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研究
2022-11-23张翼
张 翼
(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新北)分局,江苏 常州 213001)
1.引言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极大地改善了自然生态,有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各地频发的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特别是有害生物的入侵,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如果对森林病虫害问题治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损失。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于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内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相关设施设备或防治技术手段,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森林病虫害防治概述
2.1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具有较强的区域性与季节性特征。
2.1.1 病虫害发生的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数据种类都具有较大的差异,从而也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气候潮湿,从而导致西南地区的森林经常发生真菌病害。而且,随着近年来我国大面积的进行退耕还林与植树造林,在快速增长国内森林植被面积的同时,也存在林业品种单一的问题,导致其天然扛病虫害能力不足,一旦出现有针对性的病虫害,就会导致大面积的病虫害传播,从而造成巨大的森林资源损失。
2.1.2 病虫害发生的季节性
我国地处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而林木中的微生物生长状态,常会受到季节更替的影响。因此,季节性也是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之一。例如,春秋季的早晚温差大,而且春秋季节分别处于数目快速增长和果实收获的季节,容易促进细菌真菌的生长,从而也更容易引发森林病虫害。
2.2 森林病虫害的影响因素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通常受到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两类影响因素。
2.2.1 人为影响因素
一方面,当前国内乱砍滥伐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部分地区的森林面积仍持续减小,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能力和生物链受到极大破坏,导致森林病虫害快速传播。另一方面,人工造林时,对树苗的防疫措施的不重视,导致了外地病虫害的引入,这些外来病虫害因为缺少天敌得以快速传播,也有可能因为外地病虫害与本地病虫害的混合而发生变异,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
2.2.2 自然影响因素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些森林病虫害因为有了更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了生殖繁衍次数,原来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其次,大面积的人工造林中,林木品种单一,适宜生存的林木密集,生物结构简单,病虫害的天敌较少,导致病虫害的生存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从而为病虫害的产生与快速传播提供了基础。
2.3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具有如下的特点。
2.3.1 危害大
当前,导致国内森林病虫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两类。其一为森林范围的盲目增扩,其二维不适宜生物物种的引入。由于森林范围的盲目增扩,导致很多森林的主体环境为统一树种构成,因此当森林中发生病虫害时,其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低,所造成的危害也相对更大。
2.3.2 蔓延速度快
地球变暖背景下,森林生态调节能力失衡,为病虫害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病虫害的繁衍速度加快,加剧了病虫害的扩散,病虫害的种类也随之增多,使之抵御防治措施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导致病虫害的蔓延势头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3.3 防治难度大
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逐年增加,危害性较强。而且森林周边群众的病虫害防治水平较低,从而导致化学药剂的滥用,造成病虫害抗药能力提高,给病虫害的防治操作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爆发的问题的难度成倍增加。
3.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防治意识薄弱
一方面,很多地区在林业生产上,都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产业经营方面,而忽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同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并不相同,而且有些病虫害在前期表现不明显,发展表现规律性弱,很容易让管理人员忽视森林防治的严峻性。
另一方面,民众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安全的了解程度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日常的工作中,容易在森林中引入外来有害生物,而引发森林外来生物入侵,有时就会给森林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3.2 后备力量不足
彻底消灭所有的病虫害并不现实,因此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充足的后备资源作为支撑,需要配备大量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人员、药剂与设备。但是,当前国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来自政府、森工和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等专项资金的支持,导致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后背力量不足,当有大量、严重的病虫害灾害发生时,如果一线的病虫害防治资源供应不足,将严重影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展与效果。同时,资金供应上的不足,将给病虫害快速繁殖的机会;科研投入不够,将影响防治手段的创新以及药剂的研制。
3.3 防治范围增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国家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建设,通过坚持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使得我国森林覆盖率占比逐年增加,极大地改善了国内生态环境。但是,同时也导致需要防治的范围不断扩大,政府部门对病虫害防治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也逐步增加,但是森林防治工作的压力不降反增,同时在受到资金、营林结构、设施、技术等其它主客观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具体工作实施更加难以突出成效。
3.4 病虫种类增多
