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旱区柴胡标准化种植技术※
2022-11-23杨慧琴代立兰赵亚兰杨雄杰明永平
●杨慧琴 代立兰 赵亚兰 杨雄杰 明永平
(1.秦安县植保植检站 甘肃 天水 741600;2.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 甘肃 兰州 730000;3.秦安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甘肃 天水 741600;4.永登欣永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甘肃 兰州 730332)
柴胡(Radix Bupleuri)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在我国河北、新疆、甘肃、山西等地均有栽培,属于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品种,主要以干燥根入药[1]。药用柴胡资源丰富,品种较多,主流商品为柴胡、狭叶柴胡、银州柴胡、黑柴胡、小叶黑柴胡和黄花鸭跖柴胡[2],其余药用品种数量较少,混杂于上述柴胡中,上述品种基本同等购销和应用[3]。
柴胡作为甘肃省主要中药材之一,在兰州、天水、定西、临夏州等地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甘肃省栽培的柴胡主要是当地野生柴胡及周边青海、宁夏等地区引入品种(大部分为北柴胡选育的新品种“中柴1 号”和藏柴胡)。针对柴胡品种繁杂这一现象,结合柴胡植株中活性成分测定,发现各品种中所含皂苷总量和单体组成存在差异[4-5],为有效利用柴胡资源,将商品柴胡依据应用和质量做进一步的区别和筛选是非常必要的。由中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选育的“中柴1 号”和藏柴胡都是当前品质较好的柴胡,属于甘肃省当前的主栽品种,其种子发芽率可达50%~60%,生长比较健壮,药材根形较好,商品性佳,有较好的品种优势。随着生产的产业化及种植技术水平的逐年提升,新的种植问题逐年暴露凸显,高海拔干旱地区由于播种时机、深度、覆土不规范等技术问题导致不出苗或出苗率低,有些降雨量大的地区根腐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柴胡种植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对提升柴胡产品质量尤为重要。
1 柴胡植物学特征
柴胡为多年生草本,株高50~90 cm;主根粗大有分枝,比较坚硬;茎大多丛生,少数单一,实心,上部分枝较多,呈“之”字形;叶互生,基部叶倒披针形或细长椭圆形,长3~6 cm,宽0.5~0.7 cm,半包围于茎,易枯;中上部叶宽条状披针形,长3~12 cm,宽0.6~1.8 cm,有7~9个平行脉,基部紧缩抱茎成叶鞘,正面鲜绿色,光亮,背面浅绿色,常有粉霜;花序为复伞形,分枝多,常水平伸出,小伞梗4~10个,较细,成疏松的圆锥状,花色鲜黄,花期7~9月;果宽椭圆形,双悬,棱狭翅状,扁平,果瓣形似香蕉,凹凸不平,长2~3.7 mm,宽0.8~1.3 mm,厚0.8~1.0 mm,皮褐色,粗糙,顶具有宿存花萼和花柱、花柱残基,背面具5 条棱,腹面具2 条细纵棱。
2 柴胡生物学特性
柴胡幼苗生长缓慢,生长速度随气温升高逐渐加快。6~7月柴胡生长速度最快,第1年一半不开花结果,一半会开花结果,但其种子不饱满,发育不成熟,发芽率非常低,不留作种子使用。11月上旬随气温逐渐下降,地上部分枯萎进入越冬期。翌年春季返青,迅速生长,6~7月现蕾开花,7~8月为盛花期,8~10月为结果期,10月上旬果实成熟,10月下旬为终花期,适时收获。
3 标准化栽培技术
3.1 地块选择与整地
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向阳、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坡度不宜超过20°的壤土地块。避免连茬以及与其他根茎类药材连作,前茬最好是大豆、豌豆等豆类,或小麦等禾本科作物。
