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大山水书写与浙东海上诗路境界之开拓
——以新见天一阁藏陆符《补陀诗》一卷为中心
2022-11-23程继红张晏铭
程继红 张晏铭
(浙江海洋大学 师范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中国“海上诗路”,是笔者近年力倡的一个概念。①山水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类型,是诗人行走游历的产物。巧的是,当曹操行走在渤海边时,他的《观沧海》成就了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而该诗因属海洋题材,故也同时成为中国海上诗路的起点之作。浙东海上诗路,则发轫于谢灵运。其《游赤石进帆海》一诗,记录了他在永嘉近岸海上游历的经过与感慨。这次短暂的海上游历,看似以采集“石华”和“海月”两种海鲜为目的,但直接动因乃是谢灵运对岸上赤石风景的厌倦,进而才有帆海之想。众所周知,由谢灵运山水诗带动起来的浙东南朝山水诗路,到唐代演进为浙东唐诗之路。这是一条与浙东海岸线基本保持平行的著名山水诗路,尽管这条诗路离大海的平均直线距离在100 公里以内,但大海对绝大多数诗人而言依然是一个异度空间,并未纳入视野。因此,行走在这条诗路上的诗人,虽然也有海洋想象以及海洋意象安排,但基本上沿袭秦汉以来建立的海上仙话体系,仍属于异度空间想象,并未进入地形学意义上的现实风景空间。
唐代与东北亚的海上交通,明州(今宁波)是重要的始发港,而普陀山就在明州港的外海,是往来商船正式远航之前候潮、祈风、补给的经停港。到了北宋,随着海外交往与贸易的进一步拓展,普陀山海上交通节点地位愈来愈凸显,与此同时普陀山观音道场在朝廷的帮助下也逐步形成。南宋以来,观音信仰文化逐渐发育为江南世家大族文化的核心共相,文人的海上游览终于有了一个特别意义的指向,那就是以渡海礼佛为目的的普陀山之旅。至此,秦汉以来流行的海上仙山想象,让位给地理意义上的海洋风景实体。在普陀山进入观音道场与文学道场共生的同时,以普陀山为目的地同时向海外延伸发展的浙东海上诗路也正式形成。经过元、明、清三代的持续发展,普陀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诗歌之岛。根据已故知名普陀山史专家王连胜先生主编的《普陀山诗词全集》②统计,历代涉及普陀山的诗词多达1 500 余首,其中宋、元、明三代,在游历普陀山的著名诗人中,宋有王安石、陆游等,元有黄溍、赵孟頫、吴莱等,明有宋濂、屠隆、汤显祖、张岱等。这些诗人为浙东海上诗路的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文学史角度看,宋以来浙东海上诗路的打通,促成了浙江乃至中国山水诗学的一次重要转向,即由山地诗学、湖畔诗学、平原诗学、河流诗学转向海洋诗学、海岛诗学甚至是海外诗学。但同时也应看到,浙东海上诗路绝大多数诗作皆遵循传统山水诗的路径,大抵为写意式、片段式甚至是点到为止式的海洋与岛屿风景描写,未能有效反映大海景观的阔大之境、雄奇之势、变幻之象、诡异之美。近来,笔者在天一阁发现晚明陆符《补陀诗》一卷,③该诗虽曾被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④辑入,但并非原貌,今据天一阁藏明崇祯单刻本得窥全豹。更为重要的是,这首一卷本的长诗一改传统山水诗艺路径,采用大山水书写姿态,无论在篇幅字数上,还是在叙事写景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宽度和高度,是对浙东海上诗路境界的一次新开拓。
一、陆符生平述略
陆符(1597—1646),字文虎,号子充,宁波鄞县人,其生平事迹主要见载于黄宗羲作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的《陆文虎先生墓志铭》中。其略曰:
陆氏世为宁波望族。……四岁时,大父引置膝上,口授以杨忠愍草疏传奇,先生对客辄抗声高唱,意若深慨慕之者。幼多羸疾,因读《参同》《悟真》,闭关斋祷,以为神仙可学而至。久之不効,复泛滥于释氏。为学使周斗垣所知,拔置第一。授徒海昌,祝耳刘心契之。有谭星命者,耳刘谓文章心力结集,可望而卜人之富贵福泽;文虎之文,避富贵而不可得者也,乌用以星命知之!已读书南里,与许孟宏、王闻修兄弟交。时闻修选古文三编,先生与之上下其议,多所禆益。孙子长督学浙中,以林宪濩自辅,宪濩得一卷,奇之。闻修时为水利道,子长以此卷讯之,闻修曰:“此吾故人陆文虎,不意君摸索而得之也。”
先生风貌甚伟,胸贮千卷,馨欬为洪钟响,一时士大夫听其谈论,皆以为陈同甫、辛幼安复出。吴、楚名士方,招群植党,互相题拂,急先生者愈甚。先生谓兵心见于文事,鬬气长于同人,乱亡之兆也。凡遇刻文结社,求先生为序者,循环此意,雷霆破柱,冀使人闻之而觉悟也。
