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府吐蕃六谷联盟探析
2022-11-23刘建丽
刘建丽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五代宋朝时,西凉府(凉州)地区曾是吐蕃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息繁衍之地。西凉府吐蕃是以六谷蕃部为中心,组成了西北吐蕃的第一次联盟。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冷龙岭北侧大雪山的石羊河水系河流众多,自东向西有大靖(景)河、古浪河、黄羊河、杂(闸)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等,“六谷”是泛指石羊河水系众多的河流谷地,构成了凉州地区的绿洲地带。“六谷蕃部”就是泛指居住在凉州城南诸多河谷中的吐蕃和吐蕃化的各民族联合体,其称谓有“六谷蕃部”“六谷蕃众”“六谷部族”等,系“西北之远蕃也,羌夷之内,推为雄豪”[1]9107。本文拟从“民族构成”“六谷联盟形成、兴盛、衰落”“六谷联盟作用”等方面,对西凉府吐蕃六谷联盟予以探析。
一、六谷蕃部的民族构成
凉州武威郡,古雍州之域,西戎之地。汉初为匈奴右地,属凉州部。后“多以关中报冤悖逆无赖之人徙于彼以实之”[2]429,遂改雍州为凉州。《释名》云:“西方寒凉,或谓河上田亦薄,故曰凉。”[2]429自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凉州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三国时,凉州成为十三州之一,统领河西五郡,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十六国时,凉州又成为前凉、后凉、北凉的首都。至唐朝时,凉州发展到鼎盛阶段,成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地接四境,控扼三边冲要,为内地关中的屏障,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凉州历来是多民族聚集之地,秦汉以来,月氏、匈奴、鲜卑、氐、羌和汉人在这里错居杂处。南北朝时期,中亚的粟特商人亦来贸易,以凉州为根据地,然后北出长城,南下江淮,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唐朝时,凉州大小七城,粟特商人即占据其中五城。唐朝初期,回鹘、契苾、思结、浑等部落迁居凉州,使凉州地区的民族成分更为复杂。
(一)吐蕃进入凉州
吐蕃崛起后,不断向周边地区进行军事扩张,势必有吐蕃部族迁徙进入河西走廊地区。七世纪末,已有吐蕃人归属唐朝,入居唐境。古籍文献均记载了吐蕃内讧、相互残杀的事件。此事件导致吐蕃大将赞婆、莽布支与钦陵子弓仁归属唐朝,但记载上略有出入。如《旧唐书·吐蕃传上》载,圣历二年(699年),赞婆率所部千余人及其兄子莽布支等归唐后,仍令“领其部兵于洪源谷讨击”[3]5226。又如《新唐书·吐蕃传》载:“赞婆即领部兵戍河源。”[4]6080再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载,圣历二年夏四月,“赞婆帅所部千人来降”。胡三省注:“明年,吐蕃将曲莽布支寇凉州,与唐休璟战。”[5]6540久视元年(700年),吐蕃又遣将曲莽布支“寇凉州,围逼昌松县。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与莽布支战于洪源谷”[3]5226。从上述记载可知,赞婆归唐后,先在河源(在今青海曲麻莱县东境)戍守,第二年,吐蕃曲莽布支攻掠凉州,于是赞婆率部属与唐军在洪源谷共同抗击吐蕃。“洪源谷”在凉州界昌松县境内,而昌松县在凉州东南、庄浪西北,赞婆所率军队是较早进入此地的吐蕃人。
安史之乱(755—763年)爆发后,河西戍兵东调平叛,吐蕃乘机扩张,向凉州地区进兵。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年),吐蕃首领“论·墀桑、思结卜藏悉诺囊等引劲旅至凉州城”[6]158,此时河西防务尚且强固,吐蕃攻取凉州未能获胜。唐代宗广德(763—764年)以后,吐蕃仗恃自己的军事力量,攻占河西地区,凉州于“广德二年陷于西蕃”[7]627。自此吐蕃统治凉州长达一百余年。在吐蕃攻占河西的过程中,大量吐蕃部落迁入河西,高居诲《使于阗记》记载了吐蕃部落在河西的分布,“自灵州渡黄河至于阗,往往见吐蕃族帐”[8]919。唐末五代初,凉州地区渐为吐蕃倚重,凉州城外成为吐蕃人聚居的重要地区。
(二)吐谷浑迁徙凉州