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多,并且有着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营林的树种较多,在营林时,常常会引入一些外来树种,以弥补乡土树种在生态等方面的不足。根据部门的统计,当前国内林业病虫害的种类已超百万种,危害范围也正不断扩大,一旦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且更严重的是,由于杀虫剂的大量广泛使用,部分病虫害已经形成了抗药性,一旦病虫害获得栖息之地,就可能导致其快速蔓延,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与生态损失。
3.5 检测检疫不足
检测检疫可以让病虫害防患于未然,也有利于病虫害的追踪防治和及时了解区域内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级部门的投入和关注不够,部分地区林业工作人员对检测检疫的重要性认识不强,“重治理轻预防”和“重造林轻保护”的观念普遍存在。各级政府部门对检测检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够,在病虫害发展早期,不能及时进行有效防治,从而导致后期病虫害防治的投入增大。
此外,一线专业的检测检疫人员大量缺失,只能是其他工种的工作人员担任。而由于森林范围广和病虫害多样,导致检测检疫工作压力巨大。由于缺乏专业的检测检疫人员,导致在面对突发、现实的森林病虫害疫情时,严重影响防治效果。
4.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
4.1 增强防治意识
一方面,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了解程度,宣传全民爱护森林的良好习惯,同时向全民普及简单、便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让群众可以采用简单、易行的防治措施,通过全民参与,以提高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另一方面,病虫害是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的必然内容,因此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全程化的。无论是人造林,还是天然森林,都需要增强森林林木的防治意识。清晰的认识病虫害对整个林业生态的影响。在进行造林时,就应该根据造林地区当地生态环境,以及常见的病虫害类型,选择具有更强抗病能力的林木品种,既使得种植的林木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土壤、温度气候环境,更易存活与更好的生长,同时又可以有效提高林木抗病能力,进而促进生态效益稳步提升。
在造林时,需要确定考虑病虫害防治的需求,合理的设置林木栽种株距与行距,避免林木间因为栽种过密,因为透气性差、光照条件不好,给病虫害的滋生创造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同时,林木种植株距与行距的确定,还需要结合树木实际情况,以确保林木更好的生长环境。对于部分已经存在病虫害的林木,可以通过人工林的改造,以增强森林的病虫害抵御能力。
4.2 强化政府职能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将病虫害高度适宜区域列为重点监控与防治区域,并且根据当地同类型森林存在的病虫害风险列为主要病虫害防治对象。同时,明确森林防治病虫害的主体责任单位,通过细化森林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责任,以保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管理通常。
除此之外,确保财政、海关、气象等责任部门能够依法有效的履行各自职责,在物资供应、资金、政策等方面形成森林病虫害防治合力。并通过加强专业队伍与专业机构建设,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资源支撑,从根本上提高森林病虫害水平。
4.3 重点区域防控
借助森林病虫害防治经验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通过加强森林病虫害发展的各个阶段,了解区域内潜在的病虫害风险区域以及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并重点发展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例如,对可能发生松墨天牛的区域,可使用诱捕器等高成本、高成效的方式对松墨天牛等病虫害进行诱捕。或者使用绿僵菌、白僵菌等生物方法,重点防治马尾松重、松墨天牛等病虫害。白僵菌等生物杀虫手段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可用于数百种病虫害的防治,而且制作和使用成本较低。实践证明,每亩林地通常只需要数个白僵菌粉炮,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林木病虫害防治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生物链形式,尝试使用以虫治虫的方法进行有害生物控制,以更低成本、更加有效和污染性更低的方式实现林木病虫害防治。
4.4 强化营林技术
在早期的造林绿化过程中,为了降低人工值林成本,提高人工值林效率,通常以林分结构非常单一的人工纯林为主,导致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自控能力较低,一旦有某种林木适合病虫害的生存,就给了病虫害非常好的生存和繁衍条件。为此,在林木管理时,需要在提升环境主要目的的同时,监管森林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择伐、补植、抚育乡土树种等营林措施,以进一步优化森林的林分结构,进而提升森林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而对于已经丧失了经济效益的森林,则采取认建认养、抚育等多种措施,以防止其他病虫害的发生或复发,同时也有利于恢复或提高森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此外,对衰退林分进行改造,通过抚育与其它树种的补植,提升混交林结构,以进一步提升林分抗性,同时联合农业部门,辅以适当的施药,实现病虫害的控制,已实现病虫害的综合性、长期防控。
4.5 加强检疫执法
林业从业人员应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经验,划定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建立监测与预报,对重点区域进行定期重点监测与预报分析。为了更好地突出病虫害监测成效,可对区域内历年来的病虫害现状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找出可进行重点监测的部分,及时发现病虫害疫情特征。
在检查检疫方面,林业工作人员还需要重点加强外来引入性树种的检查检疫,严防病原微生物、病虫种苗的引入。同时,严格检查块区域引入的树种,预防其可能携带的病虫传染。此外,还需要对外来人员进行严格检查与控制,防治人为携带病虫、病菌对林业病虫害所造成的影响。
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领导,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林业与出入境、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合作,严格执行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其次,要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和查处检疫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维护植物检疫秩序。
5.结束语
我国幅员辽阔,且处于气候适宜的温热带地区,具有良好的林业包容性与承载能力,在促进林木枝繁叶茂生长的同时,也容易滋生病虫害。当前,国内林业病虫害种类已超100 万种,杀虫剂的大量使用,部分病虫害形成了一定的抗药性,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越来越不明显,亟须更有效的防治手段,与更完善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以更好地实现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林业相关工作者也应该吸取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科学防治、科学护林。重视森林资源的病虫害治理,提高森林预防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有效监督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改善森林虫害问题,提高森林综合发展水平,提升我国森林防虫害的综合实力,以更好地保护与利用森林资源,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