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出导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成长导师制探讨

2022-11-23闫江涛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导师制小学教师导师

闫江涛

(平顶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小学教育是我国师范类相关高校开办较多的一个专业,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小学教师为己任。通过四年的时间,把一名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现实中,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用人单位困惑于师范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上不好课、带不好班。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本科毕业的小学教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1],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小学教育专业面临的现实挑战。

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强调师范生培养中实施导师制的重要性:2012 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2017年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倡导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需要建立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能够适时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培养学生具有卓越教师的潜质;2019年10月,《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也提到要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让符合条件的教师帮助学生制订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本科生导师制在服务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展现了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2]。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把这一制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如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起开展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对本科生实现导师全覆盖,每一名本科生从大一至大四都配备了专业导师,全面服务学生的成才成长[3];另外李孟刚等探索了“全程·多维导师制”,形成了贯穿四年的学业指导、科研训练、成人成才“三位一体”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制度[4]。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从师范生成长的角度,建立成长导师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培养。但是,在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成长导师制存在诸多问题,如导师队伍构成不合理,角色定位不够明确、导师制工作机制存在缺陷,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等,不能很好地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应把人才培养结果作为教育导向,有效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学生成长导师制。

一、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成长导师制的含义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业发展、导师和学生深入互动交流的制度[5]。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制在政策与实践层面主要体现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双导师制”,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提倡教师教育类课程由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指导任务。李腊梅、于敏章等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3+4+3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6],通过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制度,但对导师制的界定存在一定差异。笔者认为,在小学教育专业实施的导师制应是一种促进该专业毕业生成为一名潜质卓越的合格教师而实施的一项制度。由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职前性,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成长过程,笔者提出基于产出导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成长导师制”,以培养职业适应性强、专业发展后劲足的卓越小学教师为远景目标,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情怀,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实践能力,充足的发展后劲”为毕业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成长导师制就是以高校教师为主体,吸收行业教师参与的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全方位指导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辅助形式,称其为辅助制度是因为这是一种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制度设计,相对而言规范的、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和主要途径。在小学教育专业实施全程成长导师制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导师的有效指导以及个人魅力和自己对本学科的热忱,都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7],有助于缩短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期,明确职业定向,建立职业理想,形成优秀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学会教学和综合育人,达成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全程成长导师制的建构原则

小学教育专业实施学生全程成长导师制作为一种制度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产出导向性

本科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的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小学教育专业就是为输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而开办的师范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是专业办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依据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应以培养目标为核心设计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设计首先应遵循“产出导向”原则。作为学生指导教师,应明确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以学生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而开展相应的指导活动。

(二)全员性

全员性是指小学教育专业的所有教师与所有学生都是导师制的参与者。每一名学生都是将来的教育者,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被关注,与指导教师建立经常性联系。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该全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承担导师责任是教师职责的应有之义。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应主动对接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联合构筑师生发展共同体。

(三)全程性

全程性是指教师的指导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职前培养过程中很难直接把一个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为真正合格的小学教师,但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与实践能够促进师范生具备合格小学教师所需的专业素质,为其进入职业领域奠定基础,尽可能缩短其职业适应期。因此,来自导师的全程指导有助于师范生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一名教师一般需要承担对学生四年的指导任务,这样有助于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四)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指导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与整体性。由师范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专业素质的多面性、身心健康的必要性等要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导师需要对学生的教师素养进行指导,如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科研指导、实践教学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也需要对学生的大学生活的其他方面进行指导,如学生的大学生活规划、情感问题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成长导师的指导内容

基于产出导向的全程成长导师制是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一项制度,指导教师承担的任务具有全面性。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导师的工作内容。关于导师指导的内容,一般认为这种指导应是全面的指导。“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指在本科生大学四年学习期间指定导师对其学业进展、人生规划、个性培养、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和生活等进行全方位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5]邸明伟等在2019年探讨了 OBE 理念下专业教师对本科生指导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入学专业教育、学业指导和非学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训练及科技竞赛指导相结合的学生指导模式[8]。也有学者认为学业导师对学生要全面负责,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本科生进行学业指导与规划、心理建设、价值观培养、就业辅导等全方面指导[9]。笔者也认为教师的指导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指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规划指导

大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的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但是由于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缺乏,学生对自己大学后的职业生活缺乏必要的认知,表现在小学教育专业情况尤其特殊,一方面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认识不清,职业期望值过高,幻想成分较多,另一方面对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缺乏认同,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认为受过本科教育做小学教师是大材小用。作为学生的成长导师,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理解小学教育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角色具有解疑释惑作用。

