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及路径
2022-11-23蔡榕津
蔡榕津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要求高校“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2019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印发,进一步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要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足可见国家对青年学生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视。
红色家书是革命先辈和先进人士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写给家人朋友的私人信件,作为宝贵的红色资源在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中有着重要价值。然而迄今为止极少有文章阐述红色家书对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因此,其可待研究的空间仍然比较大。文章以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进而深入挖掘红色家书在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中的价值意蕴,并进一步提出其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意义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有高度的认同和无比的热爱,是对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生活有本真的心愿与美好的理想,是对个人志向建构在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之上的使命担当,是一个人弥散的和持久的心理状态、朴质的和原发的情感态度、高尚的和实践的道德品性。”[1]
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应充分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因为,中国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天下’情怀。”[2]为此,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应有之义。如今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无论是对学生个人、家庭抑或是国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就是将个体的发展、家庭的构建和国家的稳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呈现出来的是个体情感从“小我”到“大我”的发展。其中“修身”对“家”及“国”这两个社会共同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全发展的个体,就不可能有健全的群体。而家国情怀的培育则有助于推动大学生自觉提升自我修养以此塑造出理想的人格,成为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合格的时代新人。
(二)有益于构建良好家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家庭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的纽带。对个人而言,家庭是为个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港湾;对国家而言,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微观缩影,家庭的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指出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因为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3]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大家”与“小家”的关系,从而参与构建良好家风,自觉传承尊老爱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营造和谐的家庭内部氛围的基础上,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家国情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精神资源。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大学生中培育家国情怀有利于他们在这个风云变幻的社会,站稳政治立场,把好政治方向,自觉抵制西方国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以理性的眼光视角审视社会现象,既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国家产生自豪感,又能正确看待国家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为本位,不断体认个体和国家民族命运的联结性。“扎根人民,奉献国家”[4],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二、红色家书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
(一)红色家书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为民情怀,可以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感
认同是一种集体意识,“是使个体团结成共同体的凝聚力,在共同体中每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5]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要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因为“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6]。大学生只有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认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以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而要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就必须要让他们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明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自觉实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红色家书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7]1。其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建设新中国过程中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1926年在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党员沈志昂曾经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他告诉妻子,中国共产党党员应该“以群众利益为自己利益,以群众生命为自己生命”,是“为主义而生,为主义而死”[8]120。这封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使命感。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给想来投靠他的表兄文运昌写了一封信,信中他也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我们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9]26。1945年抗战胜利后,面对着经历百年战争满目疮痍悲苦万分的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党员赵铎心写信给妻子,告诉她,中国共产党党员要尽力争取“把这个大家弄好”,要让中国人民实现“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有衣穿”[8]208,过上幸福快活的生活。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党员也始终恪守为民的初心与使命。1949年,毛岸英给其表舅向三立写信道,“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而不可个别解决。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10]180-181他通过信件告诉表舅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注重“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10]1811952年吴玉章给担任富顺县长的侄子林宇写信,鼓励侄子“好好地执行政府法令,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要用行动让“人民各得其所”。[10]39新中国建设初期正是有这些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才能带领着中国人民摆脱一穷二白的境地,走向富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依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99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何显斌给女儿何金慧写信,希望女儿能提高对党的认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争取早日入党。在信中,他向女儿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近期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11]242
总之,在红色家书中,大学生能充分体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初心与使命,深刻理解历史与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而对党对国的认同正是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前提。
(二)红色家书蕴含着前辈对晚辈实现中国梦的殷殷期盼,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12]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每一代人都在实现中国梦的长征路上接续奋进。