自北魏以来,吐谷浑一直生息繁衍在青海地区。吐蕃兴起后,向周边扩张,不断进犯吐谷浑。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吐蕃再次大规模地攻讨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无力抵抗,带着弘化公主与数千帐逃到凉州,要求唐朝保护。唐朝总章(668—669年)年间,唐朝又曾“议徙吐谷浑部于凉州旁南山”[4]6075。七世纪末,吐蕃内讧,相互残杀,钦陵子弓仁也以“所统吐谷浑七千帐来降”[5]6540。吐蕃占领了吐谷浑地区后,有吐谷浑人辗转迁徙到凉州地区。唐至德(756—57年)年间,因被吐蕃攻伐,吐谷浑部族分散,“其内附者,唐处之河西”[8]910。显然吐谷浑人成为凉州重要的民族构成。
2019年9月,在凉州地区祁连镇岔山村北的山顶上,考古发掘吐谷浑墓葬,据墓葬出土的墓志内容显示,墓主为“大周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员外置喜王”慕容智,因病于“天授二年三月二日薨”[9]124-125,终年四十二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发掘了大唐金城县主、慕容曦光及唐弘化公主、青海国王慕容忠、唐武氏墓志、唐李深墓等九座唐早、中期吐谷浑王族墓葬。这诸多墓葬分布于武威市青咀湾与喇嘛湾的诸多小山岗上,坐南朝北,与慕容智墓特征相同。该地在墓志中提及为“凉州城南之山冈”“凉州南阳妃谷北岗”“凉州神乌县界”“神乌县阳妃谷之西原”[9]126,这诸多的凉州城南地名,说明吐谷浑人曾在此地活动、居住,也反映出五代宋初时,这里也曾是六谷蕃部的繁衍生息之地,也是六谷吐蕃联盟的辖区。
(三)凉州汉人与其他民族
六谷吐蕃联盟的民族构成虽以吐蕃人为主,但也有少数汉人存在。开成(836-840年)之际,唐朝遣使还归途经凉、肃、瓜、沙诸地,城邑如故,而华人见汉旌使“齐夹迎泣诉”。这些华人“虽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10]706。咸通二年(861年),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率兵收复凉州,又请调山东郓人二千五百,戍守凉州。《宋史·吐蕃传》与《宋会要辑稿·西凉府》皆载:“旧有郓人二千五百为戍兵,及黄巢之乱,遂为阻绝。”入宋以来,凉州城内仅剩“汉民三百户”[11]14152[12]704。唐末五代初,凉州地区渐为吐蕃倚重,凉州城外是吐蕃人聚居的重要地区,据《新唐书·吐蕃传》载“尚有汉人陷没者耕作”[4]6075。郓城戍兵是凉州华人的重要族源。
张议潮收复凉州时,其地“又杂蕃浑”。蕃即吐蕃,浑即浑末,亦曰嗢末,嗢末百姓“本是河西、陇右陷没子孙,□国弃掷不收,变成部落”[13](P363)。吐蕃法令规定“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4]6108。嗢末成为吐蕃的奴部,有众多人在这里留居。《五代会要·西番》载有吐蕃右厢押蕃落使“崔虎心”[10]707,崔家居于凉州,原为陇右河西陷没吐蕃的唐朝戍边将士后裔,唐末为嗢末,此时也已吐蕃化。
河西地区还有众多党项部族,如《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于阗》存有时人高居诲《使于阗记》曰:“自灵州过黄河,行三十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曰细腰沙、神点沙,至三公沙,宿月氏都督帐。由此沙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广,遂登沙岭。沙岭,党项牙也,其酋曰捻崖天子。”[8]917居留此地的党项人受吐蕃奴役,融入吐蕃之中。如凉州折逋氏与灵、夏、麟州的折氏同出一源,原为党项羌,因长期受吐蕃的统治,与居住在这里的汉、吐谷浑、回鹘等部民,皆吐蕃化。
凉州六谷蕃部势力最大的应是左厢吐蕃化的党项羌与右厢吐蕃化的汉人。据《宋会要辑稿·西凉府》载:“六谷分左、右厢,游龙钵为左厢副使,崔悉波为右厢副使。”[12]9705又载景德四年(1007年)五月,“厮铎督遣六谷十八首领兰逋赤等来朝贡”[12]9708。显然六谷蕃部共有十八位首领,分统督六、者龙、野马、觅诺尔、卑宁、样丹、当尊、厮邦、马家、周家、的流、赵家、日羌、星多、沈念般、崔悉波、吴福圣腊等十八部落。除此之外,还有众多蕃部可供调遣、支配,除心山王家为吐蕃化的汉人外,还有者龙、马衔山渴龙、刑家、懒家、章家、周家、赵家、乞当、纳迷水马波、宗家、章迷等吐蕃化的党项羌人与汉人家族。“刑家”即“邢家”,“懒家”即“赖家”:与章、马、周、赵、宗家皆为吐蕃化的汉人。总之,这里民族众多,成分复杂,诸多民族与吐蕃高度融合,“吐蕃化”是其现状。从此,河西吐蕃便以凉州为中心,组成了吐蕃地方集团。
二、六谷吐蕃联盟的形成
