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构的基本原则与根本遵循
2022-11-23刘明生张天学
刘明生,张天学
新时代,中华民族站在了迎来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时刻,机遇和挑战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性和凶险程度前所未有,这既考验着我们的韧性和勇气,也验证着我们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为满足历史主体动力源源不断的诉求而在对青年的培养和教育上,需要持续创新以实现育人体制机制的优化和有效供给。正是在这个客观背景下,“大思政课”理念呼之欲出并在现实中展开了诸多实践,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大思政课”之“大”的内涵不是数量大而是质量高,不是场面和形式大而是功能和质效优,不是要素的简单聚合而是结构的合力生发。从工作任务和重心上看,“大思政课”仍然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现实问题域而展开,“大思政课”只有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在现实中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形式主义的假象以实现应然的教育功能;从工作机制和模式上看,“大思政课”尝试在“三全育人”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理念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总体性、系统性和结构性特征的育人模式,此模式既是链接各教育主体、要素及其关系的有机平台,又是充满着教育张力和育人愿景的实践场域。虽然这一模式的运转实验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毋庸置疑,这一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构建“大思政课”?我们认为,构建“大思政课”既要有方法论的科学选择与守正创新,也要有世界观的价值指向与理性锚定,更为关键的是,无论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在本原的层面上都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政治导向,这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即“大思政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定场域中构建,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构建“大思政课”除了多元主体、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之外,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是需要有其标识政治立场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提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74 页。这一纲领性的重要论断不仅指出了我们的事业需要接续奋斗的历史必然性和代代相传的发展恒久性,而且强调了后继要有人并且是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这一客观条件存在的现实必要性和衡量标准的质的规定性,同时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如何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任务、要求、功能和根本路径。我们认为,这一论断也为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建构确立了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
一、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
以思想教育人,这不仅是现代教育范式规定的“课”的内容与功能,也是人与思想关系存在同一性的必然逻辑。如同黑格尔所说,“‘思想’确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此”(2)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年,第8 页。。比他早一百多年的帕斯卡尔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3)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157 页。,“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4)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158 页。。他还据此把“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称之为“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近代以来,高扬主体性大旗的人类社会和人本身认同了这一原则,即人是有思想的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还认识到:思想既来自实践,同时又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有助于实践事半功倍,错误的思想则往往会导致实践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满盘皆输。所以,我们既可以把人类的发展史看作是思想的发展史,且常常表现为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斗争的历史;也可以把思想的发展史还原为人类的发展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表明人与思想的共在性以及思想的存在,特别是正确思想的存在对于人存在的意义。
那么,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毛泽东曾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他又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5)《毛泽东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320 页。这种具有唯物史观品质的理念既让我们明白了人的正确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即只有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才能走进事物的本质,才能产生正确思想;又让我们认识到正确的思想有一个被人接受、认同和运用的“掌握”环节。正确思想只有被“掌握”才能变成物质力量,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成为批判的武器。而正确的思想怎么才能被掌握呢?这自然就离不开教育的启蒙,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承担教育实践活动的“课”。这意味着在新时代生成的“大思政课”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和功能,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处在新时代的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掌握新时代的正确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换句话说,“大思政课”只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才能培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接班人;才能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构建“大思政课”要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
从“大思政课”建构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上看,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首先就要引导青年学生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26 页。。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从这一科学论断出发,深入理解和准确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基本原理、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从现实中国来看,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其出场和在场的新时代历史方位和新阶段使命意义,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实践相契合并显现为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且被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确立表明,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一百多年后实现了新的飞跃。从当今世界来看,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成为21 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对象化和具象化标识,自然也成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代言人和实践者。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古老中国大地上发生发展的,参与这一历史活动的文化主体是存在于中华文化精神家园里且被中华文化长期熏陶和滋养着,这就决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文化所内蕴的中国精神和中国精神所赋能的中华文化统一体喷涌的时代精华。
从“大思政课”建构的逻辑目的和实践旨向上看,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就要在教育实践中引导青年学生做实做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同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9 页。,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新时代“大思政课”教育活动的始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大思政课”的主体、要素、关系、环节、过程和结构之中,从而形成总体上的教育合力和整体性的教育质效,使新时代“大思政课”成为名副其实的、系统的、教书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二、要坚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
理想信念本质上是一个信仰问题,有着志同道合的凝聚功能。对于人来说,信仰统一着奋斗与希望,沟通着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没有奋斗,人不过如行尸走肉、碌碌无为;没有希望,人只能是饱食终日、浑浑噩噩;而没有信仰,奋斗就成为动物式本能的物竞天择;希望也只是畸形欲望的代名词。人来到这个世界,决不只是为了吃好、穿好、喝好、玩好,这些伴随着人的肉体需要的表象无法透射理性的光芒,也无法确证人性的价值。显而易见,信仰存在的重要性对于“现实的人”毋须质疑,信仰存在的现实性对于人的重要性也毋须争论,而在实践中,基于共同理想信念的共同信仰又可以生发出共同奋斗的向心力和黏合剂,从而显现出凝聚人的强大功能。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也是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或政治信仰的先进组织。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正是因为我们党有其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信仰,百年来党聚合了大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形成了强大的历史动力,书写了现代中国可歌可泣的胜利篇章。可以说,以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是我们成功的经验之一。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构建要坚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这一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聚合有理想有信念有信仰的青年学生以迎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凶险挑战。