崇祯辛巳,复保举之制。副使许平远以先生应诏,诣京入国学。上幸学,先生充班首,进退从容,上过而目之。举壬午顺天乡试。监国时赐进士出身,授行人司行人,奉使闽中,不果行。清查卫所钱粮,千户冯如斗干没独多,恐发觉,刺先生于厅事,不殊。归而养病,结雪瓢于白岩山,丙戌十月初十日卒,年五十。……
先生……古文词鹏骞海怒,意之所极,穿天心月胁而出之。苦干才多,使天假之年,自见涯涘耳。诗皆志意所寄,媚势侫生,市交游而作声色者,未尝以词组污其笔端也。胸怀洞逹,热心世患,视天下事以为数着可了,断头穴胸,是吾人分内事。丙寅,闻先忠端公七人之祸,希风皋羽,作《楚渔父》二首,传之吴中,许孟宏见而灭其纸。相体仁动以告讦摧拉异己,先生上书王司马:“九重禁御之地,九列大臣之重,一落魄妄男子得以只手障天,狂言作鳄,在朝在野,谁无目摄之雠,莫必挤阱之命。从此凡百有位,相效为负墙鞠躬以事,四方屋邑失业亡命作奸犯科之流,日亦不足矣。圣明在上,未有信臣钩索奸隐,指陈极弊痛切入告者。阁下据职言事,转圜纳牖,直俄顷间事耳。”乙亥,上以祖陵震惊,下诏罪己,开释罪废,召山阴毗陵相。吴县诸君子皆有翘然自喜之心,先生以为此消长之会也。语钱虞山曰:“古人叹神农、虞、夏之不可作,某谓何必黄、虞,当今目中欲再见隆、万之际士庶风物,已不可得。然则士大夫胸中,断不可仍作当时缙绅受用之想。服御仆从,减省敛敕。凡怀贪射利,乗间抵隙,及故为大言耸听、巧售倾险者,预行杜绝,积诚刻意,尽瘁恊恭,以结主知、折谗口,则明盛可致。不然,彼方以佌佌快心,此复以夬夬意得,正如痎疟,一寒一热,出反弥甚,元气随之。”果未几而乌程排吴县、磔岑阳矣。先生之料事如此。
海宼披倡,镇抚闭关断旅,瞠视无策。宣城沈眉生访余,与其客蔡三策俱。三策故降盗也,精于水战。先生遇之,与之谈海上事,其船式、柁工、火器、白棓皆内地所未有,故能纵横如意。三策叹曰:“诚能假某战艘三十只,勇士千余人,当使鲸无纵鳞,波有恬目!”先生即大声疾呼于当事,给以所言之半,稍稍见功,而乡士大夫以门庭养虎,咎始事之人,为谋不卒而罢。即清查卫所,亦是一时名目,而先生以实心行之,故人骤见之而骇,遂及于难。
虽才堪济世,翛然常有世外之致。辨书画,识金石古奇器。焚香扫地,与名僧联床对语。尝作《誓告紫柏文》,手书一册,寄南康推官钱沃心,焚归宗寺古松下——古松,为紫柏所呪活者也。
余束发出游,吴来之谓“子乡陆文虎,志行士也”。归而纳交于先生。从此左提右挈,发明大体,击去疵杂,念终身偲偲之力,使余稍有所知者,眉生与先生二人而已。在武林、两京,余晨出循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僮肩负而返。先生邀之要路,信宿还书,必向余述其梗 ,如此盛事,于今那复可得!⑤
综上,陆符长于文,善作古文辞。文章气节,不可一世。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陆符与万泰一同入庠读书,订生死之谊。后相携师从刘宗周游,遂以名节自任,宁波一郡,士风相倾,时人并称“万陆”。他与万泰、董守瑜、董德称结社宁波,合称“东林四先生”。提倡经世实学,抨击时政,浙东社风也随之兴起。“东林四先生”与余姚黄宗羲、宗炎、宗会三兄弟,慈溪冯元飙、元飓两兄弟等互相呼应,使浙东社事一时胜于浙江各地。陆符忧国忧民,慷慨激昂,士大夫比其为南宋陈亮、辛弃疾再世。明亡后避居白岩山,与黄宗羲过从甚密,结为挚友。故黄宗羲说,所交志士豪杰虽多,但知己者仅沈眉生与陆符。鲁王监国,陆符被赐为进士,授行人,奉命去闽,未成行。曾负责清查卫所钱粮,千户冯如斗贪污甚多,恐被陆符查出,于是行刺陆符,幸未伤。后谢事养病山中。东江事败,陆符悲愤恸哭,把所作时文投于溪中。清顺治三年(1646),陆符病笃而卒,终生不得施展雄才,颇为时人叹惜。
陆符著作,主要有《环堵稿》《雪瓢吟》《补陀诗》《紫柏辞》等。其中《环堵稿》为其诗文集。全祖望曰:“先生与先侍御公厚,故先侍御公属先生婿,风裁高峻,亦得之先生之教者属多。先侍御公手抄先生《环堵集》,殉难后不存。先伯父友仲先生复求得其残本而抄之,先生之集所以存者,盖其功也。先生之集属先伯父所存者,皆甲申以前作。其甲申以后别有《雪瓢吟》一卷,然不可得。”⑥全祖望提到的“先侍御公”,即他的族祖全美闲。全美闲乃陆符女婿,《环堵集》为其所抄,但殉难无存。幸赖全祖望伯父全友仲得其残本而续抄之,因此他在编纂《续甬上耆旧诗》时,收录陆符诗作106 首之多。除《环堵稿》外,以单刻本流传的还有《雪瓢诗》一卷、《补陀诗》一卷和《紫柏辞》。全祖望还引黄泽望曰:“文虎之祷,大近遗山。”意为陆符诗风,与元遗山近似。
二、天一阁藏《补陀诗》原单刻本迻录
天一阁藏陆符《补陀诗》一卷,明崇祯刻本。该版本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卷首录钱谦益、范汝梓、王志庆、万泰等四人题辞,相当于为该诗作序。其次,为正文,即陆符诗作。