凉州吐蕃六谷联盟的形成,大约是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开始,凉州吐蕃纷纷朝贡,任命孙超为凉州刺史、权知西凉府留后,至申师厚任职凉州,这是六谷吐蕃联盟的形成阶段。此时吐蕃已微弱,回鹘、党项虽“分侵其地”[8]914,时逢中原衰乱,不能抚有,“惟甘、凉、瓜、沙四州常自通于中国”[8]914,犹称唐官,数来请命。显然凉州与其它三州已脱离了吐蕃的羁绊,各自独立。凉州六谷蕃部的治“城周回五十里,如凤形”[1]921,相传沿袭“李轨旧治”[1]921。显然,此时的凉州吐蕃已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政治集团。
(一)遣使中原王朝
凉州自唐末陷入吐蕃后,虽为吐蕃所隔,然其地亦自置牧守,或向中朝请命。后梁开平二年正月,凉州吐蕃遣使朝贡,后梁即以入朝使“嗢末首领杜论悉伽社论心为左领军卫将军,同正;嗢末首领苏论乞禄为右领军卫将军,同正”[10]706。干化元年(911年)十一月,凉州又遣使来朝,梁太祖召对于朝元殿,赐金帛遣还。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凉州吐蕃又遣使野利延孙等入贡,有蕃僧四人同来,持蕃书两封,但无人识其字。天成三年(928年)正月、九月、十二月,连续三次遣使入朝;天成四年九月、十月,西凉府蕃官揆心、吐蕃首领掇里忙布简邅等来朝;长兴三年(932年)二月、三月、七月,又接连遣使。在这些朝贡使中有北厢野利闾心、右厢篯心、中厢季读等吐蕃首领,后唐对这些贡使皆授予官职。
诸多吐蕃首领纷纷朝贡,说明此时凉州吐蕃有众多部落集团,他们各自遣派使臣主动与中原王朝联系,以“朝贡”的方式向中原王朝展示自己的实力以及对中原王朝的友好,借此以获取中原王朝的认可。这即为凉州吐蕃六谷联盟形成的初期状况,也是凉州诸多部落集团由分散走向局部统一的发展阶段。
(二)册封与世袭并存
随着五代中原王朝政权的更迭,此时凉州地区众多分散的部落亦渐趋结盟,形成以六谷蕃部为核心的集团,需要有权威的领袖人物统一管理各部。因凉州居民的构成以吐蕃人为主体,故六谷联盟的首领大多是以占优势的吐蕃族人担任,但在初期,汉人也曾担任过首领、主帅。番汉联盟、世袭与册封并存,成为六谷政权的鲜明特色。
后唐天成(926—930年)中,权知西凉府留后孙超遣大将拓跋承诲来贡。孙超与城中百余汉户皆是戍兵子孙。唐明宗召见,承诲谓其城“今方辐数里,中有县令、判官、都押衙、都知兵马使”[12]9703。此时凉州吐蕃联盟已初具政权规模与职能。唐明宗即授孙超为凉州刺史,充河西军节度留后。显然,这是获得了中原王朝的认同,并授予官职。据《新五代史·吐蕃》载,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又有“留后李文谦来请命”[5]914,后数年,凉州人又“逐出文谦”[5]914。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灵武冯晖遣牙将吴继兴代文谦为留后。第二年,晋高祖遣泾州押衙陈延晖赍诏书安抚凉州,于是凉州人劫留延晖,立为刺史。
后汉干祐(948-950年)初,孙超卒,州人推举折逋嘉施权知留后。折逋嘉施系当地吐蕃酋豪。汉隐帝时,折逋嘉施遣使朝贡请命,汉即授为节度使。此时折逋嘉施在六谷蕃部和汉人中还没有建立起权威,不能制驭蕃部。因此,数年之后,折逋嘉施遣人市马京师,“因来请命帅”[5]914,凉州吐蕃再次向中原王朝提出汉人为主帅的要求。此时后唐枢密使王峻操控权柄,申师厚是其故人,与峻友善。据《旧五代史·吐蕃》载,嘉施等来请帅,峻建言:“凉州深入夷狄,中国未尝命吏,请帅募府率供奉官能往者。”[14]1840。月余,无应募者,于是奏报申师厚为左卫将军,任命为河西节度使。于是凉州统治权重又落入汉人手中。
周广顺二年(952年)九月,申师厚初至凉州时,即奏请授吐蕃首领折逋支、折逋穷罗、籛于闷笃、没林葛于、崔虎心等众多吐蕃首领官爵。显然,申师厚已清楚地认识到在吐蕃部落众多的凉州,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统治,必须借助于吐蕃人及当地吐蕃化汉人的力量。而且还推荐“中国留人子孙王廷翰、温崇乐、刘少英为将吏”[14]1840。又据《册府元龟》记载:“王庭漧授监察御史里行,充河西军节度掌书记摄节度推官;温崇业试秘书省校书郎,充河西节度推官摄录事参军:刘少英为凉州录事参军。”[15]2059于是自“泾州安国镇至西凉府沿路三处控扼,各立州名,欲补大首领为刺使,又管蕃界部落大首领三十余人,各赐空名告身”[10]707。安国镇即唐胡谷堡,贞元七年(791年)三月,泾原节度使刘昌筑胡谷堡,改名彰义堡,北宋属平凉县。此亦系御戎重地,“四达冲途,实为要镇”[16](P327)。申师厚从安国镇至凉州为控扼诸羌所“立三州”[16]567,即临洮①《甘肃通志》卷二十二《古迹》载:“五代周广顺中,自安国镇至凉州以控扼诸羌。三州,临、河、兰也。”疑此载“臨”(繁体字)与“熙”相混,宋代“熙州”即“临洮县”。、河州、兰州。申师厚控扼了“回鹘、西凉六谷、咩逋、贱遇、马臧梁家诸族”从凉州东去则由“弹筝峡入渭州安国镇”[1]1091的通道。
