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观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2022-11-23陈晓风
陈晓风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深刻总结了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党史、树立正确党史观的生动教材,是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的最好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1]24树立正确党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高校思政课应当以中国共产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三个决议为根本依据,在教学中有机融入党史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评价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从而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
一、党史观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历史观是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具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党史观从根本上说是历史观在党史研究中的体现,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树立正确党史观至关重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1]24党史观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在党史学习研究中牢牢把握“党史姓党”的政治属性,自觉坚持唯物史观这一根本方法,运用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深刻认识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党史上的曲折和失误,理性辨析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从而自觉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因此,党史观教育体现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550古往今来,教育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总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才。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3]276。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错综复杂,西方敌对势力仍然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西方对我国“颜色革命”的重点策划领域。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形势更加严峻,争取青年的较量更加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我们一定要警醒!”[3]344他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人,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3]343教育下一代的失败无疑是最大的失败,面临这样的斗争形势,我们更要擦亮为党育人的初心,铸牢为国育才的立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3]345百年党史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民族沉沦到民族振兴历史轨迹的缩影,对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来说是难得的信仰大课、修养大课和奋斗大课。知史才能爱党爱国,知史才能明理明志。高校思政课要担负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时代重任,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树立正确党史观,看清楚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取得伟大成就,弄明白未来我们应当怎样才能继续取得更大成就这一重大问题,从而补足精神之钙,不被任何干扰所迷惑,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二)发挥关键课程作用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作为学校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
把党史观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教育和价值引导功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课程作用。首先,把党史观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00后”,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因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引领和政治引导尤为重要。把党史观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把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教学任务贯穿到各门思政课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增强“四个意识”,真正把红色基因铸入灵魂、融入血脉、深入骨髓,确保红色江山世代相传。
其次,把党史观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思政课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课程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3]384当前值得关注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青年学生产生一定的干扰,思政课教学不应当回避学生有疑惑的问题,不应当回避学生提出的尖锐敏感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运用正确党史观主动回应对党的领袖、英雄人物、重要党史事件的各种歪曲,有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认识。
(三)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思政课建设成效明显提升。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还不够鲜活,学生感到还不够“解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还不够紧密。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一个长期努力提高的过程。
以古鉴今、以史育人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传承不息的优良传统。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幾曾说过,“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4]275。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无疑是丰富的营养剂,同时是思政课教学的鲜活资源。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深入挖掘、灵活运用党史资源,以时为经、以事为纬,以人物、制度贯穿其间,讲好讲活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引导学生用正确党史观深刻认识党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宝贵经验来之不易,引导青年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精神谱系,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发挥好党史对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
同时,要激活“红色基因库”,为“大思政课”提供更有说服力的内容和更生动直观的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5]。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精神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发挥革命文物的育人作用,他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指出:“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6]184思政课教学要充分运用革命文物等“红色基因库”,把课堂搬到革命旧址旧居,把文献史料当作生动教材,讲好讲活党的历史,帮助青年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党的历史。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是党史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党史观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育人目标、内在机理、功能功效上具有同向同行的内在联系,把党史观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和价值目标,它们之间既是科学理论与正确历史观的有机整合,更有潜移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行普通本科高校思政课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分别简称“原理”“概论”“纲要”“德法”)等课程,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准确把握党史观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关联,是把党史观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党史观教育的哲学基础
正确党史观是与唯心主义党史观、虚无主义党史观、形而上学党史观相对立的党史观,是唯物史观在党史研究领域的运用,体现了辩证的历史研究方法。因而,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是帮助学生划清正确党史观与唯心主义党史观等错误党史观之间根本界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3]222,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3]222。
“原理”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原理,其中与党史观教育关系最为直接的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必然性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3]34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基本原理既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指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这是正确评价党的领袖人物历史作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党史观与唯心主义党史观的根本界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3]38此外,“原理”课关于历史发展是充满矛盾的运动,历史运动中的量变和质变、进化和革命,历史发展的螺旋形式,以及历史运动的因果联系、历史发展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偶然性和必然性、现象和本质等历史现象的普遍联系与相互关系,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评价重要党史人物和党史事件,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大势的根本方法。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所说:“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理排列人类历史复杂事件的使人满意的唯一基础。”[7]20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高校思政课开展党史观教育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是党史观教育的鲜活案例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既是不懈奋斗、为民造福的历史,也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行理论探索和总结的历史。其中,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三大理论成果。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三大理论成果及其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是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
“概论”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主要涉及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党史观教育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一重大问题。事实上,不同的党史观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明确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6]3,绝不能把它们彼此割裂甚至根本对立起来。因此,讲好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特别是讲好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讲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三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在全面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史中树立正确党史观。
(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是党史观教育的重点难点
历史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表现在人们对一系列历史问题所持的看法。因此,思政课开展党史观教育不能泛泛而谈,不能抽象、空洞地讲授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必须结合党史上一系列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进行具体分析。
