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引领:小学科学趣味课堂实施策略初探

2022-11-23王旭波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汇报科学实验

王旭波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 浙江宁波 315803)

回忆在校园中穿梭时的点点滴滴,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洋溢的笑容,和一声声暖人心脾的“老师好”。那充满激情、无比诚挚的问好声,都是所任教班级学生对老师的充分肯定和喜爱。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要么学生喜欢你、爱你,对科学课充满热情,但这样的课堂可能令你呕心沥血,而且显得活跃过头,有些乱糟糟;要么有些畏惧你,课堂气氛有些严肃,学生有些畏畏缩缩,在怕的前提下有序学习,让课堂能安静地进行,而这样的情况容易出现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变得淡化,内心对科学的热爱被抑制。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1]。”

每间科学教室都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博物馆。教室里的物品蕴含了科学性,科学读物、科普书籍、刊物充斥其中。学生在课间或完成课堂作业后可以借阅;墙上挂着各种标本,定期展示各种动植物标本等。在浓厚的科学课堂氛围中,学生走进了趣味科学的殿堂,展开了新奇的探究之旅。

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有序的探究氛围中,让学生喜欢科学课,打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科学课堂。

一、探究活动丰富而精炼,兴趣的内在起点

探究活动是学生在科学课中的最喜欢的部分,教师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加不舍得下课,更能吸引学生,爱上科学课。我们先可以从探究内容下功夫,让这个实实在在的课堂骨肉丰满起来。

1.探究活动内容要适量,丰富又精选课堂

教师选择每课两个左右内容作为重点,辅助以其他小活动,让课堂丰富起来;在内容选择上,要做到选择重点,就要重视教材研究,把握教材重难点;不能多个重点内容,防止走过场,点到即止,没有深入学习。

例如,四下《油菜花开了》这一课,安排两个活动:“解剖一朵油菜花”和“观察一株油菜花”。特别是第一个活动,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结构,这个重点活动中包含有解剖油菜花和观察结构两个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正确解剖有难度,教师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实验前的方法指导,学生非常容易出现使油菜花破碎、残缺不完整等各种问题,导致观察活动不够严谨,活动目标无法达成。而学生通过观察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这四大组成部分的数量、颜色、气味等各种特征,又能够从多感官来感受生命中的植物。

探究内容要讲究“精”,如果活动过多,学生在课堂中为了活动疲于奔命,而各个活动又没有深入,浅尝即止,反而会陷入为了活动而活动的误区。学生在课堂中能围绕重点内容进行活动,让教学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而学生深入探究活动,动手又动脑,思维活跃,情绪高涨。

2.探究活动内容排序循序渐进,讲究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

内容的排序很重要,前后顺序一颠倒,容易让学生思维脱节,失去连贯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在暴露前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控,注重课堂生成。不能死背教案,能根据学情做微修正,让学生在学习后有所收获,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2]。

例如,六下《放大镜》一课,两个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和“放大镜的特点”,安排让学生先用一用放大镜,学会使用的两种方法,再去观察放大镜的特点,了解它是中间厚,四周薄,再辅以一个观察活动:各种具有放大功能的器具。活动中,从会用放大镜,产生疑问:到底为什么这样调整距离能放大物体呢?从而引发探索的兴趣。这时教师顺势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的结构,知道关键在镜片上。重点放在观察镜片上,用看、摸的方法,得到它的特点是透明的,中间是凸起的。教师通过对比,提问:为什么教室窗户的透明玻璃不会放大物体呢?学生能很清晰地得到结论,再观察各种器具,找到具有放大功能的,发现大量的物体表明:中间厚、四周薄的透明物体有放大功能。

这两个活动这样安排,学生从产生疑问,到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再进行观察比较活动,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问题顺势而解。如果反过来安排,先观察特点,再去学习使用方法,就显得很生硬。先突兀地去观察放大镜,学生是没有目的性地去做。虽然也是同样让学生做两件事,但明显第一种安排更流畅,学生思考的过程更符合逻辑性,更严密。

教材的探究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写组专家的精心打造,我们可以充分研究教材,再挖掘教材中可以延伸的课外链接点,让课堂内容更丰富多彩!

二、教学具使用有序而实效,兴趣的外部刺激

教具和学具是我们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学生心目中拥有类似于“玩具”的概念,也是吸引学生目光和让他们蠢蠢欲动的原动力所在。我们在使用中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1.准备充分

对于教学具,我们需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提前准备,往往我们在教学一单元前,要先系统地把这单元可能用到的教具和学具进行一些寻找和罗列。器材室有的都要分门别类进行摆放;有些学校没有又要用到的,教师就可以在生活中留意进行收集;还有些分组实验器材是易耗品,而学生家庭里是常备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携带。而每天早上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想想今天要用到哪些教具和学具,然后进行整理,有序摆放到实验室指定位置,便于课堂中取用。

这样,有了充分准备,教学中师生都有事可做,动手动脑相结合,各种感官充分利用,为创设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创设了有利条件。

