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济背景下城市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探索

2022-11-23

关键词:城乡转型绿色

牛 文 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并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我国作为经济体量、地理面积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城乡融合是符合国情、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这一过程不仅是在解决不充分发展或经济增长问题,也是在解决不平衡发展或共同富裕问题。从政策历史脉络来看,我国2003年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主要强调谁来统筹;2012年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强调城乡双向互动、共建共享和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2017年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包括城乡要素的融合、城乡产业的融合、城乡居民的融合、城乡消费的融合、城乡生态的融合;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当前要在一个新的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十四五”期间,要处理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城乡融合三者之间的关系。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总的来看,我国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但结构特征已发生了变化,城乡融合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形势,需要解决新的问题。例如,202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 000美元,并在稳步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均在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转变,202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9.2%和32.7%;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超过60%、农民工总量超过2.8亿人,城乡商品和要素呈现加速流动态势;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彰显,城乡居民自主开展经济活动的空间在扩展。(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102/t20210228_1814159.html,2021年2月28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可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内容。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县域经济,努力打造小城镇产业集群,形成县城、乡镇与村庄的联动,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基于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分析,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主要根源分析,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以此实现城乡共荣式发展。

一、新经济背景下城市转型与乡村振兴的内涵

(一)现阶段城市转型的内涵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发展路径转型应运而生。关于城市转型的内涵,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其次,要扩大投资和需求空间,推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城乡各自优势,找准定位,深入推进;再次,要以生态红利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充分利用农村多元化的绿色资源,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为绿色发展增加新动力;最后,探索文化新动能和民生新动能,乡村优质文化十分丰富,文化传承需要现代科技赋能,并且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也需要城市来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和优势互补成为必然选择。

(二)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的提法由来已久,主要目标是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开发乡村多元化绿色资源与传统文化,最终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实现乡村全面建设和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城市各类资源、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经济。农村地区具有明显地区优势,社会文化丰富,资源禀赋较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天然的优先条件。其次,要强化地区协同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我国城乡经济具有明显的差距,并且不同乡村、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因此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最后,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统筹城乡资源,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资源和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三)城市转型与乡村振兴具有可融合性

现阶段城市转型主要是满足高质量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乡村的多元化功能和绿色发展价值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和发展需求上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在新经济时期,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不再是基于“三农”解决“三农”问题,而是将乡村发展与城市转型发展精密结合,融为一体。(3)刘儒、刘江、王舒弘:《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脉络、理论逻辑、推进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1-9页。首先,在政策层面解决了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分化关系,让乡村振兴和城市转型能够实现融合式发展。其次,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乡村的多元化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城乡两大发展战略能够融合互补,使各类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最大程度释放城乡市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最后,城市先进管理理念和人才技术能够很好地反哺乡村落后生产力,在提高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城乡人民生活水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新型城乡融合理念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在新经济时期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许彩玲、李建建认为,城乡融合发展如果采用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发展的农业文明时期,农业处于主导地位,为城市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资本的原始积累。(4)许彩玲、李建建:《城乡经济互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当代视界》,《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11期,第76-80+91页。到工业发展初期,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工农逐渐分离。到工业发达时期,由于城乡发展差距逐步增大,城乡发展逐渐失衡,城乡关系逐渐演变为诸多领域的不平衡、不公平,为了解决诸多城乡矛盾问题,应积极发挥城乡的互补性,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以及农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将城乡关系逐步转变为融合发展模式。

(五)城乡融合发展是互促式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人们生活压力较大等问题,而诸多城市问题正是乡村的优势所在,使得城乡互促式发展成为可能。2018年,农业农村部在关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中提出城市和乡村在新经济背景下具有不同的作用,城市具有较大的资源聚集功能,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与农村相比都有一定的优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基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支撑着城市的发展。(5)农业农村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http://www.moa.gov.cn/ztzl/scw/tpxwnc/201806/t20180620_6152691.htm。因此,城乡关系的基础问题便是城乡的融合发展问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对于农村地区的带动功能;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和发展农村产业,充分发挥农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功能,逐步形成城乡发展的相互支撑、融合和互促的发展模式。

