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022-11-23陶龙林
陶龙林
(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龙湖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安徽 芜湖 241081)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党和国家一直心系“三农问题”,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推出相关政策来刺激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运行,“农业赋税减免”“农作物种植补贴”等惠民政策的出台,更是加速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基础性保障。但是随着城镇一体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失等问题,再加上受到技术、人员素质、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制定适宜当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方案,成为各地政府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以求为各地区农业产业和农业经济的良好运行提供建设性意见。
1.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培育绿色农业产业、创建文明乡村、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基本要求,通过提高引入现代化技术与设备、提升管理效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打造现代化新农村,从而加速美丽乡村建设。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探究
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的关键,依据各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不同,现阶段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1 外在式农业发展。主要是采取“城乡结合”的方式,依靠本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类型和模式带动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在此类农业模式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农产品的技能功能被着重强调,比如依赖于该地区的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农产品需求总量,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种类以及畜牧动物的养殖种类,从而优化产业布局,助力乡村振兴。
2.2 内源式农业发展。主要是依据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自上而下的优化,构建乡村内部的闭环经济发展体系,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运行。此类发展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对外在经济的依赖程度,但是其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尤其是在启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不能短时间内增加农民实际收益。
2.3 综合式农业发展,是将外在式农业发展模式、内源式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内外循环相结合的创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经济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协同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各地区的农业服务部门,要依据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农业发展模式,为加速乡村振兴进程提供坚实的保障。
3.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3.1 保障高品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安徽省秉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全力保障高品质优势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1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品牌农产品的供应,比如在皖北地区,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可以增产大豆100kg,增加农民收益;而在淮南地区,进行冬季油菜的种植技术推广,显著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加速乡村振兴的进程。
3.1.2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落实“市长”负责制,以“稳产、提质”为基本原则,积极扩大优质良田(截至去年底,安徽专用良田达380万hm2);合理推动畜牧养殖业以及特色农业的发展,其中稻田养殖业的发展已经超过600万亩,位居全国前列,而作为新兴的食用菌产业,其产量已经突破50万吨,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不难看出,在党中央引领下,安徽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地域和产业优势,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与设备,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化改革和优化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3.2 农民收益显著增加
增加农民收益、提升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安徽省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改善民生策略,从多方面着手推动农民收益的增加。
3.2.1 首先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最低价收购政策,稳定粮食基本价格,保证农民基本收益。
3.2.2 严格落实粮食种植补贴,并积极推进“粮食保险”政策,从而有效提高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2.3 完善扶贫机制,为保证低收入农民的生活质量,安徽省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扶贫机制,对于低收入农民的生活状况和贫困原因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归档,并及时引导当地的新兴企业为其创造就业岗位,帮助其全面脱贫,与此同时要做好相应的跟踪工作,避免出现大范围返贫现象。
3.3 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初见成果
安徽省深知走“科技兴农、绿色兴农”路线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策略。从多方面着手,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化、科技化的转型:
3.3.1 出台“双招双引”政策,积极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势,鼓励龙头企业落地本市,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安徽省的稻米产业、生猪养殖产业、玉米产业、中药产业、茶叶产业等10个全产业链的销售额均超过500 亿元,带动该省的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3.3.2 与此同时安徽省积极引入“精准灌溉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病虫害精准防控技术”“畜牧动物排泄物发酵技术”,有效落实党中央的《化肥、农药“0”增长行动》。据相关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较,安徽省农药、化肥有效利用率提高0.5%以上,而畜禽粪便的发酵利用率高达80%以上。