结合整地深耕30 cm,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000 kg/667 m2或有机肥、生物有机肥80 kg/667 m2、16%过磷酸钙50 kg/667 m2、46%尿素22 kg/667 m2、24%硫酸钾4 kg/667 m2,耙平备用。对有病虫害发生的地块,可用50%多菌灵100 g/667 m2和5%辛硫磷药剂5 kg/667 m2拌细土制成毒土,于傍晚时均匀撒施后及时整地,进行土壤消毒和地下害虫的防治。
3.2 种植时间
柴胡种植一般可分为秋播和春播。秋播于7~8月立秋之前进行,用上年度的旧种子播种,播种前用浸种法处理种子,入冬时节根茎已入土5 cm 以上,可安全越冬,或者10 上旬土壤临冻之前直接播种,种子不经处理,可在土壤中完成胚后熟,春季提早出苗;春播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土壤表层温度稳定在10℃以上进行,春播需进行种子处理,完成种子后熟后再播种。甘肃省一般采用种子直播技术,几乎不采用育苗移栽,因直播柴胡生长主根挺直粗壮,分杈少,品质等级较高。
3.3 种子的选择与处理
柴胡种子种胚较小,包裹在胚乳中,胚乳油性较高,因此种子寿命短。常温下贮藏的种子寿命只有1年,所以,生产中应选择当年收获的种子,根据亩保苗量8 万~13 万棵,一般亩播种量为2~3 kg。
3.3.1 种子选择采集当地二年生以上野生柴胡种子、正规种子生产企业培育的优良柴胡种子(“中柴1 号”“中柴2 号”“中柴3 号”和藏柴胡等)。避免到不正规生产企业购买品质较差的柴胡种子。采种时选择没有病害的柴胡地块,淘汰病株,优选健壮、根系品相较好的植株单收留种。
3.3.2 种子处理包括分层积法和药剂法2 种。
3.3.2.1 分层积法将细沙用水打湿至手握见水不渗为宜,按种子与沙子的体积比约为5∶1,搅拌均匀,装入木箱或宽口径瓷器中,底部及四周覆垫4 cm 厚度的湿沙,上面覆上4 cm 湿沙,放到阴凉处或土窖中,盖上湿草帘或湿草保湿保温。晚秋温度过高时揭帘降温,深冬温度过低可加草保温,以备春季播种。通过沙藏柴胡种子,能促进后熟,提高种子活性,种子发芽率可增加10%以上,且出苗整齐一致。
3.3.2.2 药剂法播种前用3%双氧水溶液浸泡种子24 h,捞出后用水冲洗3~4 遍,沥干后放阴凉处使种子表面水分晾干,即可播种。用60℃温水浸种2 h,可促进种子发芽。用0.08%~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 min,杀菌消毒。细胞分裂素浸种15 min,解除种子休眠和消除种子内部抑制物质,促进种子发芽。
3.4 播种
随着高效农业的推广和应用,套种的复合高产栽培模式是甘肃省当前主推种植新模式。目前柴胡套种作物主要有豆类、小麦、胡麻、油菜籽等。秋播可与冬小麦套种,春播可与胡麻、豆类、油菜籽等作物套种。
3.4.1 撒播将处理好的种子与适量细土搅拌均匀后,撒入地块,耙耱2~3次,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以种子表层覆土不薄于0.5 cm,不厚于1 cm 为宜,若覆土超过1.5 cm,则不易出苗,若覆土薄于0.5 cm,易受干旱影响出苗。
3.4.2 条播在整好的地块上按行距15~20 cm开沟,沟深5~15 cm,干旱山区宜采用深种浅埋的方法,以便形成集雨沟效果。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厚0.5~1cm。
4 田间管理
4.1 第1年田间管理
柴胡生长第1年植株细弱,生长缓慢,多以叶茎丛生,一般不抽薹开花,因此,生长期管理以壮苗促根为重点。
4.1.1 间苗、补苗、定苗苗高5~10 cm 时,按株行距7 cm×10 cm 留苗,去密、去弱、去病苗,若有缺苗及时移栽过密苗,亩保苗9.5 万株。
4.1.2 中耕除草第1年柴胡幼苗长势较弱,容易发生草害,应及早清除杂草,做到勤锄和雨后锄,促进柴胡根苗生长。除草结合中耕、培土一起进行,早期适宜浅耕少耕,后期可适当增加中耕深度和次数,一般第1年中耕2~3次,有利于改善柴胡根系生长环境,促根深扎。
4.1.3 浇水种子发芽期和苗期比较弱小,干旱缺水易出现出苗不齐和小苗枯死现象,早期如遇干旱应浇水保苗。生长期除遇干旱外,一般不需浇水,9~10月雨水较多时,注意田间积水,防止病害发生。11月上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有条件的地块可在封冻前浇一次越冬水,保证第2年春季返青有充足水分。
