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茅盾文学生涯的重要向度
2022-11-23王柯雅
王柯雅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一、茅盾革命精神的生成历程
(一)关心国运,孕育革命信仰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其笔名。1896年7月4日,茅盾在浙江乌镇出生。“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1]77这是茅盾十二岁时写下的一生的追求和信仰。此后,茅盾始终牢记这句话,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奋斗终生。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一场改变中国的思想革命正在文学领域悄悄酝酿。青年时代的茅盾饱受煎熬并渴望斗争,他认为这是时代造就青年、担负历史使命的契机。1916年,茅盾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结交了一批进步青年。1920年10月,茅盾经李达、李汉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底,茅盾被任命为《小说月报》的主编。受《新青年》的影响,茅盾对《小说月报》的内容作出大幅改进,增加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内容,使之一改之前脱离现实的艺术风格,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最早的53名党员之一。中共一大召开后,各省相继成立党组织,党的中央机关与各地党组织之间的信函和人员往来日渐频繁,需要建立一个既隐蔽又可靠的联络点。茅盾的编辑身份是很好的掩护,所以党中央决定让他担任直属中央的秘密联络员。外地的共产党员来到上海,一般会先来茅盾这里接头,然后再由他介绍到中央机关。孔海珠说,尽管这个工作十分危险,但是一种对改变国家命运的热切希望之火在茅盾心中燃烧。1927年,不断发展壮大的共产党事业遭遇了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命运陷入了黑暗时刻。在国民党的通缉名单中,茅盾的大名——沈雁冰,名列第五十八。此时,潜藏在茅盾内心的文学梦想被点燃,他毅然执笔亦从戎。茅盾蛰伏在上海创作了以大革命失败为背景的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即《蚀》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初步表现出茅盾独特的创作风格,映射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大革命失败后,茅盾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事业,走上了用文学创作助力革命事业的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阵地上,茅盾一直英勇战斗,坚持用文艺为时代服务。在写于1932年的散文《我们这文坛》中,茅盾呼吁作家投身到反映、促进时代发展的文学创作中去。在茅盾看来,这是在为自己、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的宏伟事业。
(二)爱国爱党,坚守革命初心
茅盾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有论者说:“在当时茅盾的心目中,写文学论文和从事政治活动本就是互相联系的事情,都同样能够满足他改造社会的内心热忱。”[2]72在茅盾一生85年的生命历程中,虽然有53年是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开展工作的,但他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入党誓言。
茅盾是我国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1927年,他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之后东渡日本避难长达2年之久,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因此党籍丢失;但他不忘初心,时刻想恢复党籍。1931年,他第一次主动提出恢复党籍,但没有得到上级的答复。1940年5月,茅盾一家来到延安。他听说有些同志在延安恢复了党籍,便第二次提出恢复党籍的诉求。但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以及革命发展的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认为茅盾留在党外工作,对革命、对人民更为有利。1940年9月的一天,茅盾接到周恩来发来的电报,周恩来邀请他前往重庆参加国统区的文化统战工作。茅盾以大局为重,服从党中央的安排,带着没有恢复党籍的遗憾,与夫人一起前往重庆,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茅盾第三次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提出恢复党籍是在1981年3月,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他躺在病榻上口述,儿子做笔录,写下了一封致党中央的信。1981年3月31日,党中央根据茅盾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三)躬行实践,勇担革命重任
1921年,茅盾开始从事革命活动,随后参与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6年初,茅盾到广州参加革命政党召开的会议。1926年年底,茅盾毅然奔赴大革命中心武汉,担任《民国日报》主笔,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国民革命期间,他由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转而开始创作活动,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1930年,茅盾加入“左联”,与鲁迅等一道,推动国内文化革命向纵深发展。在土地革命时期,茅盾开展文艺理论批评工作,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积极投身抗战文艺运动,掀起抗日救国的新高潮。解放战争时期,茅盾投入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大力宣传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在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中,茅盾广泛参加政治活动,全面宣传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茅盾的优秀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家人,茅盾一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先后牺牲了3位亲人。他的弟弟沈泽民因病牺牲在鄂豫皖苏区,年仅33岁;女儿沈霞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时,为了能够奔赴前线,舍子献身,牺牲时年仅24岁;女婿萧逸在新中国即将宣告成立之时,在解放山西太原的战斗中牺牲,年仅34岁。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怀着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大爱,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奋斗终身。
二、茅盾革命精神的实践机理
(一)开展理论建设: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论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20世纪30年代初,“左联”成立。茅盾很早就立下了“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作为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者和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很快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茅盾文学生涯的初期是“文学与政治的交错”时期[1]222。在五四时期,茅盾最初是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的身份步入文坛的。1919年,茅盾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1921年入党后,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编译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逐渐形成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艺术观。1925年,茅盾发表了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标志着他形成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文艺观。在“左联”时期,茅盾深受左翼文化影响,译介了大量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在抗战时期,茅盾在国统区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革命事业,提出“为无产阶级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从总体上看,茅盾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他的作品放射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