据《宋会要辑稿·方域·西凉府》载,申师厚虽在凉州数年,但是,一方面因“凉州夷夏杂处”,民族关系复杂,而师厚不能安抚;故师厚“以所部艰食、蕃情反复”为由,即要求返回。另一方面,因此时凉州吐蕃势力渐强,已不允许非吐蕃族人占据首领地位,进行统辖与管理。故在不久之后,“师厚为其所迫”,只好留其子而“擅还朝廷”,中原王朝对“凉州亦不复命帅”[12]9704。
在六谷吐蕃联盟初期,汉人也曾担任过“主帅”“首领”,并且是以“请帅”或“劫留”中原王朝官吏的形式出现。这种现象正说明六谷吐蕃部落由分散走向统一,联盟已经形成,六谷蕃部成为有实力的地方吐蕃集团。在渐趋统一的进程中,需要有权威的人物充当联盟的领袖,进行有效的统治与管辖。而吐蕃本部落出身的首领,暂时还不能适应这种局部统一与结盟的需要,缺乏封建统治经验,所以只好采取“请”或“劫”的方式,学习和利用汉人官员的统治经验为自己服务,显然这是权宜之计。待吐蕃本土首领势力增强,具有一定统治经验后,再取汉人官员而代之。然而亦说明学习和运用封建文化进行有效的统治,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地处僻远的凉州吐蕃也不例外。
在六谷吐蕃联盟中有各级首领,也有宋朝册封的官爵,其原首领的官职世袭,但须中原王朝册命。申师厚初至凉州,即奏请授吐蕃首领折逋支等官。折逋支死后,其子阿喻丹继位,即以“权知西凉府”的身份向宋朝进贡。“权知”即暂时代理,是藩属老首领死后,新首领继位,但却未取得中央王朝册命时,自己在职衔上所暂时使用的专有名词。淳化四年(993年),阿喻丹死后,其弟喻龙波(游龙钵)取代了阿喻丹,且宋太宗正式册命喻龙钵为“保顺郎将”[11]14154。西凉府六谷吐蕃联盟中,世袭首领与册封官爵并存,这正是吐蕃民接受中原封建政权的影响,其民族政权所具有的双重政治特色。
三、六谷吐蕃联盟的兴盛
六谷吐蕃联盟的兴盛时期,是以后周显德(954—959年)中申师厚离开凉州、折逋氏担任领袖为起点,至潘罗支(博罗齐)时,率六谷蕃部成功击退了党项李继迁的进攻,这标志着西凉府六谷蕃部地方政权的政治和军事达到了鼎盛阶段。
申师厚被迫离开凉州后,六谷蕃部首领折逋氏即掌握了凉州统治权,成为六谷蕃部大首领,被拥立为凉州刺史。自此后,凉州吐蕃联盟的统治权,就牢牢地掌握在吐蕃人手中。宋朝建立伊始,折逋氏就遣使入贡、奏报。干德四年(966年),知西凉府折逋葛支上言:“有回鹘二百余人、汉僧六十余人,自朔方路来,为部落劫略。僧云欲往天竺取经,并送达甘州讫”[11]14153。甘州此时已是回鹘牙帐所在地,六谷蕃部护送回鹘僧人与汉僧至甘州,说明此时六谷蕃部与甘州回鹘关系密切。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权知西凉州、左厢押蕃落副使折甫阿喻丹来贡”[12]9704。折逋支死亡的时间虽未有明确记载,但从阿喻丹入贡的时间,可以断定折逋支死于淳化二年以前。死后,其子阿喻丹继位,即以“权知西凉府”的身份向宋朝进贡。折逋阿喻丹在位时间不长,淳化四年(993年)逝世后,其弟喻龙波(游龙钵)取而代之,宋太宗正式册命为“保顺郎将”。关于此事原委,在《宋会要辑稿·西凉府》中见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即淳化四年(993年)闰十二月,“以西凉府都总管、权知军府事俞龙波为保顺郎将。以阿喻丹死,奏乞真命也。”[12]9704宋朝对折逋喻龙波(游龙钵)的册命,是在折逋喻龙波提出请求后,正式同意册封。再至咸平元年(998年)十一月丙辰,河西军右厢副使、归德将军结布伊郎布来朝,授予安远大将军。折逋氏受命为当权者,即折逋嘉施、折逋葛支(折逋支)、折逋阿喻丹、折逋游龙钵(结布俞龙波、结布伊朗布)四人。
游龙钵在位时期,党项军事实力已渐趋强大,党项贵族李继迁并不满足于恢复故土,而要进一步向西扩张,凉州便成为党项首要攻掠的目标,六谷蕃部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在强敌压境的险恶局势下,折逋游龙钵要进一步加强对吐蕃部落的统治,藉助宋王朝的实力与威望,重新提出请宋王朝派遣凉州主帅。至道二年(996年),“凉州复来请命,诏以丁惟清知州事,赐以牌印”[11]14154。丁惟清原是宋朝派往凉州市马的官员,因惟清至而境内丰收,从而为吐蕃人所挽留。而此时灵州已被党项人围攻,“吐蕃卖马还过灵州,为党项所略”[11]14154,请留惟清至来年同入朝。宋王朝便就近任命丁惟清为凉州主帅,总统六谷蕃部和凉州地区的军事。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十一月,西凉府吐蕃首领折逋游龙钵来朝,“献马二千匹”[12]9704。游龙钵四世受朝命为酋,虽贡方物,未尝自行。此时游龙钵亲自赴京朝贡具有政治军事色彩,是为了向宋朝表忠心,结好宋朝以抵抗党项的军事进攻。
