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2022-11-23

山西青年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新建转型

王 宏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就业是高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核心体现。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进,近年来以立足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的新建本科院校不断涌现,但由于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导致这些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能发挥的功能与作用有待强化。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转型发展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牢牢把握这一契机,积极适应市场变化,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切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际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概述及研究背景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内涵

目前,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认知。例如,学者贺金玉认为,自1998年始成立的公办本科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过程中诞生的新型办学群体;[1]学者罗家英认为,所谓的新建本科院校,指的是自20世纪末期以来,为满足国家提倡大众化教育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通过合并、重组与升格专科学校,并由各级政府及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或者由省辖市(地、州)负责管理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通过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与看法,本文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是指,为了紧跟国家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以及满足社会发展实际所需,于近十年期间通过合并重组或转型办学基础良好的高职院校、专科院校等方式,并由各级政府及其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省辖市(地、州)负责管理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背景

结合实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在国内普通本科高校数量中的占比达到了约66.7%。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已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更是将这次转型视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甚至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要超越高等教育扩招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积极适应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创建动态化的调整机制,设置高校分类化体系,实施高校分类化管理。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来讲,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已被归属于重大改革任务之一,甚至与国家宏观政策体系的设计、高校转型发展的主体意识以及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现实价值

(一)有助于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提供更好的服务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条件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助于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稳就业直接关乎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更是民生之根本。高校毕业生离校之后,如果长期找不到工作或对当前所从事工作不够满意,则会逐渐诱发大学生抱怨现实、愤世嫉俗的不良心态,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产生报复心理,对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安全、和谐等构成威胁。与此同时,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区域性特征,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也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3]因此,借助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时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而且有利于发挥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有利于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与服务要求日渐多元化,各高校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能够培养出就业能力强的大学生已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核心点与着力点,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能否赢得一席之地的突破点。同时,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以及就业率等,也是社会、家长、学生等评价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准的重要指标,更是关乎我国高等院校能够长期、良好与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任务之一,更是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就业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能够大幅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更有助于其综合素养的强化。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开始从以往的全员就业模式向自主择业模式转变,且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例如新冠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外在因素,以及大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理论功底、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等内在因素。[4]然而,虽然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综合素养高、就业能力强、社会实践丰富的大学生依然很“抢手”,并备受用人单位的重视与欢迎,且此类大学生很容易找到理想岗位,就业质量也是处于高位水平。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保障大学生就业质量与综合素养的重要“推手”。

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知识不足,自身能力欠缺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普遍存在思维认知误区,即片面认为大学专业知识对未来工作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意识不到对专业知识学深学透的重要性。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滞留于浅层,考试挂科也是屡见不鲜,补考也成为了常态,而这直接导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过关。然而,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的过程中,往往会围绕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设题,如果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深不扎实,则很难从专业视角予以深层的、全面的系统化分析,从而难以胜任所应聘岗位的人才标准与相关要求,就业竞争力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强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社会适应性差,人际交往能力偏弱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让自己的工作更为愉悦、轻松与简单。但是,新建本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社团、学生会等缺乏兴趣,对各种集体性活动也没有参与动力,而是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了电子游戏中,对人际交往缺乏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仅仅局限于自己宿舍范围内,缺乏社团融入,以及同其他人交往的积极主动性,甚至刻意回避与其他人的交往,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缺乏基本认知。[5]另外,还有部分高校大学生因性格内向,虽然内心极为渴望与更多的人开展交流,但由于不知道交流方法,加之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等,导致言语表达困难与人际交往不畅等一系列问题。较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差

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锻炼的问题,而这也直接拉低了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并与当前人才所需不“对接”。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动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与日俱增,理论功底深、实践技能强、工作经验丰富、综合素养高等逐渐开始成为“标配”。用人单位的聘用目标是找到能够立即开展工作的人才,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却与此存在一定的“脱节”,过于重视对大学生文化知识的传输,忽略了对其实践能力的培育,造成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普遍较差,难以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高质高效地运用于实践当中。[6]由此可见,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矛盾,不仅造成了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资源、大学生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且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面临“用工荒”的尴尬局面。

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重视专业学习,提升专业能力

筑牢专业根基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优势的最佳路径。这就要求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例如,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程,根据教师要求开展系统性学习,按时完成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等,夯实专业知识与能力。[7]与此同时,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等活动,不断开阔知识视野,活跃思维,利用一切机会深化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合能力,锻炼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水平。

(二)规划职业生涯,定位发展目标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科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点。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从宏观视域来看,就业能力培养属于一个长期过程,因而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明晰自身的短板与优势,而且能够促使其制定强针对性的个人综合能力提升方案,为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而全力以赴。因此,大学生要精准评估自身能力,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学会科学分析就业形势与企业发展需求,并将自身的理想与之相结合,合理定位自己的未来发展轨道,时刻做好步入社会与就业准备,力争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应有力量。

(三)参与社会实践,丰富工作经验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其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培育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未来的顺利就业,从而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目标达成奠定基础。例如,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授组织的各种实验性课题,利用学校实验室自觉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科研与学术研究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大学生还要积极加入学生会或学生社团,主动参与多种社团策划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提升实践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大学生的一切学习都是为走向社会做准备,因而可以利用假期、课余等时间,选择合适的兼职类工作,积累就业经验,感知工作过程,适应社会环境,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8]同时,新建本科院校还要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形成基本的就业认知体系,培育其良好的就业素养。另外,要强化校企合作力度,为大学生搭建充足的实践基地,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大学生提前熟知企业工作环境、办事流程、运行管理、所需能力等,从而使其科学定位未来就业方向,塑造必备的就业能力。

五、结语

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相对不足,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供给侧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侧存在一定矛盾。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国家不断建立健全就业结构,持续强化就业的政策性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结合当下经济社会在人才方面的要求与标准,强针对性地培育适合时代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优质的现代化人才。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身也要强化学习意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相匹配的水平。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新建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