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现状、问题与破解路径

2022-11-23邢维新张伟超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质测试体育

邢维新,张伟超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云南丽江 674199)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高级专业人才,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和中坚力量,他们的体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目前,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且该状况仍没有根本性好转[1],其原因是社会、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体育教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2].如何有效改善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状况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各级教育体育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做了大量重要论述,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青少年列为体质健康干预的重点人群,明确提出,到 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3],2019年8月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 2035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超过92%[4],可见,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目前,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对体质的定义以1982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发布为标准,即: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主要包括身体发育水平、身体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5].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区域性大群体的横向调查、不同民族、海拔、区域和城乡学生的比较、体质变化的原因分析、解决对策与建议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追踪大学生体质状况文献报道,梳理普通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调查现状以及大学生体质的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动态,指出我国大学生体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探寻提升大学生体质的路径,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工作提供理论帮助和依据.

1 研究方法

以关键词“大学生体质”.时间2008年—2021年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共搜到2046篇,根据研究需要,筛选出100余篇质量较高的论文,按照普通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研究进行类分和整理.同时,充分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关于学生体质中的重要论述,对我国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

2 我国大学生体质研究进展

2.1 我国普通大学生体质状况研究进展

近年来,学者们开展了国内不同海拔高度大学生的体质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李国强等研究表明,中国汉族大学生身体形态的生长速度具有整体加速和快速增长的特点,身体充实度和体型总体上比较匀称;肺功能随年代的递增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男生下降的趋势明显[6].景怀国等调查表明,广东省大学生身高、体重与2005年相比明显增高,身体发育状况明显得到改善,但城乡差异依旧存在,身体机能发育趋于稳定,肺活量指标城市好于乡村,男生好于女生,下肢爆发力素质明显得到提升,但其他各项素质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耐力素质[7].满喜等调查表明,内蒙古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指标均优于全国同龄大学生,身体发育良好,但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并且女生比男生严重[8].王永强调查表明,河南省大学生肥胖人数和“豆芽体型”比例偏高,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偏低,下肢力量较弱,耐力指标评价较低[9].马申等调查显示,浙江省大学生肥胖和超重验出率明显提升、握力体重指数及坐位体前屈下降、肺活量体重指数、50 m跑、立定跳远等逐年向好,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呈波浪形走势[10].尹小俭等调查显示,我国城乡间男女大学生身高差距逐渐缩小,各年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影响了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11].有关高海拔地区普通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亦有文献报道.邱晓霞研究表明,世居在1 800 m高原学生的心血管功能要好于平原的学生,而平原学生的呼吸机能好于高海拔地区学生;世居在1 800 m高原学生的柔韧性、平衡能力、男生上肢力量和女生腰腹部力量要弱于平原学生,而在下肢爆发力、反应时和腰背部力量方面要好于平原学生[12].徐伟强对青海师范大学学生体质测量成绩调查发现,耐力项目一二年级学生明显高于三四年级学生成绩,三四年级学生肌肉耐力下降明显,高原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处在较低水平[13].陈敬等调查表明,世居云南昆明高原地区的大学生肺活量比平原大学生大,且肺活量体重指数也高,耐力素质好于世居平原地区的大学生,世居平原地区大学生力量和速度素质好于世居云南高原地区大学生[14].郭慧芳等对西藏4所本科髙校3 209名藏族和汉族乡村大学生体质调查表明,藏族男生身髙、体重、立定跳远成绩均低于汉族男生,引体向上髙于汉族学生,汉族女生立定跳远、50 m跑成绩髙于藏族学生[15].胡立等结果显示,随着世居海拔高度的增加,女大学生表现出更矮小的身体形态、更好的有氧耐力素质和更差的下肢柔韧素质[16].综上可知,我国普通大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不同海拔条件下学生体质状况有显著差异.

2.2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进展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质研究已成为体育科学领域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之一,吸引了众多国内学者的眼球.黄蕾等调查表明,藏族大学生男生在形态、机能、素质方面与全国相比均低于全国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握力指标差异非常显著;女生除体重外其它各项指标也均低于全国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台阶指数差异非常显著[17].陆国田等调查表明,独龙族、怒族、阿昌族等极少数民族女生耐力素质比云南省汉族女大学生要差、男女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耐力素质低于全国平均值、心力储备能力要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8].雷慧调查表明,甘肃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男、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都优于汉族,男大学生速度、上肢力量有显著差异,汉族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柔韧性、下肢爆发力、腹肌力量均有显著的差异[19].王少君等对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大学生体质调查表明,4个不同民族女生的体质测试结果较为接近,回族和维吾尔族男生表现出较好的有氧耐力和上肢肌肉耐力,汉族和蒙古族男生1 000 m跑和引体向上成绩较差[20].邸建勇等对 2012年—2016年衡阳市土家、苗、侗、瑶族2 447名大学生的体质进行调查表明,苗、侗、瑶、土家族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发展不均衡,体质变化存在民族差异性[21].张东秀研究表明,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优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好于“体质一般生”,男生“体质优生”与“体质一般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相当,女生“体质优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体质一般生”,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22].彭春江研究表明,白、汉族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都属于正常体重,白、汉族大学生身高无显著差异,白族大学生肺活量、台阶指数优于汉族大学生,立定跳远、握力成绩次于汉族大学生[23].谢意等调查表明,汉族学生体质在整体上优于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运动干预,缩小两者体质上的差距,根据学生民族、性别的不同,进行长期的科学健身指导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4].总的来说,我国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发展不均衡,与汉族大学生有明显的差异性.

