朝

喀喇汗王朝是9 世纪中叶至13 世纪初期, 由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帕米尔高原以北地区操突厥语言的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部族包括回鹘、葛逻禄、样磨、处密、处月、奥格拉克、恰鲁克和部分同化了的粟特人等。 王朝境内民族众多,以操突厥语的游牧部族和讲伊朗语的当地农耕土著居民为主,还有以前留居的汉人和吐蕃人。 9 世纪中期喀喇汗王朝首领毗伽阙主要活动于伊塞克湖以西的西部天山地区,在塔什干一带与萨曼王朝势力接壤。 起初受萨曼王朝的攻打,后经过几代可汗的扩张,将锡尔河流域的萨曼王朝东北部领土并入喀喇汗王朝,进而灭了萨曼王朝。 11 世纪初喀喇汗王朝强盛时,疆域东起阿克苏、拜城,东南至若羌,东北近阿尔泰山,北至巴尔喀什湖,西至阿姆河和咸海一线,南近兴都库什山。[2]喀喇汗王朝政权分为东西两制,耶律大石曾多次进攻东喀喇汗未果,1134 年东喀喇汗王阿合马汗去世,怯懦无能的儿子易卜拉欣汗即位,不堪辖内的葛逻禄人和康里人的骚乱,请求耶律大石进驻巴拉沙衮,主动臣属于西辽统治。 耶律大石率军进入七星草原,“登上那不费分文的宝座”[3]418,奉易卜拉欣为“夷离堇·突厥蛮”,意为突厥蛮王。 至1141 年西辽军队与控制西喀喇汗王朝的塞尔柱王朝军队会战,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以少胜多战胜塞尔柱军队,西喀喇汗也归属于西辽统治。西辽委命马赫穆德汗的弟弟易卜拉欣为桃花石汗,统治西部汗国,留镇守官监督统治,每年征收赋贡。

势力不断扩大的西辽统治者,因镇守官专横无礼、掠取无度,与地方自治政权矛盾激化。经营西域七十年之久,至直鲁古(西辽末代皇帝)执政时,与中亚属国花剌子模国矛盾激化,1206 年花剌子模摩诃即位宣布脱离西辽, 并与西辽奥斯曼汗结盟蚕食西喀喇汗王朝,迫使辽军出兵征伐。 此时西辽东部疆域出现更大危机,1209 年高昌回鹘国王亦都护不堪西辽镇守官压迫转投从成吉思汗,1211 年伊犁地区一支葛逻禄也叛离西辽投靠成吉思汗,此时投靠直鲁古并成为其女婿的乃蛮王子屈出律趁机政变,软禁西辽帝直鲁古,尊直鲁古为太上皇,夺取了西辽政权。

概言之,该区域汉唐时多受中原王朝统辖,经过西辽统治,华夏文化又得以加深。

二、蒙元时期的西域格局

(一)高昌和阿里麻里

在高昌回鹘和阿里麻里(今伊犁霍城)的哈喇鲁部(即葛逻禄)首领率部归附成吉思汗,天山南北大部已在蒙元控制之下。至1218 年成吉思汗开始征战屈出律执掌的西辽势力,在巴达哈伤山(今阿富汗东北)杀死屈出律,天山南麓哈实哈儿(今喀什)、鸭儿看(叶尔羌)、于阗诸城被依次拿下,西辽国亡,天山南北各地尽归蒙古所属。 1219 年花剌子模(今哈萨克斯坦境内锡尔河右岸)守将杀蒙古使臣、商队,成吉思汗率部征讨,高昌畏兀儿亦都护亲领所部随征,并立大功。 1235 年窝阔台时期出征钦察、斡罗斯,1252 年蒙哥汗时期西征波斯等地,西域以西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一部分都臣服于蒙古。至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灭南宋,蒙古人建立的蒙元帝国疆域超过两汉、远迈盛唐。

(二)察合台与窝阔台

成吉思汗晚年依蒙古习俗,将其地分封于“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系统)宗王诸子。 阿尔泰、天山周围的草原地区主要分属于儿子察合台和三子窝阔台所辖。 具体是高昌畏兀儿境以西至河中的广大草原地区,也就是原西辽故地归察合台所隶属,汗帐设在阿里麻里地区忽牙思(今巩乃斯);从叶密立(今额敏县)以北,包括喀拉额尔齐斯河及阿尔泰山一部分的原乃蛮游牧地区,归属于窝阔台,汗帐置于叶密立和霍博之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察合台的封地后来演化成察合台汗国,窝阔台封地后来成为窝阔台汗国。

