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县桑紫纹羽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22-11-23罗祖现
罗祖现
忻城县桑紫纹羽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罗祖现
(忻城县蚕业技术指导站广西来宾546200)
文章在实地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以忻城县多个乡镇的老蚕区的桑紫纹羽病发病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结构、肥力因素、桑苗繁育方式等对发病率的影响,提出了检疫和消毒、挖除病株与土壤处理、轮作与土壤诊断等防治措施,以期为降低当地蚕区桑紫纹羽病发生率提供借鉴和指导。
忻城县;桑紫纹羽病;发病原因;防治对策
蚕桑产业是忻城县一大支柱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桑紫纹羽病在我国广东、广西等蚕区都有分布,其病原菌属土栖类病原菌,通过苗木调运或带菌土壤传播蔓延,对桑树的危害很大。本文在深入调查和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忻城县桑紫纹羽病发生规律及发病原因,提出四项防治措施,供同行参考。
1 忻城县桑紫纹羽病发生现状
桑紫纹羽病是桑树主要的根部病害之一,能危害多种植物,被列为植物检疫对象。近年来,忻城县北更乡、遂意乡等老蚕区桑树紫纹羽病发生有严重趋势,其他乡镇蚕区零星发生,危害面积逐年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亩桑产叶量和养蚕经济效益,严重威胁忻城县桑蚕产业的发展。
老蚕区桑园面积有萎缩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北更乡、遂意乡桑紫纹羽病发病严重(发病率30%以上)的地块,目前整块地已轮作种植玉米。
二是发病较轻的地块,感染桑紫纹羽病枯死的植株没有被及时挖出并进行消毒处理,病根处的病原易传播扩散,或是挖出了染病的植株,但是病穴未经消毒,直接种植新桑苗,导致新种的桑苗又感染发病,浪费人力物力的同时,桑紫纹羽病得不到根治。
2 忻城县桑紫纹羽病分布
2015年在忻城县北更乡加福村、北福村和遂意乡兰甲村发现桑树紫纹羽病,桑树零星枯死,到2021年已扩散至红渡、城关、新圩等乡镇,危害面积逐年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忻城县亩桑产叶量和养蚕经济效益,阻碍了忻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
3 病原、症状、发生规律及发病原因
3.1 病原
桑紫纹羽病的病原为桑卷担子菌,是一种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菌索和菌核)在病根和土壤中越冬、越夏,并能存活多年。该病菌主要通过病苗、病根、水流和劳动工具等接触侵染。
3.2 症状
桑树紫纹羽病主要发生在4月初,病原菌最初侵入幼嫩的新根,然后侵入较粗的侧根,最后蔓延至主根。发病时,根皮最初呈黄褐色,失去光泽,而后逐渐变为黑褐色。病根的表面缠有丝绵状的紫红色病原物(根状菌索和菌核);随着病势的发展,常在露出地面的树干基部及土面形成一层紫红色的绒状菌膜。桑树受害后,枝叶等地上部分初期出现缺肥症状,生长缓慢,病株叶小、色黄[1]。随着病势加剧,枝梢先端或细小枝枯死,最后全株枯死,根部皮层腐烂呈黑色,只剩下相互脱离的栓皮和木质部。枯死的病株容易被连根拔起,拔起时,根部木质部与皮层分离,仅剩未腐烂的木质部,栓皮不腐烂,呈套管状留在土中。如果不进行消毒处理又植入新的桑苗,新的桑苗容易受病原菌侵染,经一年至数年后枯死,枯死历时的长短,与树龄和土壤环境条件有关。
3.3 发病规律
