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路径
2022-11-23陈淑苗
陈淑苗
(湖北民族大学 湖北恩施 445000)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印发,真正为全面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标志着全社会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创新探索劳动教育新的实践路径。通过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系统梳理和评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出现了一股热潮,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迫切关切,为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深化指出了努力方向。立足已有研究基础,深入高校劳动教育实际情况,明确内在价值逻辑辨析、实践路径的融合创新探究是新时代的研究热点方向。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缺失缺位问题严重
一是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主体,未能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知。物质生活条件层面的充裕富足,导致新生代大学生中滋生出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风气,部分高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趋向过度功利化,不断追求“走捷径”“速成法”,甚至想着不劳而获,造成了思想上缺乏劳动意识、社会生活中不会劳动、铺张浪费劳动成果等恶习[1]。当前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最基本的劳动形式有寝室卫生、教室卫生,但当前普遍存在学生不爱整理寝室卫生,学生寝室环境脏、乱、差是常态,学校用各种形式引导激励学生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很多学生也认为是形式;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和集中的劳动教育实践课,但大部分学生表示太累、不想做,认为自己在家从不做家务,在学校反而要免费当“环卫工人”打扫学校卫生。二是对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系统全面。现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层面上,对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认识不足,不能从事物的整体发展上对待两者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独有的育人价值,严重弱化了“劳育”对“德育”的影响力,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被低估和淡化,这严重背离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和培养初衷。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需求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格局和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教育理应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但目前我国高校主流的劳动教育实践以打扫卫生、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勤工助学等形式展开,[2]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教育严重脱节,导致生产劳动本身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仅有的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作为当前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手段也逐渐形式化和表面化,更为甚者,存在只要能开到实践证明、实习证明就能代表参加实践活动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难以保证,还容易在学生中滋长不劳而获的不良思想,最终恶化为择业过程中盲目自信、眼高手低,不愿意到基层工作,难以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三)高校劳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未能形成完善的支撑功能体系。
基础理论研究永远没有捷径,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想行稳致远,必须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做支撑。十八大以后国内很多高校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以期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这些探索包括劳动理论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但各个高校对劳动教育经验的总结仍然不足,没有形成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经验体系[3]。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育人的内在价值逻辑探讨
(一)社会发展的认知逻辑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劳动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逻辑和内涵意蕴,也在跟随时代的变幻而丰富完善。世界文明、社会历史乃至人类本身都是由劳动创造而来,这是经实践检验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基本国情,着眼新的历史方位,高瞻远瞩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进行了继承、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国情化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4]。历史由人民创造,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劳动,而劳动者的个体和整体素质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极为重要。“新时代青年一代的劳动情感态度认知、劳动价值观念意识和劳动素质技能直接取决于劳动教育水平”[5],三者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树立和职业精神的培育所发挥的“三位一体”的整体功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新时代一以贯之将劳动教育贯穿到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其发展为高校贯彻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载体,将大学生个人综合发展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思想对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新发展和价值追求,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和高校劳动教育升华为全新的一个时域境界。
(二)育人新格局的建构逻辑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造就了日益精细化的社会分工,知识经济和信息智能化技术时代催生了教育与劳动呈现出融合的大格局,劳动也呈现出新业态和新模式,诞生了一大批新职业需求,这也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崇高理想、有专业本领、有责任担当的知识技能、创新型时代新人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和劳动教育的一系列论述论断、新观点新理念,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给新时代劳动教育和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6]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劳动和劳动教育对于我国人才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布局的深远意义。[7]2018 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充分阐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对新时代高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体系做出了科学谋划。劳动教育独特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被重新定义和挖掘。《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明确了“三全育人”的基本原则,致力于通过思政教育培育新时代学生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劳动教育通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出来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重要作用,正是实现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的新格局融会贯通、建构新时代高校育人新格局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三)育人模式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自始至终强调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生产劳动与教育教学任一个方面的缺失缺位都将不能符合新时代科技发展水平、文化知识现状和人才培养所要求的高度。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大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等,真正懂得劳动、热爱劳动、精通劳动的时代新人才能成为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力量。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根本举措要求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实践实效,需要强调“知”和“行”教育的有机统一,“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当下的劳动教育本身就是面向事实去求是的“知”和“行”。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内在的劳动精神面貌、理想信念和劳动价值观,既需要注重大力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劳动精神风貌,包括新时代优秀劳动模范精神和新时代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从思想情感上积极启发大学生推崇劳动、理解尊重劳动、敬仰劳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理念,提升劳动综合素质素养;同时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参加工作,进入真实的生产劳动场域进行真实的生产劳动,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行动能力、劳动技能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知”“行”合一,内外统一,真正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人工AI 智能化、数字化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认知思维方式,加速了各行各业的劳动形态和模式重塑,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科学瞄准劳动新业态,开阔劳动创新视野,锤炼创新劳动思维方式,培育创新劳动技能水平,实现新时代劳动创新实践的新飞跃和新跨越。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合创新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思想为指导,坚持习总书记的“劳动观”
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以融合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聚焦劳动主体、劳动发展、劳动教育等问题,回答了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时代课题,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精准对靶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精确对标正确的劳动观,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悄然成为社会新风尚,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做接地气的新时代劳动者。
(二)强化劳动理论教育建设,配备高素质师资队伍
任何教育的有效落实都要依托一套成熟完整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的地位需要得到保障,纳入大学生学业必修课明确其重要地位。同时,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及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劳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主要力量,要全面系统地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的各种形态,帮助大学生深刻体悟劳动在自身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劳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有助于思政育人和劳动教育育人的融合统一。
(三)清晰制度导向,构建科学考评体系
制度导向环境氛围、清晰的劳动教育保障考评制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将劳动教育的成绩和表现与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选挂钩衔接,同时还可以专门开展劳动教育的评优评先活动,设立相应奖项,注重精神鼓励同物质奖励并重,从而缓解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同时培养学生辛勤劳动的素养,形成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
(四)建设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协同教育场域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人成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家长应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引领作用,摒弃“唯成绩论”的错误思想,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分工劳动当中,利用好家庭劳动的基础教育功能;学校在劳动教育中承担着主导作用,要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和技能素质培养;要综合运用社会资源的支持,当下可以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多方协调,为学生链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社会劳动资源,让学生在劳动中融入社会发展和建设中;要强化政府在劳动教育中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安全保障兜底机制。
(五)“组合拳”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手段
新时代的新生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学习习惯都已迭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对于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和劳动品德教育已经显得“过时”,存在很大的“代沟”。必须紧跟新时代新步伐,根据他们的认知模式特点和接受习惯喜好,打破传统的板书说教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课堂、互联网平台App,灵活运用5G+人工智能、VR 数字化等新技术拓展“云时代”劳动教育方式,抢占“智能云”新阵地,聚焦新趋势,增强劳动教育体验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让劳动教育真正火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创造新时代的劳动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