然而从当时凉州的形势看,由于游龙钵不能组织凉州各部,对西夏的侵扰进行有效的抵抗,其威信与地位已经下降,不足以威服众人。与此同时,另一位首领也崭露头角,脱颖而出,这即出身贵族的潘罗支(博罗齐)。潘是“今西藏潘隅的潘,是地方名称”,而“其祖是潘隅人”[18]158。潘姓人及地名都和今西藏潘隅有关。如据《明史》卷三百一十一《四川土司一》条载:“松潘,古氐羌地。西汉置护羌校尉于此。唐初置松州都督,广德初,陷于吐蕃。宋时,吐蕃将潘罗支领之,名潘州。元置吐蕃宣慰司。”[19]8024潘氏家族系西藏望族朗氏。潘氏家族迁徙事迹文献不载,推断即为吐蕃军事扩张时,潘氏祖上随军至潘州,后不断迁徙,五代末宋初时,来到凉州。
另据《宋会要辑稿·西凉府》载:“咸平四年十月,以西凉府六谷大首领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12]9705这是文献首次记载其名与官职,如何出任六谷蕃部大首领,则无法知悉。这时,西夏不但加紧侵扰凉州,而且长期围攻灵州孤城。潘罗支为联宋抗夏,多次遣使赴宋,愿意配合宋朝大军攻伐李继迁。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宋朝一些边官李继和、张齐贤皆以为“潘罗支己为酋帅,况藉其戮力共讨继迁”[1]1079。以西凉府六谷都首领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是宋朝“联蕃制夏”的策略,如《宋会要辑稿·西凉府》载,咸平四年(1001年)十一月,“朝廷所降符命,龙钵悉掌之,庶事与首领潘罗支同共裁制”[12]9705。又如,《宋史·吐蕃》亦载:“时西凉使来,且言六谷分左右厢,左厢副使折逋游龙钵实参罗支戎事。”[11]14155显然,此时游龙钵只是“左厢副使”,潘罗支已为“六谷蕃部大首领”,成为凉州地区蕃部都总管,而且超越了宋朝任命的凉州刺史丁惟清,主管凉州地区的军政,成为大权独揽的吐蕃新首领。年底,潘罗支又言“将发兵讨李继迁,愿闻朝廷出师之期”[1]1101。希望能与宋朝共同出兵,东西夹击。由于宋王朝怯弱畏战,未能答应潘罗支的请求。直到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党项首领李继迁大集蕃部,才全力攻陷了灵州。
攻陷灵州后,下一个目标便是凉州。李继迁企图占有这块交通与军事重镇,于是采用招降的手法。咸平五年(1002年)十月,李继迁派人送铁箭予以引诱,潘罗支不仅严厉拒绝,而且“戮一人,挚一人,以听朝旨”[1]1155。并且又向宋王朝进贡大量马匹,以供军需,一次贡马多达“五千匹”[11]14156,这是六谷蕃部对宋朝的大力支援。由于六谷蕃部处于党项攻击的险境之中,一方面潘罗支组织兵力,抵御李继迁的侵扰,另一方面争取与宋朝结盟,联合夹击党项。潘罗支对宋王朝兵士侮辱成逋事件,也以大义为重,不计前嫌,再次遣使赴京,愿意为宋朝效力。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十四日,“遣使铎论来贡,且言六谷聚兵,愿会王师击继迁”[12]9706。潘罗支的忠心得到宋王朝的好感,加官赏赐,“潘罗支为朔方节度使、灵州西面都巡检使,仍遣使赍国信及铠甲赐之”[1]1811。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宋政府允应丁惟清所请,“给西凉州印”[1](P1189)。以上记载,一方面表明西凉府六谷吐蕃与宋政府结好,已从属于宋朝政府,共同抵御党项;另一方面,则说明此时丁惟清已无实权,潘罗支势力已超越惟清,此时的潘罗支已寻觅到更大的权力空间。
宋政府虽表面上赏识潘罗支的忠心,但其内心深处,却对以潘罗支为首的六谷蕃部并无诚意,对潘罗支提出的“会兵”之议予以刁难,诏“所请会兵,如至乌白池、盐州已来,即为进师”[12]9706。盐州在今陕西定边县,《元和郡县志》记载,盐州境内有四个盐池,乌池和白池产盐尤为丰富。而从凉州到盐州,必须越过党项境地,这意味着六谷蕃部只有荡平党项,宋朝才能出兵,其条件苛刻、荒诞。宋朝对六谷蕃部示以亲近,予以封赏,只不过利用其牵制和消耗党项实力,为宋朝进而实施“以夷制夷”的政策。
咸平六年元月,党项李继迁集中全部兵力,围攻宋朝麟州,死亡万余人,惨败而归。李继迁并没有因麟州之败而松懈自己的斗志,放弃自己的既定目标,反而乘自己新败,六谷放松警惕之机,于同年十二月,出其不意,率兵攻陷凉州城,杀死凉州刺史丁惟清,六谷蕃部伪降,“继迁受之不疑”[11]14156。突袭的成功,使李继迁也得意忘形。潘罗支与其弟厮铎督遽集六谷部及者龙族合力攻击,继迁大败,中流矢,于景德元年正月二日卒。景德元年(1004年)六月,潘罗支又遣其兄邦逋支入宋奏报,“且欲更率部族及回鹘精兵直抵贺兰山讨除残孽,愿发大军援助”[11]14156。对于潘罗支的这次奏请,宋真宗予以赐诏褒奖。