一方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使得资本力量盛极一时而演化出一个诱人的万花筒或如马克思所说的营造出资本世界的魔法师。我们的眼睛,甚至是心灵被物质利益的表象所遮蔽,使得我们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此岸的现象界,无法跨越和超越种种障碍,其结果是迫使我们在认知上发生偏转和扭曲,在行为上导致我们的回答出现混乱和虚无,甚至有时陷入迷茫:说不清我们的信仰是什么,也道不明我们为什么要有信仰,从而使得信仰问题这样一个有着简单明了答案的现实问题从简单转变成复杂。我们本应该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信仰什么,为什么信仰以及为了我们的信仰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即我们可以公开地、鲜明地向世人宣告: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我们“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 页。。可现实中许多人犹豫了,所以,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建构意义就是要解蔽迷雾和清除谬误,使信仰的荣光照耀大地,以理想呼唤青年,以信念守护青年,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蓬勃力量。
另一方面,要坚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利用“大思政课”阵地以正确的党史观展现党的百年奋斗史,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大思政课”要使青年学生学史明理,懂得和明白如下历史事实: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发展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原因除了客观上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主观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自觉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和信仰力量。虽然中国共产党也曾遭遇过挫折和失败,有时甚至是灭顶之灾,如1927 年大革命的失败,白色恐怖使得30 多万共产党人惨遭杀害,约占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的90%。但是,信仰的力量一次又一次使革命和建设转危为安并最终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第15 页。,也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
通过新时代“大思政课”在坚持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的教育功能的展现,使受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2 页。,从而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与党和人民共存在一个共同的奋斗之路上,把自己的青春力量融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之中,凝聚出驾驭历史的力量。
三、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固有的精神内核和道德规范要求。这一精神内核和规范要求的存在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蕴育和生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诉求和客观秩序的维护需要;又构成了中华民族具有现代性的精神家园,它使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和文化之中,“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第168 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大思政课”被赋予的教育使命和目标任务。“大思政课”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学生,就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这一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第163 页。。
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就要使受众特别是青年学生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观上折射的是社会主义文化主体的价值追求,客观上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反映价值关系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判断的立场、结构和体系。换句话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特定存在场域中,人需要如何生存和发展,人的身、心和魂需要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亦或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规范要求而安身立命。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就是要使青年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塑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匹配的品德、公德和大德。这也是新时代“大思政课”教育实践必须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的战略任务和价值导向。
从特定内涵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明确的倡导内容和价值要求,无论是国家层面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是公民个人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价值指向和德性规范,而是构成一个文化主体生存所依赖的价值时空。在这个价值时空中,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规范交织成经纬刻度用以标识文化主体的道德方位和评价文化主体的存在是非。只有当文化主体能被这些经纬刻度整体表达出来的时候,文化主体才具有了完整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否则就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也就是说,青年学生不仅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命实践和生存形态上显现出来。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层面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公民个人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构成一个具有辩证统一关联的价值时空和精神家园,也才能使文化主体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主动显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大思政课”的构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不仅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而且可以引领青年学生自觉、自愿、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青年学生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充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四、要坚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最直接和最宏大的愿景与历史使命。一百多年来,这一愿景和使命激励着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民族振兴之路;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技术革命之路;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已经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的时刻,“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12 页。。但正如《决议》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72 页。,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仍需继续努力,奋力前行。在这个意义上,“大思政课”的建构就要坚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这一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功能,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激扬青年学生的民族志气,激励青年学生的斗争精神。
一方面,“大思政课”要引领青年学生充分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衰落失败的教训。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从古代文明转向现代文明的大变局中,由于自身闭关锁国而丧失了一直领跑的发展地位和发展机会,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惨遭荼毒、被动挨打,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克思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804 页。这里,马克思对近代中国和满清王朝作出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和与世隔绝”的诊断无疑是一针见血的。另一方面,“大思政课”要引领青年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奋进历程。如同《决议》所说,“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 页。,在此后百年的民族复兴史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并在开创新时代的步伐中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激励成千上万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历史使命。
总之,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建构只有坚持标识政治立场与导向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才能有助于发挥“大思政课”的教育、凝聚、培育和激励功能,才能使新时代“大思政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才能承担培养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