两大汗国对域内政权有裁决权,是蒙古大汗的藩属地,各汗国的承嗣由大汗委派任命,即边藩诸王奉大汗为宗王,大汗视镇边诸王为藩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山南北各地的绿洲地带,即所谓“城邦诸国”以及中亚农业定居区域,则由大蒙古国(元朝廷)直接派遣官员进行军政管辖。 这些城镇和地区大致以高昌畏兀儿地到阿姆河沿岸诸城镇:和州、别失八里、忽炭(今和田)、可失哈儿(今喀什葛尔)、阿里麻里(今霍城)、海押里、撒麻耳干(撒马尔罕)和不花剌等。

弄清这些历史,可以清楚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都是元朝行政版图内的区域。

西域色目文人家族,不论籍贯北庭、高昌,抑或回鹘汗国(喀什葛尔地区)等,都有较深的华夏文化底蕴,都有悠久的受中原文化熏陶滋养的历史,大多家族在数代之前已有较好的文化素养,这些因素造就了有元一代西域籍色目文人辈出,文学成就斐然。因此也引发了人们关注元代西域色目文人家族的问题。 西域色目文人家族,作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也有着一些文化共性特性,下面将简要概述。

三、北庭、高昌、回鹘汗国、西辽国入元家族举要

试以北庭、高昌、回鹘汗国、西辽国疆域入元的几大文化家族为例,他们都有明显的文献记载,或是数代以来皆崇儒好学,或先祖时期已内徙中原,或世居北庭、高昌、回鹘汗国、西辽国疆域等华夏文化区域,对中原文化早有接触和受到熏陶,乃至已有较深研习。

(一)西域人高氏(高克恭)家族

“高克恭,字彦敬,其先西域人,后占籍大同。 父亨,字嘉甫,治《易》《诗》《书》《春秋》,有时名。”[4]760祖先迁居中原,父辈已经为一代儒学名人了。高克恭出生于蒙古定宗学儿只斤贵由三年(1248)十一月,即南宋淳佑八年。 元至元十二年,由京师贡补工部令史,累迁河南道刑按察使判官改山东西道。二十五年入为监察御史,擢克恭右司都事。二十六年遣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还,授兵部郎中,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元贞二年迁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大德元年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四年复入为工部侍郎转翰林直学士,五年高克恭与直学士王约赈京师水灾,惠及民众。六年授吏部侍郎出为彰德路总管未赴。八年改刑部侍郎擢尚书,其后官大名路总管。 晚年寓钱塘今浙江杭州。 一生仕途畅达。

西域人高氏(高克恭)家族,据邓文原所作《故大中大夫刑部尚书高公行状》[5]552-556可知其“曾祖某,祖乐道,父亨。公讳克恭,字彦敬。其先西域人,后占籍大同……公之父以力学不苟媚事权贵,为六部尚书器重,归以其女,因奉母夫人翟氏居燕。 时皆知名士,嘉甫朝夕讲肄,遂得大究于《易》《诗》《书》《春秋》及关洛诸先生绪言”。 其父汉学造诣很深,并且娶六部尚书女翟氏,与汉人显贵家庭联姻。 高克恭自然亦“蚤习父训,于经籍奥义,靡不口诵心研,务极源委,识悟弘深”。 他也与汉族联姻,先娶夫人曹氏,再娶夫人刘氏(便宜公之孙)。

可知其父亨与他两代人都与汉族名门联姻,家族风气与汉族交融更加深刻。 高昌回鹘国国王热心吸收汉儒文化,积极推行仁政思想。 一面崇尚儒家文化,一面接受佛教教义,反映出传统儒学与佛教相互渗透融合的思想。 11 世纪汉化很深的西夏人又统治了高昌回鹘与甘州回鹘、沙州回鹘。 从这些历史背景分析,高昌回鹘高氏家族汉文化渊源很深。 高昌回鹘汗国后受西辽统治,再进入元朝版图。高克恭的祖先可能由西辽臣民进入蒙元。高克恭是回鹘人但不一定是回族,“回回在《元史》和《元典章》,指的是伊斯兰教和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明清的文献中,主要指回族即回回族”[6]764。回族是形成于明朝,而高克恭出生在回族、维吾尔族产生之前。