卷首四人题辞,其中两位有时间记载。一是钱谦益题辞落款时间“辛未闰十一月”,为明崇祯四年(1631);一是万泰题辞落款“壬申”,为崇祯五年(1632),是故该诗刊刻之时间上限应在崇祯五年(1632)。陆符是在清朝顺治三年(1646)去世的,而《补陀诗》刊刻于崇祯年间,毫无疑问是其生前所刊。今据天一阁藏本迻录,并将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与崇祯单刻本不同之处,以注释方式呈现。原单刻本如下:
补陀诗题辞
今之谭诗者,争以幽深奥僻为奇,于古人高篇大章,往往涉目不能终篇,辄反唇訾謷之。诗道至此,可为浩叹。今年,四明陆文虎以《补陀诗》见示,其铺张排比,取法《南山》,而气韵闿爽,则又似乐天《悟真寺》诗,吾目中不见此久矣!文虎文心精理,独钟四明鉴湖之秀,而其汪洋浩漫,吞江纳汉,又有得于大海之助,宜其所就之若此也。文虎勉之!吾不敢徒以诗人目子矣。辛未闰十一月,虞山钱谦益题。
四明蛟川之东即大海,海中一岛孤绝为补陀,是观世音大士所示现、善财南参之处。乃潏宕于莲洋箭港之间,眳藐于贝阙蜃楼之渺,夏桥不即,秦火不权,诚哉,别一娑竭世界!自唐迄明,名公鉅卿之记莂,骚人佛子之歌吟,如王子安、王荆公、宋学士,而后作者如林,至求其长篇险韵,奇奥寄讬,会心尽境者,亦不多见。陆文虎,四明才士也,帖括之荚己妙,点夫龙睛;骚雅之坛复久,执乎牛耳。一日,持其所作《补陀》五言古诗示余,余诵数过,鲸涛之怒,渀鳌极之巍 ;鹫刹之波,泐螺礁之巇崄,历历入眼。而奇思怪句,雨集云来,此其胸中腕下,非别有一段清真深隽之趣,何辞澜四飞若此!余也蹭蹬红尘,迷牵黑业,俯仰天地,飞尘弱草,晋银燕拂,都归乌有。先生不借军持,誓作佛门弟子,将乘般若船到菩萨岸,结茅师子之岩,洗耳潮音之洞矣。知我者文虎,故既着其佛头,兼申以微臆。社弟范汝梓题。
杜子美《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十字便能全举泰山。而《閟宫》之诗“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则益简而尽矣。后世惟郦道元《序》,置山水最有妙思,能促千里于数言,总陟降于复字。然则文必以简胜乎?大抵天下理无不简,象无不烦,象必根理,理必形象,如欲以简尽文,是理可废象也。韩退之赋《南山诗》,纵横怪伟,累数百言,读者但觉岩阿形胜,纷然击目。展卷之余,便若身在秦晋间,作数日升降。故《禹贡》首尾三山,尽于八字,昌黎至恢,为数百言,理有自根,象有自形也。友人陆文虎示余《补陀诗》,山海之奇,与胸怀笔墨相发。壮哉!邈乎退之之赋《南山》,何以过焉。然余知文虎非好奇而为此也,不过以理形其象而己。今夫天地以易简之理,融结而为山川,往往怪奇瑰丽,不可穷诘,终南、补陀,斯其最矣。故退之、文虎之不能已于二诗,犹天地之不能已于终南、补陀也。然则人胸怀中不具有高深之致,如登太行、俯沧海者,可轻读二诗乎?娄江盟友弟王志庆题。
昔人言:大山水不易著题,气势压人,才魄每为所夺。要知,才非山水敌,固无取轻著题,为名山大川剠劓,诚不诬也。岁乙丑,余与文虎为补陀游,归以海观,间者文虎出五言大篇应之,其铺叙若记,其状写若赋,凡余傥怳怪眩颔,原不能吐者,其摘抉指目,若谈说晨夕,自有补陀未有是诗,自有是诗乃有补陀。所谓才与山水敌,山水不能夺者,然耶!文虎尝为余言:游山水,如读书,当使胸观具有卓荦,领要而出。彼捃摭名迹,县目课诗,与死人言句,了不识书意,同一碌碌耳。余深叹以为名言。此诗驱吞嗽涤,简胜擢奇,已全领山海之要,至与寄参发,俯仰道心,诵诗知人,亦可以识文虎不止为补陀史乘已也。今距昔游且八年,海潮已复旧观,而往持昱光益有增创,文虎当欲续游,作《后补陀诗》以足其盛,当亦大士圆通观中伫闻,而愿继者,余将奉砚削以从其后矣。壬申同盟万泰题。
补陀诗 句甬陆符
大哉天地初,鸿蒙一区水。华夷占洲部,居然成坞峙。爰知卷石多,常足⑦国都儗。吾家东南陾⑧,去海实维咫。洛伽称名山,一岛中波起。大士训南询,说法曾于此。遗迹踔千年,灵音灌亿耳。⑨每倾帝后听,常赐经象玺。中使视营建,袈裟贲金紫。遂令补陀名,直与神山似。神山不可见,补陀望中是。厘祝辨九州,帆席挂万里。慈悲感女妇,瑰异译罽卉。余称佛土民,褰裳愧前美。曾登候涛阁,渤荡发雄视。蹉跎三数年,乘风自今始。是时二月望,风日正旖旎。连朝动暄气,雨意遂绵弥。同行期老僧,治装有万子。幸邀骠骑知,楼船慰所恃。遡江出海门,风帆轶于驶。山势见回合⑩,波情甚安敉。笑谓海若言,丧我徒语尔。瞥然得超越,乃是蛟门趾。陡闻巨鳌怒,骤见地轴掎。崩云砉空至,有似群山徙。惊浪漩成窟, 波嗔如兕。批岩鹭沬翔,冲拥石齿阤。始见旁舟捷,常嫌巨舰柅。及兹如丸11掷,遂等一叶抵。尻没12忆凫骇,首企见鹄跱。吼势欲折樯,崩屑直披几。迨入横水洋,呀呷益无理。柁师海中老,颠顿亦疲葸。