4.1.4 追肥由于基肥充足,完全可以满足柴胡的养分需要,如第1年收割地上部分,割后须追肥1次,随水每667 m2施入10~15 kg 高氮高钾复合肥,对根系发育和第2年生长十分有利。
4.1.5 摘蕾柴胡植株生长到6~7月,田间有一半植株会现蕾开花,应尽早摘除,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系生长。
4.2 第2年田间管理
4.2.1 浇水、排水在柴胡可返青期,有浇灌条件的可浇一次返青水,以促进早期柴胡幼芽生长,后期一般不需浇水。若遇阴雨天气,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根腐病的发生。
4.2.2 中耕松土、除草防荒第2年幼苗长至5~10 cm 时,结合除草防草害,开始第1次中耕松土,以后每隔10~15 d 进行1次,连续中耕松土3~4次,以利于根系输送氧气,提高根系的生长速度。
4.2.3 追肥苗高30 cm 时,按亩追施高氮高钾硝基硫复合肥25 kg,在开花前初蕾期,喷1%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次,间隔10 d 连续追施2~3次,促进根系发育和种子成熟。
4.2.4 摘蕾促根对不作留种的田块,在花蕾期,及早摘除花蕾,减少营养消耗,可提高产量与品质。
5 病虫害防治
5.1 蚜虫
蚜虫主要为害柴胡上部幼嫩梢叶茎,在甘肃省多发于海拔1600 m 以下的避风向阳地块,6~8月为重发期。发病后可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 倍液或每667 m2用10%氯氰菊酯30~50 mL 水溶液均匀喷雾防治。
5.2 地下害虫
主要是地老虎、蛴螬为害根部。可使用腐熟农家肥、清除田间地头杂草、人工毒饵(50%辛硫磷30 倍液拌成毒饵)等方法,撒于田间进行诱杀,防效较好。
5.3 根腐病
根腐病为柴胡的主要病害,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真菌性病害[6]。根腐病主要危害柴胡根部,多发生于二年生植株,从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可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和不带病菌的种子,播前对种子进行杀菌处理,选向阳、肥沃,排水良好、地下害虫害较少、前茬为豆科或禾本科的壤土田块,培育健壮植株,对根腐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当病株较少时可将其拔除带出处理,并用生石灰、50%多菌灵600 倍液、95%敌克松1000倍液、25%氰烯菌酯600 倍液、40%根腐宁600倍液等药剂灌根(每穴灌药液100 mL)防治,每隔7~10 d 灌1次,连灌2~3次;用70%甲基托布津粉800 倍液叶面喷施防治,每隔7 d 喷施1次,连续2~3次;用地衣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灌根。以上药剂需交替轮换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残留。
6 收获
6.1 采收
人工栽培2年以上柴胡,在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秋季采挖为最佳,秋季植株开始枯萎黄化、土壤松散时采收。留种地选二年生以上、生长整齐一致、健壮、无病虫害、生长旺盛的植株作为母株,当70%种子呈浅褐色时单独采收,脱粒,待种子自然晾干后备用。
6.2 贮藏
柴胡根易被虫蛀、受潮生霉,故应贮藏于干燥、通风处,晾干后再包装堆垛。种子小而轻,不宜用强风和水洗,应用簸箕扬去杂质和未成熟种子,选留成熟饱满的种子。种子晾干后,装于麻袋中,置于干燥、通风的库房,备种或沙藏处理,以防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7 总结
柴胡作为甘肃省主要中药材之一,野生柴胡一直是其市场的主要供给来源,近年来,因采集人数的下降和生态保护的要求,市场供给不足。因此,应提升柴胡标准化生产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培育高品质柴胡,满足柴胡市场需求,并为其良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