北宋时期,西北吐蕃继承唐朝吐蕃“重兵死,以累世战没为甲门”[4]6072的传统,六谷吐蕃联盟军事力量强大,部民勇悍善战。六谷吐蕃联盟是由吐蕃、党项、回鹘、嗢末以及少数汉人组成,有精锐的军队,实行部落首领即为军事首领的部族兵制,而其军事编制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厢”是一种军事编制单位,唐朝时兴起,军队分左右厢,即为左右翼。中唐以后,左右厢已成为固定的军事编制单位。五代宋初,亦沿袭左右厢的编制,规定五百人为一指挥,五指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每厢应有二千五百人。宋真宗时,六谷吐蕃政权属下兵马分左右厢,游龙钵为左厢副使,崔悉波为右厢副使。六谷吐蕃兵力雄厚,愿与宋朝结盟,共同征讨李继迁。西凉府吐蕃以骑兵为主,军队人数无明确记载,咸平六年(1003年)二月,潘罗支已集骑兵六万,要求与宋军共同收复灵州。可见吐蕃六谷联盟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由于潘罗支率六谷吐蕃军成功击退了党项李继迁的进攻,使宋朝对其刮目相看,这也标志着西凉府吐蕃军事力量此时已达到鼎盛阶段。
四、六谷联盟的衰落
六谷联盟的鼎盛时期是在潘罗支时代,而潘罗支被杀则成为六谷联盟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
李继迁死后,其子德明继位,念念不忘凉州之败,时刻伺机反扑。李德明深知自己新立,根基未稳,惟恐宋朝与六谷蕃部、甘州回鹘联兵进攻,东西夹击。于是采用缓兵之计,力图东山再起,因而千方百计地麻痹宋王朝,折散宋朝与六谷蕃部、甘州回鹘的军事同盟,使凉州吐蕃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李德明遣使宋朝,佯装请和,态度诚恳,一再声明父有遗命,遵循其父继迁遗嘱,如据《西夏书事》载:“尔当倾心内属,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20]51这时,正值澶渊之盟订立不久,怯弱的宋朝统治者惊魂未定,唯恐西边再生事端,战火重燃。李德明的请和,使宋统治者喜出望外,求之不得,不但册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而且竟以战败国的姿态,赠送“袭衣、金带、银鞍勒马、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给奉如内地”[11]13990。同时,还一再下令,让六谷蕃部、甘州回鹘等也要坚守和议,不得出兵攻扰党项。
李德明的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出兵进攻凉州,反被潘罗支联合兰州、龛谷、宗哥、觅诺诸族击败。再度失败,使李德明深知力攻难克,不敢贸然举兵,决意设法智取,离间潘罗支与其他诸族的关系。迷般嘱、日逋吉罗丹是李继迁的亲族,是党项羌中的两个氏族。六谷左厢蕃部中者龙族是其强族,是吐蕃化的党项羌,共有十三个部落,一直与六谷其他蕃部共同抗击党项,深为潘罗支所信任。李德明利用者龙族与迷般嘱、日逋吉罗丹二族同源于党项的关系,指使二族公开叛投者龙,又在者龙族中做了分化瓦解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策反了其中六个部落,“者龙凡十三族,其六族附迷般等。迷般阴请德明遣兵攻者龙”[20]52。潘罗支不明底细,率百骑急赴者龙族地,商议兵击。于是“议事间,二族猝起戕罗支于帐下”[20]52。潘罗支被害后,其弟厮铎督率兵平息内乱,六谷诸部拥立他为首领。宋王朝追封潘罗支为武威郡王,同时又面对厮铎督被拥立六谷新首领这一既成事实,颁布诏书予以承认。厮铎督继任六谷部大首领后,即率蕃部进击党项,并取得胜利。为遏制党项吞并西凉府的野心,六谷蕃部不断扩军备战,加强自己的实力,不断向宋朝求购弓矢等武器。宋朝旧制规定,“弓矢兵器不入外夷”[1]1326,而对于六谷蕃部,以其“宣力西陲,委以捍蔽”[1]1326,破例让渭州给赐。六谷蕃部不但与西夏抗争,而且每年向宋王朝进贡马匹,甚至蕃部首领还千里迢迢入朝汴京,以表赤胆忠心。
六谷蕃部与宋朝的友好往来,并不能遏制党项吞并西凉府的企图。党项首领李德明一刻不忘父亲“继迁因攻西凉为其所毙”,要报父仇,“意欲阻绝六谷,使不得预缘边属户”[1]1448。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三月,德明遣万子等四军主率其族兵取六谷,进图甘州。万子军主至西凉,见六谷兵盛,不敢攻,径趋甘州,袭击回鹘。党项原想先取西凉,后取甘州,但六谷蕃部得到宋王朝的预报,早做好迎战的准备,党项不敢发动攻击。偷袭甘州惨败,全军覆没。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九月,党项又大举进攻西凉府,德明遣军校苏守信领蕃骑袭击六谷蕃部,大首领厮铎督会集诸族抵御,大败守信军兵。苏守信原是西凉府人,投归西夏,主领蕃兵,熟悉西凉府情。这次虽然未攻下凉州,但是派遣西凉人苏守信领兵征战,却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意味着六谷蕃部的堡垒已开始从内部被攻破。