(二)学业发展指导

学业发展指导是实施导师制的基本出发点,导师制是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帮助而设计的一种制度。学业发展指导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如学生的学习规划指导、专业知识学习指导、科研指导等。从高中升入大学是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但由于高中教育的应试性特征,学生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但对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高质量地度过大学时光准备不足,入校后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迷茫,对由高中教师指导甚至督促下的学习转变为大学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感到无所适从。小学教育专业明确的职业指向性需要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通过勤奋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指导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小学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形成清晰的认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由于学生的向师性,学生对来自成长导师的指导一般持相对认可的态度,教师的指导可以促进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的价值,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

(三)实践教学指导

小学教师职业是一项实践性职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实践素养,将来才能站稳讲台。实践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成效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实践教学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集中体现,但是在以往的指导过程中存在实效性差的问题,指导活动形式化倾向比较严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为例,教师在指导时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自觉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

(四)生活指导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大学生活质量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及人生道路有重要影响。实施全程成长导师制,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更为紧密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相对比较全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与实践表明,由于刚刚步入成年期,再加上长期的学习压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比较明显,特别是人际关系、情感方面的问题更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涯中,未来职业的复杂性与心理预期的不一致性也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困惑,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也影响学生的大学生活质量。因此,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生活问题进行关注,提供专业帮助。

四、实施路径

建立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成长导师制有助于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为了保证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建立运行保证机制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建立运行保证机制是基础。运行保证机制需要从管理、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着手,管理层面需对资金、场所、设备等方面作出明确的制度规定,为导师制的实施提供环境保障。从教师层面,为了保证教师指导学生工作的积极性,需要对教师指导学生的内容、方式及考核与报酬等作出规定,让教师明确工作职责,解除后顾之忧。例如对教师指导学生工作量的认定:学校鼓励教师指导学生但对教师指导学生的业绩缺乏明确的核算办法,导致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量无法计算,指导学生属于义务性工作等,严重地挫伤了教师指导学生工作的积极性[10]。从学生层面,通过制度规定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接受导师的指导,与导师建立明确的师承关系,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并以学分或其他奖励的形式对学生接受教师指导予以肯定。例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竞赛奖励、发表论文、获批专利、科研项目等计入学分或置换相应课程学分等。

(二)明确导师工作方式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重要辅助形式,学生成长导师承担的不是无限责任。为了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需要对教师指导的形式做出规定。学生成长导师与学生是一种基于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工作任务的完成是在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规划。由于学生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迷茫,在大学新生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以及小学教育专业概况,制定大学生涯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通过制定规划建立明确的目标,形成心理上的安定感。2.指导。学生在学习及生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解除困惑。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这个问题不仅是学习者的困惑,而且在实践者身上也存在这一困惑。教师培训中许多一线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习缺乏积极认知,认为理论无用,理论与实践存在鸿沟,教师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价值,提高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用理论审视教育实践,改进教育实践。3.提供资源。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拥有相对丰富的教与学的经验,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经过遴选的资源,可以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营造氛围。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助于学生愉快高效地开展专业学习。学习生活氛围的营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学生营造实践学习的氛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离不开小学及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是与一线教师以及学校联系的主体。双导师制也是以高校教师为主,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研习活动需要高校指导教师的合理安排,营造融洽的合作氛围,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接触小学教育实际,获得一线教师的指导。二是为学生营造不同年级学生的同伴互助学习氛围。一般情况下,一名导师指导同年级3~5名学生,四个年级共指导10多位学生,不仅构成本年级或本班级的同伴群体,也构成同一教师指导下的不同年级学生的同伴群体,形成社会助长效应。5.督导。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督导作用的发挥是不可或缺的,实施导师制本身也有督导学生学习的成分。来自指导教师经常性的关心、检查,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养成自律意识。

(三)建立导师遴选与培训机制

导师制的实施关键是导师,导师的素质以及履行导师责任的自觉性是导师制有效性的决定因素。由于教学科研压力、生活压力等使教师承担导师任务的意愿和实际指导行为经常发生偏差,致使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问题比较突出[11]。小学教育专业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关注两个与导师相关的问题:一是导师的遴选。由于教师是师范生教育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根据全员育人的要求,所有教师对学生的发展都承担责任和义务,同时由于教师学历层次整体较高,知识经验较为丰富,每位教师都有能力承担学生成长的指导任务,故小学教育专业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学生成长的导师。二是导师的培训。由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卓越性要求,教师面临较大的指导压力。对于指导内容、如何指导、如何提高指导效益等问题,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方案,容易造成双导师按照主观意愿与经验来指导、指导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12]。因此,为了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有效性,对指导教师开展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指导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使指导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既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有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培训的对象除高校教师外还应包括小学一线指导教师,建立定期培训制度。

(四)建立督导机制

督导评价是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督导评价可以揭示指导过程的有效度、对学生个人发展的达成度,以及指导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督导过程中,以专业为主体,吸收学校院系督导以及优秀的小学教师和校长参与其中,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13],通过督导促进指导教师不断提高指导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小学教育专业实施以产出为导向的全程成长导师制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项制度,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有效性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导师制小学教师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教师作品
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刘辉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导师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