(二)西域马氏(马祖常)家族

马祖常家族入主中原历时悠久。 其先辈入居中原内地的时间较久,黄溍在《马氏世谱》一文中追述先辈由西域而入临洮之地,后迁静州天山。

袁桷《漳州路同知朝列大夫赠汴梁路同知骑都尉开封郡伯马公神道碑铭》[7]578(以下简称《马润神道碑》)对西域马氏家族有详细记述:马润(马祖常父)的祖先昔里吉思,任凤翔府兵马总判,以忠节死难,有夫人王氏,是太尉明德公女,有一襁褓中的遗孤,名月合,后为礼部尚书。“其先居天山,因以兵马官为马氏”,月合子名世昌,为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世昌生子马润,即马祖常的父亲,“以文墨入官”。 马润的“母夫人张氏”是汉族大家女子。 可知马润的父亲与张氏(汉族)联姻,曾祖父与王氏(太尉公女,汉族)联姻,从姻亲关系看家族汉化程度也较深。《马氏世谱》与《马润神道碑》均记载马氏世代注重教育,以业儒为立身之本。到祖常辈更是人才辈出,“科举行,祖常试汴梁、南省皆第一,于廷对以尊国氏族,为第二。 祖义,乡贡进士。祖烈,江浙行省宣慰使。祖孝,与祖常同登进士第,将仕郎、陈州判官。祖信,国子生,试中,承事郎、同知冀宁路保德州事。 ”马祖常兄弟五人祖常、祖义、祖烈、祖孝、祖信皆科举及第入仕。

祖常父马润官于光州之时举家迁居于光州,虽其后马润官于漳州等其他地方,但家族仍以光州为本乡,祖常本人也久居光州之地。 虞集撰有《桐乡阡碑》述其马氏迁居及埋葬于光州之地,祖常称“光吾桐乡也,我死必葬诸”[8]1162。祖常本人虽在登进士第之后入大都为官,但他仍以光州作为本乡。 他在元代西域色目文人中成就斐然,其先祖早已迁居兰州(金城)附近的临洮(狄道)定居。 高祖官金朝凤翔府兵马总判,曾、祖、父皆喜与文士结交或以文入仕。

(三)北庭贯云石家族

贯云石家族,祖籍北庭。姚燧在其《湖广行省左丞相神道碑》中描写阿里海涯(贯云石祖父)“公北庭人,妣夫人图沁呼都鲁,化胞生剖而出公,考额森和卓弗善也,将弃之,夫人未忍,益谨鞠。公幼聪颖而辩,长躬丰耕,喟然曰:‘大丈夫当树勲国家,何至与细民勤本田亩。’释耒去,求读北庭书,一月而尽其师学,甚为舅氏实喇岱达尔罕所异,叹曰:‘而家门户其由子大’”[9]187,记载了贯云石祖父北庭人,且生而不凡,爱读书,聪颖过人。 “北庭”故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历史上又有“庭州”“别失八里”(突厥语,意为“五城”)等称谓,是天山北麓的一座重镇,唐朝北庭都护府设立于此。北庭是北疆经济文化中心,汉人、胡人、回鹘人等杂居之地。 公元820 年漠北草原的回鹘汗国被黠戛斯击溃之后,西迁的一支回鹘人以西州(今吐鲁番)、北庭(今吉木萨尔县)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 从晚唐直至两宋,“北庭”成为回鹘的主要据点,但制度多沿用下来,汉文化在这里仍占有重要位置。至元代籍贯“北庭”之人,多有自称“北庭人”,他们的族属则往往被视同于畏兀儿人。 然而,曾属高昌回鹘王国的“北庭”,在当地居民中,历来有不少来自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汉人等多民族人口。