关于西夏进攻六谷蕃部,西凉府陷落的事实,宋朝史籍皆无记载,因而不知道确切的时间和详细经过。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四载,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五月乙未,“西凉府厮督遣使来贡”[1]1930。又如,《宋会要辑稿·蕃夷》载:“大中祥符八年八月二十九日,曹玮上言:‘唃厮啰所部刘王叔遣帐下青波来告,近遣西凉厮铎督部兵十万掩杀北界部落,胜捷续遣人献首级次’”[12]9907。又载:“大中祥符八年十月,宗哥蕃部厮铎督遣使求贡。”[12]9908再如,《西夏书事》载:“大中祥符九年冬十月,西夏守将苏守信死。”[20]52根据以上史料分析推断,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五月以前,厮铎督仍为西凉府首领,大中祥符八年八月,厮铎督已确系唃厮啰部属,受其派遣。曹玮的奏章是八月二十九日,唃厮啰的报捷应在此日之前,而战事发生在七月或八月初,厮铎督不可能一投奔唃厮啰即挂帅出征。合理地推断应是大中祥符八年六月,党项首领李德明再次派遣苏守信率兵出征,一举攻下西凉府,六谷蕃部大首领厮铎督投奔河湟唃厮啰,六谷吐蕃联盟灭亡。
早在八年前(即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朝熟悉边事的大臣张齐贤就曾预料到西凉府失陷的危险,他曾上疏言:“所以继迁在日,方欲吞灭六谷,今来德明又以父仇为名,志在通甘、伊、瓜、沙道路,必要统制。”[1]1538张齐贤识透了西夏战略方针,是要完全控制丝绸之路,增强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他亦早就了解到厮铎督的能力与威信远不如潘罗支,不是李德明的对手,建议宋真宗对六谷部和西夏制定一个长远而又积极稳妥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战略方针。然而这只是张齐贤等人的建议罢了,宋王朝不可能采纳,即便宋王朝制定了这么一个有效的战略方针,也无力阻止党项的崛起,只能延缓六谷蕃部的灭亡,而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党项自身实力的增强,使其与宋、吐蕃三方角逐中逐渐占据优势,而宋王朝的怯弱与无能,更助长了党项勃勃进取的锐势。党项吞灭六谷蕃部,占据凉州,这是党项民族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
五、六谷联盟的作用
从梁开平二年(908年)正月,凉州吐蕃部落首领纷纷朝贡开始,后又任命孙超权知西凉府留后,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厮铎督逃离西凉府,投奔河湟唃厮啰政权,六谷吐蕃联盟共在了108年(908—1015年)。即便从后汉隐帝时(948—950年),吐蕃首领折逋嘉施受命为凉州刺史兼河西节度使算起,吐蕃人担任六谷联盟首领,经理凉州地区,也长达六十五年(950—1015年)。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中,在党项、契丹、回鹘、吐蕃、宋王朝等多方面的角逐中,吐蕃六谷联盟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一)民族融合、团结的第一个西北吐蕃部落联盟
自从九世纪中叶吐蕃政权崩溃后,各地吐蕃部落处于极为分散的状态。五代宋初,凉州地区出现的六谷吐蕃政权,可以说是西北地区形成的第一个吐蕃部落联盟。它的形成和出现,为继起的宗哥族部落联盟、青唐吐蕃部落联盟的形成,以及唃厮啰政权、董毡政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六谷吐蕃联盟是由吐蕃化的汉、党项、吐谷浑、回鹘及少数汉人组成,这些吐蕃化的各民族在一个共同的地域环境中,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具有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生活习惯,他们共同抵御党项的侵袭,共同捍卫自己的生存环境,他们出于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共同拥戴折逋施、潘罗支、厮铎督等为首领,这是一个民族融合、和睦相处、团结统一的吐蕃地方政权。六谷吐蕃联盟中,世袭首领与册封官爵并存,这正是吐蕃民接受中原封建政权的影响,其民族政权所具有的双重政治特色,亦即历史上民族自治的雏形与尝试。