2.3 我国大学生体质的理论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的理论研究稍显不足.研究表明,营养、环境、遗传、体育活动不足等因素均会影响体质健康水平[25],通过增加体育运动或体力活动水平可以增强体质已经成为共识[26,27].张京舒等研究认为,学生体质健康与早餐食用频率有关,良好的早餐习惯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28].研究显示,不充足睡眠、与同伴的关系不好和缺乏身体活动等因素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均有负面作用[29],Gu Ming等调查显示,睡眠时间与体质健康及健康自我认知有广泛而不同的相关性,而且男女之间在这些相关表现上亦有差异[30].章慧珍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久坐行为分别是成年人体质健康的独立促进或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对体质健康具有协同或抵消的交互效应[31],Anne Martin等也证实,久坐和缺乏运动影响着体质健康[32].杜岩等研究表明,长时间屏幕时间和静态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一定消极影响[33].也有研究表明,压力与体质健康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与16-24岁人群的关联性最强,体育活动和健身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可能特别重要[34].孙乡等研究表明,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心理与体质联系密切,体质状况越好,则相对心理应激水平较低,心理困扰较少,心理适应能力较强,人格与体质关联较弱[35].尹小俭等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体格差异与城市、农村等社会经济因素以及纬度、气温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在出生地域属性与体格关系上,男、女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倾向[36].柳秀兰等通过对山东5 所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分析发现,大学生体育认知水平会随体质水平的降低而降低,体质强大的学生体育意识较强[37].

综上,我国开展了大量普通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质研究工作,积累了海量数据,同时,开展了一些理论探讨,成果显著.但总的来看,我国对大学生的体质研究主要基于整体性调查,不同人群之间的类比研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建议对策.营养、环境、久坐、体育活动不足、心理压力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体质.

3 我国大学生体质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内容不完善、评价方法与标准不合理

我国大学生体质测试与评价的主要依据是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内容有身高、体重、肺活量、50 m跑、立体跳远、坐位体前屈、男生引体向上、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男生1 000 m跑和女生800 m跑等项目,这些内容可评价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弹跳力、肌肉力量素质与耐力状况等.而体质的内容除了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外,还包含有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在评价标准中没有体现.可见,现有的体质测试标准在评价大学生体质时不全面,不完整.

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地形复杂的国家.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导致了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体质具有明显的民族差异性.海拔高度对大学生的体质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平原籍大学生在高原地区进行测试、高原籍大学生在平原地区进行测试都会导致体质的变化.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测试均以2014年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这忽略了民族、海拔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体质评价有偏颇.

3.2 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不客观

大学生体质测试是促进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38],也是大学生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到大学生的评奖评先与毕业等事宜.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大学生体质测试时采取集中测试,由于学生人数多、测试内容和程序固化,使测试成为一个流于形式的应付性测试.同时,场地、测试时间、气候、个体发挥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不客观.有高校为了完成诸如学生体质健康连续3年下降,学校教育工作评优评先“一票否决”[39]等国家文件中的一些重要规定,在数据上报过程中会出现“瞒报”、“编造”数据、“调整”等虚假现象[40],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形式主义.有不少大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在体质测试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觉得过关即可,没有必要去拼命,态度不够端正,重视程度不足.有些体育教师为了达到国家标准,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尤其牵涉到学生毕业,个别体育教师“放水”,让学生过关,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可见,学校、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共同原因造成了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不客观.

3.3 大学生体质研究的动态跟踪不够、理论研究不深入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体质的研究多集中在区域性大群体的横向调查、不同民族、不同海拔、不同区域和城乡学生的比较、体质变化的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等方面,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跟踪调查研究较少,尤其是长期的追踪研究,进而探讨学生体质发展规律、动态变化特征等方面明显不足.另外,大学生体质的理论研究尚不深入、不全面、不系统.从国内文献来看,调查研究多,对所得数据的分析缺乏深度,对策建议操作性差,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区域性,上升不到理论高度.学科交叉交融不充分,研究成果理论支撑不足,不能发挥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研究开展少见,这有望成为今后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热点.