(四)高昌偰氏家族

高昌偰氏家族是助唐平叛安史之乱有功的暾欲谷后人。 元人欧阳玄《高昌偰氏家传》:“偰氏,伟兀人也。其先世曰暾欲谷,本中国人。”[10]152暾欲谷为突厥二汗国重臣,从小生长于唐朝,对唐文化十分熟悉。 突厥二汗国时期始制汉文碑刻,开元中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都有汉文版,阙特勤汉文碑文是唐玄宗所撰。有出土的《暾慾谷碑》②,突厥卢尼文书写,主要叙述暾欲谷一生的英勇善战事迹。 因居住偰輦河边,遂以偰为氏。 后迁徙北庭,北庭回鹘兼并高昌,遂为高昌回鹘汗国,所以偰氏成为高昌人。 故欧阳玄为偰氏家族写传称《高昌偰氏家传》,确切而言是北庭偰氏家族。这方面《家传》也有详细交代:“北庭者,今之别失八里城也。会高昌国微,乃并取高昌而有之。高昌者,今哈喇和卓也。和卓,本汉言高昌,高之音近和,卓之音近昌,遂为和卓也。 哈喇,黑也,其地有黑山也。 今伟兀称高昌,地则高昌,人则回鹘也。高昌王有印,曰‘诸天敬护护国第四王印’,即唐所赐回鹘印也。 言‘诸天敬护’者,其国俗素重佛氏,因为梵言以祝之也。 暾欲谷子孙既世为伟兀贵臣,因为伟兀人。 又尝从其主居偰辇河上,子孙宗暾欲谷为始祖,因以偰为氏焉,以河名也……暾欲谷与太子阙特勤率师与讨安禄山,有功,封太傅忠武王,进位司空,年百二十而终。 ”[10]152暾欲谷子孙世为伟兀贵臣,又经几代之后,到克直普尔,袭为本国相、答剌罕,锡号阿天都督,并受辽封号“太师”“大丞相”,“总管内外藏事,故国人称之曰藏赤立”[10]152。又传两代,至仳俚伽(仳俚伽帖穆尔)袭国相、答剌罕,值西辽统治时,高昌王不堪西辽官员的统治,仳俚伽出谋杀西辽少监,而投靠蒙古国。[10]152偰氏世为高昌国重臣,功高位尊,仳俚伽受到同僚嫉妒,并遭谮言面临被诛之危,遂投奔元太祖成吉思汗,以后数代为元开疆扩土,立下屡屡战功,历代官爵显赫。

偰氏家族以武功受爵,也不乏读书之人。 仳俚伽弟岳璘(岳璘帖穆尔③)精于伟兀书,是文武双全之人。善结交有政绩,“慷慨以功名自许,赀算悉以畀兄子,身无私焉。年十五,以质子从太祖征讨,多战功。 皇弟斡真奏求师傅,上命公。 公训导诸王子,以孝敦睦、仁厚不杀为第一义”[10]152。岳璘子合剌普华④,“俾习伟兀书,及授《语》《孟》《史》《鉴》文字,记诵精敏,出于天性”。 聪慧,爱读书,又“倜傥有节,概好义如嗜欲,恤穷若姻戚,恤危蹈难,循国忘身”[10]152。从这些记载可知,偰氏家族历代为官,不仅有战功有政绩,而且注重子弟的文化教育,在接受文化教育中,习畏兀儿文字之书,更是正式接受中国《论语》《孟子》《史记》《通鉴》等经史子集科目教育,与西北多民族聚居区域古往今来的习俗一样,是双语或多语人群,作为文化人,也就是双语或多语写作者。 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元代畏兀儿(回鹘)人身上,而且也体现在其他西域民族身上,如自汉唐以来的月氏人、粟特人等被称为丝路(商路)的翻译民族。合剌普华有二子:长曰偰文质,次曰越伦质。偰文质《家传》“谓其有文武才略,如古良将”,官至正议大夫、吉安路达鲁花赤。偰文质有“子五人曰:偰玉立,登延佑戊午第,今翰林待制、朝请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曰偰直坚,登泰定甲子第,今承务郎、宿松县达鲁花赤;曰偰哲笃,登延佑乙卯第,今中顺大夫、佥广东道肃政亷访司事。 曰偰朝吾,登至治辛酉第,今承务郎、同知济州事。 曰偰列箎,登至顺庚午第,今从仕郎、河南府路经历。 ”[10]152偰文质的五个儿子皆登第入士,越伦质有子“曰善着,泰定丁卯进士。将仕郎淮安录事司达噜噶齐”[10]152,除显赫家族的助力之外,也有自身的学养基础。

