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新媒体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研究

2022-11-23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信息大学生

张 英

(福建江夏学院 设计与创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从革命时期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把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理想信念教育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中都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推进了理想信念教育在制度上的建设。

“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中央党校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内涵。[3]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立场。在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将理想信念教育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位。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大学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理解、内化、实践“什么是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理想信念”以及“如何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外形势更加严峻,国内任务更加重大,只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牢筑思想根基,凝聚青春力量,更好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二、传播学和理想信念教育在目标导向性和理论范畴上都具有内在契合性

传播学研究的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表达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4]。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流动。通过传递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信息,作用于受教育者的认知,影响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行动实践上发生改变。二者研究产生效用的对象都是人(受众),都是通过一定信息的传递,以达到对受众产生某种引导或影响。因此,可以借鉴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理想信念教育理论与传播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学理联系。借鉴传播学中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理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要素可分为:教育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教育者、反馈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育成效。借鉴传播学中的“申农-韦弗模式”理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要时刻关注各个环节可能受到的“噪声”的影响,对“噪声”进行全面的优化,以提升传播效果。借鉴传播学中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理论,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色切换转化频繁,教育的过程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循环性,不只是传统的单向传播。此外,从理论范畴上看,还可以将传播学中的编码、把关人、受众满足等理论,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要素和过程相结合,优化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三、传播学视域下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纵观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每次新的传播技术出现,都会给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特点等带来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运用数字信号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智能设备为传播物质媒介,传播信息和服务,具有强互动性、快捷性、共存性等特点的传播媒介。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着新的传播业态不断涌现,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号、知乎、抖音、快手等传播平台快速的变化和革新,不断拓展着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媒体平台类型和覆盖面不断扩展,已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全面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千禧”年后出生的青年一代已成为当下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的成长是伴随着互联网和各类新媒体平台从萌芽到普及的过程,与生俱来的网络环境使他们更依赖通过新媒体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展示个性、体现价值,并去寻求、获取认同感、价值感。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特点和作用已深度融合到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成为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把握好新媒体所带来的良好机遇,增强应对新媒体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一)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扩大理想信念教育的覆盖面

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都受到新媒体传播模式和特点的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通过网站、APP等多种应用平台,提供即时通信、信息搜索、学习提升等服务,信息广泛、内容丰富,多样化平台和形式吸引着具有不同需求、兴趣、个性的同学。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占比最高的是学生群体,达23.7%[5]。因此,运用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渗透且融入学生经常使用和关注的各类APP中,能够极大地增加理想信念教育的受众数量和频次。在传播范围的辐射上,传统的课堂教育或者主题活动,能够参与的人数有限,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参与便捷,可跨越时间、地域、群体等现实因素限制,能辐射到不同时间、空间环境中的学生受众,能在虚拟的世界中产生广泛影响。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名师工作坊”模块,通过新媒体平台将课前、课后的教育过程相融合,推送相关的知识、理论,及时地互动、分析、解答,既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扩大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时间和场域。

2.有利于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

在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等层面上,新媒体平台对信息有极大的存储量,且能快速的扩展,同时实现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信息在同一媒介上的融合。不同的学生总能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上发现自己喜闻乐见的信息表现形式。因此,运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对理想信念教育信息进行编码和传播,有利于增强信息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传播者和受众角色层面上,由于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信息发布的容易性,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能较自由和快速地进行转换。当政治立场坚定、影响广泛的大学生个体成为传播者时,能更好地运用朋辈间的网络语言,从同龄人的角度进行分享、交流、探讨、碰撞等,更容易获得朋辈受众的参与、接纳和信任。这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信息单向传递,长辈说教的传播模式,能够多层面进行平等的交流,更容易具有说服力和影响性,进而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

3.有利于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

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与传统报纸、电视等媒体相比较,不受地域、时间、环境限制,且信息发布免费,其传播优势之一在于多点辐射交互式的传播模式,能快速传播海量信息,极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率。在家尽享天下事,随时分享身边新鲜事,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各类新闻资讯,也能快速地分享反馈自己的想法信息。因此,特别对于社会热点、时政要闻等,运用好新媒体平台,能较快了解到大学生的认知、立场、态度、情绪等,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和引导,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带来的挑战