(六)城乡融合发展以城乡合治为基础

制度设计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乡融合的基础首先应该是治理体系的互通。这就要求建立基于地区或者全国的统一大市场,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资源自由流通的同时,实现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合理先进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投资者和农民利益。农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具有绿色资源优势和资本劣势,良好的产权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农民权益,在发展城乡经济的同时,能够让农民真正受益。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要求城乡经济的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开发和保护并举。以上都需要城乡合治来实现,以人为中心,实现各类资源双向流动。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规范城乡协同发展理念和举措;以经济繁荣为目标,实现城乡经济共荣式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共同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

(七)城乡融合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社会的发展最终归结为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应该寻求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模式,这也是新经济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路径。城市作为资源的消耗主体,各类资源(包括土地、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水资源等)的消耗量极大,并且存在一定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主要是因为城市绿色发展质量不高以及没有与乡村达成良好的资源利用机制。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和自然资源,并且天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对于资源再生和消除污染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作用,这点可以和城市形成良好的互补性循环。因此,要推进城市的绿色转型就必须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对资源的有效使用。由此可见,城市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模式。

二、新经济背景下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

(一)城市绿色转型与乡村功能的协调性不足

在新经济背景下,“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城市产业转型与乡村功能转型下的融合发展,立足于“三农”将无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一方,乡村发展存在资金短缺、功能不明确等问题,很难单纯通过自由市场制度来实现乡村振兴,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资源配置中起到了调节和矫正作用,充分发挥自由市场制度的同时,还需要政府来解决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列为七大战略之首,充分说明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决策的导向和扶持作用。新经济背景下,城市的转型是朝着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经济背景下城市转型与乡村振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充分体现了绿色、协调、创新的发展模式,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离不开乡村的辅助,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创新发展模式,相互融合,协调解决乡村振兴和城市转型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新经济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如何处理好乡村振兴和城市转型的矛盾,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调节作用,如何激发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成为共建城乡绿色发展之路的核心问题。

(二)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是一个长期问题,而且现阶段城市对于乡村仍然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6)张琦:《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互促互进》,《国家治理》2021年第16期,第3-7页。城市聚集着优质的劳动力、土地以及资金等资源,乡村资源仍不断地向城市流动,而城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发达的科学技术、金融服务、医疗、教育等方面,城市优势资源在农村地区没有生存基础,农村地区很难享受到城市资源所带来的益处,这种资源配置的失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逐渐拉大,这主要是由市场的趋利性导致的。(7)刘小鲁:《中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17年第3期,第169-192页。乡村能够提供给社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过低,无法有效吸引劳动力、资金等资源,而本身的优质资源又会流向城市地区。此外,乡村较难流动的资源,如土地、房屋等由于产权交易制度的匮乏,很难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不利于获取资产收益。由此可见,城乡资源配置失衡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制度约束的必然结果,长此下去城乡发展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很难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而新经济背景下的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以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手段,政策扶持和市场主导的发展战略,对于解决城乡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三)城乡功能的互补性不强

我国城乡功能的互补性不强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政府主导式的城镇化进程导致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不高,城市功能不够完善或者不足,出现诸多“城市病”,无法对乡村形成有效的互补,难以通过城市的辐射效应来促进乡村发展;另一方面是乡村发展质量过低,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功能在互补层面缺乏有效对接。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较快,城乡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并且在政策支持下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但是始终无法解决城乡的功能互补问题。由于户籍差异等原因,城乡在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层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城市资源优势无法对乡村地区实施有效扶持,自由市场下的资源配置导致城乡功能失衡较为严重。(8)万海远、李实:《户籍歧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经济研究》2013年第9期,第43-55页。而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资源优势,由于城市的虹吸效应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此外,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进展缓慢,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无法满足城乡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无法与高质量的国际进口农产品形成有效竞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发展,滞后的乡村经济无法与城市实现有效互补,最终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