(五)回鹘廉氏家族

廉氏家族出自回鹘汗国,是色目人的重要家族,在元代政治与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据元明善所撰《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云:“王姓廉氏,讳希宪,字善甫,北庭人。考讳布鲁凯雅,从回鹘国主归圣朝,官至眞定、顺德诸路宣慰使,赠仪同三司、大司徒,追封魏国公,谥孝懿。妣石抹氏,追封魏国夫人。司徒十三男子,魏国之男曰希闵,正奉大夫、蕲黄等路宣慰使。 次即王。 王生,司徒拜廉访使之命,顾曰:‘儿适承庆,宜以官氏。 ’遂廉姓。 ”[11]352可知廉氏是归顺元朝的回鹘国贵族之后。 廉希宪父布鲁凯雅归元后历官镇定路、顺德路等宣慰使,赠仪同三司、大司徒等官衔,又被追封魏国公。 廉希宪是布鲁凯雅次子,次子出生,布鲁凯雅受拜廉访使之职,认为“廉”字很吉庆,自此以廉为姓了。 廉希宪从小聪慧,其父布鲁凯雅聘请名师为他教授经书,他不仅学习孔孟之学,并且付诸言行处事,曾称之“廉孟子”。他“从征云南,师还,留为京兆宣抚使。 关中时为世祖分地,西措陇蜀,杂以羌戎,号为犷俗。摧强破奸,纎弱起植,利赖所及,无顾忌焉。 荐大儒许公衡提举儒学,辟智仲可参综府事。 扁所居堂曰‘止善’,公退,即与诸儒讲求事君立身大义,评品古今人物、是非得失,焚香鼓琴,夜分乃息。 时戍车日驾,边需绎骚,惟以养民为本,饷馈亦给。 ”[11]352把儒学作为立身之本,把孟子“民本思想”运用于为官之道。 北庭廉氏家族从回鹘归于大元王朝后,代代为王朝鞠躬尽瘁。有夫子之称的廉希宪尤好经史,史载廉希宪从世祖潜邸读圣贤书、与大儒名士相论经国大业,开馆授学、直言上谏、为臣尽忠、为子尽孝,且重视后世子孙的教育,希望后辈可以多读书,传承儒学,承袭父志。 受北庭文化滋养,入中原经父辈到第二代的廉希宪成为儒学之辈。

北庭、高昌自汉魏晋以来,华夏文化一脉相承,在十六国北朝时期四代高昌王为汉人,《孝经》《论语》世为蒙学内容。 欧阳玄公有作《高昌偰氏家传》一文,偰氏一族前挂以其族属高昌之地,刘诜《三节六桂堂》之中又将偰氏前缀以“北庭偰氏”之名。 因在辽金之际北庭回鹘兼并高昌政权,统称高昌回鹘,故而廉氏也称北庭或高昌。 从以上所列家族可看出,色目文化家族大都来自西域文化繁荣区域,即华夏多民族文化融合程度较高,中原文化占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又西域几大区域,经历西辽的统治,民族杂居和华夏文化共同体程度普遍加深。

四、西域色目文人家族的文化共性

(一)以武功起家转向文化家族

元代西域色目文人家族多以武功起家,祖辈不乏英武的将帅。有迹可考者,如马祖常马氏家族,其父马润的祖先昔里吉思,曾任金朝凤翔府兵马总判,以忠节死难,昔里吉思的儿子,名月合,后为礼部尚书。 “其先居天山,因以兵马官为马氏。 ”[7]578此后,马氏世代注重教育,以业儒为立身之本。到马祖常辈更是人才辈出,马祖常兄弟五人祖常、祖义、祖烈、祖孝、祖信皆科举及第入仕,确立了文化家族的地位。