1.“无中心”“扁平化”特点消解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和话语权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获得信息渠道较为局限,理想信念教育多是单向传播,或者单向多层级传播,学校、教师、辅导员等作为主要的教育者,或者通过对主要学生骨干教育后,再由学生骨干向其他学生开展引导。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受教育者,单向的接收信息,学校和老师作为教育信息传播的中心,容易成为可信度高、说服力强的信息传播者。

新媒体构建的传播模式是非单向的,具有无中心化、扁平化、多点交互式的辐射传播特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传播者、接受者。不同观点的声音相互冲击影响,使得教育者作为信息“把关人”功能发挥受到消解,主流正确的信息可能被众多其他片面、消极、甚至错误的舆论信息所影响。个别大V博主、明星、水军等的热门帖子、信息言论,甚至比学校教育和主流媒体更能深刻影响和煽动大学生,使教育者话语权和权威性受到严重冲击。

2.“开放性”“自由化”特点增加了教育环境的不安全性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各种信息、文化交流传播更加快速、开放、自由,而一些欧美国家利用其科技和经济的优势,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将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观甚至是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言论不断渗透,放大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言论,歪曲发展中个别不平衡的问题,对中国青年进行“西化”或分化。如近年来打着“讲述历史”“解读历史”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一些新媒体平台,隐蔽地拼接历史、歪曲事实,甚至攻击、丑化英雄人物,鼓吹社会自由化等,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还有一些消沉、偏激的青年亚文化,如“躺平”“佛系”“人间不值得”等“丧文化”充斥着颓废、悲观的精神态度,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消极、迷茫的心理状态。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熟的重要时期,这样的“噪音”可能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大学生意识形态上的扭曲,甚至威胁高校甚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3.“算法推荐”“碎片化”“娱乐化”特点削弱了教育内容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00后”大学生善于通过新媒体快速搜索、接收各类信息,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不足、议题设置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和需求、传播话语没能将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等,教育传播内容会快速被淹没,大学生很容易被其他信息吸引。新媒体平台多采用的算法推荐模式,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固化在自己所认可、喜好的信息中。如若理想信念教育信息没有在大数据抓取形成的算法推荐范围内,大学生甚至无法接触到相应教育信息,理想信念教育传播价值将无法得以有效彰显。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是系统化的,具有已定的、完整的知识框架,用语和表述相对正式规范,对大多数学理性问题的探讨和理解具有一定深度、难度。而新媒体带来的传播内容多为碎片化、娱乐化、浅表化,结合有趣猎奇、风趣幽默的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衍生词汇,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6]。“当代大学生更注重自我体验,更喜欢和习惯通过互动趣味性强、视觉冲击力强、内容感染力强的短视频、图片、图文等去获得信息,注意力难以集中在传统的系统化的教育内容和单一化的教育形式上,进而削弱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个性化”“后真相”特点降低了教育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可控性

学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方式有思政课、专题报告会、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其内容和形式都经过严格的控制审核,以强化教育目的,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这样的传播模式较容易形成集中、统一的意识形态管控。新媒体“个体化”的传播特点,导致舆论的爆点难以控制,同时,新媒体飞速传播带来的“后真相”时代,导致理性的真相延迟于感性躁动的舆论。新媒体使得传播过程的主观随意性强,传播效果不确定性程度高,真相和情感交锋,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碰撞,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给理想信念教育传播过程和效果增加了管控的难度。

四、融合新媒体提升教育传播效果的实践理论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内容,具有教育学的基本特点。但从传播学的角度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传播, 即教育传播, 教育活动也就被看作是教育传播活动[7]。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传播是高校教育者和当代大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是高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目的地设计教育过程,有针对性地选定教育内容,运用多种教育媒介和育人载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传递给大学生的一种活动。

