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治对策分析
2022-11-23方宝姗
方宝姗
(东乌珠穆沁旗气象局,内蒙古 锡林郭勒 026300)
前言
气象灾害是指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一些自然事件,但却对农作物生长、人类财产造成了损害。其气象灾害主要发生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人类行为加剧或者缓解造成的。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干旱、霜冻、冰雹、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具有多因性、复杂性、潜在性、周期性、突发性和群发性的特点。根据目前从周期性角度来看,我国北方地区每年春季季节,就会多发“沙尘暴”灾害。
1.农牧业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1.1 干旱
首先,干旱是农牧业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在受到干旱气象灾害影响后,该地区由于降水量较少,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水分无法支撑农作物生长。其影响范围与受灾程度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范围最大的季节是秋冬春,有些年份也会出现伏旱的情况。根据数据表明,其大旱灾5-6年一遇;中旱灾3年一遇。
其次,由于干旱灾害程度不同,在分为旱情与旱灾时产生的影响效果也有所不同。例如,旱灾是指在该地区长时间存在旱情时,当地有关部门没有对旱情加以防范措施,最终导致旱情泛滥,该地区农作物产量受到大幅度下降。
最后,为有效防治干旱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可在干旱减缓的情况下,水源较好的地区继续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防治病虫害。水源较差的地区,做好保水、灌溉工作,有条件的整理灌溉水沟,若田埂出现开裂渗漏的需重筑田埂,灌水后及时补肥并进行病虫害防治;灌水效果差的也可结合病虫害防治时喷施叶面肥。以此全面做好减缓抗旱工作,避免旱情发生。
1.2 霜冻
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主要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伴有雨、雪和霜冻等。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链复杂,极易导致次生、衍生灾害。在当地受暖冬和早春气温偏高影响时,农作物及经济林果树发育普遍提前,部分地方的林果已开花但在冷空气影响下当地会出现霜冻的情况,每年的4、5月正是寒潮霜冻对农业造成重灾的时节。针对这种情况,有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防范低温冻害的准备工作。
1.3 冰雹
冰雹也叫“雹”,俗称“雹子”,“霸子”,是一种天气现象,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
首先,冰雹天气属于一种灾害性天气,对于农作物来说影响较大。其冰雹灾害的特点局地性强,每次冰雹的影响范围一般宽约几十米到数千米,长约数百米到十多千米;历时短,一次狂风暴雨或降雹时间一般只有2-10分钟,少数在30分钟以上;发生区域广,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广大气候区内均可发生,但以温带地区发生次数居多。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北方多于南方,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这种分布特征和大规模冷空气活动及地形有关。我国雹灾严重的区域有甘肃南部、陇东地区、阴山山脉、太行山区和川滇两省的西部地区。
其次,在大棚、温室种植中,冰雹也会导致大棚、温室受到损害,砸伤栽培作物,使其受到冻害。在冰雹灾害来临前、后若不采取防灾减损措施,极易造成设施损坏、作物受损及田间病害发生。在冰雹灾害中,其年际变化大,在同一地区,有的年份连续发生多次,有的年份发生次数很少,甚至不发生。因此,当地应积极做好气象预警工作,并在冰雹灾害来临之前做好大棚等生产设备修复工作,并加深灾后农作物管理,减少损失,恢复生产。
1.4 沙尘暴
首先,从“沙尘来源条件”来看,大量的沙子、尘土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而裸露的沙尘,也就是沙漠、荒漠和戈壁地区,是沙尘暴沙尘的主要来源。我国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新疆地区、蒙古国和中亚各国都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分布,这些地区气候干旱,沙尘干燥疏松,加上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沙尘很容易被风刮到空中。
其次,据气象专家介绍,3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偏高,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形成。本次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主要起源于蒙古国,由于蒙古国气旋发展强盛,沙尘随着气旋后部的冷高压东移南下影响了我国北方大部地区。
2.农牧业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治对策
2.1 做好气象预警工作,引进抗旱、抗寒良种
首先,应积极做好气象灾害检测工作,并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及时对农牧区脆弱地方增加气象探测设备以及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以此不断提高气象预警效果。
例如,当地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应急值守和农情调度。全面落实好农牧业生产管理的各项措施,尤其做好防范降温降水天气对农作物,特别是开花季果树的影响,落实果园防霜措施,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稳定。
其次,应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强化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指导农民落实好防灾减灾技术,尽力降低灾害损失。与此同时,应积极引进抗寒、抗旱的种植品种。如,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该品种具有生育期短、茎秆粗壮抗倒、根系发达、青秆黄熟、中抗稻瘟病、耐旱性强、米质优等特点,是目前水源不足地域理想的口粮种植品种。
同时,若想让绿色超级稻拥有最优良基因组合,就在现有优良品种基础上,把所缺少的目标优良基因植入,积极培育出保留原有高产品种优良性状,获得不同新绿色性状。应需要做好肥料补充工作,以增加其抗寒水平,并利好农资化肥等相关产业,降低农民种植成本,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效果。
2.2 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在针对农牧区植被以及不同季节气候情况进行分析时,应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改善工作,以此构建出绿色生态体系。例如,对于干旱地区,可采取围封转移的方式,禁止开展放牧活动。例如,对于沙尘暴地区,应采取沙源治理、植被造林等措施进行防治。
