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的解放反思与前瞻
2022-11-23张发平方志华
张发平 方志华
(浙江海洋大学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思想整体的核心主题和根本价值诉求,也是共产党人追求的崇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地朝着理想目标奋力前行。党的百年波澜壮阔史就是一部以人的解放为价值导向和根本命题,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维度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为基本依托”[2]的理论创造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想不断具体化和现实化的实践生成过程。从人类解放的维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领导人民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引下,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打开人民解放的现实方式和成功实践。
一、反思:正确打开人的解放方式
人的解放是一个宏大叙事,真谛是“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3]11,使属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人的解放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项实践课题,最终要诉诸实践变革。人的解放理想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打开它的正确方式,只有通过现实的手段才能解开它的密码钥匙,进而将人的解放理想目标转化为具体现实。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之所以能占领科学高地和道义制高点,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源泉,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人类解放为主导命题和最高价值追求,并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石,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寻找打开人类解放的方式,认为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3]527,克服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本质形而上学的理解和把握,扬弃了对人类未来社会理想构建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
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既是对人类未来社会一种美好的价值理想,又是一项依靠现实条件和革命实践才能实现的历史活动,内蕴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为基础,因而是一个现实的而非虚幻的历史性的实现过程。”[4]因此打开人的解放的正确方式理应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充分释放理论与现实同频共振的叠加效应。与过去重视从意识形态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不同,当代中国越来越需要和重视从现实性维度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立足于人类解放的全局视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际上就是党从现实性的维度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具体实践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在理想指向、价值诉求、现实逻辑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就理想性而言,作为人类解放的最终理想——共产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向指引和价值归宿,内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旨归、主题任务、目标要求和实践方式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价值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指标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同时,共产主义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和最理想的社会状态,统摄、支配和规约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追求和全部实践。换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对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予以现实关照,又赋予人的存在与发展终极关怀,是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桥梁和阶梯。就现实性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和科学把脉时代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是基于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内在关联、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而生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充分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同时也展示了它作为打开人的解放的现实方式的有效性和示范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方式,提供了一条阐释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新途径,开辟了一种实现人的解放的新视野,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人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会走向一个完美的目的和结局,但人类解放运动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它需要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分步骤地加以推进,逐步实现。