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2-11-23张伟伟
张伟伟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杭州 311402)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标准。通过对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研究,可推动高职院校工科类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的改进,重新审视办学定位,提高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推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
一、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18届435名毕业生为实证研究对象,共计发放问卷435份,回收问卷414份,有效作答率为95.17%。本调研报告是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编制的《2018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及《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根据“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对本院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报告所有数据均根据浙江省2018届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结果得出。
(一) 工科类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于全国高职高专平均水平
就业率能体现毕业生能否及时充分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数量体现。[1]调查显示,机电学院2018届毕业生的当前就业率为99.28%,高于全省高职院校(97.60%)的平均水平,就业率相对较高,其中,个别专业就业形势特别好,如,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CAD/PDM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柔性制造方向)等专业,就业率均为100%,体现出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充分及时就业的良好态势。
(二) 工科类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较相关,对口率较高
专业相关度是反映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致性的评价标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判断指标。[2]机电学院2018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为71.27分,高于全省(66.65分)及高职院校(64.58分)的平均水平,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柔性制造方向)专业相关度为84.08分,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最多,大多数机电类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多数在制造业相关领域。
(三)工科类毕业生薪酬水平高于全国高职高专平均水平
薪酬待遇一方面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是他们重点要考虑的因素,另一方面毕业生薪酬水平的高低能够体现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市场价值,并可以侧面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个人的素质。[3]浙江省高校2018届受雇工作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5021.72元,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727.37元。机电学院2018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5126.49元,高于全省及高职院校的平均水平。
二、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 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离职率偏高
离职率是就业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离职率偏高意味着职业稳定性偏低,职业稳定性的判断标准是毕业生能够在半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持续从事一份工作,不频繁更换工作,这也是就业质量的一种反映。[3]调查显示,机电学院2018届受雇工作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不满意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也直接导致了离职率的提高。从离职次数上看,机电2018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内,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当中,44.93%的人有过离职经历,高于全省(43.89%)的平均水平。其中,离职过一次的占25.12%,离职过两次的占12.56%,离职过三次的占6.04%,离职过四次及以上的占1.21%。
离职率过高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会影响学校及毕业生在单位的口碑,并对后续求职的毕业生有不良的影响。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毕业生离职原因多样化,如员工发展空间、薪酬水平、组织气氛、工作内容等。针对机电工程学院2018届毕业生离职现象,本次调查做了具体的分析。本届毕业生离职者当中,因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而辞职的毕业生占32.26%,居第一位,因薪资福利待遇偏低而离职的占22.04%,因工作内容而离职的占21.51%,想改变职业或行业而离职的占13.98%,因准备求学深造而离职的占5.38%,因其他原因而离职的占4.8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工科类毕业生就业最看重的因素是他们在就业单位的个人发展空间,其次是薪资福利待遇和工作内容。
(二) 工作条件和环境艰苦,就业压力过大
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制造类和设计类岗位的工作,大都在一线车间工作,工作时间一般为两班倒或者三班倒,而且经常可能会面临加班的情况。加班频度比较高的同学占52.17%,43.48%的同学需要偶尔加班,从不加班的同学只占到4.35%。调查显示,34.78%的学生每天的工作时间在8~10个小时,平均工作8~10个小时的学生占55.07%,10.15%的学生每天甚至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休息制度也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同学是单休,占到47.82%,双休占到21.98%,单双休交替方式占19.08%,部分同学休息时间相对灵活,大都是家族企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从工作时间、加班情况和休息制度来看,大多数工科类毕业生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虽然工资相对较高,但是相对工作时间比较长,而且工作环境一般是车间一线,上班时间一般不能用手机,不能擅离岗位,各种机械操作流程化,规章制度相对严格,工作环境不自由,大多数00后大学毕业生会觉得难以适应这种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会觉得压抑,压力过大。
(三) 职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就业现状有落差
现在高校毕业生大多是00后,真正伴随互联网时代长大的一批大学生,他们思维更活跃,就业期望值也更高。2018届机电类毕业生有三种生源:普高、单考单招和3+2。普高班和3+2班级各占生源的20%左右,单考单招班占60%,浙江省生源居多,外省生源仅占15%,大多数同学家庭条件还不错,贫困生仅占20%左右。其中,3+2班级是定向班,对专业认可度更高,就业期望值相对理性,但普高班和单考单招班级相对不同,绝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杭州就业,而且因独生子女居多、家庭条件相对还不错,他们对未来的就业期望值会比较高,更愿意做白领,做办公室文案或销售类相关工作,希望能够单休,最好不加班,但这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际招聘需求和就业现状不符,学生能获得心目中理想就业工作的概率较小,普高班部分同学还可以通过全日制专升本考试去实现目标,但是单考单招班仅有10%左右的同学能通过专升本考试,这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会有落差。