北庭贯云石,祖父阿里海牙为元世祖立下赫赫战功,受元世祖奖掖。忽必烈曾直接晓喻左右:“布延东兵阿尔哈雅(阿里海牙)孤军戍鄂,朕尝深忧。 或荆蜀连兵,顺流而东,人心未牢,必翻城为应,根本斯蹶,孰谓小北庭人,能覆全荆江浙闻是肝胆落矣,而吾东兵可无后虞,朕喜以此御笔为北庭书。昔噜噜哈西地所生,阿尔哈雅为大将有功,信实聪明而安详,其加为阿虎耳爱虎赤嫡近越名赤给日别平章。 ”[9]187可知贯云石祖父地位崇高,后官至湖广行省左丞相。与单纯武功起家再转向文化家族不同,阿里海牙本身文武兼备,在北庭已受过良好教育,据姚燧撰碑文所言:“公(阿里海牙)幼聪颖而辩……求读北庭书,一月而尽其师学,甚为舅氏实喇岱达尔罕所异,叹曰:‘而家门戸其由子大。 ’及从事大将布拉吉达,俾其子故中庸右丞相呼噜巴哈,从受北庭书。又荐其忠谨,得宿卫大帝潜藩。”[9]187他在北庭读书,进入仕途,世祖即位后日渐擢用,由左右司郎中升参议中书省事。后忽必烈以阿里海牙主持荆湖等路枢密院事,镇守襄阳。 阿里海牙奏请大军乘胜顺流长驱,继续进军。 世祖采纳,命伯颜、阿术统帅征南大军,阿里海牙晋升行省左丞相职。 可见,显赫的家族地位源自于军功。

偰氏家族更是以武功起家。先祖暾欲谷助唐平安史乱有功,后代世为高昌国重臣,仳俚伽投奔元太祖成吉思汗后,数代都为元朝开疆扩土,立下屡屡战功。仳俚伽弟岳璘精于伟兀书,是文武双全之人,“年十五,以质子从太祖征讨,多战功。 皇弟斡真奏求师傅,上命公。 公训导诸王子,以孝敦睦、仁厚不杀为第一义”[10]152。 岳璘子合剌普华,“俾习伟兀书,及授《语》《孟》《史》《鉴》文字”[10]152。 至孙辈,偰氏家族文人辈出,成为显赫的文化家族。

作为元代较早的西域色目家族, 廉氏的家族传统经历了由军功政事向儒学文艺的转变。布鲁海牙依附于蒙元政权使得廉氏成为元代的功勋贵族,成为廉氏的开创者。廉希宪是家族传统转变的关键人物,他以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引导廉氏成为文化家族。高昌廉氏藏书丰富,重视家族教育,积极学习儒家经典,廉希宪礼贤下士,其弟廉希贡、子侄廉惇、廉惠山海牙等人都成为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士。廉希贡擅长书画,成宗大德二年(1298),他和郭天赐、张伯淳、赵孟頫、邓文原、鲜于伯机等人一起观赏王羲之帖真迹,这同样是一次荟萃南北各族人士的文艺活动。

综上可知,西域色目文人家族,多以武功起家,后成为文化家族。 又因北庭、高昌、回鹘汗国等地,自汉唐经辽宋,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深刻,经史子书或译为胡语流传授教,所谓习“北庭书”“伟兀书”不排除学习儒家著述。 西域文化家族自入元之初,早已形成了与中原相通的价值观念。

(二)以读书仕进为人生取向

纵观西域色目文化家族,多世代为官。武功起家转为文化家族后,子孙亦以仕进为官为目的。 高克恭、马祖常及偰氏、廉氏后辈皆注重出仕为官,这与他们学儒致用的文化风气相关。

偰氏家族注重子弟文化教育,入元以后成为文化家族。 史料记载,岳璘子合剌普华“倜傥有节,概好义如嗜欲,恤穷若姻戚,恤危蹈难,循国忘身。儿时……父奇之,俾习伟兀书,及授《语》《孟》《史》《鉴》文字,记诵精敏”[10]152,习儒从政,官至嘉议大夫广东道都转运医使赠通议大夫户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有一定政绩。 合剌普华子偰文质以后,家族文人层出不穷。 偰文质的五子登科,文化水平又上一台阶,有诗文存世者有偰玉立、偰哲笃、偰文质、偰处约、偰逊等人,不仅有文传世,而且都出仕从政。