老僧称熟游,忍呕不能止。三四同行人,蒙袂眩相抵。始悔昨语妄,真同河伯蠡。旁人谬怨佛,迁怒不我祉。我因倾天势,翻得安身喜。人生涉世湍,风波正何底。试回登岸目,惊魂爽然已。投山振衣策,白华当路齿。昱光13老住山,诛茅实经纪。隈径既曲折,堂除复整闿。团焦结山阿,蹬道凿庵尾。修廊转窈窕,级石得层累。更上高阜豁,东极扶桑汜。倚石看日出,荡胸濯尘滓。上下松竹荫,芙蓉杂兰芷。方从澎濞来,乍憇幽清晷。非闻岩际涛,不异深山里。度岭及广陌,干14云识归址。招提负天龙,缔抅宪陬觜。长櫩翼轩翥,复殿扶砢磊。斋楼延万尘,墉垣拟百雉。丰碑郁赑屃,明勅殷劂剞。连冈拱后阜,虚沼拓前邸。僧黎闹主客,山门陈剧市。凌晨佛日降,越宿15香灯济。瞻容腾膜拜,诵号还胡跽。烛雾迷飞翚,香尘纲珠蕋。泻钱翻黄河,聚米阜京坻。骈彼经年足,顶此一日礼。风合四海粮,蚕食千僧指。由来佛理大,能破人情鄙。惭余观海心,未敢称投体。放 穷诸胜,洞室遍游屣。非无丘壑情,大观不足矖。中有华阳庵,净室数莫企。海山苦风威,树色多瘦疷。此独郁苍翠,幸托茶山嶉。支门两古木,荫林一小沚。以之方白华,营度逊其暐。终为与世绝,于此叹清泚。因而定殿最,后先拔环玮。且言盘陀石,景象已谲诡。一石容百人,一石减一揆。累置大者上,叠空不着底。罡风特吹来,扶持虐神16鬼。突然踞海面,悬庋无依倚。前梯足攀缘,气 步披靡。诸山顾蜿蜒,潮光变石绮。17四天尽风力18,卷衣欲掷裭。凝坐倘移魄,拟下震颠趾。虽投前山来,回眄19尚失旨。前山石嵯峨,峭壁屏空扆。巨灵怒擘裂,掌到径路启。嵲峍争向背,巑盶见骳骩。顾盼讶忽压,穿缘愁卒垝。常疑海仙戏,提挈杂傀儡。又思天兵斗,陈20布成壁垒。不然龙神朝,仪从纷仗铠。海供多怪石,此见真洞駴。宁知听潮音,心目益狂骇。洞门张阙竦,两股划插海。其广足浮丈,其高可倍蓰。上为说法21台,天窗穴22如礨。前为善财礁,兀石如鹰竢。远浸小洛伽,近窟龙宫陛。拔23崖内侧望,锐窅目成眯。石骨铓犹割,潮痕黝不洗。但见浮天涛,踸踔好击批。磢势似斗形,湱声作战揣。当其风潮豗,乘此洞门披。正如万铁骑,夺城赌24胜使。人马肆践踏,所过尽残毁。进浪渐蹲却,踰浪忽涌批。又如先强25出,后钝26惧获辠。冲阵昧死入,匒匌哗彼已。讙声哄若雷,飞沬溅成矢。顿觉横水险,恠诧无此侈。其山斗绝处,菩萨顶无比。蜗缘跻其颠,下方瞰独諟。众山各争长,负气互诋訾。岂识高原望,块视直礧磈。盘陀见累卵,潮音只迤逦。刹宇仅林末,庵室类巢蚁。海舟点数鸥,爨烟袅一缕。独余风色紧,视下益飓颹。至此身世失,觉来名利洒。乃识宇宙宽,世目察能几?只此登顿间,闻见日增改。兹游意颇壮,到山幸晴霭。把臂皆同心,谈谐无鄙猥。纪行虽大略,观奇已尽采。尝经海潮寺,遗址见雄伟。昔闻大智师,净行人天唯。爰鸠不日工,杰创无前轨。其徒违戒律,鸿业一时毁。至今烈焰中,誓碑27岿然在。更闻无梁殿,抅自潮音迩。铁瓦次龙鳞,琉璃光贝炜。却筹俻倭 ,撤建蛟川屺。还遭三灾厄,冺此千载壝。名迹多沧桑,前图半荒粃。岂惟此一端,世界正累纸。抚兹陵舄地,海视特稊米。因缘成佛国,境界遂张哆。内外六合间,不异此原委。平生凡肉眼,一豁大海涘。尚有肉眼人,诧山无秀斐。是读临川说,欲议龙门史。不闻墟中虫,足辩人外履。余生寡夙业,文慧抱寙呰。但特妄语戒,赞叹供大士。
据单刻本可知,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只录原诗,而对单刻本卷首的四人题辞未收,此其一;全祖望所录,与单刻本对照,至少有20 处不同,其中缺“前梯足攀缘,气步披靡。诸山顾蜿蜒,潮光变石绮”四句,此其二。因此,该诗单刻本的发现不仅对于《续甬上耆旧诗》的校订有用,更重要的是陆符生前将该诗单刻,足见其对该诗的重视。
三、陆符与浙东海上诗路境界之开拓
陆符《环堵稿》今暂不得见,但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记载:“陆符《环堵稿》十卷。”28也有可能他的另一组诗《雪瓢吟》从诗集中抽出单刻,但未见独立流传,此诗今见于黄宗羲《四明山志》记载。29《补陀诗》如上所述,被全祖望辑入《续甬上耆旧诗》,乃从《环堵稿》中辑出,但未涉及卷首四人的题辞。该诗描写海上游历,境界雄阔,为明代浙东士人普陀山海上诗路代表作。从时人钱谦益、范汝梓、王志庆和万泰对该诗的评价,可见该诗在浙东海上诗路境界开拓上的地位和价值。
(一)高篇大章,铺张排比,气韵闿爽
这是钱谦益的评价。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诗坛盟主之一,生平事迹,此不赘述。他与陆符同为复社中人,故有交游,陆符曾有《小筑诗十章,为钱牧斋赠邹孟阳诗》。首先,该诗145 句,合计1 450 字,在钱氏看来属于“高篇大章”。而今人谈诗,对于高篇大章,往往反唇訾謷,对此钱氏表示浩叹。其实,不惟今人,就连古人也对“高篇大章”创作不甚重视。梳理中国史诗,长篇之作并不多见,《离骚》2 476 字,已经是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了。关于五言长诗,清代学者方世举在《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云:
古人五言长篇,各得文之一体。《焦仲卿妻》诗传体,杜《北征》序体,《八哀》状体,白《悟真寺》记体,张籍《祭退之》诔体,退之《南山》赋体。赋本六义之一,而此则《子虚》《上林》赋派。30
依据钱谦益的说法,对照方世举的分类,陆符《补陀诗》在体裁上更接近白居易《悟真寺》记体,但记体多用排比铺张,所以其在技法上又更接近韩愈一些。其次,钱氏将该诗放置于诗歌史中考虑,认为“其铺张排比,取法《南山》,而气韵闿爽,则又似乐天《悟真寺》诗。前者是从技法上讲,后者是从韵格上说,这个评价揭示了在“高篇大章”之作中,该诗兼具韩、白二者之胜。韩愈《南山诗》102 句,1 020 字,为“高篇大章”。此诗刻镂山形,铺张山势,险语叠出,光怪陆离,中间连用五十一个“或”字,复用十四叠字,正如骏马下冈,手中脱辔,极尽铺张排比之态。白居易《悟真寺》130 句,1 300 字,行文挥洒变化,疾徐有致;结构疏密得当,收放自如。诗中刻画形象,色彩鲜明,姿态横生,新境叠见,搜幽探微。而钱谦益以“铺张排比”“气韵闿爽”二语,同时评价陆符《补陀诗》,足见其对陆诗评价之高。因此,照钱谦益的意思,陆符此诗在中国山水诗史上,是可与韩愈《南山诗》、白居易《悟真寺》并驾齐驱、鼎足而三的诗作之一。再次,钱谦益从诗歌地理角度,点出陆符此诗与形胜之关系,以揭示诗歌风格形成之原因,故有云:“其汪洋浩漫,吞江纳汉,又有得于大海之助,宜其所就之若此也。”
(二)长篇险韵,奇奥寄讬,会心尽境
这是范汝梓的诠释。范汝梓,字君材,宁波鄞县人。著名藏书家范钦重孙。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官工部主事、郎中等。好古文字,喜藏书。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其“性好奇古僻字,贮盈腹笥,所积四部与钦及大澈为鼎足,然天一阁至今岿然独存,而二家已湮灭矣”。藏书能与天一阁、卧云山房相“鼎足”,当然有一定规模。撰有《落迦山房集》,今天一阁藏有明刻本。
范汝梓梳理唐代以来对普陀山的书写,认为“自唐迄明,名公鉅卿之记莂,骚人佛子之歌吟,如王子安、王荆公、宋学士,而后作者如林,至求其长篇险韵,奇奥寄讬,会心尽境者,亦不多见”。范汝梓从普陀山微观文学史角度,对该诗给予了三个评价:一是“长篇险韵”。其主要表现在诗歌气势,即“鲸涛之怒,渀鳌极之巍;鹫刹之波,泐螺礁之巇崄,历历入眼”32。二是“奇奥寄讬”。其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即“奇思怪句,雨集云来,此其胸中腕下,非别有一段清真深隽之趣,何辞澜四飞若此”。三是“会心尽境”。其主要表现在诗歌境界。而范汝梓言其境界,是以代入感很强的独特方式来表达的:“余也蹭蹬红尘,迷牵黑业,俯仰天地,31飞尘弱草,晋银燕拂,都归乌有。”33这是把自己境界放低的做法,以引出陆符的更高人生境界。又说:“先生不借军持,誓作佛门弟子,将乘般若船到菩萨岸,结茅师子之岩,洗耳潮音之洞矣。”34言下之意,只有陆符这等人生境界,才能写出“会心尽境”的《补陀诗》。而陆符的诗歌,从普陀山文学场域来看,自唐至明,亦不多见,由此同时点出了该诗在普陀山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理有自根,象有自形,理形其象
这是王志庆的解读。王志庆,是明代昆山的一位名士。张采为其作小传云:“王志庆,字与游。居昆山,少从兄志坚、志长学,有家法。时两兄负高名,志庆参起,人称‘一凤三雏’。弱冠,好诗歌,作诗歌即风雅;好读史,即作史论上下古人,左氏、班马书及《通鉴》诸集,皆上口。不得志,游大学十余年,中丁卯乡试。志庆书癖,窗几明瑟,用翰墨必尤良,晨夕手一编有尝,课兼乐花鸟。罢书,辄自灌水调食,缉东郊先业,曰丙园。闲适其中,每连月不归。三兄弟孝友。志坚后居郡,与志长比屋,终身相师友无间。年五十二殁。”35王志庆著作颇丰,有《读史日录》《历代图考》《清思集》《古俪府》《慎尔堂诗集》《丙园诗文稿》 等。陆符与王志庆,虽一在宁波,一在昆山,然同为复社中人,故有“盟友”之称。36
