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方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

2022-11-23林琦峰董若兰钟志艳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苦寒干姜白头翁

林琦峰 董若兰 钟志艳 陈 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2017级,2中西医结合科,3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武汉 43003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发生于结直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和溃疡性病变,病变多连续,大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部分严重者可侵犯全结肠,一般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为主。其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手段包括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虽取得了一定疗效,但部分药物存在较大的副作用,而且常常出现药物失应答等情况。缓解期UC是指经系统治疗后,患者症状以轻度腹痛、腹泻(1~2次/d)、少或无血便为主,肠镜下肠道黏膜可见轻度炎症表现。中医药治疗UC由来已久,当今仍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尤其在缓解期UC的治疗中具有其独特优势[1]。本文将总结《伤寒论》治疗缓解期UC有关经典方剂,并探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思路,以期为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 缓解期UC的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

缓解期UC的中医病机较为复杂,其中脾虚较为常见。久病久泻,损伤脾阳,脾中虚寒,中阳不足,不能温养腹中肠管,则可出现肠管收引拘挛,发为腹部隐痛;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食,则水食久滞化湿,湿走肠间,则可发为泄泻。此外,湿热也是缓解期UC的重要病机。脾虚生湿,伤及肠道,则有腹泻;湿热蕴蒸肠道,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可见脓血便;湿热邪气壅滞肠道,则里急后重。除脾虚、湿热之外,瘀血亦为缓解期UC的重要病机[2]。当脾气受损,不能摄血统血,则可出现血行于肠络之外,发为便血,此时“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反复出血可引起血瘀;久病入络、湿热阻滞肠络,血行不畅,可引起血瘀;且由于发作期患者频繁出现脓血便,多应用止血药、苦寒药,长期应用此酸涩苦寒之品,必然会影响气血运行,进一步加重脾虚和血瘀。临床上部分UC患者日久易出现下肢血栓,甚至肺栓塞,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另外,对于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UC患者,常常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推其病因多为“久利伤阴”以及久用辛甘温燥之糖皮质激素造成的肺脾肾气阴受损[3]。若肺气受损,宣降失常,卫阳不宣,可出现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易感外邪;若脾之气、胃之阴受损,则可致消化道失去脾气之温煦、胃阴之滋养而易患溃疡;若肾气、肾阴受损,可使肾中元气受损,不能主骨生髓,亦使骨髓失去肾阴濡养,出现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久利病机以脾虚为本,脾虚生湿、湿热内蕴、瘀血阻滞为缓解期UC的关键病机[2]。在治疗方面宜通补兼施,在补脾气的基础上清热祛湿、活血化瘀。补脾气宜辨证选用四君子汤类,清湿热多采用白头翁汤类,活血化瘀宜选用逐瘀汤类。而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还宜加用滋阴清热之品,如黄连阿胶汤、玉竹、玄参等方药。此外,有医家提出联合应用风药以升发脾阳、胜湿止泻、疏肝理气、调气通络治疗缓解期UC脾虚湿盛、脾虚肝郁之证[4];亦有医家提出“提壶揭盖”法,应用如桔梗、陈皮、枳壳等药宣降肺气,肺气开则腑气通,以助大肠排出余邪,以治疗气虚传导无力等证[5]。

2 《伤寒论》中治疗缓解期UC的代表方剂与思路

《伤寒论》中亦可见不少治疗“下利”“久利”的经方,接下来笔者将回顾《伤寒论》中乌梅丸、桃花汤、白头翁汤、半夏泻心汤治疗缓解期UC的主治特点,并探讨其治疗思路。

2.1 乌梅丸

《伤寒论》第33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原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方剂学》所载:乌梅30 g,细辛3 g,干姜9 g,黄连9 g,当归6 g,附子6 g,蜀椒5 g,桂枝6 g,人参6 g,黄柏6 g。

虽然古今运用乌梅丸在细节上有所出入,但这并不影响乌梅丸的组方理论及功效[6]。仲景乌梅丸方虽为蛔厥所设,意为乌梅酸涩,安蛔止痛;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辛热,伏蛔祛寒;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人参、当归补益气血;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然此方如条文所言,亦适用于“久利”,方中重用乌梅为君药,直入大肠经,涩肠止泻,又入肝经,敛阴柔肝,以防“肝木乘脾土”;臣以辛热之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温阳通脉,其中细辛、桂枝、蜀椒散寒通阳,附子、干姜温暖先天后天;佐以苦寒之黄连、黄柏泻火清热;使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此方非以补益脾气为主,反而重用乌梅酸涩止泻以治标,温补脾肾之阳以治本,标本兼治,寒温并调。

此方与半夏泻心汤组方思路较为相似,亦可见半夏、干姜,还有黄连苦寒之品,有“辛开苦降”之义,但此方较半夏泻心汤温阳散寒更甚,故而更适于以泄泻较重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隐痛为主要症状的脾肾阳虚不固之证的缓解期UC患者,而半夏泻心汤更适于寒热错杂伴有痞满的缓解期UC患者。具体应用时,尚应随证辨证,灵活使用酸涩、辛热、苦寒并用的组方思路。

2.2 桃花汤

《伤寒论》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原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方剂学》所载:赤石脂20 g,干姜12 g,粳米15 g。