六谷联盟中,吐蕃化的现象却值得注意。在民族融合、同化问题上,传统的观点,都是生产方式和文化水平落后的民族被先进民族融合与同化,甚至把这种现象作为民族融合的普遍规律。但生产方式和文化水平先进的民族,被生产方式和文化水平落后的民族所融合与同化的问题,却被人忽略,凉州六谷蕃部的形成和兴盛,就是吐蕃融合汉人的历史明证。这种现象对今天甘肃和青海少数民族构成仍有一定的影响。
(二)护了丝绸之路河西道的畅通
六谷蕃部占据着丝绸之路的枢纽及东端的门户凉州,甘州回鹘、西州回鹘、于阗、喀喇汗王朝、大食(阿拉伯伊斯兰教帝国)、拂菻(东罗马帝国)等贸易商队,都必须经过凉州地区。宋王朝向东输出货物,也要经过凉州中转。这种丝路贸易所获得的巨大利益,是六谷强盛的原因之一。巨大的贸易利益,也促使六谷蕃部为维护这条联结东西的商道而进行不懈的斗争。
西夏李继迁在巩固了他对银、夏、绥、宥、静五州的统治后,向西扩张,迫切地想控制丝绸之路。但六谷蕃部占据凉州,横于当道,成为其扩张的障碍,使他的梦想无法实现。为此李继迁不顾困难,不怕挫折,一次次地西征凉州,不惜将生命、鲜血抛洒于此。德明继位,承袭其父既定方针,继续与六谷蕃部交兵十一年,终于夺取凉州。后又以凉州为前哨,终于攻占河西地区,使丝路贸易之利大部归于西夏。六谷蕃部多次抵抗党项的进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争夺丝路交通控制权的斗争。六谷蕃部政权在其存在期间,始终为维护丝绸之路河西道的畅通进行不懈的斗争。
(三)发展了凉州地区的社会经济
凉州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为六谷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凉州地广民稀,水草丰茂,适宜畜牧,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马的产量很高,又不乏名马。著名的岔口驿马,俗称“天马”,乃是“马踏飞燕”的原型,至今仍很有名气。六谷蕃部向宋朝进贡马匹动辄就是两千匹、五千匹等数目,其民间交易马匹数额尚不在统计内。由此可以说明,当时凉州吐蕃的养马规模很大,养马业兴盛。凉州地区农业也有发展,而白塔河、白亭河、南沙河、北沙河、郭河等许多河川及其支流周围,又形成许多适宜农耕的绿洲地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唐人王建《凉州行》诗中称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21]374这反映了唐朝后期,凉州吐蕃中有部分吐蕃人也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的状况。至五代宋初时,小麦种植更为普遍,从临洮启程往西行进,沿途可见“此去凉州皆白麦”[22]82。由于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商业贸易兴盛,以马作为商贸活动的重要产品。凉州吐蕃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发了凉州,促进了凉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西夏、宋朝的物资基地,影响了宋夏双方力量的变化
凉州地区六谷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养马业的发达,为宋朝提供了大量战马,成为宋王朝战马的主要供给地。宋朝建立后,与辽国抗衡,需要建立庞大的骑兵队伍,马匹成为首要的军需物资。起初,宋王朝是向西北吐蕃和党项购买战马。党项割据后,宋朝战马来源主要依靠六谷蕃部和甘州回鹘的供给,其中以六谷蕃部供给为主,宋朝从凉州所得战马几乎占每年购马总数的一半以上。六谷蕃部政权灭亡之后,党项占据凉州,宋朝失去了战马的重要来源,虽然宗哥、青唐吐蕃也向宋朝进马,但距离遥远,路途艰险,所贡马匹有限。宋朝由此出现马荒,只得转而购买川马。而川马矮小,战斗力和负载力不能与六谷部的岔口驿马相提并论。因此,宋朝的骑兵深受影响,战斗力急剧下降。相反,西夏奄有凉州后,从凉州源源不断地取得战马,军事实力大增,成为宋王朝的劲敌,而且丝路贸易之利,大都被西夏据有,西夏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元昊至于顺统治的全盛时期(1031—1139年)。凉州的得失,不仅直接关系着六谷蕃部的命运,影响着西夏的强弱,也制约了北宋的军事力量。六谷蕃部政权的灭亡,是宋夏双方力量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