王志庆对陆符《补陀诗》的评价,是以理象关系为基础来展开讨论的。理象关系是先秦以来中国哲学与诗学的重要议题,其中关于《周易》理象问题的讨论,是哲学与诗学共同的话题缘起,此后儒、道在这个问题上创构了不同的话语表达体系,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如道家崇尚大象无形,而儒家尊崇辞约义丰,所以中国主流诗学长期以来做的都是美学减法。这种减法式美学,直接影响了对于诗歌形式丰富性的批评,同时也抑制了诗歌创作中篇幅的增长需求,故长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历来备受争议。鉴于此,王志庆先举“文必以简胜”的传统,云:“杜子美《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十字便能全举泰山。而《閟宫》之诗‘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则益简而尽矣。后世惟郦道元《序》,置山水最有妙思,能促千里于数言,总陟降于复字。”37这三个例子,从山水书写来看,都是以简尽文的典型,体现了主流审美的期待。但王志庆对这个传统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因此质疑道“然则文必以简胜乎?”质疑的理由,是因为天下之理至简,而天下之象至繁,“象必根理,理必形象”38,理象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既然是这种关系,就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以简尽文”,这符合主流的诗学要求。但这样也会导致另外一种结果,即容易造成“理可废象”。二是“理形其象”。因为“天地以易简之理,融结而为山川,往往怪奇瑰丽,不可穷诘”39,所以韩愈《南山诗》,纵横怪伟,累数百言,读者但觉岩阿形胜,纷然击目,这便是“理形其象”。而陆符《补陀诗》 “山海之奇,与胸怀笔墨相发”。40其诗之壮,甚至超过韩愈《南山诗》。既然“理有自根,象有自形,天地以易简之理,融结而为山川,往往怪奇瑰丽,不可穷诘”41,而终南山与普陀山本来皆备山川之奇,由此在诗歌表达上,出乎象,入乎形,其实也是另一种诗学追求。当然,王志庆同时意识到,作为一名读者,也必须怀抱高深之致,如登太行、俯沧海,否则便容易轻读了《南山诗》与《补陀诗》。
(四)大山水著题,胸观卓荦,领要而出
这是万泰的感受。万泰(1598—1657),字履安,号悔庵,宁波鄞县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与陆符、黄宗羲从学于刘宗周,毅然以名节自任。时党争正纷,浙人原不与复社相通,万泰首偕陆符加入复社,江左以“万陆”称之。曾聚讲南京,以移风易俗为己任,激扬名节,为浙东领袖。万泰长于文学,以诗兼史事,明末清初宁波文学风气,实由万泰开创。著作有《寒松斋稿》。
万泰与陆符为盟友,相知甚深。陆符死,万泰作《哭文虎八首》。这次普陀山游历,对于他们两人而言,尚属首航。题辞中明确记载了这次普陀山游历的时间,是明天启五年乙丑(1625),而作序时间为明崇祯五年壬申(1634),其间相隔八年。万泰对陆符《补陀诗》的评价,要点如下:第一,起首便提出“大山水”概念。他说:“昔人言:大山水不易著题,气势压人,才魄每为所夺。要知,才非山水敌,固无取轻著题,为名山大川剠劓,诚不诬也。”大山水对诗人的才气与魄力要求很高,如“才非山水敌,故无取轻著题”。42那么,中国诗学是如何驾驭大山水的?一般而言,诗人采用两种策略:其一,大写意策略。大写意是一种高度概括式山水描写。王志庆举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谓“十字便能全举泰山”,其实就是对泰山的一个概括式描述。但太过宏观阔大的写意,山水之形便容易虚化。其二,无我策略。中国山水诗起源较早,但诗学中对于山水诗的布局与技法的认识,远不如画论来得发达。宋以来,山水诗学强调人与山水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消失在山水之中,藉此达成无我之境,所以谢灵运的地位在宋代以后总是比不过陶渊明,因为中国诗学的表达大都围绕无我之境的感受来展开,而无我之境的最高技巧就是消解技巧,是故铺叙与状写就显得冗余了。但诗学追求的无我之境,其实是对自然复杂形态与细节的消解,这种消解催生了形式简约的写意技法。因此,这两种策略是互相联系的。但真正摹写大山水的诗作是需要魄力加技巧的,所以中国古代很少有诗人去正面摹写大山水,因为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计,且偏离主流诗学倡导的方向,容易招来批评。于是万泰提醒道:“要知,才非山水敌,固无取轻著题,为名山大川剠劓,诚不诬也。”43第二,陆符此诗属于大山水诗范畴。万泰评价文虎五言大篇:“其铺叙若记,其状写若赋,凡余傥怳怪眩颔,原不能吐者,其摘抉指目,若谈说晨夕。”44很显然,该诗继承的是韩愈以文为诗的笔法,状写光怪陆离之态,能写他人不能写,吐他人不能吐。故其对于普陀山的形塑作用巨大,万泰云:“自有补陀未有是诗,自有是诗乃有补陀。”第三,陆符作大山水诗自有一套理论。其言:“游山水,如读书,当使胸观具有卓荦,领要而出。”这“卓荦”二字大有讲究,仔细推敲,其实就是讲大山水诗的写作原则与技巧。大山水除了空间结构上铺得开之外,关键还在于抓得住大山水“卓荦”的核心部分,亦即大山水的“领要”,处理好主峰与群峰的关系,并围绕“领要”作展开性铺排、纵横向摹状。是故万泰题辞云:“此诗驱吞嗽涤,简胜擢奇,已全领山海之要,至与寄参发,俯仰道心,诵诗知人,亦可以识文虎不止为补陀史乘已也。”45万泰不愧为陆符至交,故有此深刻之论。同时,也为古今大山水创作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与理论原则。