3.4 大学生体质认知水平低、生活方式习惯不良

大学生对体质测试工作不重视、认识差、运动健康知识缺乏等因素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在参加体质测试时敷衍态度明显,参与体质测试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晚睡晚起、不吃早饭、熬夜玩手机、看视频、长期玩电子产品以及衍生出来的网游和手游等电子游戏已成为是一种生活常态,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体质健康认识水平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进而提升大学生体质水平应成为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3.5 公共体育课程促体质功能发挥不充分

研究发现,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素质、教学评价机制、硬件设施建设和课外体育活动等诸多实际因素对大学生整体体质的提高有重要影响[41].当下大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程已成为一种常态,归根结底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组织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的高水平需求,致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热情、投入度和参与度不高.不少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具有功利性,能否及格、能否优秀、能否完成某种目标加分等成为大学生首要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群体少、女生的积极性不高、内容单一、活动宣传不够、缺乏有序的组织管理等现象[42].同时,高校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陈旧或缺乏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 我国大学生体质的破解路径

4.1 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大学生体质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是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执行的,主要测试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相关指标,且测试的指标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标准.可考虑在身体形态方面增加胸围、腰围、腿围、臂围等指标,身体机能方面增加心脏、肾脏功能指标,身体素质方面增加握力、背肌力等参数,尤其要增加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方面的指标参数.同时,可考虑增加较为科学的、挑战性的测试内容,建立较为科学的、通明的、清晰的评估体系[43].还可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作为评价内容,强化过程评价.另外,还应综合考虑学生民族和海拔等因素,进一步制定更加科学的测试方法与评价标准,更加准确地反映大学生体质状况.

4.2 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学校体育政策,加强监督管理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体质工作,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2014年)等国字号文件,这些高级别、高规格的学校体育政策为我国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极大地推动了学生体质工作,但同时也出现了大学生成绩不真实、不客观等问题.为此,教育部建立了抽查制度,但由于抽查比例低,监管效果不明显,没有从根本上遏制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不真实、不客观现象.郑小凤等认为,完善学生体质测试监督机制,构建以行政监督为核心,法律监督为规范,学校内部监督为根本的监督系统,各种监督力量相互补充,各种监督措施相互促进,形成整体合力,为顺利实施学生体质测量保驾护航[44].张晓林等认为,要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法规、文件、条例进行整理与归纳,查缺补漏并明确细则[45].因此,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学校体育政策和文件,建立健全国家、各级政府、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级级负责、层层承包、各负其责、严格落实的监管制度,共同破解大学生体质难题,有力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

4.3 强化科研引领,加强动态跟踪,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研究深度与广度

大学生体质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开展大学生体质研究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类高校、综合类高校等单位的优势,调动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社会体育力量,整合体育学、统计学、社会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资源,进一步拓宽大学生体质研究的视角,做多学科、综合性的交叉研究.紧紧依托 “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打造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体质测试评价体系和标准、民族和高原地区学生体质的特征与监控、大学生体质的跟踪调查与动态、体质健康监测第三方服务标准、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大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不愿意参与运动的产生机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等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及时总结、梳理现有大学生体质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逐步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促进大学生体质的增强.

4.4 加强科学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研究表明,饮食不规律、熬夜、吸烟、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缺乏运动、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均会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25,26,29,33].因此,要彻底扭转当下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仅靠国家、各级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外在推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的还在于学生自身.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体育运动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体育观.充分利用官方媒体、网络、报刊等渠道,扩大体质健康政策的覆盖面, 以提高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政策的认知水平[46],有针对性地开设运动健康类选修课程,通过一些鲜明的实例引导学生科学饮食、不抽烟、不熬夜 、远离电子产品,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活和体育运动中.其次要引导学生寻找体育运动兴趣点,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运动,体会运动的乐趣.要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结合自身爱好和实际,打造1~2个运动项目兴趣点,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一种人人爱运动、人人想运动、人人参与运动、人人享受运动的良好体育氛围.

4.5 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体育促体质功能

体育运动可促进大学生体质水平的提升已成为共识,因此,吸引和激励学生在体育课内外积极的、自发的、经常性的进行体育锻炼已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行动指南.近年来,学者们开展了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质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比传统课程教学更能提高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兴趣,使大学生更愿意参加体育活动[47],提高大学生体育健康课程自主选择权,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可提高学生身体活动态度[48].植入生存教育课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体质健康与生命的价值,可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49],以互联网技术、体质健康测试大数据、云计算和可穿戴式人工智能设备为媒介手段的闭环式、智能化方案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50].高校公共体育应建立课堂教学、体育课外俱乐部、群体活动为一体的大学生体质提升多元路径[51].综上,高等学校要全面融入“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配齐配足体育场馆、健身器材和公共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便捷的运动环境.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进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淡化竞技水平、强调全员参与、优化课程内容、增加课程趣味性、挖掘课程思政、强化智能化的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体育促体质功能.

5 结语

大学生体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希望.国内学者针对普通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质开展了大量研究,积累了海量数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成功经验.营养、环境、久坐、体育活动不足、心理压力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体质状况.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研究还存在测试内容不完善、评价方法与标准不合理、成绩不客观、动态跟踪研究不够、理论研究不深入、大学生体质认知水平低、生活方式习惯不良、公共体育课程促体质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要紧扣“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大学生体质评价体系;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学校体育政策,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科研引领,加强动态跟踪,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研究深度与广度;加强科学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体育促体质功能等方面破解大学生体质持续低下难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体质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体质测试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幽默大测试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