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生态园建设及栽培管理技术
2022-11-23王剑锋
王剑锋
(福建省武夷山皇龙袍茶业有限公司,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引言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叶与运用茶叶的国家,也是世界茶叶生产大国。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已成为传统的文化遗产。武夷山是国内唯一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异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精湛独特的加工制作技艺,造就了武夷岩茶独有的高端品质。但目前,武夷山市茶产业普遍存在着高标准茶园面积少、产量低、种植技术不科学的现象,制约着茶产业的发展。武夷山市具备优越的生态茶园建设条件,通过分析,选择合理可行可操作性的科学设计方案,建立标准化生态茶园,大面积推广种植绿肥,重视有机肥,重视病虫的综合防治等技术,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抗旱护茶、蓄水保墒保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能力,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武夷岩茶发展历史及现状
1.1 武夷岩茶发展历史
关于武夷岩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元河时期孙桥所著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唐代武夷岩茶以其“蜡茶”而闻名,已成为馈赠上层社会的珍贵礼品。到了宋代,武夷岩茶得到了发展和繁荣。它以制作“龙团凤饼”而闻名,后来成为朝贡。元朝是武夷岩茶的鼎盛时期。朝廷在武夷九渠四运河旁设立了“皇家茶园”。到了宋朝,它仍然是龙团饼的形状,“世界上最好的茶”。到了明代,武夷岩茶改为散茶,又称“出武夷之茶,品质最佳”。明末清初,武夷岩茶创制了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万历三十五年,武夷岩茶开始销往欧洲;后来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从武夷山到基亚赫图的“茶路”和五个港口贸易后的“海上丝绸之路”。于18世纪,武夷岩茶成为中国茶在欧洲的名称,而后到19世纪,武夷岩茶已经开始风靡欧美,这也是历史上武夷岩茶的鼎盛时期。
1.2 武夷岩茶发展现状
2006年,武夷龙岩茶的茶叶加工技术被列入第一批省级国家级非物质生态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5年,随着国家按照规定将全国茶叶加工纳入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服务范畴,武夷山茶叶加工企业开始逐年组织申请国家QS产品认证。武夷岩茶生产销售的质量体系等级将逐步走向行业标准化和标准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固体茶叶加工业的健康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结合茶叶旅游,开展茶叶品牌推广和茶叶市场资源开发,市场价格一直在稳步上涨。经济稳步发展和扩张的茶园面积的土地,大量的新叶子茶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和车间规模一直在增加,茶叶市场价格也显著提高,销售和服务领域的规模一直在扩大。目前,全市茶区拥有大型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200多家,小作坊700多家。目前,茶园占地面积11.5万亩,茶叶加工总产值6000多吨,总产值8亿多元。
1.3 武夷山地理环境
武夷山茶区火山土母茶区常年冬季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空气净化平均温度18℃左右,无风沙和冻土,但霜期长,年均月平均土地降雨量2000mm左右,年平均土地土壤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大部分成土母岩由多层灰色优质火山灰石砂质砾岩、红砂岩和灰色火山灰岩砂质砾块混合组成,及其中的表层多层大部分砂岩为优质灰色或者淡紫色火山砾岩和红砂粒及火山砂质灰岩砾块,疏松而干燥而且透水性强,为优质灰色火山沙质和石灰砂砾性壤土,ph为4.5-6.0。这也许就是整个茶区火山形成时期火山土母岩茶叶的工艺技术品质得天独厚的重要自然环境形成条件。
1.4 武夷岩茶生长条件
茶树自然形态的生长发育,与外界对茶树的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条件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茶叶环境保护生态管理条件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的各种外部条件、土壤条件和自然生态地形环境管理条件。要充分考虑茶树的自然形态和生长习性,不能破坏茶树的自然生态环境。