综上,四人评价各有角度,各自有得。钱谦益是从中国诗歌史和诗歌地理角度,对陆符《补陀诗》给予了极高评价;范汝梓则从普陀山微观诗史角度,发掘该诗对于普陀山文学场域建构以及提升之意义;王志庆则从理象关系角度,藉诗学理论诠释《补陀诗》体现了象必根理,理必形象的艺术辩证法;万泰与陆符是同游普陀山的亲历者,对于该诗的理解自有更深一层的体悟,故拈出“大山水”一词高度概括了《补陀诗》的精神要领。四人的评价,无疑都直接或间接点出了陆符对浙东海上诗路境界开拓之意义。
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总体而言是“行走的诗歌”。中国诗歌不是走在宦游路上,就是行在迁谪途中;不是遍访名山大川,就是游历城镇乡村;不是途经驿站,就是下榻寺庙;不是题壁,就是摩崖;不是在陆路上,就是在航行中……古诗所谓“行行重行行”,正可说明中国诗歌这种永远在路上的图景。走着走着,便走出无数条诗路来。倘以区域分,有西部诗路、西南诗路、关中诗路、中原诗路、燕赵诗路、齐鲁诗路、蒙辽诗路、岭南诗路、江南诗路、海上诗路等等;以名山分,有天山诗路、终南诗路、泰山诗路、庐山诗路、天台诗路等;以大川分,有黄河诗路、长江诗路、汉水诗路、湘江诗路、赣江诗路、珠江诗路、闽江诗路、钱江诗路、运河诗路等,故从全球视野来看,诗路图景是中国文学的独特景观。中国的海上诗路,倘以海域分,有黄渤海诗路、东海诗路、南海诗路;倘以地域分,有环渤海湾诗路、山东海上诗路、江苏海上诗路、上海海上诗路、浙江海上诗路、福建海上诗路、广东海上诗路、海南海上诗路、广西海上诗路等;倘以海外交通分,则有中朝海上诗路、中日海上诗路、中琉海上诗路、中国与南洋诸国海上诗路等。其中浙江以其处于中国漫长海岸线的黄金中段,自唐宋以来,历元明清,浙江诗路的主线因钱江诗路与运河诗路在杭州会合之后,通过浙东运河连接到绍兴、宁波,经甬江入海到舟山,成长为“宁波—定海—普陀山”的浙东海上诗路,并一直延伸到日本、朝鲜。相较于温、台海上诗路,这是浙东海上诗路的代表,也是中国与东亚的标志性海上诗歌交通。而浙东海上诗路的灵魂,则是普陀山。因此,被誉为“海上敦煌”的普陀山,既是中国与东亚海上交通的地理节点,也是中国与东亚海上交通的文学驿站。普陀山风景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构型——基于海上交通节点地位,在海洋风景学框架体系中绑定了宗教人文的修辞,亦即自然海洋环境与文化景观叠合而成的地形学现实。也就是说,浙东海上诗路形成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皆备于普陀山,而陆符的时代,恰好又是晚明士人旅游活动空间大尺度打开的时期,如徐霞客式的“朝碧海而暮苍梧”空间理想,极大刺激了诗歌创作中铺叙若记、状写若赋的巨型构制冲动,尤其是在面对大海的时候,这种冲动便自然转化为一种大山水创作激情。是故,《补陀诗》以单篇之力,全景式再现了这条浙东海上诗路的雄奇,并极大拓展、提升了海洋诗学的审美境界。
注释:
①2020 年12 月12 日,笔者在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浙江诗路文化带的发掘与重构学术研讨会”(中国·绍兴)上,宣读《浙江海上诗路——以历代普陀山诗歌为中心考察》,对“海上诗路”概念作了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目前已完成了论文《中国海上诗路图景、谱系与建构》(待刊)。
②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编、王连胜主编:《普陀山诗词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年版。
③陆符《补陀诗》一卷,王连胜《普陀山诗词全集》漏收。在此,特别感谢宁波大学张如安教授疫情防控期间为笔者赴天一阁翻拍资料,使这项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④全祖望编:《续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一《东林四先生之一·陆大行符》,清咸丰年间灵蕤馆谢俊德氏藏本。