“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进入新时代的波澜壮阔历史。其中,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主轴和中心。因此,“纲要”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它是党史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最主要课程。“纲要”课教学内容与党史观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学主题的深度整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3“纲要”课教学的核心问题是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主题,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四个选择”实际上涉及党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总体性问题。因此,“纲要”课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党史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明确把百年党史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并分别总结了党在四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揭示了百年党史的分期和主题,为全面认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脉络。二是具体内容的深度融合。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现代中国180多年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纲要”课不同于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应紧扣中共党史中的基本问题。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土地革命的兴起,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探索成果,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失误,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等等。要结合上述重难点问题,有意识地体现正确党史观在具体重大历史问题中是如何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的。特别是对于遵义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性转折问题,要充分体现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史观教育的目的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8]8。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凝聚而成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在精神层面的浓缩。古往今来,历史历来具有指引人生的作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研究史学对于人生态度的影响时指出,历史恰如一座大楼,层层地陈列着人类累代相传下来的家珍国宝。世人进楼拾级而上,饱览各层陈列的珍宝以后,再登临绝顶远眺四方,“无限的将来的远景,不尽的人生的大观,才能比较的眺望清楚。在这种光景中,可以认识出来人生前进的大路。我们登这过去的崇楼登的愈高,愈能把未来人生的光景及其道路,认识的愈清”[9]567。党史观教育从本质上说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党的历史,指导学生形成正确党史观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论自觉,从而在价值观这个精神核心层面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同。
“德法”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等问题,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史观教育融入“德法”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革命传统教育,在核心内容、思想价值层面是一致的、相通的。精神形态的文化是高度抽象的,但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却是抽象与具体的高度统一。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动具体的事件凝结而成的,每一种革命精神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都曾经影响过一个时代、激励过一代人。同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艰辛探索的精神总结和提炼,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成果。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年先锋用他们的青春成长历程告诉当代青年,明大德、知是非、大格局、有境界是青年担当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重要基础。党的历史、党的精神谱系和革命传统是“德法”课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学资源。讲好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人生成长的思想基础和奋斗方向。
三、党史观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党史观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学的根本遵循,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等环节融入党史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党的科学理论,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一)融入教学内容,把党的创新理论讲透,用彻底的分析说服人
党史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最主要途径。现行普通本科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教材及其教学内容,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是探索融入党史观教育的基本依据。把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教学目标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在现有思政课课程体系之外再增设相关课程,不是简单地增加党史内容的学时,而是要在现有思政课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基础上,把党史观教育有机融入相关教学内容、渗入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历史观教育,形成正确党史观。
把党史观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内容。首先,要推进专题化教学。专题化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党史观教育要与专题化教学相结合,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设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教学专题。如在“原理”课中,结合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关系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讲清楚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党的领袖人物;在“概论”课中,讲清楚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在“纲要”课中,围绕中国共产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三个决议,讲清楚历史决议体现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在“德法”课中,开设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专题,讲清楚其精神实质及其现实意义。其次,要注重差异化融入。现有高校各门思政课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既存在相互交叉的内容,更有各自课程的功能定位和知识体系,因而党史观教育必须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探索差异化融入,有所侧重地融入相关教学内容。“原理”课侧重唯物史观在党史学习和研究中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概论”课侧重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三大理论成果;“纲要”课侧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澄清重大历史是非,有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德法”课侧重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及其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二)融入教法改革,把党的精彩故事讲活,用生动的讲述打动人
讲好党的精彩故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途径。讲故事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党的故事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坚守的初心使命,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精神谱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百年深邃的历史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思政课要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讲故事启发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他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3]386
讲活党的故事,使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创新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首先,要把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思政课对学生开展党史教育,不能肤浅化、表面化、娱乐化,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讲故事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要把深刻道理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讲故事之中,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党的精彩故事,从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其次,要注意典型故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百年党史中精彩故事很多,哪些适合在课堂上讲,哪些在课堂上必须讲,要坚持两条根本标准:一是必须具有典型性、深刻性,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的“真理的味道”“半条棉被”“半截皮带”等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二是必须紧扣教材,要选择与教学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问题密切相关的故事进行讲授,不能把讲故事与教学内容搞成“两张皮”。最后,要把教师讲与学生讲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3]386思政课教学既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己讲党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党史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做好画龙点睛工作,从思想上进一步启发引导,从理论上进一步总结提升。
(三)融入实践体悟,把党的斗争实践讲足,用有力的事实启迪人
思政课教学和党史观教育本质上都是一种认识活动,应当遵循人们认识活动的辩证规律。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把人们的认识过程精辟地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0]13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进一步提出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11]296。在革命纪念地、纪念馆、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场所或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并通过讨论、观感、反思、研读、展演、竞赛等多种形式检验、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和党史观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又与课堂教学相衔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12]55。
现场教学的优势在于使青年学生直接接触和感知革命遗迹、烈士遗物等感性材料,在真情实境中再现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实践及其辉煌成就,体验革命先辈为了崇高理想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精心设计实践主题。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前需要围绕教材和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实践场所,增强党史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其次,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讲解员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模式,在现场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通过现场讨论、讲解员与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考察中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发表看法、倾听他人观点、相互交流对话。最后,加强教师总结提升。教师要在讲解员解说、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强对现场教学活动的总结,注重引导学生善于透过具体的党史现象准确把握党史的本质,通过微观的党史个案全面把握党的历史整体,既丰富对党史的感性认识,又加深对党史观的理性认识。此外,近年来一些高校探索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有效化解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使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体验到全国各地的党史教育资源,弥补了革命场所实践教学的空间限制;二是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提供直观、形象的视听觉材料,使学生在多重感官刺激下体验“时空穿越”,全实景深度沉浸在虚拟化的实验场景中,在自主体验、主动思考和自我情感升华中深化对党史的理解。
总之,把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教育目标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一步丰富了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更加鲜明;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思政课在高校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