2.收发自如

有了教学具,子弹有了,但是如何发射是个问题。很多时候,探究活动都是毁在没有掌握好收发实验器材的时机,结果造成课堂秩序乱糟糟。

例如,前面观察油菜花和使用放大镜,教师都必须掌控好学生接触这些实验器材的时间。当教师进行好实验方法辅导后,学生了解了实验的分工、方法和注意点等事项,这时才能分发实验器材。而当探究活动暂停或者结束时,实验器材必须离开学生的双手,最好进行小组内集中,或者归还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会分心。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受到外界物体的刺激,而课堂中出现的实验器材如果出现在他们面前,会让他们无法关注教师的教学,结果造成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只管自己玩实验器材,而无法继续进行有序教学,教师组织活动杂乱无章。

3.有效和创新

探究活动对实验器材的要求非常高,很多时候,有一个好教具或者好学具,对于解决教学重难点就是信手拈来。在教学《月相变化》时,一个月相变化仪就有各种版本,大家都从学生角度出发,为解决难点而来。有了好教具,学生对于距离我们如此遥远的月球有了近距离的感受,马上能突破难点。而《一年为什么有四季》这一课中,我们现在都把学具进行了改进,用在地球仪上插垂直小棒的方法,来模拟人在地球上固定一点时,一年四季中影子的长短,来理解斜射和直射造成的温度的变化。

往往,当教学内容远离我们生活,对学生来说前概念极少或者错误很多时,我们可以在教具和学具中入手进行创新研究,以求来突破教学的难点。课堂中,实实在在出现的教具和学具是多媒体辅助工具无法比拟的,也是让科学课堂生动起来的必要条件。

三、组织形式多样而趣味,兴趣的过程体验

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至关重要,会直接决定教学效率和学生参与时的直接感受。而日常教学中一些不起眼的教学细节、教学方法等组织形式,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课堂科学流畅性和效果,也会影响我们学生对我们教师的实时感受,影响我们在他们心目中的评分。经历的探究过程是学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终身学习中影响深远的重要一环[3]。

1.小组合作分工多样化

首先,合作分组上,可以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六人小组合作,一整组合作探究。合作形式的多样性,符合儿童特点,有利于提高他们在不同范围内的合作能力和新鲜感。

其次,合作分工上,可以对小组成员分工细化。组长、记录员、操作员等进行具体分工,并且每月可轮换角色。让学生体会各种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培养全面能力。分工明确后,每个成员都有探究任务,

最后,小组合作中,关注最后一人的成长,不让最薄弱一人处于隐身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让“旁观者”行动起来。往往这类学生容易被忽略,他们由于基础差、内向等原因,处于小组内的弱势地位,合作中也容易被排斥。关注他们的成长,对于提升小组整体探究氛围的创建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记录形式多样化

实验中数据的真实记录,观察中画图记录或者图文并茂记录、表格记录、粘贴记录等。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各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多元角度来深入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构造,让他们能用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出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可以选择方式进行记录,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展现个人特色;有利于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有利于触类旁通,点燃其他组的思维盲点。

3.汇报方法多样化

从汇报人员分:可以个别汇报交流、小组整体上台汇报、小组代表汇报等。

从汇报形式分:可以口头发言汇报、实物成果展示汇报、辩论汇报、黑板上综合数据汇报、大屏幕实时数据输入汇报等。根据需求设计各种汇报交流形式,既有实效性,也符合儿童喜欢新奇的心理特点。

汇报交流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块阵地,是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成果的重要手段。在各种形式的汇报中,我们才能运用我们的教学智慧,处理各种教学生成,让学生的生成成为我们达成教学目标的契机。优秀的科学课堂,汇报交流肯定不是一带而过的,是扎扎实实进行交流辩论,气氛活泼而热烈。

四、科学教师独特而美丽,兴趣的点睛之笔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

由此可见,教师魅力四射时,就像个太阳一样,吸引着太阳系的无数星球围绕转动;就像偶像、榜样、领袖,学生的目光始终会专注于教师。那么,应如何增加教师独特魅力呢?

首先,深造内功,扎实科学老师的科学功底。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无比广袤的植物世界,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咨询时说出正确的答案,岂能不让学生佩服。车前草、沿阶草、海棠、樱花……,如果这些常见植物我们都无法分辨,怎叫学生喜欢你?科学世界实在太丰富,我们闲暇时更要多阅读一些书籍,扩大知识的广度,不要做一个被学生一问就问倒的老师。同时,关注时事新闻,及时介绍国家最新科技进展,嫦娥探月系列进展,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完工……让学生观看《厉害了我的国》短片视频,为祖国而骄傲,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确认老师的地位。

其次,增加个人语言表达能力。这里有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两方面。幽默的语言表达不但能活跃气氛,而且明显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产生互相是朋友的亲密感觉。而恰当的肢体语言是很好的补充,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师生互动更有效。例如,区内的一位老师,他就以此作为个人教学风格,在任何班级学生面前,用风趣的表现展现个人魅力,迅速赢得人心,让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结果学生专注度更高,师生互动和谐,值得借鉴。

最后,人格魅力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间地鼓励和赞赏,挺拔的身姿,一次熟练地演示实验……点滴展现教师风采,在学生心中拼凑起教师伟岸的身姿。作为课程的引路人。师生的教学过程就是个互动过程,教师的独特个人魅力不容忽视。

从科学教室的氛围打造,探究内容的丰富多彩,组织形式的变换多样,科学老师的魅力引领。让学生感受趣味历程,打造一个有吸引力的课堂,让他们更加热爱老师,热爱我们的科学课!

猜你喜欢

汇报科学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阅读汇报课的构建与效能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科学拔牙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