1.4.1 气候条件
夏季昼夜活动的温差在10度以上。当茶树的新茎、嫩叶和嫩芽在夏天开始生长和发芽时,枝叶开始舒展。生长季节的平均气温在20-27摄氏度左右。在夏季气候条件下,茶树不仅像太阳一样炎热,而且干燥时也不容易遮阴。在强烈的慢性气体散射阳光下,光照效果最好。平原夏季最佳降雨量为月降雨量100mm以上,年降雨量1200-2000mm。夏季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温度适宜。
1.4.2 土壤条件
酸性红壤、黄壤、砂土、砂砾土、棕林、沙土均适合种植茶树。由于茶树是一种怕钙、怕氯化的作物,含钙或饮水少的钙质、盐碱的沙土或地下水水位高的沙土都不适宜茶树幼叶的生长。一般来说,平均酸碱度为4.5-5.5的沙质土壤,排水通风良好,1米以上土层的水位和1米以下地下土层的水位是种植叶茶的最佳土壤。
2.武夷岩茶生态园建设
2.1 建设标准
武夷山生态茶园建设在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控制和减少对原地貌、地表植被、梯壁植物、水系的扰动和损毁,涵蓄水分、保持水土,增加天敌和有益生物、形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不得排放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的工厂、矿山、作坊、土窑等,做好生态茶园林、草的留护与种植,和生态茶园基础设施建设,防止表土裸露、蒸发和板结、流失,改善茶园小气候。种植护梯植物,每年不误农时进行。在幼龄茶园种植绿肥,4-5月套种豆种植物科杂1号,10—11月套种山地油菜;新建蓄水池、水井、水坝、拦河坝,每年9-12月进行;新建茶园道路,茶树品种改良,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种植行道树。在茶山纵向每隔20-30m,选择2-3个梯层种植3-4m宽度的常绿小乔木林带。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梯层生态茶园模式。建设蓄水池、排水沟和滴灌、喷灌、流灌等水利系统。
2.2 茶树品种搭配
种子种苗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不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
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种植,缓解春茶加工用工紧张的矛盾,提高茶厂加工能力。品种选择尤为重要,应遵循以下三点:一是要因地制宜,选择与当地环境、气候最为契合的茶树品种;二是要选择抗病性强的茶树品种,规避病虫害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三是在品种挑选中,应开展试种工作,挑选生长状态最佳、茶叶品质最佳的品种种植。
2.3 茶园周围植树造林
做到“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在茶园顶部、周围、路旁、山脚和风口处保留一定面积的防风树或植树造林,在茶园内种植行道树、遮阴树、防护林,提高绿化覆盖面,防止风沙及污染物侵入,改善茶园区的生态环境,营造茶叶生长所需的小气候,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减少虫害,降低用药,提高茶叶的产量与质量。
2.4 茶园地表与梯壁种草
茶园地表种绿肥(豆科、紫云英),种草和铺草覆盖。可以减少地面水分蒸发,雨天能减少地表径流和防止土壤侵蚀。
3.武夷岩茶生态园管理
3.1 茶园锄草
人工除草。一是用手工拔除(带草根)在茶树树干周围和缠绕在茶树树冠上及茶丛间的杂草;二是用刀或割草机割除生长在茶园畦面、梯壁、路边、水沟边等空地上与茶树争光争肥的杂草;三是用锄头挖除茶园树冠内和畦面上的白茅、蕨、象草、防己、葛等深根恶性害草;四是利用锄下的杂草作为茶园防旱覆盖物。
机械除草。可用割草机除草,但是,茶树树干周围、缠绕在茶树树冠上和茶丛间的杂草要用人工拔除,避免割伤茶树枝杆。
生物除草。在茶园生草期采取放养适量食草动物控制杂草生长。茶园放养动物的目的在于控制杂草过量生长,放养的动物不宜过量,否则易造成茶园土壤板结,不利于茶树生长。具体放养数量应根据动物的种类大小和茶园草量来确定。如在茶园内养鸡10—20只/667m2或鹅3—5只/667m2。
3.2 施肥
茶叶施肥应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土壤条件、产量水平、栽培方式等因素。另外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配合使用。有机肥属于全面性肥料,有机质丰富,肥效缓慢而持久,对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良好影响,且能改良土壤。因此,施肥必须以有机肥为主。茶叶常用的传统有机肥有人粪尿、厩肥、饼肥、堆肥、绿肥等。目前市场上已推出茶叶专用有机肥,比传统有机肥更具有针对性、高效性和施用方便等优点。无机肥是速效肥,其肥效快,在茶树生长与采摘旺盛季节,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往往出现某些元素不足,必须及时补充,才能满足茶树生长的正常需要。茶叶常用传统天机肥中的氮肥有硫酸氨、硝酸氨、碳酸氢氨、尿素;磷肥有过磷酸钙、磷矿粉、骨粉;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目前主要以施用茶叶专用复合肥为主。基肥:氮肥40%、磷肥50%、钾肥40%;第一次追肥:氮肥30%、磷肥25%、钾肥30%;第二次追肥:氮肥30%、磷肥25%、钾肥30%。