(四)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除对毕业生进行调查外,本次跟踪调查还对29家机电类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共计24家企业参与答题,答题率82.76%。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机电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满意度为91.76分,略高于全省(91.6分)的平均水平。但具体考察各个分项的满意度情况,其中用人单位对机电类毕业生满意度最高的是实践动手能力(94.07分)方面,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2.26分),相对而言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方面满意度较低,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当问到用人单位对学校今后在人才培养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时,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需要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由此可见,机电类毕业生专业动手能力很强,但同时也存在综合素质有待加强的明显短板。
三、提升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路径
(一)深入企业调研,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学院应支持和鼓励各专业教师到企业调研、实践,这样一方面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信息,了解行业形势,另一方面也更直接感受企业的用工标准以及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市场和需求,能够针对性地设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合扎根企业、在企业有发展前途的人才。针对工科类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但综合素质能力弱的特点,各专业可修订课程培养体系,增加销售类等课程,课上多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学习,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也可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实习,加强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其次,各专业应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工程师、设计师等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长期的指导和咨询,邀请优秀创新创业校友举办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多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校友活动。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鼓励他们从事相关实践,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类大赛,通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师生交流等途径,锻炼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管理能力、抗压能力、创新创业等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
(二) 院企合作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建设
根据调查,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是工科类毕业生离职较高,职业稳定性比较低的首要原因,院企合作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建设是提高学生职业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机电学院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高,意味着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都是制造类岗位工作,作为应届毕业生,大多在企业一线工作,未来职业晋升渠道分为专业类和管理类,因工科类毕业生专业性强,大多数同学只能走专业类,少部分同学才能走行政管理类,但是专业类也是少部分优秀同学才能走上班组长—技术骨干—技术经理的晋升之路,大部分同学获得职位晋升几率较低,个人发展空间和职业前景的局限,是导致离职率过高的重要原因,也极大影响了就业质量,因此和企业深度合作办学,为学生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极其迫切。
院企合作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建设意味着学院和企业一起培养学生,一起探索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标准,共建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和学院共设的标准培养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各培养一年左右,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更深入的融合,接触到企业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在企业培养期间,学院应设立校企合作联系老师对接企业联系老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确保学徒制建设顺利进行。只有学生真正更早地深入企业学习,真正下基层去各个岗位实践,他们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求职择业中能比别的学校学生更有竞争优势。此外,企业一般更倾向于把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当做储备干部,此类学生更有可能走上技术管理岗或其他行政类岗位,特别是当企业有意向开设分厂的时候,同学们更有可能走上班组长等岗位,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 培养工匠精神,树立蓝领技术人才自豪感
结合专业特点,全过程、系统培养工匠精神,树立蓝领技术工人自豪感。对大一学生,着重引导其探索自我,结合自我特点及专业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重点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如,邀请成功校友、合作企业领导分专业开展各类就业讲座、报告会等,对学生拓展知识面、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学习借鉴校友成功经验、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发挥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蓝领”技术人员的自豪感,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对大二学生,着重通过各类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挑战杯”比赛、以及各类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技能,通过学生比赛荣誉的宣传报道,对整个学院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三学生,着重实习和锻炼,引导学生去专业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蓝领技术工人自豪感。
(四)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应加强就业指导,通过企业参观、讲座、各种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前景。
其次,注重在校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工科类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强,而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稍弱的情况,因此对工科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在校期间就应该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校期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要忽略人际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应多参加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类职业规划类、创业类、技能大赛类等活动,通过活动增强职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提高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义重大,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