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2022-11-23郭晓琳
郭晓琳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公民应当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即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治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能力等层次[1]。2018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法制”修改为“法治”,这说明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已经由过去静态的法律制度向动态的法律治理转化,法治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教育部《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确定的总体目标包括“……教师依法执教,……教师法律素质与依法办事能力显著提升,在全社会尊法守法的进程中发挥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2]。这说明在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进程中,对于肩负提高民族素质神圣使命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法律素养要求。与普通公民相比,作为依法执教的主体,教师要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职业法律素养。
一、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含义
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是指为从事教师职业,经过学习、培养和培训,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教师职业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态度、法律信仰、法律能力,包括教师职业的法律法规知识、依法执教等教师职业的法律观念、依法行使教师权利履行教师义务、运用教师职业的法律法规处理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等[3]。《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实现教育公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能够获得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即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法律素养。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法律素养[4]。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必要内容之一,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态度和行为,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5],也是学校依法管理、依法治校以及依法维护和保障师生合法权益不可替代的重要条件。
然而,从“浙江幼儿教师虐童取乐”到“山西女童被教师狂扇几十耳光”,从“北京教师采用针扎方式管教学生”到“四川教师对数名未按要求打扫清洁区的学生进行锤击等体罚”,从“四川某学校发生踩踏事故至严重伤亡”到“甘肃某女生被班主任猥亵后自杀……”这些虐童、体罚、性侵学生和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无一不指向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缺失这个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负面消息通过网络媒体的迅速扩散,很可能会产生更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在岗教职工约1 972.63万名,其中专任教师约1 600.95万名[6]。其职业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亟须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索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
二、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
研究从基本情况、教师职业法律知识、教师职业法律观念和意识、教师职业法律行为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在岗教师进行调查了解,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由于疫情影响,通过教育行政机关在福建省范围内随机抽取在岗教师,发放电子问卷219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为进一步就问卷围绕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调查,选取10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兼顾了不同工作年限、职称以及学历背景。由于考虑个人信息的保护,访谈记录以年月日及访谈对象名字的拼音首字母标记,如2020年8月21日访谈GL,以“200821GL”表示。
从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可以看出,教师职业法律素养较过去有了一定提升,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法律素养较为重要且自身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较为了解,说明调查对象基本建立了教师职业的法律观念,对教师职业法律法规有了初步认知,且能够主动关注教师职业相关立法,即:教师职业法律认知和观念整体较好,主动关注意识较高。在对教师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颁布信息关注程度的调查中,分别有45.74%、26.95% 和 19.50%的教师选择非常关注、比较关注和关注,7.80%选择不太关注;关于教师职业法律素养重要程度的调查显示,79.79%的被调查教师认为非常重要,10.99%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9.22%认为重要,即所有被调查教师都认可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然而,调查对象的职业法律素养仍然存在多方面问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职业法律知识现状——职业法律知识了解不深,掌握不够
教师职业法律知识包括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是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内涵的第一层面,是教师职业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能力等层面的基础,是教师守法、用法、护法的前提。在对《教师法》熟悉程度的调查中,分别有33.33%、28.37%和24.11%的教师选择非常熟悉、比较熟悉和熟悉,仅有13.48%的教师认为不太熟悉,0.71%认为一点不熟悉,即大部分被调查教师都认为自身熟悉《教师法》。然而在访谈过程中,询问访谈对象是否知道《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时,大多数教师都不清楚。关于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分别有32.98%、31.56%和25.53%的教师选择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和了解,仅9.93%认为不太了解,也就是绝大多数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了解什么是教师职业法律素养。而访谈中请访谈对象谈谈自己理解的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是什么时,几乎没有教师能较全面地阐述,如201114XFS答“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就是从事教师职业要遵守法律的规定,不能体罚学生”,进一步询问什么是法律时,访谈对象无法准确理解法律的内涵。因此,实际上教师的职业法律知识大都停留在表层,教师对其职业法律知识了解不深、掌握不够,不足以应用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满足教师依法执教的基本需要。
(二)教师职业法律观念和意识现状——教师主动学习职业法律的意识不足
教师职业法律观念包括教师对其职业相关法律零散、感性的认识和系统、理性的认识,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教师职业法律意识的反映阶段;教师职业法律意识是教师尊重法律,能主动学习职业相关法律知识,能用法律应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在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的必要性调查中,86.17%的教师认为非常必要,分别有4.26%和8.87%的教师认为比较必要和必要,仅0.71%认为不太必要,即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有关职业法律的学习和培训存在较高的必要性。但在进一步深度访谈中,问及教师是否主动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访谈对象均表示基本没有。如201130LS答“不知道从何入手学习这些知识”,201202CGL答“现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学习那些知识”;问及访谈对象是否知道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并详细学习具体内容,部分访谈对象表示有听说但不了解具体惩戒措施,可见教师因主观或客观的各种因素干扰,主动学习职业法律的意识不足。虽然主观上认为职业法律学习存在必要性,但实践中普遍存在相关职业法律学习滞后甚至缺失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运用最新的职业法律处理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不利于依法执教的贯彻执行。
(三)教师职业法律信仰和能力现状——教师职业法律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职业法律能力主要是教师在法律至上的前提下,在实践中运用法律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项事务,是依法执教能力的体现。在教师相关法律法规对教师工作重要程度的调查中,78.72%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9.57%和11.7%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和重要。同时,81.91%的教师认为自己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理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相关访谈中,问及教师具体如何依法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如何应对学生投诉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剪短发”,201117FZ表示“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规定”;“如何应对学生提出老师不能收学生手机”,201202CGL答“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反应”;关于如何界定体罚,教师观点不一,201118ZY答“让学生受比较严重的伤害才是体罚”,201121GL答“老师必须要谨言慎行,最好不要严厉批评学生”,210107GJH答“只要不打学生,骂一骂有时是必要的”。可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并不十分擅长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把握许多教育教学行为的“度”,教师职业法律能力显然有待提高。
三、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提升策略