方中重用酸涩之赤石脂为君,直入大肠经,固涩止血止泻以治标;臣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以治本;佐以甘平之粳米,养胃和中。全方涩温并用,标本兼治,主以涩肠止血、温中散寒。

此方较乌梅丸,方义为赤石脂替乌梅,且去用苦寒而成,故桃花汤止血之力更强,且此方药味较少、药力较轻,更适合以血便、黑便为主伴有阳虚症状的缓解期UC轻症患者。需注意,此方虽药味简单,但提供了治疗脾肾阳虚、肠络不固的治法新思路,可随病情轻重灵活加减。如若血便较重则可干姜改为炮姜,加用灶心土、仙鹤草等收敛止血之品;若阳虚较重,亦可加用附子、肉桂、吴茱萸等温阳之品;若脾胃气虚较重,亦可加用人参、黄芪等补益脾气之品。同时应用本方时尚应考虑“止血不留瘀”,稍加行气之品,不但可预防血瘀,亦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如刘完素所言“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可酌情选用柴胡、郁金、木香、槟榔等品。

此方与上述应用活血化瘀法并不矛盾,只是本方证为阳虚不固,与血瘀证不同而已。若见血瘀较重之证则应活血化瘀,且需警惕瘀血阻滞脉络之血便,应准确辨证以选方用药。此外,缓解期UC多有湿热留恋,在长期病程中,其较虚之脾胃亦会因健运乏力而内生湿热,故而即使患者证中以阳虚为主,未见明显湿热脉证,亦可经验性予以健脾化湿,佐以小剂量辛热、苦寒之品[7]。

2.3 白头翁汤

《伤寒论》第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原方: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方剂学》所载:白头翁15 g,黄柏9 g,黄连9 g,秦皮9 g。

此方一派苦寒,重用白头翁为君药,直入大肠经,清泻大肠湿热,凉血止痢;臣以黄连、黄柏清泻中下焦湿热;佐以秦皮,除苦寒清热燥湿外,尚味涩,故兼有收涩止痢之功。本方思路明晰,专为湿热下注肠道所设,亦可用于湿热之邪留恋不去、走于肠道之反复发作泄泻血痢的缓解期UC患者。目前临床上更多应用本方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直达病所。需注意以此方灌肠时,苦寒之品对脾胃的损伤较口服小许多,可增加方药剂量至上四味各30 g,并配以马齿苋、白及等进一步增强疗效。本方口服时亦需注意苦寒伤脾胃,如仲景在其煎煮方法中所提“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中所提“温服”之义,若患者素体虚弱,纳差已显,应用本方时应首选灌肠,或减少苦寒剂量,增以粳米、炙甘草之品调养脾胃。

现代研究[8]发现,在美沙拉嗪口服的基础上联合白头翁汤和黄连解毒汤口服,可取得相比单用美沙拉嗪更好的疗效,其黏膜修复的机制可能与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细菌内毒素等水平下降有关。

2.4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方:半夏(洗,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方剂学》所载:半夏12 g,干姜9 g,黄芩9 g,黄连3 g,人参9 g,炙甘草9 g,大枣4枚。

本方原为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所设,以半夏辛热为君,入胃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臣以干姜辛热助君之半夏温中散寒,苦寒之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开痞;佐以人参、大枣甘温,补助气机升降失常所致之脾胃气虚;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全方辛开苦降,平调寒热,予补于泻,是散痞消结、调畅气机阴阳平衡的名方,且应用灵活,加减方便,仅《伤寒论》中便记有“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方剂针对不同证型之心下痞。相比前述三方,本方未用直入大肠经的药物为君,且组方思路以脾胃为重,故而此方更适合于脾胃受损为本,水谷停滞,化为湿热,下走肠间之久利,与先前所述“脾虚为本病之本”不谋而合。然此方并非像四君子汤等以补益脾气为主,而重在调节气机,使脾胃气机之升降出入得以恢复正常,则自无湿热下走肠间,并兼有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之中更有调和之意[9]。从中可循得些新思路,即虽缓解期UC以脾虚为本,然不可滥用补气药,因本病多以湿热留恋,久用大用甘温亦会助热生湿,故应从调理脾胃气机入手,兼以调补脾胃。

3 小结

从《伤寒论》经方可见与补益脾气兼施活血化瘀所不同的治法思路,即“以辛热、苦寒为主,兼以甘温,急症重症反复时加以酸涩”。脾胃之病并非一朝一夕,湿与热结则如油入面,而缓解期UC不仅本为脾虚,还易夹有湿热留恋,更不可在其长病程中始终以补气为主,应当以辛热苦寒之品平调阴阳气机,泄泻血便较重时急用重用酸涩以治标,兼以甘温以治本。而长期血便者亦可兼有血瘀;久利、久用激素则易伤阴,血瘀与阴虚亦为缓解期UC常见的病因病机,应在辨证时加以考虑,灵活加减。

中医药治疗UC具有较好的优势,如白头翁汤、乌梅丸、痛泻要方、芍药汤、四神丸、参苓白术散、驻车丸、槐花散等可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道黏膜屏障愈合[10]。从《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中可以挖掘出新的组方治疗策略,拓展新的科研视野,获得新的治疗思路。对于药理机制、作用靶点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进行。

猜你喜欢

苦寒干姜白头翁
遣怀
我和白头翁的“战斗”
观菊赏鹦有怀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咏棕树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苦寒吟
姜有干鲜,不可混淆使用
想改名的白头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