3.3 定期深松土壤
深松深度可控制在20~25cm之间。土壤深松可以改善土壤的理性化物质和不良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的气体交换,促进微生物的活化和矿物质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害虫及有害细菌等。同时可以消除由于机器进地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情况。
3.4 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通过现代农业技术防治、生物防治、物理农药机械防治和化学农药生物防治有机结合,对武夷龙岩茶山主产区各类病虫害进行了综合防治和管理。积极探索和推广应用各种照明、诱饵和引诱剂特性等技术杀灭各种害虫,以及治疗昆虫的杀虫药物。
3.4.1 理化诱杀调控
一是应用黄色板诱杀害虫成虫。这方法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色板经常与昆虫信息素(引诱剂、性诱剂)配合使用,在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蚜虫和蓟马等害虫成虫发生季节,按每亩30片用量插板进行种群诱杀调控。二是应用诱虫灯诱杀。新型的频振式杀虫灯则是将光、波、色、味等多种诱虫方式组合,成为茶园害虫物理防治重要手段之一。在重要害虫盛期诱杀茶小卷叶蛾和茶细蛾等卷蛾类害虫、茶尺蠖等多数尺蠖科以及毒蛾科害虫都是有很强的趋光性害虫。每10hm2安装1台30W杀虫灯,灯距为120-200m,灯的高度以按虫口离地1.3-1.5m为宜。
3.4.2 使用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杀虫机理包括触杀、畏毒、忌避、拒食、抑制生长和生育,干扰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方式。苦参碱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可用于防治茶尺蠖、茶毛虫和茶刺蛾等茶树鳞翅目害虫。
3.4.3 使用矿物源农药
常见的有石硫合剂,其杀虫原理是通过溶解昆虫体表蜡质层,杀死或控制害虫的为害,对介壳虫、粉虱、粉蚜、蚜虫、蓟马和腊介类的防治,封园时常用。结合开沟施冬肥时适度深耕,耕杀茶尺蠖、茶丽纹象甲、茶刺蛾等害虫,可喷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对减轻来年病虫为害有着重要作用。
3.4.4 使用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是将细菌、真菌、病毒等昆虫病原微生物繁殖加工形成的一类杀虫剂。杀虫作用主要是通过病原微生物侵染害虫,使害虫生病而死。也还可以推广“以虫治虫,以螨带菌治虫”技术。
3.4.5 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具有经济简便、见效快、效果稳定的特点,但应掌握以下原则:一是选择低毒,低残留,有针对性的特效药;二是适时防治,选择危害初期无雨时防治,并保证喷药后4h内无雨;三是混用,轮用农药以提高用药效果,防治病虫害产生抗性;四是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临采茶园禁止喷药;五是禁止使用国家规定在茶园上禁用的农药。
3.5 茶树修剪
茶树修剪能培养良好的树冠和广阔的采摘面,是获得茶叶高产优质的基本技术措施之一,修剪应遵循以下原则:各枝平衡发展,避免高低参差,各枝条应粗壮短实,留下枝条位点好,避免形成树冠空缺,对于顶端优势强、分枝稀疏的品种要压低主枝,扶正侧枝。茶树修剪根据茶树的不同生育阶段和目的,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定型修剪,定型修剪主要在幼龄茶园的修剪和台刈更新后使用;二是整型修剪,对青、壮年茶树而言,分为浅修剪和深修剪,浅修剪在每年采摘面上剪去突出枝,有时将采摘面剪去10-13cm。深修剪,每隔4-5年进行一次以树冠表面24-33cm处剪掉;三是更新修剪,按茶树的衰老程度,分别采用重修剪和台刈两种方法。重修剪:凡茶树生长逐渐衰退,病虫害逐年增多,产量下降,但骨干枝还有生产能力的茶树,剪去树高的1/2或1/3。台刈:凡是茶树极度衰老,加强肥培管理,已不能恢复产量的茶树,从离地面20cm高处,剪去所有枝叶。修剪时间:定型修剪最好在5月,整型修剪在11月,更新修剪在春茶结束后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武夷岩茶作为众多茶叶中最具代表性的茶叶种类之一,其不仅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珍贵宝藏。因此,不仅需要为武夷岩茶打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需要针对其栽培管理技术展开全面研究,从土壤、移栽、除草、病虫害、修剪等环节入手,全面把控武夷岩茶生长过程,从根本上提高茶叶产量,为其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