偰文质,官至广西都府元帅的高官要职,逝后被元帝追封为“宣惠安远功臣、礼部尚书”,加封“云中君侯、谥忠襄”,代表作有《无一禅师塔铭》。偰玉立,字世玉,以正议大夫福建行省泉州路总管升任泉州达鲁花赤。 泉州府城东和桥南有偰玉立祠。 《元诗选》称,“玉立以儒起家,登延佑戊午进士第,受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正中,为泉州路达鲁花赤,考求图志,搜访旧闻,聘寓公三娱鉴成《清源续志》二十卷,后迁湖广佥事,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12]442,著有《世玉集》。偰哲笃,字世南,偰玉立之弟。延佑二年进士,历高邮知州,以中顺大夫佥广东道肃政廉访司事。 被弹劾后寓居溧阳,延师教子有方。 历官工部尚书、参知政事,至正十二年被任命为淮南行省左丞,以文学政事知名于时,有《重修县学记》。偰处约,曾任翰林学士,皇庆间在世,著有《勿轩先生传》。偰逊,本为偰伯僚逊,或作偰百僚,或偰伯辽,字公远,偰哲笃长子,偰列篪之侄,至正十八年(1358)红巾军克上都,逼大宁,为避乱携子弟逃至高丽。 《明诗综》言其于恭愍王七年避兵东来,赐第,封高昌伯,改封富原侯。 偰逊工诗,有诗集《近思斋逸稿》,现存诗目120 首,代表有《岁暮杂述》《秋夜四首》《书感》等。

即使是被称为“淡泊功名”的贯云石,也是积极仕进的人。贯云石在成宗大德末年,弱冠袭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几年后解下承袭其父的三品武职爵位黄金虎符,让位于其弟忽都海涯,不是他不愿从政,而是他希望从武职向文职跨越。 解武职后的他集中精力研读经学,撰写了《孝经直解》,又北上大都师从于著名学者姚燧,经姚燧举荐出任英宗的说书秀才。仁宗践祚,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大展理想宏图。此年始行科举,贯云石受命同翰林学士程巨元、元明善等共同起草制订科举规章条律。 之后,他又写了万言奏折,上呈皇帝,据《元史》记载,“一曰释边戍以修文德,二曰教太子以正国本,三曰设谏官以辅圣德,四曰表姓氏以旌勋胄,五曰定服色以变风俗,六曰举贤才以恢至道”[13]3422六项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治国安邦提出了积极建议,足见贯氏积极从政的人生理想。可是正当欲大展宏图之际,元廷政局混乱,从武宗至大元年到宁宗至顺三年(1308-1332),二十四年共换了八个皇帝,平均每帝在位三年。 其中英宗被弑,一帝(幼主)被夺位,明宗刚即位立即“暴崩”。皇位之争而致大臣遭祸,如武宗即位,拥立安西王阿难答一派的将相大臣明星铁木儿、阿忽台、八都马辛、却烈等人即遭残杀。文宗即位前后,为排除异己,又妄加罪名,杀死了丞相脱虎脱、三宝奴、平章事乐实、左丞保八、参政王罴等一大批人。 英宗即位,奸臣铁木儿复相,一上台就将曾“攻讦其奸”的平章政事萧拜柱、御史中丞杨朵尔、上留守贺伯颜加罪处死,贯云石的老师平章政事李孟也被夺爵降职。贯云石曾上“万言书”指陈国政,也得罪一些人,不得不避祸隐退,但贯云石习儒致用,积极仕进,希望在政坛上有所作为也是不容置疑的。

