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2022-11-23欧重香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主体精神

欧重香,宁 翔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高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丰富学生现有知识体系,还为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在教育中渗透劳动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品格,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未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从高校实施劳动精神教育的现状看来,许多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知浮于表面,没有将劳动精神践行于日常生活当中。为强化劳动精神教育效果,高校可采用协同育人的方式,在校园中构建全方位的劳动精神教育环境,营造劳动精神教育的氛围,促进学生劳动品质与专业素养的共同提升。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

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前提,劳动精神的内涵包括五大模块:

一是崇尚劳动,崇尚劳动指劳动主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尊重劳动成果、劳动人员和劳动行为的意识,是劳动行为的基础。劳动主体内心认可人们的劳动行为与成果,主动表现出对劳动者的尊重才能做到的辛勤劳动,甚至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具备崇尚劳动品质的人能够自觉向优秀劳动者看齐,从而营造一种争先劳动的氛围,鼓励更多人投入劳动当中。

二是热爱劳动,这意味着劳动个体对自身从事的劳动展现出健康、积极的态度,并将劳动的意识转化成为具体的劳动过程。[1]热爱劳动是一种风貌与态度,展现着劳动主体的劳动精神。热爱劳动通常意味着劳动主体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产生对劳动的认可,是一种对劳动的内生热情。劳动主体会在实践中参与劳动,主动排除恶劣的客观条件影响,想方设法完成劳动任务,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劳动,改造客观世界。

三是辛勤劳动,劳动是一种持久性的活动,人们在长期劳动与奋斗的过程中接近生活目标,并通过持之以恒地努力夺取实践上的胜利。中国人民已经通过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成就,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通过辛勤劳动解决问题是中华民族应对挑战,实现永续发展的主要方式。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当在生活中贯彻辛勤劳动的精神,为祖国的未来付出劳动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是诚实劳动,主要指劳动主体从事具有正向性的劳动,其劳动的出发点是正义的、正确的。诚实劳动具有合法性和义务性的特征,一方面,劳动主体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劳动主体的劳动应当是合法的,将劳动建立在合法与合规的基础之上,坚持正确的道德原则,用正确手段获取劳动成果,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社会成员应当主动宣导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防止出现唯结果论的倾向,对大学生造成价值观上的误导。

五是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指对劳动方式、内容的创新和突破。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应当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开创新的劳动方式、理念,以推动我国经济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因而具有良好的创新基础。[2]高校教育主体需强化对大学生的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在劳动中寻求创新元素,以良好的创新氛围、充足的创新资源支撑大学生的创新活动。

二、协同育人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中的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与学生都应当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作用,四方合力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推动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在聚合资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主体对劳动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高校需发挥自身优势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劳动理论,参与劳动实践的资源,创造实践路径。家庭是学生生活的港湾,学生的劳动精神与家人的意识形态直接相关。学生家长可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劳动能力的发展与劳动精神的形成,鼓励学生通过家庭生活体验劳动精神的价值,将劳动精神渗透在家庭生活中。[3]家长的行为与方式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家长为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有行为模范作为引导,劳动精神的形成以完善的家庭教育为辅助。随着家长重视程度的提升,学生能够在家庭生活中更频繁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从而主动参与劳动,利用劳动改善生活。社会是多主体组成的体系,社会不同主体的声音构成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影响是显著的。如今,社会主体可利用多种媒体宣传劳动精神,利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信、微博等工具开展线上宣传活动,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宣导劳动精神,这体现着新时代劳动精神教育的新面貌。大学生自身作为教育对象也应当增强劳动意识,在生活中主动了解劳动常识,关注提升自身劳动能力,促进劳动精神形成的正确方法。大学生产生参与劳动的内生动力,在劳动中才能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4]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对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感受最为直接。大学生参与协同育人体系有助于其他主体了解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真实看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计划,为实施更加高效的劳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三、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一)发挥学校主课堂的作用