(四)城乡产业融合度不高

城乡产业融合度不高主要因为农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乡村一二三产业科技含量较低造成的。(9)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地理学报》2018年第4期,第637-650页。首先,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秉持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先进科学技术无法大范围实施,这就导致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新科学技术无法对乡村地区形成有效辐射;其次,农业本身的季节性特征导致农业收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针对市场变化做出调整,此外农业产业链并没有控制在农民手中,造成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的产业布局不完善,没有与城市产业链形成有效对接和融合,无法有效解决农产品产销问题;再次,农业附加值大都基于初加工产业,没有建立科技含量高、销路好的高科技农业副产品,且农业的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村地区缺乏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无法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来促进乡村振兴;最后,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波动、存储成本较高以及销售周期等特征,农业经营风险相对二、三产业较高,无法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金融也很难为农村服务,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外部资本更难以进入农村地区,导致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而农村二、三产业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难度。

(五)城乡资源互通层面存在问题

乡村具有绿色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但现阶段关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益分配并没有进行细致明确的规定,在未来进行资源开发很可能造成利益纠纷,不仅仅是村民间利益纠纷,城乡利益主体也可能存在经济纠纷。而城市具有人才和资本优势,如何引导各类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进入乡村,如何解决资本逐利性与乡村制度落后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问题。在城市资本和先进管理理念进入乡村后,会与现阶段乡村落后的体制机制产生矛盾,使城乡资源不能很好地融合并发挥作用;城市资本的逐利性很可能会侵蚀乡村经济利益,不能够让农民获得真正的收益。如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留住人才,积极发挥人才作用?现代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如何解决好产学研的关系?如何使技术能够充分落地,实现良好的经济价值?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阻碍城乡融合的进程,使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难以实现。如何引导资源合理流向所需部门,顺利完成技术、人才和资源的对接,这些都需要制度、法律、经济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

三、新经济背景下城市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看待“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城乡融合发展,突破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壁垒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在政府体制机制创新的支持下,市场机制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才能够有效地向乡村倾斜,最终实现城乡平等发展,共建共享机制。(10)姚树荣、周诗雨:《乡村振兴的共建共治共享路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20年第2期,第14-29页。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历程中城乡权利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政府在体制和机制层面进行创新。(11)党纤纤、张定青:《城乡关系演进的自组织性及其对我国乡村规划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第3期,第119-124页。首先,应该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城乡统一的资源配置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支出,满足城乡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共同完善城乡基础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促进资源在城乡间的平衡配置,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基本的受教育和接受医疗的权利;其次,打破制度壁垒,放大城市对乡村的辐射效应,可以先打破限制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壁垒,如户籍制度限制了部分城乡资源的自由有效配置,可以加快农转非户口的审批流程,以及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等;最后,加快补足乡村地区发展的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城乡有效融合,那么必须对乡村的主要短板进行补足,可以通过产业振兴、就业培训等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等,短期内补足城乡差距,为城乡融合打好基础。

(二)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

城乡资源无法实现有效配置,是因为城乡矛盾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和。例如,户籍制度、产权制度、金融市场、公共资源差异等问题,使得市场资源的公平化和均等化很难实现。(12)杨远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东岳论丛》2020年第3期,第37-49页。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很有必要,需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来扭转局面,突破资源配置壁垒,增强城乡资源的优化能力。(13)闫坤、鲍曙光:《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及实施路径》,《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第3期,第90-97页。首先,经济制度上要极力消除产权制度造成的经济运转效率低下问题,做好确权工作,制定产权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城乡居民手中的资产权利,实现产权的有效流通,发挥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充分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土地、宅基地、劳动力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法律制度上进一步弱化户籍制度对城乡资源融合配置的影响,二元经济导致的城乡资源分配差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乡融合发展,而打破这种分配差异的最根本路径是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近年来,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城乡差异主要体现为不公平的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权利赋予等问题,逐步清除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差异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再次,短期内应该扩大城市资源的覆盖面,以此来促进城乡资源的均等化,从增大公共服务网络的城乡覆盖以及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向乡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资源水平的均等化。最后,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在城乡融合受阻的情况下,应该充分体现政府的调节能力,主要包括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调节能力,提供信息、进行科学技术扶持,积极改善农产品的供需矛盾状况,扩大农产品营销等,以此改善农户经营收益情况,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改变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充足现象等,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才能有效改善城乡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

