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应用型高等农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2-11-23李向楠姜紫宸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李向楠 姜紫宸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重视劳动教育是国家层面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群体中弘扬劳动精神。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将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应用型高等农业院校作为聚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也具有独特属性,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更加深远。

1.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等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短板,严重制约和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1.2 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大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意识到自身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奋斗精神。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较为重视德育和智育,忽视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一现状应该引起社会上下的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存在一定的劳动观念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情况,随着他们的成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现代劳动教育正是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教会他们基本生活技能,在此过程中磨炼自身的耐力。在劳动中,大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空前活跃,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挖掘自身的潜能,将个人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创新创造中。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强则国家强,要培养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就要加强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1.3 是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基本的劳动技能是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一些学生专业知识相对充足,但动手能力不足,缺少实践经验,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需要在劳动中体察国情、社情、民情,深刻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主动担当起时代大任,坚定理想信念,同时让学生从“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感悟,启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4 是提升涉农高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承能力的需要。乡村振兴中,引导涉农高校学生深入乡村开展乡村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促进青年学生对新时代农村的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重大意义,吸引有志青年毕业后重返乡村,用创新思维引领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同时,乡村也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基地支持、劳模精神的现实影响以及农耕教育的实践指导,丰富了高校劳动教育的途径,助力高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

2.大学生劳动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相结合。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力提升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领学生主动将自身的理想抱负与国家民族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积极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学生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2.2 坚持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应当围绕以学生为本,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坚定不移地执行正、负激励有机融合的原则,不断改进激励机制。结合多种形式、各种角度、各方面要求考核大学生学习劳动相关理论,同时通过志愿者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评估大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效。

2.3 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意见》明确提出,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第一场所,在发挥劳动综合育人方面作用突出,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家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场所,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密切家校、校企,把学生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合到学校劳动、家庭劳动、职场劳动、社会劳动中,通过沉浸式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自立能力、家国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青年。因此,需要把握高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教育优势,建立校内与校外的协同育人机制。

2.4 坚持融合性与实践性原则。劳动教育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跨行业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开展契合学生实际、时代特征、人才培养定位的劳动教育,推动理念、内容、技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与实训实习相结合,搭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要素、全领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实践出真知”“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的深刻内涵,在劳动实践中真正找到快乐感、获得感、认同感。

3.涉农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3.1 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劳动教育正在成为社会共识,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劳动教育被虚化、弱化、软化、边缘化的现象。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多数学校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劳动教育的内容设置不科学,缺少实质性教育内容的劳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也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影响极为巨大,个人价值观念最先受到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日渐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升。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积贫积弱、不能解决温饱的时代,从出生起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应试成绩,向他们传递劳动是浪费时间、干扰学习的错误理念,以至于从小就失去了劳动锻炼的机会,无形中淡化了他们的劳动观念。与此同时,受社会分工和市场趋利导向的影响,整个社会较为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由此产生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的扭曲观念。大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难免受到此类社会思潮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不适应集体生活,自立能力较差;急功近利,想获得荣誉的同时,害怕为集体服务;超前消费,贪图享乐,妄想一夜暴富;依赖性较强,缺乏经受风雨的勇气和能力等等。

3.2 劳动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该文件从思想观念、基本技能等方面对在校学生都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主要局限在课堂中,主要采取教师灌输性的单一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性。目前,多数高校在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单一,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高效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大多开展以维护为主的校园劳动教育,部分高校采用打扫教室、公寓及公共区域卫生等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但在学生未能形成正确劳动观念的实施初期,学生多抱有抵触心理和懒惰心理,仅为了获得相应学分而“主动参与”,其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3.3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建立与强化。开展劳动教育多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主,忽视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多数高校缺乏专业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多数高校由二级学院辅导员兼任劳动教育教师,其专业性、创造力皆无法胜任新时代对高校劳动教育的要求,所谓术业有专攻,面对非专业领域的知识,任课教师只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不能够和当前形势政策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契合。

3.4 缺乏长效的劳动教育机制。大多高校仅通过是否参加劳动和劳动结果如何进行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劳动情感、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意志和劳动习惯等基本素养的培养。考核评价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情况、缺少对劳动教育的监督和激励评价。其次,缺乏劳动教育的有效反馈机制。对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实施效果缺乏反馈机制,无法检验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

4.涉农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4.1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学校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定期开展专题研究,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三全”过程育人。二是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劳动教育课程培养方案及教学标准,实施生活技能培育、社会实践体验、公益志愿服务、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拓展、劳动文化建设等措施,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三是结合现代农业强国理念,凝聚专业发展特色,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创新性劳动能力培养有机融入专业课,将服务性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实践课,切实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4.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劳动教育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申报相关项目和开展研究,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聘请有关专家对劳动教育进行现场指导,特别是邀请该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对学校的劳动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体系进行探讨。三是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定期组织劳动教育研习班、劳动理论学习会以及劳动与高校思政建设调研活动等形式,不断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无论是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还是教辅人员,都必须具备劳动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劳动技能,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提升自身修养,在课程中为学生灌输“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积极理念,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先进的劳动榜样。

4.3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一是高校劳动教育教师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掌握劳动践行的意义内涵。立足专业特色,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劳动法规、劳动安全教育,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二是教师在授课中要注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使学生乐于听课、乐于参与课堂互动,能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三是将劳动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政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还应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性劳动相关内容,重视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应用能力培养。

4.4 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劳动的本质和意义,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辛勤劳动造就了未来,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二是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营造勤于劳动的正面氛围。充分运用光荣事迹,营造出劳动最崇高的舆论导向,教育当代大学生自觉弘扬劳动精神,践行劳动使命。三是充分吸纳新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强国等平台上观看、收听有关劳动教育的专题讲座、高校名师授课、知识问答、主题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传授具有教学相长功能的劳动技能。开展形式多元的文体活动,建立课堂外的劳动实践修习途径,增加学生利用劳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的才干。除此之外,

4.5 注重校园文化育人。高校教育的实施优化需要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作保障,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纳入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提振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树立校园劳动标兵、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开展分享会、劳动主题宣传日、宿舍内务整理比拼等多种形式践行劳动观。当前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公众号等上面开设劳动教育账号,发布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与内容引发学生的共鸣、共情,着力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形成全方位引导大学生乐学好学、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氛围。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