(一)基于新媒体构建媒介融合的新型教学传播模式

1.课堂教学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仍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将新媒体平台和理论课程教学相融合,可以提升教育传播效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多类型的新媒体教学模式,例如,MOOC、翻转课堂、混合课堂等。其中,SPOC模式(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结合MOOC教学、小班教学、翻转课堂的综合教学方式,旨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既融合了新媒体内容形式丰富、参与互动容易的教学优势,又实现了面对面、小规模、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与学习效率。在实施SPOC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优质的网络课程,并在原有课程章节中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删减部分内容,调整课程设置,精准衔接书本理论、课堂教学和学生特点。课前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共享课程资源;课上开展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互动教学模式,巩固知识点,有针对性、个性化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课后布置作业,及时答疑,在对作业进行评价后,可以利用平台发布优秀作业,对优秀学生进行正向反馈,也能对全体学生进行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第一时间针对社会热点、时政新闻等,结合理论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将国家的执政纲领、最新的会议精神传递给学生,深入浅出地、针砭时弊地进行分析、讲解、引导,使学生明晰政治方向,树立正确意识形态[8]。SPOC模式的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习过程的互动性,打破仅限于教室中“灌输式”讲授的局面,提升课堂理论教学传播的效果。

2.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

理想信念教育与其他理论知识教育的不同在于实践性,实践活动是共产主义由知识转变为信仰的关键条件[9]。传播学的接受理论,强调受众的参与和实践能有效提升接收传播的效果。将各类实践活动与课堂理论、新媒体网络相融合,丰富实践育人内涵,更有效地让大学生对马克思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从“知道”到“理解”到“价值认同”再到“实践运用”,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树立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充分运用新媒体渠道,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开展“云讨论”“云演讲”“云辩论”等,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云调研”“云实践”“云直播”等形式,开展党史学习、国情观察、理论宣讲等活动,并挖掘活动中的优秀案例,扩大宣传覆盖面,更广泛地引导和影响青年学生。

(二)基于新媒体强化教育传播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强调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议题的选择、安排、传播、发布等,有效引导人们关注的事件和舆论的方向。在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运用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充分借鉴议程设置理论,以便更好达到引领思想观念、塑造价值取向、养成行为习惯的目标效果。

1.议程设置的导向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

理想信念教育中议程设置的导向要紧跟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与要求,树立牢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明确方向。教育者作为议程设置的“把关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甄别是非的能力,严格把关议题设置的各元素、各环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方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议题的选择和设计要聚焦受众需求

理想信念教育和议程设置都是通过人们认知的改变,促成思想与行为的转变。要达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内化和影响,需更好地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机械的被动输入。理想信念教育能否起到作用,最终还是落于大学生自身。发掘受教育者的需求,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10],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传播的议题,有助于引发受教育者注意、理解和接收。一般,受众对关联性高和不确定性强的议题会更有关注和需求。如娱乐新闻、战争动乱及突发事件等不能依靠自身经验做充分指导的议题,往往能获得大众的更多关注,以此来消除他们心中的不确定性[11]。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议题的选择可以围绕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对新生推送“如何规划我的大学生涯”议题,而对毕业生推送“毕业情怀”议题,会更容易受到对应学生的关注和接受。或者是结合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新闻热点、社会焦点问题。同时,可以把握重要时间节点、节庆日等,发布和传播相应议题,如在清明节运用新媒体在云端开展英烈的追思活动,以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运用新媒体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和设计议题,个性化地开展教育引导。如,运用新媒体平台,使得教师、辅导员能够十分便捷地在朋友圈、微博以及QQ空间等平台观察到学生思想动态,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加强他们对于消极思想的抵御能力。

3.议程设置的作用要突出对舆论的引导和把控

在议程设置中,面对新闻热点、群体事件、负面舆情等,要注重“疏”“堵”结合。要主动谋划、提前设置,增加学生对有益信息的接触,引导学生的兴趣关注点;要培养政治素养高、理论扎实、受师生喜爱的“意见领袖”,在时政热点、社会焦点、舆情事件中能及时发声,用合适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疏导,把握舆论导向。同时,完善高校与其他单位部门的协同机制,控制非议程设置中的议题,对威胁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安全信息及时进行管控、删除和处理。但在议程设置中,多运用“柔性”方式处理舆情,尽量避免采用过于强制性的措施,以免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议程设置隐性教育作用。结合理论、结合历史、结合当下,讲好红色故事,讲好建党10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主动设置隐性教育的议题,不断丰富隐性教育的内容,运用新媒体平台将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触及的各类信息中,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践行。