换言之,人的解放既具有历史生成的连续性特征,又具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需要通过环环相扣的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完成来拉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蕴含了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人类解放的“这种完美的终极目的和结局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现这一终极目的和结局的过程中,将经历曲折、经历自我否定和异化,经历历史的痛苦、阵痛和磨难,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通往终极目的和结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通向这一终极目的和结局的阶梯和桥梁,‘环节的必然性’是实现‘全体的自由性’的必经阶段。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曲折与阵痛、悲剧和磨难都获得并体现了其意义和价值。”[5]因此正确打开人的解放的方式,不仅要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而且要坚持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畅通各个阶段性目标之间以及它们与最终理想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在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我们党研究制定的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内的若干阶段性目标,虽然定位有别、层次迥异、作用不尽相同,但都是以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价值导向和最终指引,从现实性维度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方式,都是置于人类解放整体框架中,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与阶段性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人的解放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都有其自身的层次、水平、地位和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党在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支撑下,团结带领人民探索、研究和制定的实现人的解放的阶段性目标。这个阶段性目标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和关键之举,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是通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想社会中的重要一环,它与人的解放所历经的实践既有阶段的衔接性,又有目标的一致性,是当前中国人民实现解放与发展最科学、最现实、最有效的阶段性目标和实践方式。
综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又是通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一个重要驿站,它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在目标指向、价值追求和逻辑进程等方面表现出一致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中所蕴含的理想性与现实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自从党在20 世纪首次提出“小康”概念,到进入新世纪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到新时代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再到建党百年庆祝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6]这生动记录了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思想意蕴,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定位,开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终于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的奋斗历程,集中展示了党和人民依据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体逻辑对人的解放与发展实践的成功探索,高度浓缩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在中国40 多年来不断具体化和现实化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二、前瞻:人的解放将遭遇的瓶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所取得的一个重大历史性飞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技术、生活等基础,有力促进了人民在经济、文化、欲望等多重维度、多层关系和多个方面的解放。但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财富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和欲望的满足对人的解放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自身的边界和局限。一旦越出作用于人的解放的边界,它们的局限性就会凸显出来,集中表现为财富的增长滋生虚无主义、科技的进步导致技术主义、欲望的满足引发享乐主义,由本来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条件,转变为制约进一步解放的瓶颈,阻碍解放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完成后,检视财富增长、科技进步和欲望满足对解放事业作用的边界,前瞻人的解放事业在进一步发展中将遭遇的瓶颈,并提高对它们的警惕,就显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第一,警惕物质财富聚集滋生虚无主义。曾几何时,中国人民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长时间勒紧裤带生活,让人们把贫穷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常态,以至于都不敢言说财富和创造财富,甚至错误地认为越穷越是社会主义、越穷越能体现公平性。这种错误的想法和做法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才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允许合法劳动、诚实经营者可以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神州大地上吹响了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号角。