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及培育路径*
2022-11-23戴海云
戴海云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论述见诸报端,对建设重知识、善技能的人才培育模式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 年11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2019 年1月24 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中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该“通知”为瞄准技术变革、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中国制造2025”,再到如今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离不开技能型人才支撑。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强引擎,高职院校如何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工匠精神的缘起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技艺工匠劳动实践。在《考工记》中对“工”的解释是:“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在《说文解字》中对“匠”的解释是:“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而追溯工匠精神的起源,最早见于先秦时代。[1]《逸周书·文传》提到“山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辽史·圣宗纪八》中记载“禁工匠不得销毁金银器”。古人所说的工匠均是指有手艺的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2]。可见,“工匠精神”发轫于中国先秦,起源于传统工匠文化,再到工业化时代,工匠遍布各领域、各行业,无数行业工人的匠心独运,成就了我国制造业的辉煌,孕育了独树一帜的中华工匠文化,真正推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解读
新时代、新形势,面临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各研究学者也略有不同认知。黄嘉悦,吴冰学者认为新时代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具体表现,对某种事物、某项工作追求创新、追求极致完美,既是职业精神的内在展示,也突出了个人的价值取向、行为表现。精神内核是对产品品质要求高、一丝不苟、注重细节。[3]李煜,王波学者则从职业视角阐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认为工匠精神首要是对职业有强烈认同感、有高尚的情操和追求,能够在实践工作中讲究严谨科学、细致入微,真正把小事做好、把小事做精,这种理念和思想影响人的行为表现。[4]郭晓旭认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涵盖意义更深,体现了家国精神的厚重、凝结了家国精神的磅礴力量,是一种超越、执着、团结的进取精神。[5]张丽云、王刚认为新时代工匠精神要从态度、理念与核心价值观理解,即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追求技艺精湛与锲而不舍的创新理念、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融。[6]
因此,新时代工匠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展现了社会期待,应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职业认同性,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有爱岗敬业、责任担当的职业精神素养,要从心底认同自己的工作,在爱岗敬业中增长才干、在劳动奉献中提升素能;二是职业创新性,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各项工作生生不息的动力源,在工作中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持续拔高要求、攻克难关;三是职业持久性,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用职业专注度创造出更新更优秀的作品。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意义
(一)对国家而言,为实现伟大复兴蓄能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内外环境深度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迅猛发展。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扎实推动高端制造业、装备技术、物联网行业革故鼎新,就需要劳动者具备守正创新、精工细琢的理念,如中国大飞机项目技师胡双钱凭借专、精的双手和传统铁钻床就可产生出高精度的零部件。唯有将工匠精神融合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才能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蓄能,才能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二)对学校而言,为优化职业教育定向
高职院校承担着职业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要真正把新时代工匠精神作为育才引擎,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操守、职业精神,着重培树学生务实精神、钻研本领。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供给总量上看,基本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但质量上却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大、数量少。惟专惟精,匠人匠心。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育人的标准,是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更是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培育模式应运而生,是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理解和内化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深挖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加快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方向,助力培养学生职业敬畏和职业自豪的匠心精神。
(三)对学生而言,为促进职业成长领航
新时代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而言意义非凡,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高职学生能明晰目标、认清方向,强化职业价值观、就业观和创新观。在日常学习中会更加注意强本固基、补足弱项,小到每一处流程、每一道工艺、每一次组装,他们思想上的主动重视,远胜于教师的“万语千言”与时刻叮嘱。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处在机遇叠加期,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两端均受到影响,就业形势比以往更为严峻,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求职之必需。借助工匠精神的全过程培育,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扎实的工作理念,掌握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既能赢得企业认可,也能助其实现人生价值。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职业教育,落实到立德树人。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可从“知行合一”导向的视角,实施以下培育路径。
(一)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融入课程思政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强化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价值合力,整合思政元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学深悟透,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核与要义。
一是找准课程契合点,渗透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思政课程完全不同,课程思政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是知识与技能的“组合拳”。因此课程思政要掌握关键点、抓住难点,将工匠精神所代表的职业素养、职业理想等要素融入课程思政,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化和理解,促进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合。教师要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中理清核心,帮助学生走近工匠、感悟匠心。
二是丰富课程落脚点,践悟工匠精神。发挥校园文化主阵地作用,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组织学生学习工匠事迹、学习研讨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使工匠精神在校园中得到进一步弘扬。积极开展“请进来”活动,邀请“地方工匠”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从中感悟初心使命,激发师生创新活力。探索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打造专业类学生社团,丰富“第二课堂”专业元素,用工匠精神涵养学生社团。课程设置上可定期组织实地参观、同专业不同院系经验交流会,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
三是找寻课程发展点,护航工匠精神。课程思政的适时提出,与工匠精神培育不谋而合,教师要学思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转变学生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争做新时代大国工匠。课程思政提出的意图是解决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两张皮”的现象,但体现了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耦合性,其源于课程思政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而工匠精神的培育也需要全过程、全环节、全流程。课程思政护航工匠精神,反之工匠精神涵养课程思政。
(二)行——持续强化专业实训,全面锤炼技术能手
学校要持续强化专业实训,将工匠精神浸润于人才培养方案建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实训内容设定等方面,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是高职院校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校企共建、学校单建、校校联建等方式建立完善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充分吸纳企业、职业匠人的合理意见,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通过模拟职业场景,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文化,为培养创造真正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提供便利。
二是在实训内容实施上,探索构建实训一体项目教学,强化校内实训,做好顶岗实习,教师可将企业生产项目引入教学,通过实际工作项目式运作,对照职业岗位要求、标准,让学生在实训活动中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技艺精湛的职业人。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真正感受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三是实训考核上要突出实战化、导向化,让企业、工匠更多地参与到实训课程中,学校可邀请企业的能工巧匠进课堂,作为指导人参与对学生实训课程的教育。根据学生实训完成情况展开考核、打分、评比、奖励,在实训中全面锤炼技术能手,有效防止实训实践流于形式、走个过场,从而实现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此外对于实训中的每个环节可列明考核要点,丰富考核维度,还可创新“技能点单”,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就某个具体项目进行考核,既突出实训的个性化,也在具体细节中挖掘更多精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工匠精神和职业自信。
(三)知行合一——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检验育人能力
以工匠精神赢未来。技能人才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背后离不开高职院校的深度付出。[7]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应强化与企业合作,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机制。
一是建立产业学院。通过“引校驻企”双元育人模式,积极与相关企业对接,针对专业特点与企业开展共建。例如,港口专业可共建港口学院等,借助资源互惠互利,探索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同时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接触到岗位实质内容。
二是对接产教融合。一方面将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实习,检验学生学用转换能力,分析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修订培养人才模式,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进一步深入探索订单班、师带徒、产教融合模式,增强职业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推行校企共同申报培育课题、共同制订培训方案等,培育更具匠心的匠人。
三是立足量身定做。与企业开展职业资格证书互通互认、课证融通的人才制度。例如,与企业合作开设技能分校,共建校中厂、校中店;与行业协会建立广泛合作,解决单个企业容量有限、资源有限的问题。
总之高职院校要因情施策、因生而异,关注工匠精神培育的全过程、全链条,制定符合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涵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感、责任感,对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语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促进创业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上水平和上台阶的基础,是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摇篮。当前我国正全面迈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较为强烈,教师应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服务“国之大者”。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强化专业实训实习,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更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