桑紫纹羽病病原菌以菌丝束和菌丝核在病根和土壤中越冬和越夏,主要借病根接触、水流、农具传播,很少通过担孢子飞散传播。带病桑苗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病原土壤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原菌属好气菌[2],大多分布在5 cm~25 cm深土层范围,适宜的温度为26 ℃~28 ℃,湿度70%左右,pH值为5.2~6.4[3]。桑园发生桑紫纹羽病时,先出现中心病株,后向四周扩散。如水源遭受病菌污染,则可致全园发病。土壤积水或酸性土质的桑园易发病,连作地或桑园间作甘薯、马铃薯、花生、大豆、萝卜等易感病作物发病重。病原菌具有侵染寄主植物根系和利用土壤中有机物质营腐生生活的能力,能在土壤中存活3年~5年,土壤中的菌核和菌索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能长出营养菌丝,侵入新的寄主植物新根,并蔓延到侧根和主根[4]。
3.4 发病原因
3.4.1 土壤条件
忻城县北更乡、遂意乡老蚕区桑园土壤以红壤和石灰(岩)土为主,低洼地块、排水不良地块和沿沟渠地块发生桑紫纹羽病严重。近年来,新蚕区也零星发生桑紫纹羽病危害。究其原因,一是带病原土壤、流水和劳动工具传播造成,二是桑苗流通市场检疫不严,带病桑苗易传播病菌。通过对北更乡百福村、加福村、塘太村,遂意乡兰甲村,红渡镇马安村,城关镇隆光村,新圩乡龙岑村定点各约1.33 hm2连片桑园跟踪调查统计,发现红壤土的桑园发病面积占总调查发病面积的26.37%,石灰(岩)土的桑园发病率占比18.53%,冲积土的桑园发病率占比12.59%。从表1可以看出,红壤pH值<石灰(岩)土pH值<冲积土pH值,不同土壤类型的桑园发病情况不一致,发病轻重与土壤pH有关,与之对应的土壤发病率排序为红壤>石灰(岩)土>积土。由此得出结论:土壤偏酸性的桑园更容易发生桑紫纹羽病。
表1不同土壤类型的pH值及发病情况
调查地点发病面积/hm2不同土壤类型pH值及发病面积冲积土石灰(岩)土红壤平均pH值发病面积/hm2平均pH值发病面积/hm2平均pH值发病面积/hm2 北更乡百福村1.026.180.116.250.185.220.21 北更乡加福村0.916.150.095.910.155.320.20 北更乡塘太村0.855.970.125.730.175.360.22 遂意乡兰甲村0.436.230.065.810.105.280.15 红渡镇马安村0.285.860.036.030.095.270.12 城关镇隆光村0.375.890.076.120.055.240.11 新圩乡龙岑村0.356.060.055.570.045.350.10 合计/平均4.216.050.535.920.785.291.11
3.4.2 肥力因素
当前忻城县农村年轻劳动力外流比例较大,从事养蚕人员老龄化严重,部分蚕农对新产品、新技术接受能力低,对桑园科学管护认识不到位,多采取粗放型管理。多年使用单一化肥,特别是生理酸性肥料,造成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呈偏酸性,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适宜桑紫纹羽病病原菌繁殖侵染。经调查跟踪3年发现,同一水平面同一土壤类型的桑园采用不同的肥培管理,发生桑紫纹羽病病害程度不一样。红渡镇马安村连片桑园4.67 hm2,同一水平面连片地块的6户桑园中,常年施用有机肥并配施磷肥和钾肥的桑园平均发病率为0.15%,而未施有机肥且不配施磷肥和钾肥的桑园平均发病率2.33%(详见表2)。综上分析可知,桑园增施有机肥并配施磷肥和钾肥可降低桑紫纹羽病发病率。
表2不同肥培管理桑园发生桑紫纹羽病情况
户名桑品种桑园面积/hm2树龄/年施肥时间3年施肥种类及平均用量开沟放肥情况发病率/%有机肥/kgN/kgP/kgK/kg 罗姣玲伦400.156春季560(熟蚕粪)79.949.028.9未开沟0.12 夏季047.636.621.7 罗永权伦400.137春季350(熟蚕粪)68.138.229.8未开沟0.15 夏季036.826.512.6 罗白伦400.176春季200(熟蚕粪)63.447.231.0未开沟0.18 夏季048.336.518.3 罗增伦400.086春季029.721.90未开沟2.24 夏季021.67.40 罗呈周伦400.127春季036.900未开沟2.40 夏季040.800 罗海强伦400.16春季031.900未开沟2.36 夏季031.300
3.4.3 桑苗繁育方式
通过跟踪调查北更乡百福村、加福村、塘太村和城关镇隆光村,发现桑紫纹羽病的发生与桑苗的繁育方式有关。同一水平面连片地块种植的桑品种有伦40扦插苗、伦40号嫁接苗、农桑14号嫁接苗、桂桑优62号实生苗,调查结果显示,种植伦40扦插苗的桑园平均发病率为20.31%,种植农桑14号嫁接苗的桑园平均发病率为17.59%,种植伦40嫁接苗的桑园平均发病率为15.68%,种植桂桑优62号实生苗的桑园平均发病率为13.24%。从表3可以看出,同一土壤类型、相近pH值、种植不同繁育方式的桑苗的桑园,桑紫纹羽病发病率不同,发病率排序依次是扦插苗>嫁接苗>实生苗。究其原因,扦插苗根系不发达,抗性差;实生苗根系发达,抗性好。