(三)强化城乡功能,实现优势互补

城乡融合发展不是单向发展,而是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增强城乡各自的功能优势,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优势互补功能。首先,需要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解决城市自身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城市的聚集效应,“城市病”日益严重,因此应该科学布局城市交通系统,改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社保体系等,充分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其次,扶持和激励科技创新,降低劳动密集型和重污染企业比重,实现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健全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形成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创造就业,有效安置外来人口,实现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然移民过程。再次,需要发挥乡村功能,乡村价值定位对于乡村振兴非常重要,乡村相对于城镇具有休闲娱乐功能、农业功能、文化功能等,要充分激发乡村功能的活力,鼓励乡村发展服务业,充分展现当地农村的文化特色、旅游特色以及农业特色等。(14)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第2-10页。最后,农业基础薄弱,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施补贴,扶持乡村一、二产业,激发农村一、二产业活力,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基于乡村的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要盘活乡村功能,提升乡村发展潜力,并形成对城市的支持。加强城乡结合区域建设,建立城乡绿色生态网的有效贯通,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景观与环境资源优势,建设城乡绿色走廊,构筑城乡旅游生活休闲的绿色生态区,展示乡村文化,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乡村产业发展。

(四)科学制定城市绿色转型规划,并纳入乡村发展计划

城市绿色转型与乡村融合发展需要理论基础、实现手段,并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等。城市绿色转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单方面的,绿色转型与乡村发展是密不可分、互促共荣、协同发展的过程。首先,要探索适合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结构布局、市场运行规律以及其他经济系统层面给出合理可行的解释。其次,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产业的升级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要秉持绿色、节能、高效的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绿色转型速度,助力产业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次,以政策导向为手段。新兴绿色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对于现阶段城市转型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如从融资渠道、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土地等层面进行支持;也可以建立相应的绿色产业发展监测系统,制定相应的绿色产业评级机制和指标体系,对绿色产业发展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最后,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绿色发展是新经济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成功实现绿色转型和发展,离不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依靠先进技术来降低污染,依靠绿色城乡经济生态圈来建立循环经济系统,将乡村发展计划与城市绿色转型相结合,综合考虑城乡资源使用问题、污染问题、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实现城市绿色转型,实现乡村振兴。

(五)加强社会资本引导,保护乡村利益

社会资本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社会资本服务于乡村振兴,为乡村产业发展、功能升级等带来优质的生产体系、管理理念,还将技术、人才等优质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加快乡村功能的转型和产业体系的形成。当然,社会资本的趋利性也会对乡村资源和功能产生过度消费,侵蚀农民权益,破坏乡村功能等。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本的服务过程,精准引导,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同时,做好投资底线约束和产权保护。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特色产业、农业特色服务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高科技农业等领域。同时,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和杠杆作用,创新社会资本的投融资模式,实现政府、社会资本、农民的多方共赢结果,如创新区域整体开发模式、创新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发展PPP模式、发展投资基金模式等。在加强社会资本引导的同时,保护好农村、农民的资源优势和产权。乡村功能转型要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将保护好乡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要务。

四、结语

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是新经济时期国家的重要战略,城乡融合发展为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城乡融合发展也是打破二元经济模式、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但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还处于磨合和探索阶段,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需要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理论路径。首先,需要明确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城乡融合发展的任务、目标和理论逻辑体系,乡村振兴和城市转型具有可融合性,是城乡互促式发展的需要,是城乡资源双向互通的需要,是以城乡合治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其次,需要明确现阶段的主要实际问题,现阶段城乡的功能性协调不足、城乡资源配置和双向流通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市场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并且城乡的产业融合度不高、互补性不强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大阻碍。正视问题并且逐步合理解决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依据地方特色,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城乡融合的程度是根本问题;依据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并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才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扫清障碍。

猜你喜欢

城乡转型绿色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