1.丰富劳动精神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立德树人应当是高校在新时代安身立命的根本,高校必须明确自身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地位,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引导学生增长才干、学习知识、放飞梦想,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形成,鼓励大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发展劳动技能,感悟劳动精神的现实意义。多主体协同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也需要多主体参与。高校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主要文化阵地,理应在多主体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中发挥主要作用。[5]如今,可供高校选择的教育方式有许多,高校应寻找与新时代大学生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最为贴切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增强教育效果。如在宣导辛勤劳动的精神时,向学生明确当前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懒散之风,借助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故事向学生阐述辛勤劳动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为例,推行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经济还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人们的思想并不开放,社会生活中许多领域的潜能尚待发掘。在这一背景下,富有辛勤劳动精神的人愿意大胆迈出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原本贫瘠的经济领域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并获得第一桶金。如今,我国许多社会领域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第一批辛勤劳动的人的努力,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精神对后来人起到了模范作用,辛勤劳动的精神逐渐成为后来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并渗透在社会领域的各个角落。[6]高校教育主体讲解相关内容时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改革开放至今能够体现劳动精神的典型案例,谈论自己对这些案例的看法。同时,将身边的案例与历史案例结合起来,从微观、宏观的角度出发探究劳动精神的重要性。

2.拓展劳动精神的载体

高校教育主体还需拓展劳动精神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劳动精神的内涵,不断强化劳动精神渗透力与吸引力。如开展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邀请学校中、区域内的劳动模范参与分享沙龙,分享自己人生中能够体现劳动精神的经历,与大学生分享劳动成果。大学生则可在沙龙中直接向劳动模范提问,提出自己对劳动精神存在的困惑,在沟通中感受劳动模范的精神品质。学校还可组织各类文体竞赛,引导学生阅读与宣扬劳动精神有关的书籍,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创作,将个人劳动的经历记录在文章当中,邀请其他学生参与投票。[7]学生关注比赛本身也是参与比赛的过程,各类文艺作品也能传递朴素的劳动精神,从而在校园中营造赞扬、传承劳动精神的文化氛围。

3.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

高校需关注劳动教育体系的发展,借助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与教师都可利用多样化的劳动元素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实践能力。如在农村进行春耕的时期,学校可组织学生组成春耕小组,要求他们走入田地参与春耕活动。一方面,学生在参与劳作的过程中了解、学习农业知识,完善对农业发展状况的认知。另一方面,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劳作能力,在劳作中感受农民的辛劳与粮食的珍贵。再如,学校可在秋收时节组织学生到田地进行现场收割工作,学生在劳动中体会丰收的喜悦,并更积极地投入劳动过程当中。[8]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将为大学生开创更多劳动机会,使学生逐渐实现长效劳动的目标。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深刻感受劳动精神的价值。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的感悟更加深刻,许多学生受到农民的触动,将劳动精神转化为个人行动力。

(二)强化家庭辅助作用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的教育观念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大学阶段的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大学生进入大学便不需要再进行精神上的教育,而是任由学生的精神自由发展。家长不够重视自身对学生在精神上的引导需求,将对教育的期待寄托于学校,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因而需要起到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这导致家庭教育在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被忽视。新时代的教育围绕“协同育人”等理念展开,这意味着学生家长也是教育的主体,应当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家长需转变对劳动教育的看法,将德育和智育置于同一层面,兼顾二者的教育价值。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拥有较强的劳动精神才能在学习、工作中展现出强大的意志力,从而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家长需关注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发展状况,防止学生出现懒惰、懈怠心理,进而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品质,家长需及时干预,给予学生恰当引导,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次,当前部分消极的价值观在社会中传播,许多大学生因此失去劳动精神,渴望通过可遇不可求的机会转变人生轨迹。[9]学生迷失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忽视踏实劳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应当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对社会上各类思潮的看法。当学生出现错误观念时,家长可通过分享个人人生经验的方式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大学生的爷爷、奶奶一辈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对劳动精神的理解与阐述更加深刻、全面。学生家长可引导大学生和爷爷、奶奶一辈亲切沟通,了解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劳动精神的不同理解。学生在与家人沟通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们身上所拥有的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逐渐形成健康的劳动观。