表3种植不同繁育方式桑苗的桑园发生桑紫纹羽病情况
调查地点调查面积/hm2土壤类型树龄/年pH种植不同繁育方式桑苗的桑园发病率/%伦40扦插苗伦40嫁接苗农桑14号嫁接苗桂桑优62号实生苗 北更乡百福村0.23石灰(岩)土86.1621.3516.2818.7613.82 北更乡加福村0.28石灰(岩)土75.9820.0615.3717.8813.57 北更乡塘太村0.25石灰(岩)土85.8223.4818.8620.1314.66 城关镇隆光村0.41石灰(岩)土66.1316.3612.2213.5810.91 合计/平均1.17—76.0220.3115.6817.5913.24
4 防治方法
4.1 检疫和消毒
禁止到病区调运桑苗,种植前剔除病苗并及时烧毁。对可疑病桑苗用45 ℃温水浸泡桑根处理20 min~30 min,或用25%多菌灵500倍液杀灭根组织内外的菌丝,确保种植的桑苗不带桑紫纹羽病病原,切断通过桑苗传播病原的途径。
4.2 挖除病株与土壤处理
及时挖除病株连并同残根一起烧毁;将病株周围的桑树挖去若干株,再在病株四周挖0.3 m宽、1 m深的隔离沟(挖出的土堆于病土区);而后松土,再用20%的福尔马林液喷洒密闭消毒,待半月后再种植桑树。
4.3 轮作与土壤诊断
桑紫纹羽病发生严重的桑园或育苗地,挖除病株后可改种禾本科作物如甘蔗、玉米、麦类等,降低土壤病原密度,经3年~5年后再种桑树或育苗[5]。新种植的桑园需要了解之前是否有桑紫纹羽病发生,可将长30 cm、直径1 cm~2 cm的新鲜桑枝数条间隔一定距离埋入深18 cm左右的土壤中,经40 d左右挖起检查,如果无紫红色菌丝,则说明该地块无桑紫纹羽病病原,适合种植桑树。
4.4 加强桑园土壤管理
一是严禁桑园间作易感病作物如马铃薯、豆类等,以避免易感病作物带病原交叉感染;二是低洼桑园要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桑园多湿;三是桑园冬季增施腐熟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四是土壤酸性较强的地块每亩可施用生石灰100 kg~150 kg,使土壤pH值接近中性,抑制桑紫纹羽病病原的侵染与繁殖,降低桑紫纹羽病发生率。
5 小结
桑紫纹羽病是桑树主要的根部病害之一,病因与调运的桑苗、桑园管理和土壤管理等密切相关。相关部门应加强桑紫纹羽病防治的宣传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桑紫纹羽病防治技术指导与培训,坚持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管理方针,切实做好防治工作,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力求最大程度减少桑紫纹羽病对蚕桑产业的影响,推动忻城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1]叶伟清,袁承东,潘志祥.桐庐县桑紫纹羽病的分布成因及防治对策[J].蚕桑通报,2005(2):36-37.
[2]陈仁芳,何诗明,潘杰,等.雅安市桑树紫纹羽病的调查研究[J].四川蚕业,2003(3):11-13.
[3]白红英,杨雷.云南省桑紫纹羽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J].广西蚕业,2013,50(2):5-6.
[4]王泽林.桑紫纹羽病的防治措施[J].蚕桑茶叶通讯,2011(3):16.
[5]黄云.桑园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5,5 (9):1-2,18.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4.02
S888.7
A
2095-1205(2022)04-04-03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8)
罗祖现(1974- ),男,壮族,广西忻城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蚕桑技术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