(三)推崇儒学致用的文化风气

在西域色目文人家族中,推崇习儒致用是普遍存在的文化风气。

崇儒最为典型的可谓高昌廉氏。 作为元代伟兀儿文化家族的代表,高昌廉氏把儒学作为家教传统。 据元明善所撰《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中描写廉希宪行将去世时:“曰‘吾疾不起矣。 儿惟多读书,以承父志。 ’……天下之知者无不嗟伤,咸曰:‘良相死矣,吾复何望? ’上每追思之,曰:‘当诸王大会,议决大事,惟廉希宪能也。 ’”[11]352北庭廉氏家族从回鹘归于大元王朝后,代代为王朝鞠躬尽瘁,廉希宪从世祖潜邸读圣贤书、与大儒名生相论经国大业,为王征得一方水土、平一地百姓疾苦,开馆授学、直言上谏。 患病期间,也记挂着后世子孙的教育传承问题,希望后辈可以多读书,承袭父志。 这样至贤之人的去世,朝野均为之惋惜。从元明善标榜廉希宪秉持家族儒学传统,廉氏家族为王朝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是对廉氏家族崇儒致用的肯定。 廉氏家族自廉希宪以后,诸多子弟秉持儒教家训,入仕为官,在元代政坛留下痕迹。此外,廉氏的廉园和万柳堂成为大都士人的文艺沙龙,廉希宪、廉右丞、廉野云、廉惠山海牙主持的多民族士人雅集贯穿了整个蒙元王朝,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与廉氏略有不同,西域高克恭家族以研习经学闻名于世。以邓文原《故大中大夫刑部尚书高公行状》所记,高克恭先祖西域人,其父高亨儒学造诣很深,“时皆知名士,嘉甫朝夕讲肄,遂得大究于《易》《诗》《书》《春秋》及关洛诸先生绪言。 缙绅交章论荐,世祖召见便殿,奏对皆经世要务。 ”[5]552大谈儒家治国之道,受到忽必烈欣赏。 到高克恭辈,子承父业,“经籍奥义,靡不口诵心研,务极源委,识悟弘深”[5]552,读书仕进,成为了西域士人在经过一二代人的变迁内化后的普遍选择。高克恭不仅儒学造诣深厚,诗、画亦极佳,进入仕途,与公卿大臣文雅相奏,文化上融合无间。为官执事,能革除积弊、保固邦本、周恤民隐,有所作为。邓文原作为高克恭的挚友,对高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可知,西域色目人文化家族从武功起家向文化家族转变,他们普遍崇尚儒学,积极学习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家族的处世态度努力进取,以崇儒习儒作为进阶为官的资本,兼及诗文书画、雅情逸趣,提升文化修养融入文士群体。 对儒学以崇儒尚用为主,也有高氏家族尤其如高嘉甫等以研习经学著称之学者。

结语

通过对这些区域政权及其历史演变的梳理,可知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织密切。 因中原王朝自汉唐以来通过对西域的治理与统辖,西域诸城邦和诸部族对中原王朝的一统管辖有普遍认同。 各政权在乱时各自为政,互相争夺,对中原王朝派使臣纳贡称臣等。 西辽推行中原王朝体制,又强化了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 由于自汉以来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治理和密切的文化交流,汉语在西域也有一定的使用区域。迁居西域的关内人日渐增多,历代中原管辖西域的将士使臣往还不断,自汉以来屯田人口定居下来,商旅使臣、宗教神职人员中通胡汉双语的不在少数。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央王朝的典籍图书也随之传到了西域。诸如高昌王国教育蒙书多有《孝经》《论语》《唐诗》等汉文本或胡语译本。在汉唐时期西域的官方文字是汉文,民间文学多胡语,西辽入主西域官方文字仍然沿用辽国体制,汉文也是官方的文字。西域入元前是文化交流频繁之地,胡汉文化交融程度较高,也是入元西域文化家族人才辈出的主要原因。 通过列举的几个早期入中原的文化家族,也说明一个文化家族的形成历史是漫长的,且在入住中原之前已经过较深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环境的滋养,他们祖籍北庭、高昌、回鹘汗国、西辽等本属于华夏文化区域。

中国儒学自汉唐以来在西域就有一定影响,不论是偰氏家族岳璘帖穆尔“精伟兀书”,还是岳璘帖穆尔子合剌普华“俾习伟兀书”,后学“《语》《孟》《史》《鉴》文字”,“伟兀书”内容不排除孔孟之学,贯云石祖父阿里海涯求读的“北庭书”也不例外。 也因为入元的西域文化家族,其先祖多为西域世臣贵族,对儒家积极用世学说,与他们世代为官的家族文化十分契合,儒学便成为西域色目文化家族崇尚的学问。 凡此种种构成了西域色目文人家族的文化共性。

注释:

①后晋使臣高居诲的《使于阗记》所记绀州、安军州、银州、卢州、湄州和玉州等地名,都是汉式名字。

②暾欲谷碑位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东约60 公里的巴彦楚克图,碑文为作者生前为自己撰写,约于716 年完成,主要叙述暾欲谷一生的英勇善战事迹。

③岳璘帖穆尔,在许有壬《故嘉议大夫广东道都转运医使赠通议大夫户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高昌郡侯哈喇布哈公墓志铭》中称约罗特穆尔。

④合剌普华,在许有壬《故嘉议大夫广东道都转运医使赠通议大夫户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高昌郡侯哈喇布哈公墓志铭》中称哈喇布哈。

猜你喜欢

西域家族文化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张骞探西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小偷家族》
谁远谁近?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祖逖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