2.家长发挥示范作用

孩子对家长在日常相处中做出的行为非常敏感,家长应当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在劳动方面为孩子做出榜样。如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适当与孩子分享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获得的工作经验,谈论工作的乐趣。工作本身是苦乐交织的过程,家长应当使孩子认识到,工作并不只有苦涩的一面,认真工作的人是值得尊敬的,能够在工作中产生获得感、幸福感的人是值得尊重的。在家长的熏陶下,大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对工作的正确看法,从而认真投入工作与学习当中,表现出更强的劳动积极性。

3.强化对学生的劳动监督

大部分学生长期居住在学校中,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并不多。部分家长因此溺爱学生,学生寒暑假回家后,家长并不要求学生参与任何劳动。学生在家中不参与任何劳动,劳动技能得不到锻炼,劳动精神逐渐消解。为解决这一问题,家长需积极反思个人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强化对学生的劳动监督,将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目标贯彻于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10]如在学生回到家后,要求他们从家庭劳动的角度出发培育自身劳动精神,通过参与家庭私生活感受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之间的差异。家长可要求学生自行筹划制作一日三餐,从采购食材到具体的制作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达到锻炼学生统筹能力与劳动能力的目的,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家庭劳动教育相较于学校的劳动教育更加细腻,家长的监督具有更强的督促作用,能够在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过程中增强教育效果,给学生带来更强的体验感。同时,家长的督促是一种柔性监督机制,学生不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劳动精神,其效果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加显著。

(三)协同社会课堂的作用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正确的舆论导向将对大学生产生榜样作用,从而在大学生内心建立起劳动精神模范。社会主流媒体应当利用多种形式向大学生全方位、立体地阐述劳动精神,体现新时代的特征。一方面,辩证看待社会中出现的丑恶现象,做到针砭时弊,并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另一方面,发挥模范典型的作用,挖掘劳模故事的精神内涵,宣传平凡的人在自身岗位上不平凡的事迹,逐步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

社会由不同主体构成,不同主体都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氛围能够给不同主体以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不同主体需强化自身在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工作,主动营造热爱劳动、享受劳动过程与成果的社会氛围。政府应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为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指明方向。企业则要起到引导作用,提升企业内部劳动模范的地位,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劳动的氛围。[11]如今,许多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企业需在大学生实习期间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同时,鼓励学生在劳动中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形成全面的劳动价值观念。学生在企业实习中锤炼个人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发挥劳动精神,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这体现着大学生能力与思想上的进步。

(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高校应要求大学生强化理论学习,建立起对劳动精神的正确看法。大学生需将专业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在实践中,为个人参与劳动,提升劳动的价值奠定基础。大学生还需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自觉抵制不劳而获的风气,防范惰性思维、享乐主义对个人思想道德的侵蚀。将劳动视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建立起通过劳动改善个人生活的信心,将劳动精神贯彻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要将个人劳动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劳动能够创造更大价值。

大学生还应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有序制定劳动计划并将其付诸实践。大学生参与劳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高校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劳动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劳动精神。如今,劳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方式有许多。部分学生选择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践行劳动价值观,学校周边的不同社区便是大学生实践的最佳场域。学生参与实践有助于培育自身劳动精神,还能达到传播劳动精神的目的。教育主体需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起到排查错误的作用,并给予学生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提炼劳动过程中的感悟,将学生的感悟与劳动精神连接起来。同时,适时组织交流沙龙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历,达到总结反思的效果。

综上所述,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需要社会不同主体的协作,在各社会主体中,政府需为高校劳动精神教育指明方向,保证高校劳动教育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企业则要起到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增强劳动本领。学校则需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论学习的渠道,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大学生自身则要主动投入劳动实践中,注重劳动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成长为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劳动主体精神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论碳审计主体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何谓“主体间性”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