由于接受和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他笔下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地主、小商人、民族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等人物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无不表现出鲜明的阶级特征。纵观茅盾的整个创作生涯,可以看出,他肯定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认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他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治斗争与武装斗争,热情讴歌中国人民敢于抗暴、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学艺术界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二)推动文化抗日:主持国统区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茅盾辗转于全国各地,积极投身革命宣传工作。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开一代文人的先河,杂志《呐喊》呼吁人民群众抗日救国。他以一个文化战士的姿态,以笔为枪,战斗在文艺战线上,通过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展开文化斗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产生了巨大影响。1940年11月下旬,受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邀请,茅盾和夫人孔德沚从革命圣地延安来到国民党统治区的战时陪都重庆,主持国统区重庆抗战文化委员会的工作。茅盾一到重庆,首先去红岩村拜访周恩来,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战文化,研究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策略。
在重庆,茅盾以文作战,积极开展文化斗争,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抗战檄文,为建立和发展国统区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茅盾的小说、散文讴歌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革命精神,揭露了重庆大后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现实,被读者称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经典。
在抗日战争时期,茅盾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出版了多部文集。1945年7月4日,文艺界为了表彰茅盾对新文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和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在团结文艺工作者坚持抗战、推动新文艺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高度赞扬和评价了茅盾50年来的革命活动和文学活动的功绩。
(三)注重文艺队伍建设:指导培养大批年轻作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文学事业获得了新生和发展,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气勃勃的文艺队伍。茅盾十分关注新文艺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他为作家评点作品,指导其创作实践;为青年作者分析创作得失,激发其创作热情;他通过著文、书信等方式,与作家恳谈创作体会;他亲自作报告、亲自授课,毫不保留地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启发教育年轻作者,努力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他为作者向报刊、出版社推荐作品,助力其早日问世。至于对登门求教的年轻作家,茅盾更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此,年轻作家称茅盾为“我们的导师”,足见茅盾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茅盾的上述活动对新文学作家及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著名作家沙汀、吴组缃、萧红、臧克家、田间、姚雪垠、碧野等人,都是经过茅盾的指教而提升创作水平的作家。茅盾总是以奖掖后学、努力培育青年作者的求实态度,对他们的作品给予中肯的评价。正如有论者指出的,“茅盾批评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和培养文学新人,他更希望文学创作者们在透视时代发展的同时,能够起到引领时代的导向作用”[3]41。
三、茅盾革命精神的价值意蕴
(一)茅盾革命精神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资源
德国著名中国现代文学学者顾彬说:“茅盾首先是共产党人和社会学家,然后才是文学批评家和作家。”[4]106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茅盾致力于革命宣传工作,倡导新文化启蒙运动。他广泛培育各民族的有志青年,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新文艺运动,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茅盾是新文艺运动战线上的老战士,他早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就积极提倡进步的现实主义理论。他主张革命民主主义的文艺观,主张文学服务于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运动。他始终不懈地以满腔热情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用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他大量的小说创作绘就了一幅幅宏伟的社会历史画卷。他以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杰出的文学才华和对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特殊敏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文艺发展中的影响。
(二)茅盾革命精神是助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精神动力
有论者这样评价茅盾:“在跨越新旧中国两个时期的文学生涯中,茅盾对革命始终保持着追随、提倡、拥护的态度,并积极地投身到解放民族的革命洪流之中。”[5]42茅盾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他在社会变革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助力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茅盾作为革命文化活动家,把为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终极目标。从早期创建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到20世纪30年代同鲁迅一起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倡导、发展革命文艺,团结和壮大革命文艺队伍,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作出了杰出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他广泛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抗战胜利后,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和阻挠,积极参加坚持民主、反对独裁,坚持和平、反对内战的运动,激励鼓舞了众多文艺工作者投身文化战线,建设新文学,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文化贡献。
(三)茅盾革命精神是促进中国文学事业发展的精神助力
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师,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一生撰写了几百万字的文艺论著,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为我国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财富。与此同时,他的大量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茅盾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中国的文化巨人、中国的革命文学家,始终不懈地从事文艺理论批评、译介外国进步文学、指导青年作家等工作,为我国文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茅盾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民族的挚爱转化为兢兢业业的工作。1981年3月,他躺在病榻上口述了一封致中国作协的信,表明愿意捐献25万元稿费给中国作协,作为长篇小说的创作基金,以鼓励作家创作,促进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中国作协于1981年4月20日决定设立茅盾文学奖,为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学事业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