我们的革命先辈曾经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抛头颅洒热血,同时他们也对晚辈继续完成这个梦想寄托着殷殷期盼。比如1946年在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赢来了和平建国的希望,邓发给堂弟写信不仅激动地告诉堂弟,“中华民族不但在东方而且在全世界站立起来了”,而且对堂弟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国家未来的伟大前途都寄托在你们青年一辈的身上。”[8]132在这封信中,不仅可以听到当时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心声,也可以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一代接续完成历史重任寄托着无限的期望。1949年4月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结束时,叶剑英写了一封信给女儿叶楚梅,信中也希望青年一代能主动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把新中国建设成为“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而且他屡次对女儿强调,“你们不能逃避这一责任,你们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9]75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刘少奇给儿子刘允诺的信中写道,“许多大城市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他方面的工作正在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情况下进行,每个同志,每个中国人民,都在更努力地工作和学习着,青年人更要跑到时间的前面”,他希望儿子能够努力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参加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9]1491997年在香港即将回归前夕,江西省安福县的老党员彭攀桂给留学海外的儿子彭朝阳和儿媳吴晓东写信,提醒他们要注意收看香港回归的电视转播,并告诉他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建设强大祖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中国人,为祖国的兴旺,都应从我做起,各自负起责任来。”[11]249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接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今,我们已经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越来越接近中国梦的实现。
总之,在红色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对青年一代寄托着殷切的希望。青年大学生通过品读这些带着历史温度,情真意切的家书,可以更好地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继承先辈未竟事业,不负先辈的厚望。
(三)红色家书承载着践行家国情怀的生动事迹,可以让大学生汲取榜样的力量
一封封情真意切或质朴简洁的家书背后承载着一个个生动感人践行着家国情怀的故事。通过这些书信的品读,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到榜样的力量。比如1930年国内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冷少农离开家乡参加革命,他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因为“我是社会豢养出来的一个分子,我受社会的恩惠也很多,所以我也不敢对她忘恩负义。”[8]55抗日战争期间,很多革命者包括海外华人华侨都为国家舍弃小家,比如符克。他是琼侨回乡服务团的首任总团长,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和天伦之乐,离开越南亲人,冒着生命危险,返回祖国抗战。他曾给双亲、大哥大嫂和弟弟们的信中写道,“回忆前日我们共聚一堂,这是何等难得的机会共叙天伦的乐趣。如今,我孤零零一个人,远离了你们回到祖国来,踏上艰险的程途中去”[13]62。 1949年3月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解放军第61军181师战士齐子瑞致父母的信中写道,“大人和伯父、叔父你们弟兄四人只生下儿孤子一人,儿应该过节上坟祭祖,对二大人应常在家尽孝,可是儿正赶上蒋匪眼看快把祖国卖给敌美帝国主义,儿正当青年不能坐视被害,应该出儿这份力量去打敌人,因此,儿为祖国不能尽孝,儿为人民不顾己事。儿虽没入党,但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战士。今日站在革命队伍里。一定非把敌人消灭完,牺牲到底才回去侍奉大人。此儿之罪也,望二大人原谅。”[11]120-1211951年在广东省法商学院国际贸易系读书的区德济积极响应当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投笔从戎,他给父母写信道,“因为我要爱我的家庭,要教育我的弟妹,但是,千千万万的家庭更要我去爱护她,千千万万个弟妹正在没有人教育,因此,怎会使我从自私出发,只知爱自己的家庭呢? ”他还告诉父母,他去参加国防建设“不止可以保卫自己的家庭,而且也可以保卫千千万万的家庭,”[13]16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红色家书中蕴藏着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彰显着人间小情大爱,传递着英雄人物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抱负。大学生在对标英雄孝顺父母、挚爱亲人,构建良好家风的同时,会更加明白,有国才有家,青春只有在为祖国、人民、民族和全人类的奉献中,才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14]。
三、红色家书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的梦想追求、价值判断、情感需求、交往方式、兴趣爱好等与革命先辈乃至父辈相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要让反映着革命、建设及改革初期的红色家书在涵养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中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就必须立足学生,充分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接受特点,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家书鲜活起来。
(一)挖掘红色家书的精神内核,实现历史与现实结合,提升其在涵养家国情怀中的有效性
要提升红色家书在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中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整合各方力量,比如成立红色家书的科研团队,深入挖掘红色家书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一方面,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带领着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从红色基因传承的角度,深入挖掘红色家书的精神内核,让大学生明白家国情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个人、家庭、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白社会历史变迁与个人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如何变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即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集体,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不变的。另一方面,要立足现实社会,将红色家书的精神内核与现实相结合,找到家国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投射出来的榜样力量。比如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以80多岁高龄逆行而上的钟南山院士、写下请战书冲锋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及社区参与新冠肺炎疫情检疫的志愿者等,用这些现实中家国情怀的榜样力量让大学生动态地看待红色家书,明白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仍然具有现实价值,从而自觉厚植家国情怀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着中国不断发展进步,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立足思政课主阵地,实现内容与形式结合,增强其在涵养家国情怀中的感召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思政课主阵地中融入红色家书。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充分挖掘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比如冷少农、赵一曼、符克、齐子瑞等中国共产党党员及先进人士的故事,将他们的故事作为教学案例融入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讲清这些先辈、父辈作为人子、人母、人父的爱家之情,增强榜样形象的人性化;另一方面讲透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面对当时复杂环境时内心真实的矛盾和挣扎,使这些人物变得真实可亲,让大学生对他们最后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生抉择产生共情共鸣。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将红色家书相关的诵读视频,如融合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信中国》《见字如面》中的片断、与红色家书背景相关的红色博物馆虚拟展厅,如李大钊纪念馆、长征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等资源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政课堂学习过程中“穿越”回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及改革开放初期,更深刻地了解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感受到红色家书作者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及为了民族解放和家园安宁而甘愿奉献青春的家国情怀。
(三)拓展思政实践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其在涵养家国情怀中的影响力
思政实践课是思政理论课有效的补充形式。思政课教师应当为学生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创建实践体验模式,开展以红色家书内容为主的多种实践活动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同时,充分发挥红色家书在涵养家国情怀中的作用。其一,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地方红色资源。如红色革命纪念馆、红色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遗址、革命烈士陵园等让学生在参观游览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红色家书的历史背景、英雄人物生平事迹,体会他们为国为家崇高的精神品质,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其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通过引导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在校园中、到中小学课堂上,进入社区书院等地方诵读红色家书、宣讲红色故事,将家国情怀外化于行,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忠实发展者与自觉传承者,从而增强红色家书在涵养家国情怀中的影响力。
(四)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与现代结合,提升其在涵养家国情怀中的吸引力
如今已是互联网+时代,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越来越成为他们生活、学习、娱乐的工具。红色家书的宣传自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纸媒方式比如书籍、杂志、报纸的宣传上,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红色家书的宣传方式,扩大其宣传力度,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提高红色家书在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中的吸引力。其一,国家可以借助微平台开设红色家书专栏及红色家书公众号。比如目前学习强国APP中已经推出了红色家书专栏,里面有红色家书电子版极其精彩的诵读视频,学生通过手机利用空闲时间就可以品读红色家书、欣赏红色家书诵读视频。其二,各大高校也可以依托学校官网建立红色家书专栏。将学生品读红色家书的优秀读后感、观看红色家书诵读节目的观后感及以红色家书为蓝本拍摄的微视频等上传到相关网站,让红色家书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生命力和吸引力,真正实现其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