随之中国人的财富欲望竞相迸发,发家致富深入人心,财富创造者大显身手、各显神通。经过40 多年的财富创造运动和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 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2021 年达到114 万亿元,人均GDP 已突破1 万美元大关,经济发展不断刷新“中国速度”,书写“中国奇迹”,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整体上富了起来,有的人甚至聚集了惊人的物质财富。人们在现实中不仅敢于致富,而且敢于言富,甚至炫富。社会财富的增长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为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解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快速发展的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人的解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不是思想活动,而是现实的物质运动,“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3]531但需要指出的是,物质财富的聚集不等于解放运动本身。物质财富是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但人的解放不只是单向度的经济解放,更不等同于唯一的财富增长本身,“而是包含了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劳动解放、文化解放、个体主体解放和社会力量解放等不同的方面”[7]91。当然,在经济落后和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人的解放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等来为人的多维解放创造物质条件。但物质财富不是人的解放的充分条件,当物质财富超出解放运动的现实需要,甚至被人们当作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人们只为钱财而活,甚至被流行的拜金主义所控制,那么财富聚集对人来说就不是一种解放,而是一种囚禁,不仅不利于人的解放,相反会阻碍人的解放,甚至让人陷入虚无主义的危机,感觉不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虚无主义不是否定人的存在这个现实,而是说人生在世却不知道“因何存在”及“为何存在”,找不到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目的。存在的根据主要回答人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即人的所来之处;发展的目的旨在解决人为何存在的困惑,即人的所归之处。人的存在根据和发展目的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因此所来之处也是所归之处。但由财富聚集滋生的虚无主义则否定了人的存在根据和发展目的,一个无根的人,如同立于黑暗的深渊,始终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一个无目的人,生活除了茫然就是空白。虚无主义不仅否定了人之外的根据和目的,同时也敞开了人自身内在的虚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增强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力地阻止了虚无主义对现代人的侵袭,但它只是缓解,并未根除虚无主义引发的危机。从实际效果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主要还是聚焦于解放的外在条件改善,增加人们外在的获得感和存在感,尚未深入现实个人的内在精神层面的解放,也就是说个人的精神世界、本质力量和内在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彰显。当人自身之外的虚无主义消释后,内在的空虚感反而会更加凸显,人就会由过去更多关注自身之外的存在转换到更多关注自身的内在世界,由对社会力量解放的关注投向对个体主体解放的观照,因而人作为个体主体对自身存在的虚无,就会体验得更加明显和深刻,此时聚集的社会财富对人来说就不是解放的条件,而变成了制约人的解放的羁绊和瓶颈。现代人发出“穷得只剩下钱”的悲叹,既是对这种解放瓶颈的无声叹息,也是对人生虚无的经典注脚。
第二,警惕现代科技进步导致技术主义。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不仅能使用工具,而且能制造工具,不断推进生产工具革命化与科技化,生产工具的演变史就是技术发展史的缩影,它们的逻辑进程是一致的。从技术的维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就是技术的胜利,是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充分运用的产物和体现,技术在现代社会已被视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8]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视与重用技术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技术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相反它有其自身限度,一旦越过合理的边界,技术必然发生异化,异化的技术对人来说,就不是一种解放的幸运,而是一种让人陷入被压抑、被宰制、被奴役的厄运。
技术发生异化后,其本性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艺,也不再是促进人解放的手段和服务于人发展的工具,而是沦落为海德格尔所说的“座架”,它从“解蔽”的原初意义中脱落,演化成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即技术化的某种“主义”。作为一种“主义”的技术已经偏离甚至远离了作为服务于人的工具和手段的本性,而自身却成为了目的。它不仅设定物,而且规定人,包括对人身体、思想和语言的设定和统治,现代社会的一切存在无不被打上技术统治的烙印。在技术主义统治下,人与世界的关系、手段与目的秩序颠倒了。人不再称其为真正的人,而是成为了一个不断进行“生产-消费”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简化为技术与技术对象的关系;人的劳动对象也不再称其为对象,而是沦为技术加工、订制和消费的“耗用品”,自然界成为了技术的加油站和能源库;人的生产劳动不再是人与自然各自本己的展开和相互生成,而是变成了“人成为主体”和“世界成为图像”的过程。人周围的一切存在者,包括人本身都失去了自己独立的对象性而沉沦为技术的“持存物”。现实表明,技术一旦发生异化,成为技术主义,那么在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繁荣和美好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人们陷入“诸种强制”之中,丧失人作为人和物作为物的本性,不断扩展和加深人的束缚感、焦虑感和压抑感,让现代人失去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人,正如海德格尔所把捉的,“技术使人们愈来愈同大地分离,并使人们失根,这恰恰是令人不安的事情”[9]。更令人可怕的是,技术主义还会阻碍现代人对家园的思考和寻找,使还乡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坊间流传的段子,如天空不再是天空,而成为了技术设备的发射场;大地不像大地,而成为了水泥钢筋等物件的垃圾场;人也变得不像人,男女的自然界限被技术击得粉碎,诸如此类现象无不折射出技术异化后带给人及其世界的危险,不但不利于人的解放与发展,反而加重了对人的囚禁与束缚。
