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病虫害风险管理机制阐述与探究
2022-11-23邓辅周
邓辅周
(五盖山森林公园管理处,湖南 郴州 423000)
森林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在调节我国生态环境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森林是天然的防护屏障,可以有效保持水土完整,防止风沙侵袭,涵养地下水源,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其经济价值也与我国经济建设密切相连。森林病虫害会使树木的成活率降低,影响树木的生长,造成森林损失。据统计,我国森林病虫害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平均年增速达到25%,造成经济损失达50 多亿元。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现状
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呈现种类多,面积广,呈频繁发生的态势。危害我国森林的病虫害约有8000 多种,病虫害面积达到1100万km2。森林病虫害种类快速增多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为森林病虫害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增加了森林病虫害种类,提升了病虫害的危害度。由于森林病虫害的影响,我国森林资源出现严重的破坏,影响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隐患。虽然森林病虫害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但是我们对森林病虫害的重视程度仍然很低。究其原因是森林病虫害危害程度很大,但是过程十分缓慢,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危害才会显现。导致政府部门和林业部门对森林病虫害的重视程度较低,忽略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严重阻碍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
2.我国森林病虫害灾害等级划分
当森林病虫害发生时,为了确定森林病虫害灾害程度,需要将灾害程度进行分级。森林病虫害灾害等级的划分依据是病虫害的面积和危害程度等。
2.1 病虫害面积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决定了受灾地区的大小,影响灾害的损失量,是人们最能够接受的直观指标。
2.2 危害程度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是病虫害预测和治理工作中常见的依据,决定着灾害损失的大小,是人们常用的指标。
通过上述的指标,将我国森林病虫害划分三个等级:第一特大灾情和大灾情,以国家治理为主;第二中灾情,以省级管理为主;第三小灾情,以市(区/县)管理为主。
3.我国森林病虫害出现的成因
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的成因有很多,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人工造林占地、过度使用杀虫药、监测手段漏洞、防治手段落后、林业管理不当等均可诱发森林病虫害。
3.1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的气候持续变暖,给森林病虫害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环境,降低了森林病虫害被冻死的数量,导致森林病虫害的世代数增加,周期数变短,促进了森林病虫害的过度繁衍和生存,致使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加剧,其发生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
3.2 大气污染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导致大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伴随着降雨,洒落在森林的各个角落,改变森林的生态结构,致使森林病虫害明显加剧。目前,我国许多天然森林均出现了树木生长缓慢和死亡率增加的现象。
3.3 人工造林占地
目前,我国多数森林工程是由人工造林开拓的。人工造林是我国发展林业的重要手段。但是多数林业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有选择性地培育人工造林,并且种类单一,忽略了森林自然生态平衡系统由多种林木构成,导致人工造林的生态系统不稳定,出现森林病虫害的风险较大。人工造林一旦出现森林病虫害,会迅速蔓延,造成林木大面积受损。
3.4 过度使用杀虫药
我国大部分林业部门在治理森林病虫害的时候,过度使用杀虫药,缺乏科学性和管控性,虽然能够短暂有效治理森林病虫害,但是却造成大量的森林病虫害天敌死亡。渐渐地使森林病虫害产生抗药性,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
3.5 监测手段漏洞
我国的森林面积较大,监测森林病虫害的手段无法覆盖整个森林。人工无法抵达地区和森林中隐蔽的地区存在监测漏洞。尤其是森林中极其隐蔽的地区,是森林病虫害最为广泛的地区。一旦森林病虫害蔓延,防治工作极其艰难。但是缺乏完善的监测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制止病虫害的蔓延。
3.6 防治手段落后
我国森林病虫害主要的防治手段是利用化学药品的杀虫效果。当确定病虫害区域后,对该区域进行大范围的喷洒化学药品压制病虫害的扩大范围。但是由于防治手段落后,无法有效预估化学药品用量,极容易造成化学药品的过量使用,使森林病虫害产生耐药性,降低化学药品的效果,对森林生物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巨大的影响。
3.7 林业管理不当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依靠林业管理。林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将决定林业管理的质量。我国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缺乏责任心,实践经验不足,无法有效识别森林病虫害的早期风险,无法及时有效地组织森林病虫害的扩散,导致后期在治理森林病虫害的过程极其困难。
4.我国森林病虫害风险管理机制阐述
我国森林病虫害灾害不同于普通的灾害,其风险管理与一般的灾害风险管理有着巨大的差别。我国森林病虫害灾害具有独特的性质,其风险管理机制也具有独特性。
4.1 公共性
我国森林病虫害灾害危害程度较大,不仅危害到树木,同时还会造成经济、自然生态的多种损失,具有公共性。对森林病虫害公共性的风险管理需要依靠社会的各个主体共同治理。政府部门、林业部门、社会力量等主体需要定位好自身的职责,综合运用生物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多种防控手段,功能互补,形成交叉渗透的风险管理。
4.2 外部性
森林是天然的防护屏障,可以有效保持水土完整,防止风沙侵袭,涵养地下水源。森林病虫害的灾害,不仅导致森林树木的死亡,更影响了森林所具有的外部功能,影响人类的生产环境。当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时,对森林的外部功能影响更为巨大。对森林病虫害外部性特性的风险管理,重点在于监测预报,提前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防止对森林外部功能影响的扩散。
4.3 危害多样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具有多样性。首先,森林病虫害会危害到森林的林木,致使林木死亡,对森林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森林病虫害会危害到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系统紊乱,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后,森林病虫害危害到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威胁人类的健康。对森林病虫害危害多样性的风险管理,需要在治理森林病虫害的过程中,结合生物、行政、经济和社会各种防治手段,科学治理森林病虫害,降低危害程度。
4.4 治理艰巨
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森林病虫害均不相同,导致治理森林病虫害十分艰巨。而森林病虫害的繁殖率高,短期内能够形成巨大的危害数量,提高了治理森林病虫害的难度。对森林病虫害治理难度的风险管理要求重视常态下的风险管理,突出日常防治工作,最大程度控制森立病虫害,采用专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遏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5.我国森林病虫害风险管理的监测预报机制
