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类专业“动物学(一)”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2022-11-23杨丽红甘路有杜世章贾小东张燕南
杨丽红,甘路有,杜世章,贾小东,张燕南
(1.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6; 2.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 621006)
0 引言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过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1].各类专业课程应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的新局面.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提到,“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2],而“动物学(一)”作为“动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无脊椎动物类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态结构、功能、分类、进化及其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动物学(一)”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适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达到育才与育人并重的目标,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做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1 “动物学(一)”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入结合点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类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增长见识和才干,更要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使大学生成为心智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全面人才[3],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动物学(一)”课程目标及课程特点,深入梳理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蕴藏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动物学(一)”主要进行无脊椎动物相关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涉及动物类群广泛,与人类益害关系密切.该课程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有“家国情怀、生态文明、科学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科学生活方式及科学思维”等.运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资料查阅法.现将部分与思政元素紧密相关的内容列举如下:
第一章绪论、第三章的孢子纲:首先,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动物资源、特有动物及濒危动物,厚植家国情怀,唤起学生保护动物资源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次,通过“动物学发展简史”的学习,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让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的信心,典型事例是屠呦呦科学家因青蒿素成功用于治疗疟疾(病原体是疟原虫,一种单细胞寄生动物)而获诺贝尔奖,同时,通过杰出科学家典型事迹的学习,力争让学生树立勇于进行科学探索的信心.
第三章的鞭毛纲、第五章的珊瑚纲:通过讲授法、演示法及资料查阅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赤潮(鞭毛纲一些种类引起)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对渔业生产带来的危害,通过讨论赤潮引起的因素,使学生意识到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再通过学习珊瑚礁(珊瑚虫死后留下的骨骼)面临的威胁,教育学生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提高绿色发展的认识,认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第六章的吸虫纲及绦虫纲: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无脊椎动物主要是一些寄生动物,他们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并影响畜牧养殖业的创收.例如,在血吸虫的学习中,通过讲授法、学生自主阅读法学习后,再通过毛泽东的七言律诗《送瘟神》,让学生体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血吸虫病防治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国家在提高国民健康方面的重大进步,感悟日益幸福的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另外,吃生鱼片是一些地方的饮食习俗,通过华枝睾吸虫生活史的学习,及生活短片的播放,让学生认识到生吃淡水鱼片可能感染该寄生虫的风险,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第十章的昆虫纲:昆虫种类资源丰富,已知100多万种,占动物资源的3/4,昆虫与人类关系密切,有的有益,有的有害.通过讲授法、资料查阅法,自主学习及讨论法,使学生辩证地认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既要合理利用昆虫资源,又要控制害虫.在益虫利用方面,要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合理开发资源;在害虫防治方面,主要教育学生合理使用农药,开发生物防治方法,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否则过度使用农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绿色发展道路的实现,与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科学思维则贯穿于整个无脊椎动物的学习,因为动物是从低等向高等进化的,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动物生命活动的协调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等生物学观点,都是对科学思维的训练.
结合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动物学(一)”课程目标和特点,育才与育人目标并重,构建了覆盖比较全面、类型比较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较深入挖掘了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不仅掌握无脊椎动物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思政教育实践探索
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应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4].“动物学(一)”课程试图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教育与生物科学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的同时,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尝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根据课程实际情况,主要从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及课程思政评价考核等方面探索“动物学(一)”课程思政建设.
首先,打造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团队.教师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主力军.专业任课教师是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思政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传道者首先要自己明道、信道,育人者先育己,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应深入学习和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课程团队成员可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外出学习培训及网络学习等方式,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方式和途径,提升课程团队成员思政建设能力;转变以往重专业素养培养轻思政教育的教学观念,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
其次,发挥好课程建设“主战场”功能.以“动物学(一)”为例,“主战场”建设主要包括:课程资料修订、教案修改、改革成果聚焦及提炼等.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修订完善课程资料,尤其是课程大纲,把育人目标明确写进课程目标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修订教案,认真梳理教学内容,筛选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及时聚焦和提炼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成果,不断优化改进,形成可供参考和实施的案例,加以推广.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动物学(一)”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课程建设中,形成重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具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学目标中体现思政育人.修订并完善“动物学(一)”教学大纲,于原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并将这一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目标,起到纲领性作用.把思政育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映射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中彰显思政功能.在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下,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为指导,运用思政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在内容与知识的重组及优化过程中彰显思政教育功能.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坚持育人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并重的思想,围绕课程目标辅以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资源开发中融入思政元素.课程资源开发渠道主要从参考教材、学科研究进展及前沿、生活实践等方面发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目前形成的课程资源主要有:我国无脊椎动物资源概况与保护、古今中外科学家孜孜以求地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事迹、我国在有害无脊椎动物资源防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如何科学有效预防感染有害无脊椎动物、重要农林害虫防治等方面,突显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政元素渗透课堂内课外的每一个环节中.
再次,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功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深入贯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的融入.课堂育人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价值观正确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开,形式有:讲述科学家故事、小组汇报展示无脊椎动物资源概况、查阅并汇报文献资料、汇报小组无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结果、谈科学预防有害无脊椎动物及谈学习心得体会等,让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亲自参与“动物学(一)”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体验课程思政育人的魅力,做到润物无声,避免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两张皮”现象.
最后,制定并落实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机制.课程思政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而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随之发生相应变化.根据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及要求,对于专业课程的评价,必须坚持育才与育人并重,将价值塑造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课程特点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在“动物学(一)”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根据新的课程目标,增加思政考核内容,可通过非标准化与标准化考核相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思考.非标准化考核,主要考核一些开放性题目,布置如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无脊椎动物资源概况,根据资源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科学家奉献精神;了解我国在有害无脊椎动物防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例如血吸虫防治;通过学习,让学生讨论常见寄生虫预防方法,树立科学生活方式;通过讨论无脊椎动物益害分析,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等.根据学生呈现的作品及其表现出的知识掌握与运用情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思想素质等对其做出评价.在标准化性考核中,可编制考核思政教育元素的题目,将理论知识考核、能力考核及思政素质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检验课程育人目标达成情况.例如,在疟原虫防治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屠呦呦事迹编制相应的填空题考核、将保护动物鹦鹉螺知识作为选择题考核、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有益方面和有害方面等.可多角度、多形式考核与“动物学(一)”相关的思政教育落实情况,为进一步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3 总结
通过“动物学(一)”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和实践,积极承担“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责任,是对“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合力育人,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号召的积极响应;为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落实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积极回应;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作用,以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