第三,警惕欲望满足引发享乐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实现解放和欲望满足渐进式发展的必然逻辑,其目标的完成意味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改善,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但随之人的解放需求也“水涨船高”,人的解放领域在拓展、内容在丰富、要求在提高。一句话,人们在告别贫穷落后之后,不仅希望能够生活下去,满足基本的欲望,而且向往有体面、有尊严、有快乐的生活;不仅期盼外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殷实、富足、优越,而且渴望内在生活越来越有存在感、充实感和幸福感。建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根据人的解放在新时代发生的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0]这表明,人民对解放的诉求不只是单一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向全方位、高层次的美好生活发出呼唤。这种全方位、高层次的美好生活向往,不仅源于生理的需要,也是实现最终解放理想的必然要求,表征着人的解放事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人的欲望既是对生理需求的欠缺、匮乏和不足的展示,也是人走向全面解放的条件、水平和程度的显现。欲望既有消费性的一面,也有生产性的一面,它一方面促逼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的解放,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无底洞、一把“双刃剑”,既可成为人的解放推力,也可能成为阻力,关键看它是否在合理的边界内游移。如果欲望越过合理边界,成为一种无度的欲望,那么它带给人的就不是解放,而是让人陷入享乐主义的危险境地。
享乐主义是欲望不加节制、不择手段的满足和实现。凡人皆有欲望,欲望首先表现为饮食男女的基本欲望,即满足吃、喝、住、穿、行等身体性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531但人不仅有饮食男女的基本欲望,还会在基本欲望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生发出非身体性的欲望,如对钱财、名望、权力等身外之物的欲望。如果人的欲望得不到及时控制和合理限制,必然会导致一种特别的欲望,即对欲望的欲望,也就是所谓的贪欲。人的贪欲一旦被打开,尤其是与技术形成一种互动:技术为贪欲的实现提供便利,贪欲反过来为技术的更新注入动力,先前的贪欲满足后,又引发新的贪欲,新的贪欲又呼唤和刺激新的技术来满足它的要求……如此反复循环,人必然会走向罪恶的深渊,甚至带来自我毁灭的危险。享乐主义是欲望越界的结果,是欲望极端化的表现,同时也是技术构造的产物,它扩大和加深了人在流浪中的毁灭感。“醉生梦死”“不知死活”和“娱乐至死”等都是现代人欲望过度的生动写照。
三、超越:克服瓶颈的解放之道
物质财富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欲望的满足既是蕴含在人类解放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人的解放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都有其自身的边界和限度,当它们超出作用于正向解放的边界,就会成为制约人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瓶颈,阻碍人的解放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由社会财富聚集而滋生的虚无主义、现代科技进步而导致的技术主义和消费欲望满足而引发的享乐主义等带来的问题正以十分迫切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有的已经成为了阻碍人的解放的瓶颈,有的正朝向瓶颈的趋势转化。要克服已然的与避免未然的解放瓶颈,唯有在现实实践中并通过革命的实践才能找到问题的破解之道,实现超越瓶颈的解放,因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527。在新发展阶段,避免与克服人的解放可能遭遇和已经遭遇的瓶颈,尤其是上述的“三大瓶颈”,关键要实现“三个转向”,即从社会性维度解放转向主体性维度解放、从技术的异化转向技术的诗意化、从欲望的无度转向欲望的适度。
首先,要实现从社会性维度到主体性维度转向,更加重视主体性维度的解放。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现实的个人既是个体性的存在,也是局部的群体性存在,还是类的存在,因此人的解放既包含了作为个体主体的解放,又包括了由个体生成的国家民族的解放,还涵盖了作为整个人类的解放,三个层面的解放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人类解放在客观上必然是一个世界性或全球性的命题,而不是某一区域、民族和国家范围内能完成的任务,“‘人类解放’却‘只有作为’‘世界性历史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虽然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解放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命题,但人类解放又是以‘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为前提与条件的”[11]。就作为个体主体——现实的个人的解放而言,又蕴含了两个不同维度的解放,即主体性维度和社会性维度。主体性维度解放是指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现实化,个体属性得到充分展开,属人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充分占有。社会性维度解放“是就个人的外部关系和外部生存环境而言的,其内容包括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和社会制度环境等因素”[7]94-95。