在我国森林病虫害的风险管理中,监测预报机制是极其重要的,它能够有效遏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我国深入开展了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5.1 构建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建立了森林病虫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监测和监测数据信息上报管理。先后成立了“中国森防信息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电子政务网”“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系统”“林业生物灾害基础数据库”等重要的信息网站和管理系统。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国森林病虫害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改版和升级,为我国森林防护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
5.2 发布预警信息
我国通过监测预报系统,有效获得了大量的监测信息,并有效预测了灾害发生的趋势。我国于每年1月份和7月份将预测信息发布,指导各省、各地区进行趋势预报和分析。各省的监测预报信息通过监测预报系统向中央发布预测信息,以获得中央的支持和建议。每年,各省和各地区所发布的森林病虫害信息达数十万份,有效发挥了控制森林病虫害灾害发生的作用。
5.3 开展技术研究
我国在监测预报系统的基础上,加大技术的研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了信息管理,预测分析,地面调查,远程监控,卫星遥感,航空勾绘等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加强与国外先进技术合作,加快新技术的研究,努力完善森林病虫害监测体系,加快制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虽然我国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机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监测预报机制的发展。
5.4 信息沟通不畅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上下级管理部门形成了业务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忽略了监督关系。下级由于监测不到位或人为干预等原因,导致监测信息无法及时上报,甚至出现缓报、瞒报现象。而上级管理部门由于地域限制等因素,无法及时获取最新的监测数据,导致防治森林病虫害不及时,无法形成高效的沟通机制,制约监测预报机制的发展。
5.5 基层监测能力不足
我国主要的监测地点在于基层。由于基层数量庞大,人员参差不齐,各地区水平差异较大,致使基层的监测能力严重不足。基层监测人员的福利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较差,而森林病虫害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导致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低下,工作态度较差,监测能力严重不足,制约我国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的发展。
5.6 监测设备有限
我国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监测预报体系,但是我国面积宽广,森林防护机构较多。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监测设备严重不足,科学监测能力较差。我国大部分基层无法提供监测设备所需要电力、通信和网络信号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6.我国森林病虫害风险管理的防治机制
森林病虫害风险管理的防治机制是一项长期工程。相关人员需要掌握森林病虫害的生活习惯和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森林病虫害的蔓延,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森林病虫害防治分为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两个方面。
6.1 物理防治
6.1.1 造林技术
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造林技术是指在人工培育树木时,从选择根苗开始,至树木长成,采取科学的育苗技术,营造混交林,设置隔离带,有效预防森林病虫害。
6.1.2 诱杀成虫
防治森林病虫害的诱杀成虫技术是指通过害虫对灯光的敏感,利用高温灭虫灯,诱杀成虫,起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作用。
6.1.3 释放天敌
2.3.2 膀胱灌注化疗和免疫治疗 TURBT术后肿瘤复发率高,小部分NMIBC患者会进展为MIBC。原位癌患者单纯行TURBT不能解决术后高复发率和疾病进展问题[11]。推荐所有NMIBC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
鸟类是森林病虫害的天敌。在森林培养鸟类,利用鸟类治理森林病虫害,不仅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更能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6.2 生物防治
6.2.1 微生物技术
微生物技术通过人工培养微生物病原菌,对森林病虫害起到消杀的作用,可是森林病虫害的死亡率达到80%以上。微生物技术由于化学成分较少,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不会危害环境,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必然趋势。
6.2.2 生物酶技术
生物酶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抑制森林病虫害身体发育的生物酶,有效阻碍森林病虫害的发育,破坏森林病虫害的防御系统,抑制森林病虫害的生产能力,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生物酶技术不污染环境,结合微生物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6.2.3 人工造林管理粗放
我国很多地区人工造林管理粗放,导致森林的质量下降,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我国应改变传统的人工造林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模式,科学精细开展管理工作,改造森林生态环境。
6.2.4 监测手段单一
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为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生态环境,致使森林病虫不尽相同。而采用单一的监测手段无法满足多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我们需要结合当地情况,对病虫害进行调查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利用信息化技术系统,采取多样的监测手段,及时、准确、有效地将调查结果提供给防治工作人员。
6.2.5 专业力量不足
森林病虫害实行现代化技术,要求防治队伍具有专业性。目前,我国防治队伍的工作人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缺乏细致的理论知识,无法适应现代防治手段。我们应通过定期培训,专家现场指导等多种手段,提高防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保防治队伍能够熟练掌握防治技术。
7.总结
我国森林病虫害风险管理机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其监测预报和防治手段也向着国际先进水平迈出了巨大的步伐。但是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风险管理机制的发展。我国仍需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森林病虫害的有效治理,保护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