⑤黄宗羲撰:《南雷文定》卷六,清康熙刊本。
⑥全祖望撰:《续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一《东林四先生之一·陆大行符》卷首生平简介,清咸丰年间灵蕤馆谢俊德氏藏本。
⑦足,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为“作”,似更确。
⑧陾,疑“隩”字,形近而误。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亦作“陾”。陾,众多貌,“东南陾”,不通。
⑨“遗迹踔千年,灵音灌亿耳”,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为“遗踔千年灵,潮音灌亿耳”。
⑩合,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伏”。
11丸,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瓦”。
12没,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设”,疑形近而误。
13昱光,名如曜,浙江定海(今镇海县)人。智勇有才略,刺血书经,上疏朝廷,请建寺宇。御赐帑金、碑文、金紫袈裟,皆逊让之。明万历四十年(1612)为普陀寺住持。王浑然《秋日送昱光上人还南海》诗云:“杖锡云为侣,西风玉作林。雁横天外路,霜断月中砧。不住因缘趣,无端来去心。一航仍大海,还听旧龙吟。”崇祯三年(1630),寿登耆龄,捐衣钵余资助筑妙庄严路。寂后,建塔于白象庵东侧。陆符于天启五年乙丑(1625)与万泰同游普陀山时,昱光已主持普陀寺13 年。
14干,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平”。
15越宿,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对越”。
16神,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人”。
17“前梯足攀缘,气 步披靡。诸山顾蜿蜒,潮光变石绮”四句,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无。
18风力,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风声”。
19眄,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盼”。
20陈,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阵”。
21法,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经”。
22穴,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月”。
23拔,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攀”。
24赌,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硝”。
25强,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锋”。
26钝,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队”。
27誓碑,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本作“碑础”。
28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七录《雪瓢诗》四首,又录石奇云和诗三首、山夫正和诗一首、黄基和诗一首。见清康熙刻本。
30方世举撰:《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卷四,清乾隆卢见曾雅雨堂刻本。
31 32 33 34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陆符:《补陀诗》卷首“题辞”,明崇祯刻本。
35(明)张采撰:《知畏堂诗文存》文存卷二,清康熙刻本。
36(清)陆世仪撰:《复社纪略》卷一,清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