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维度解放和社会性维度解放是一个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没有个体的社会性维度解放,就不会有个体的主体性维度解放,社会性维度解放是主体性维度解放的前提与基础;没有主体性维度解放,社会性维度解放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维度解放是社会性维度解放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的解放夯实了根基,尤其是为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性维度解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让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世界,思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现在到了更加重视主体性维度解放的时候。主体性维度解放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实现由富起来到贵起来、由强起来到美起来的超越。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人民普遍过上了殷实富裕的生活。然而,目前人们对“富”的认识和理解尚停留在物质富裕的层面,这意味着人们虽拥有大量钱财,但在人的精神富有和内在价值的提升方面则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富”不同,“贵”是对人自身的关注,在根本上不体现在人的身份和地位上,也不是指出身的血统高贵,而是指心灵的纯洁和高尚。一个心灵高贵的人,既不会攀附有钱有势者,也不会蔑视弱势群体,相反对比自己条件差和地位低的人也总是充满关爱、同情和怜悯,有一颗让所有人在社会中都享有自身的尊严、保持应有的体面、获得正义和公平的高贵之心。不过“贵”有外在和内在之分,内在的高贵不是崇拜时尚而是追求高尚、不是张扬品牌而是注重品味、不是炫耀格调而是提升格局。内在高贵的人就是一个美的人,而且高贵之美不是来自外在的修饰和打扮,而是源于内在的精神和气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从富起来到贵起来再到美起来的过程,也是人的解放从社会性维度解放转向主体性维度解放的必经过程。
其次,要实现从技术的异化到诗意化的转向,避免技术为恶利用。面对技术对整个世界的统治与设定及其产生的后果,我们既不可抱着乐观主义,认为技术可以克服时代的一切问题,甚至相信技术万能,把技术当作一个新神来崇拜;但也不可持守悲观主义,只强调技术的弊端和局限而忽视它的利好和价值,一味地憎恨技术、否定技术和逃避技术,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因为进入工业社会后,尤其是身处信息时代,人们不可能与技术绝缘,逃离技术回到原始的状态或生活在技术之外的孤岛上,但也不能因为离不开技术就拜倒在技术的脚下,甘当技术的奴隶,任它对人设定、摆弄和宰制。对待现代技术的正确态度是区分、辨析和确定它的边界,决定哪些技术是可以使用的以及使用程度,要克服现代技术对人的压制、宰割和囚禁,让异化的技术回归本意,走向诗意化。“减轻以致消除或者克服技术的异化,唯一可能的道路就是寻求技术的诗意化解决路径。”[12]技术的诗意化是遏制技术异化和为恶利用,让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的根本之道,舍此无他。
但技术诗意化的“诗意”,既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言说的诗情画意,也不同于西方形而上学的规定。西方形而上学基于主客二元模式,将诗意规定为设立,即“给予尺度”,主要表现为思想(理性)对存在的设立和主体对客体的设立。技术诗意化之“诗意”不是“给予尺度”,而是“接受尺度”,但它不是接受人的尺度,也不是接受物的尺度,而是接受它自身的尺度,也就是让技术倾听和回归自身的本性,从而获得属己的尺度,并依据自身的尺度发挥代理和服务的作用。同时,技术也不给予人和物尺度,而只是自身给予自身的尺度,也就是让技术作为技术而成为技术自身,进而避免和克服技术在有用性、算计性和工具性中丧失其自身。技术回归和维持自身本性并向人敞开,乃是技术的真正解放。而技术的解放与人的解放、物的解放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技术的解放就是将物从人的宰制和奴役中解放出来,让物作为物自身而向世界敞开。物的解放同时也是人的解放,人把物解放出来,同时也就是人将自身解放出来,不为物累、不为物困,从而各自都获得自由,达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3]63人在技术的诗意化中走向诗意的居住,以此中断技术带给人无家可归的宿命。
再次,要实现从欲望的无度到适度的转向,保持欲望在合理的边界。生活的理想和消费的需求源于人的欲望,但欲望呈现的不只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活动,还是反映人的解放程度和效度的历史活动,欲望的实现受限于它的历史条件。欲望的解放为享乐主义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它不等同于享乐主义,享乐主义是欲望极端化的产物。对享乐主义者来说,欲望是没有区分的,因而是模糊不清的,一切人和物都是可欲望的,一切欲望都是可满足的,一切手段和工具都是可以被采用的,甚至可以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根据欲望的实现与人的解放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对待欲望的正确态度,既不是禁欲主义所倡导的消除欲望,也不是纵欲主义所理解的随心所欲,而是要给欲望划定边界,让欲望者知道哪些是可以欲望的,哪些是不能欲望的,哪些可以作为实现欲望的手段,哪些不能作为满足欲望的工具,从而让欲望在合理的边界内游走。
然而,欲望的适度边界不会自动地向人敞开,它需要借批判来实现,但批判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否定。批判除了否定性意义外,还有肯定性与建设性的意义,“批判的另一种语义包含了区分、分辨、审查、评判等”[13],而且肯定性意义比否定性意义更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它使世界万物告别无序、走向有序。批判也异于在西方流行的解构主义的“解构”,解构主义的“解构”过度强调消解与否定,甚至只为解构而解构、为否定而否定,忽视了比“解构”更重要的“重构与建设”,使得现代人陷入了一种更广泛和更严重的碎片化、无序化、恐惧化的黑暗世界。与否定性意义上使用的批判不同,基于肯定意义上的批判的本性是区分,区分就是寻找、发现和确定事物的边界。边界是事物从起点到终点的界限。在起点,事物开始其自身,在终点,事物完成其自身;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带,事物的同一性和异质性展开斗争,当同一性突破了临界点,该事物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变成了一个“他物”。欲望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当人的欲望越过自身合理边界,就会变为一种非正常的欲望,如果还继续向前跨越,那就成为了无度的欲望,欲望的无度必将导致享乐主义,沦为制约人的解放与发展的瓶颈。因此欲望的解放既不能退回到禁欲的囚笼,消除人的一切欲望,包括正常欲望,但也不能走向纵欲的天地,任凭欲望肆意蔓延,而应回到正常欲望的领地,保持欲望的适度边界,使得禁欲不阻碍欲望的解放,欲望的解放又不滑向享乐主义的世界,即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技术成为技术,让人成为人。唯如此,万物才能按照本己的方式自由自在地生存于世,人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