前期研究采用SmartPLS3.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创建项目,以.CSV格式导入问卷数据,运用PLS Algorithm和Bootstrapping的运算,进行信效度分析和模型检验,得出教师认知、学校行为和国家态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产生正向影响的结论[7]。因此,可以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着手提升福建省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
(一)国家层面
前期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国家态度通过直接影响学校行为和教师认知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产生影响,国家愈重视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学校和教师也会更重视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提升。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教师中90.78%认为国家完善教师相关法律法规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会产生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应站在推动教育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的重要性[8],科学立法,注重教育立法质量,构建系统完备、层次合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育法律制度体系[2],为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提升提供法律保障。实践中可采取如下做法:1.尽快完成《教师法》《家庭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完善教师的权利体系,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制定《学前教育法》《终身学习法》等,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更全面的指引,促进教师终身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2.加快《学校安全条例》《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工作规定》等法规规章的制定,以适应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3.各地要重视教育教学地方性法规的建设,优先考虑在师生权益维护、教学科研、教材管理、高中教育等方面出台相应规定,一方面可以通过立法先行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为全国教育立法提供参考、积累经验;4.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根据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的变化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情况及时清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
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除提出要科学立法外,还要求严格执法。法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仅“纸上谈兵”,必须付诸实践,教育法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坚决有力的执行和同样坚决有力的监督[9]。教育行政执法和监督是保证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的重要环节,是教育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根据教育需要,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体制,如针对违法违规办班、有偿补课、侵犯学生权益、拖欠教师薪酬等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开展联合执法,确保师生合法权益;2.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及时畅通地传递,及时发现和纠正教育违法行为;3.建立教育行政执法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教育行政执法进行有效监督,避免滥用职权或消极执法行为的发生。
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展教育法律的宣传工作:1.教育行政部门将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纳入规划,制定计划,向所属学校下达宣传工作任务,有序开展教育普法宣传工作;2.由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专门的宣讲团到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普法宣讲,力争全体教师“人人知法、学会用法”。
(二)学校层面
前期研究结论得出学校行为会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产生正向、直接的影响。在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重视程度的调查中,分别有51.42%、21.99%、18.79%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视、比较重视和重视,也就是说有九成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所在学校重视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关于教师所处工作环境法律氛围的调查显示,23.76%的教师认为工作环境的法律氛围一般,6.03%认为所处工作环境缺乏法律氛围。这说明学校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重视与学校环境法律氛围的营造不相匹配,即学校的行为举措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提升。只有在学校全面实施依法治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将其制度化,使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有了植根于其中的合适土壤并成为教师行为特征的一部分,才可能有效提升教师职业法律素养[10]。
实践中学校可采取以下做法:1.组织专业人员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定期审查,及时清理和纠正与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根据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情况及时修订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法治校奠定坚实基础,为学校营造法律氛围;2.建立法律考核制度,对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进行定期考核,强化教师在职研修[11],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督促教师不断提升其职业法律素养;3.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进行普法宣传,如学校宣传栏、广播和微信等网络平台,同时组织专家为教师提供职业法律素养的培训;4.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动有趣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活动,如趣味游戏、有奖问答、主题晚会等,寓教于乐,在适当减轻教师压力情况下达到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的目的。
(三)教师个体层面
调查显示,90.78%的教师从教期间参与过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或培训,在访谈中问及教师参与的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或培训的具体内容和收获时,访谈对象均表示“没有印象”(201212LLF)或“记不清楚”(201212FCY)。结合福建省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不难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大多数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缺乏主动性。这说明仅仅依靠外在的培训远远不够,要提升教师法律素养,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自身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和意识,真正认识到依法执教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师只有确立起依法执教的观念,才能将“隐含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性智慧”之中的师德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展现出来,教师才能逐渐积累而形成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教育见解与创意[12],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一方面,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积极参加、认真对待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培训,及时进行教育法律知识的梳理,将零散的教师职业法律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包括“今日说法”等法治节目、“中国普法”等微信公众号,通过学习和领会教师职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民法典》等常用的法律知识,不断拓宽法治视野、增强法治意识,提高运用法律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解决纠纷和矛盾的能力[13]。
四、结语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同时由于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特征,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会影响学生的法律素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知法、守法、信法、用法的教育教学行为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法治的熏陶,对于其形成法治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成为未来法治社会的新一代守法公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4]。根据目前对福建省在岗教师的职业法律知识、观念和意识、信仰和能力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前期研究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体几个层面入手,探究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提升策略,以期对提高福建省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并最终应用到实践中。由于样本数量有限,研究结论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今后希望探索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其他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形成比较成熟并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