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究

2022-11-23王艳唐山市财政局

品牌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县区部门考核

文/王艳(唐山市财政局)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叠加减税降费等因素背景下,国内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更好地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益,缓解财政压力,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有关意见,标志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改革正式启动。

2019年,按照中央和省级文件精神,某市按照分类探索,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绩效预算管理的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开始着手建设“五方位管理体系”的改革新模式,助推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五方位管理体系”地方模式

2019年,按照中央和省级有关文件精神,某市结合本地实际,开始着手建设预算绩效的“五方位管理体系”。2020年底,“五方位管理体系”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经验入选该市市委改革办“2020年**市拟复制推广的十大改革创新经验”,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体系,某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正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进行拓展。

(一)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市级关于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意见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印发了有关工作方案,作为全市预算绩效管理的行动指南。先后制定了涵盖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等12个辅助性文件,不断完善“1+1+N”政策制度体系。二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市直各有关部门的局长、副局长任组长、副组长,挑选各方面工作人员和专家担任成员,形成多方环节有效协调联动的办事机构,为预算绩效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三是加强人才吸引。加强业务引导和培训,建立绩效管理智库,吸引周边地区26家第三方机构、60余位专家,参与到地方的绩效管理改革中来,不断丰富人才支撑。

(二)构建指标体系

一是构建体系框架。按照“依据充分、层次分明、讲求绩效”的原则,建立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指标体系框架,其中囊括共性和个性指标共3000余条,供部门选择,将“填空题”变为“选择题”,有效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二是细化指标、量化标准。

对绩效指标的各个信息项进行细化,便于部门操作;同时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指标赋值,优先采用定量指标,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三)打造闭环管理

首先,加强前置审核关。一是部门评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全市66个市直部门预算项目全部编制事前绩效评估报告,由部门审核把关,出具评估意见。二是财政重点评估。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由财政组织专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预算安排建议,确保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有效落实。三是多方联审。对于社会关注的重点民生项目,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审计专家等组成评估小组,开展项目评估,提升重点民生项目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统计,已进行多方联审的评估项目为57个,累计资金30.1亿元,累计核减资金5.1亿元,审减率达17%。

其次,严控事中执行关。引入“预警—调整”机制,以6月底和9月底为监控时点,开展两次绩效重点监控。对6月份结果差的,进行预警提示,督促部门整改落实;对9月份结果差的,建议调减相关项目预算规模,避免资金沉淀浪费。

通过监控,对个别部门预算执行偏离度较大的,及时予以了纠偏;列入预算调整取消项目的有54项,削减项目金额5.9亿元。

最后,做好评价效果关。一是扩展评价方式。采取“自评+重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事后评价工作。部门自评覆盖所有部门和所有项目,重点评价覆盖生态环境、产业转型升级、扶贫资金等重点领域,资金合计42.3亿元。二是建立抽查机制。自评结束后,按照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 10个部门开展自评抽查工作,资金合计1.8亿元,抽查比例为15.2%。三是强化问题整改。建立问题整改责任制,将抽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期限,加强问题整改工作的监督检查。

(四)强化结果应用

以评价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将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预算的重要参考,着力解决资金闲置沉淀、预算安排零散、奖补均等化等突出问题。一是实行财政后补助。调整奖补类项目当年安排预算的方式,实行压年安排。2020年,将技术创新引导专项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预算方式调整为财政后补助,当年节省财政资金3500万元。二是整合同质项目。对不同部门间相同项目、同一部门内部用途相近的不同项目进行整合,发挥财政资金聚力增效的作用,有效解决了项目执行中资金差异化需求问题。三是实行差异化补贴。调整单一的补助政策,根据企业规模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补助。

(五)夯实绩效监督

注重预算绩效,强化执行监督,形成线上线下、政府与社会协调联动的绩效监督体系,发挥激励约束作用,推动绩效管理向纵深推进。一是强化社会监督。将绩效信息和评价结果在政府和部门网站上公开,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二是实施机构监督。聘请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项目的评价和监督,规范工作程序,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第三方评价的监督和考核。三是加强政府监督。充分发挥人大、审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政府监督,督导部门及时整改审查出的问题和意见,落实监督结果。