3.3.3 安徽省充分发挥“AI 技术”“大数据技术”“5G技术”的优势,逐步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并持续完善《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为加速农业经济现代化进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改善生态环境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为扩大耕地面积,大量原始森林被砍伐,其抵御自然灾害、防风固沙、储蓄水分的基本功能逐渐丧失,导致部分地区泥石流、飓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频发,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影响文明乡村建设。而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党中央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准则,在保证当地农业种植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合理推进退耕还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工程、封山育林工程,逐步布局农田防护林、城市绿化林、旅游观光林,从而有效推动该地区的农业结构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优化,从而为守护我们的金山银山奠定基础。
4.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的对策研究
4.1 坚决落实惠民政策、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惠民政策的落实以及大型龙头企业的建立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1 政策落实方面,在国家出台的“农作物种植补贴”基础上,各地区的政府可以依据本地区农作物的种类和规模,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比如出台“新品种种植单项补贴”“现代化机械设备购机补贴”“农作物种植免息贷款”等经济支持政策,从而显著增加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4.1.2 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当地农业部门应借助土地流转的东风,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逐步成立“政府扶持和引导—企业投资与管理—农民参股与分红”模式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并借助AI、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对于全国各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量和需求量进行精准的分析,然后利用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的方式,逐步对农作物的种类、面积进行合理地调整,对生产模式与农艺技术进行优化升级,一来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实际需求量之间的匹配度,稳定农产品价格;二来塑造本地区的农产品品牌,从而提高农民实际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4.2 注重新型产业的培育
新兴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骨架,因此各地区的政府部门要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新兴产业发展方案,为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注入新鲜血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4.2.1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比如在土壤相对肥沃、地势平坦、阳光充裕的地区,可以建造现代化“智能温室”,通过引入温湿度自动控制、遮阳帘与保温棉被自动升降技术实现对温室内温度、湿度的精准控制,逐步加强高品质蔬菜、水果反季节供应,全面提高农民的实际收益。
4.2.2 在以山区以及土壤土质相对较差的区域,可以推进以生态林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一来逐步推行林下经济(林下蓄养鸡、鸭、鹅等家禽;林下种植人参、灵芝等名贵药材)、林果经济(推进生态林木与柿子树、核桃树等经济林木混栽)、林牧经济(划定固定的牧区放养牛、羊等),形成林业经济循环产业链;二来可以依据本地区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建造以休闲观光养生为基础的集旅游、餐饮、民宿等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体系,从而形成以旅游观光林为基础的闭环经济链,进一步完善农业结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进行。
4.2.3 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农业优势,通过扶持创业的方式,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从而均衡人才在各行业之间的人才分配,加速食用菌产业、无公害茶园产业、稻田养鸭产业等现代化发展,提高其在农业经济中的占比,逐步引导农业产业向现代化、高端化、智能化的4.0 阶段发展。
4.3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是农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长久运行的根本基础。各地区要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耕地保护体系,严格防守耕地红线。
4.3.1 出台相关法律条文,进行永久性农田、生态保护耕地、城镇开发边界线的划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尤其是对于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基本粮食作物种植的高品质耕作田,要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一旦发现违规现象,立即追责。
4.3.2 要加强对耕地品质的保护,对其周围所建造的化工厂、养殖场,要进行污染物排放量的严格控制,避免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对耕地进行污染以后,导致其盐渍化、贫瘠化,逐步丧失作物生长的基本属性。
4.3.3 对于耕地附近违建的“大棚房”,要进行“退房还田”的专项治理工作。
4.4 制定农业重大灾害综合预警与治理方案
自古至今,“天灾”是影响农业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地区的政府应成立“农业重大灾害综合预警与治理方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4.4.1 要及时加强水库、排水渠、水坝的扩建,提高其排水泄洪能力,增强其抗旱能力,保证农作物的旱涝保收。
4.4.2 当地的农业行政部门应联合水利、气象等相关部门,成立“气象为农服务专项小组”,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指导农作物的合理种植,推进农业种植业的稳定发展。
4.4.3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中心建设,提高对猪瘟、鸡瘟、猪牛羊口蹄疫病等疾病应对能力,避免对当地畜牧养殖业造成较大损失。总而言之,“天灾”的发生容易使得脱贫农民发生返贫现象,因此应从多方面着手,严防农业产业“天灾”现象的大范围爆发,为保护乡村振兴战略成果提供坚实的保障。
4.5 注重非农产业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农业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比如在以蔬菜为主要的农业经济发展区,可以及时推进脱水蔬菜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以林果为主的农业经济发展区,推进罐头产业、干果加工产业的发展;在以畜牧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发展区,推进火腿肠、有机肥等产业的发展;在以森林资源为主的经济发展区,可以依据本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集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特色旅游观光林的打造,从而形成相对闭环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稳定农产品价格、塑造农产品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5.结语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振兴乡村的伟大战略,尤其是在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乡村振兴在守护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各地区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着手制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化进程的科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