(三)基于新媒体创新教育传播的话语体系

1.改进话语表达,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2]”这句话鲜明地阐述了运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说服群众的依据和方法。说服要通过话语,新媒体时代下,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传播要让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产生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就需要创新传播内容的话语表达,学习不同传播媒介的话语表达形式,恰当选择表达语言,提升传播话语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育者要学习、把握当代大学生新媒体时代下的话语表达方式和特点,才能在实际教育传播中灵活、创新运用。首先,在理论课堂上将枯燥的、政治性、规范化的理论话语,转化为易懂的、普遍性的语言形式,融合社会热点、时政焦点,引用与时俱进的事例,引导同学们灵活运用原理、理论分析问题。其次,在实践活动中、在谈心谈话中,运用生活化的、接地气的、朋辈化的语言表达,融合身边的事例,增加教育的亲和力。再次,在各新媒体网络阵地中,恰当运用各类网络语言,用巧妙的标题吸引眼球,用幽默的表达提升关注,用活泼的、有趣的、符号化的语言阐述道理、剖析敏感问题,提升教育传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但在创新话语表达时,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大学生的语言喜好,而采用过于低俗、戏谑、亚文化的话语表达,从而影响教育的权威性。

2.选择优质内容话语充实理想信念教学资源

微信、QQ、陌陌等社交类平台,知乎、小红书等资讯类平台,抖音、B站、网易云音乐等影音类平台,这些是当代大学生常用的一些新媒体平台,其中一部分平台传播的内容虽然对理想信念教育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充斥着各种负面、低俗的内容,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降低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在选择优质新媒体传播内容作为教学资源时,一方面,要选择新媒体平台上体现时代特点、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体现正向积极价值观的资源。例如,在抗击疫情或抗击洪灾中涌现出的英勇事迹,观看《开学第一课》等,以榜样力量、积极正能量激励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网络资源,使理想信念教育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能够真正为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答疑解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四)基于新媒体营造教育传播的良好环境

1.建设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大学生在哪里,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堂就应该在哪里。QQ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A站、B站、抖音、慕课、易班、高校官方网站等都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学校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充分把握新媒体传播高地。发掘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用轻松幽默、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打造能吸引学生关注、引起学生共鸣的新媒体平台。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主动在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开设自己的官方账号,并在平台上直播开学典礼、优秀典型事迹报告会等,获得了大学生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同时,高校可以运用新媒体平台创建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二课堂。例如,利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平台或易班平台开展“我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代言”活动,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展示“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比赛活动,在B站上传学生自己拍摄的爱国主义微电影等。

2.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传播矩阵

除了学校环境之外,家庭微观小环境与社会宏观大环境都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应当由学校牵头,以辅导员为核心,建立具有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平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这一举措有助于扩大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覆盖面,使理想信念教育由学校范围发展到家庭范围、社会范围,全方位提升了教育效果与教育质量。例如,建立家校联合的微信群、QQ群等,通过此平台宣传校纪校规、理想信念相关教育活动,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思想状态等,增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从而构建良好的“三位一体”理想信念教育传播环境。

(五)基于新媒体建立信息传播的监督管理与反馈机制

目前高校和各类新媒体平台都是信息汇集、传播的重要阵地。首先,高校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针对新媒体传播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反馈机制,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防止被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的信息所煽动,避免盲目相信甚至传播虚假信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网络素养。同时,高校要协同信息管理单位部门及时过滤与清理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其次,通过网络大数据统计,依据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浏览、讨论、留言、点赞等情况,定期分析、评估、反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使教师能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授课模式,辅导员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主题班会、讨论会或个别的谈心谈话。除此之外,辅导员、班导师、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应当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互动,做到防患于未然。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信息大学生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订阅信息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展会信息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