二、多措并举确保地方改革纵深推进

(一)明确责任分工

一是加强市级协调配合。按照“财政统筹,部门实施,协调联动”的原则,市级成立以市财政局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各部门作为成员的工作专班,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工作。加强成员单位的沟通配合,实现预算绩效管理覆盖部门所有预算。二是强化县区工作调度。要求县区财政部门组建工作专班,明确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并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年度重点改革任务予以推进,确保地区改革延伸到基层。

(二)统一工作范本

聚焦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和工作任务,编制了某市《预算绩效管理推广工作范本》,涵盖了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编制、监控、评价和应用等环节,着力促进预算和绩效管理的全面融合。

一是明确职责和业务流程。《工作范本》全面界定了财政和部门的工作职责,对重点环节设计了业务流程图,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井然有序。二是注重全过程管理。在管理环节上,按照总分关系,分为预算绩效管理、事前评估、目标管理、事中监控、事后评价、文本管理、结果应用和第三方机构管理等8个环节,强化结果应用,打造闭环管理。三是强调统一性。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设计了统一的报告和报表模板,规范了绩效填报的范围、内容和格式等,极大地增强了可操作性。

(三)强化监督问效

一是开展业务考核。根据绩效管理内容,逐项制定工作完成标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实施“日常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跟踪18个县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二是组织结对子帮扶。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强县带弱县的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弱县打基础、建机制、补短板,并将结对子帮扶情况纳入考核内容,激发团队的干事热情。三是树立典型标杆。

通过考核,挖掘工作典型,在全市范围内树立标杆,组织学习推广,形成对标赶超的浓厚氛围。

三、当前地方改革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年来的积极探索,某市绝大多数县区和部门都能按照要求,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和工作质量与上年相比,均有较大提升,但很多方面还存在实际问题。

(一)县区推进进度参差不齐

由于县区主要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同,个别县区还存在“重资金、轻绩效”的意识,加之人员配备不足,未单独成立专门的业务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力度有待加强,全市一盘棋的局面还未真正形成。

(二)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中央和省级文件规定,在绩效评估和评价环节,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管理。但“使用第三方机构的费用由谁出”的问题并没有明确,从中央到地方也没有建立相应的预算保障机制。

特别是个别县区由于财力紧张,没有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绩效管理,直接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三)评价结果应用不够紧密

评价结果仍停留在反映情况、找出问题、提出建议的层面,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尚未真正形成,与地方年度预算安排存在脱节的情况,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的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绩效评价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四)第三方市场亟待规范

从目前情况看,从事绩效管理的第三方主体有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造价机构等多种机构,由于缺乏统一的市场准入和取费标准,造成市场鱼龙混杂,亟待规范;同时,上述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价报告的专业性和评价报告的质量,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四、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压实责任,高位推动

地方政府要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高度重视,强化部门和县区主体责任,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不断加大此项工作的考核分值权重。建立部门和县区考核通报机制,实施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各县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积极性。

(二)完善机制,保障落实

建立预算绩效管理预算保障机制,确保改革任务有效落实。一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和省级在考核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建立针对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转移支付制度。根据考核等次,实施不同的奖补标准,加大对绩效好的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倾斜力度,保障工作经费有效落实。二是建立本级配套制度。在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基础上,要求本级按照比例进行配套,形成预算安排,并将此项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对本级无配套或配套比例达不到要求的,下一年度转移支付不安排或少安排。

(三)实施挂钩,倒逼管理

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硬化“三个挂钩”机制。一是与资金挂钩。对于同级部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的预算安排挂钩,实施奖优罚劣。二是与考核挂钩。将绩效管理纳入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内容,作为干部升迁重用的重要依据。不断加大分值权重,对绩效管理差的,实施“一票否决”。三是与责任挂钩。部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将考核结果与管理责任挂钩,对结果较差的,启动追责问责,倒逼领导干部提高重视程度,激发工作热情。

(四)公开业务,提升质量

由于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新生事物,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多个管理环节,第三方机构参与事前和事中管理环节的制度和办法目前阶段几乎空白。

因此,需研究出台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鼓励市场竞争等方式,以市场方式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同时,加强第三方机构的指导和培育,健全事前和事中环节第三方准入资格,规范第三方机构的收费标准,提升第三方机构的服务质量。

五、结束语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政府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当下工作中的重点难点。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合国情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和流程,但地方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适合本地实际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模式,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县区部门考核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节能改灶发展现状与推广探析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县区台借助新媒体做好电视新闻刍议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