2.3 加强防灾意识,落实直通式气象服务建设
在目前,应积极针对当地气象灾害特点,落实直通式气象服务建设工作。首先,相关部门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应针对关键时期气象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并积极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把防灾减损、抗灾增产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关键一环来抓,切实减轻灾害影响。例如,连续降雨易造成城市内涝,影响交通的同时还可能因此造成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部门应及时提醒人们,一旦发生内涝,应做好安全防范。其次,应不断深化气象部门与农牧业生产部门的协作效果,应在目前信息技术帮助下定期收集种养殖、畜牧业生产大户,并建立健全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库,以此为其提供出精细化直通式气象服务,确保更好地落实防灾减灾工作。
2.4 做好水源调配工作,合理利用空中水源
为有效预防气象灾害,应积极做好水源调配工作。首先,当地应抓住有利时机,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开发区域空中云水资源,服务农田增墒和水源涵养。同时,应建立起高效的移动监控和监管系统,推动生态环境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例如,可使用无人机对水冲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空中巡查。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高空视野广阔、机动灵活的特点,实现对该水源保护区环境隐患问题更加精准、有效地监管。以此,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保障饮用水安全。其次,在正值春耕春播的关键农时,当地应积极进行引水灌溉工作。其灌区管理处应提前制定好抗旱灌溉预案,充分考虑先来后到、先上游后下游、集中连片等有利于维护灌溉秩序的因素,合理调配水资源,准确调度干支渠流量,耐心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以此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并顺利完成阶段性抗旱保秋苗灌溉任务,为当地农牧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2.5 利用信息技术,确保天气预警发挥效用
首先,在目前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可利用卫星技术随时针对当地天气情况进行分析,以此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例如,在当前面临的防汛形势,其当地气象部门应针对性部署落实各项防范应对措施。利用卫星技术,针对气象、水文部门预测分析后期天气形势和水情趋势,以此掌握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同时,气象部门应依法履行防雷安全监管职责,落实雷电灾害防御责任等,不断强化检测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此确保天气预警发挥效用。
其次,在应用气象软件与现代信息技术时可对天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可针对我国气候中心完成的年度气候报告,以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分析出以往我国气候基本情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气候对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可针对当前最新气象资料及气象指标综合分析,以此加强局地强对流天气防范,加强防范其对建筑施工、内河航运、基础设施等不利的影响,进而做好天气灾害的防御工作。
最后,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当地的防灾减灾效果有所提升。针对此,当地应积极强化部门合作,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做好防汛抗旱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要积极防范和应对强对流天气,进一步做好值班值守,严密监测天气变化,加强预报预警,适时开展人影作业,尽力减轻灾害损失。
2.6 强化完善气象为农服务科学体系
在目前,为打造出气象为农科学服务体系,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评价机制,并以评价机制确保让农民了解到真正的气象灾害,如何进行防御,如何接收气象信息等。以此根据不同的区域作物生长周期和气象指标不断完善气象灾害评价体系。目前,气候变暖是大趋势,极端天气逐渐增多,且气候带的分布也开始出现了变化。比如以前雨少的地方可能现在雨多了,而雨多的地方可能现在旱了。所有这些变化,都可能影响到农业生产。如果现在不重视未来的气候预测,且没有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区划深度的摸底及布局,因灾返贫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针对此,应积极做好气象服务科学体系,并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气象研究,气象服务。例如,可不断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围绕公众日常出行、健康、户外休闲运动、长途旅行出差以及种植或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等多元化需求,在天气实况、短期预报、气象灾害预警和未来一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加强高原地区气象条件适宜性研究,建立气象服务指标,增加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构建集实况、预报和服务于一体的无缝隙服务产品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最后,在有效完善气象服务时,也可让当地人们利用手机APP、短信、电视等新媒体资源,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有效传播各类气象服务信息,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和气象科普基地建设,促进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预防气象灾害对农牧业造成的影响,当地应以预警防控为主,防抗救结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农牧业稳定发展,最大程度减少气象灾害损失。同时,当地可邀请农户参加预防行动,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加固棚架、抢收农作物等方式,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