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理念下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2022-11-23李争陶玉流丁金艳
李争 陶玉流 丁金艳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6)
2020年9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以下简称《意见》),着重指出要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基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及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基于此,该文从体教融合、学科核心素养及相近词的内涵界定入手,明确体教融合、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教融合理念下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体教结合、教体结合与体教融合
20 世纪80 年代,体育界率先提出“体教结合”,包括“体育”与“教育”两方面内容,根本目的是为解决运动员因受教育不足所引发的问题,促进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虞重干[1]认为,“体教结合”本应该就是学校的工作,是运动员训练和成长与文化教育结合的过程,应该改变过去教育与体育分离的状况,使竞技体育回归到教育的本源。21 世纪初,面对“三级训练体制”难以有效运作的局面,“教体结合”的新思潮开始在国内蔓延,有专家提出“竞技体育应当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的过程全面结合”“通过普通学校的教育来培养和造就竞技人才”“实现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和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等想法”[2]。卢元镇[3]认为,“教体结合”的提出是在校园足球兴起后,国内诸多中小学校严重缺乏足球专业教师和场地等教学条件,教育需要体育来救急,这一形势造就了二者内涵的转变。
以往的体教结合、教体结合重点在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而今提出的“体教融合”旨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着眼于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体教融合”就是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融入教育培养体系当中,将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4]。《意见》从目标导向、制度设计等方面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广义的青少年体育蓬勃开展,让竞技体育形成良性循环,让二者融合起来[5]。体教融合概念是伴随时代发展而持续变革的,也相应地伴随社会背景的变化与人们认知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深化“体教融合”是一剂良药。融合的关键在于能否真切认识到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1.2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舶来词,英文“Key Competencies”。李艺等人[6]认为,可从对“人的教育”入手,注重基础教育,把对人的教育落实到所有课程上,最终形成以“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学科思维层、问题解决层”为导向性的完整系统。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之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重要的工作之一和指导思想,对学生的素养培育至关重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7]。它是在体育课程的本质、价值与功能基础上进行的凝练表达,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内化到促进学生个人素养核心价值体系中,实现“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终达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2 体教融合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体育课程的本质、价值与功能基础上进行的凝练表达,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内化到促进学生个人素养核心价值体系中,从而实现“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终达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长远目标。体教融合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二者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体教融合与体育与健康学科之间相互联系,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为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也给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注入了新内涵。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诸多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和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来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课程标准》不但要求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更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后学生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性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8]。同时,体教融合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本质而言,体教融合就是把竞技人才的培养(体)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教)之中,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中的基础性作用[9]。当“体”和“教”融合发展充分反映本质作用时,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的作用将汇入其中为其助力,加快体教融合前进的步伐。但如果“体教融合”理念难以真正落地或实施效果与预期有较大差距,又会影响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开枝散叶”。只有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合力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二者各自的优势和功效。
3 培育策略
姚明说,“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体育本来就是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人为地把二者割裂,培养出来的人想必也不是合格的、健全的。《意见》明确提到,体教融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专业体院办竞技体校等。体教融合是指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的新理念。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10]。如此,即使学生走向社会,许多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淡忘和生疏,但早已牢记于心的学科核心素养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将对人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1 设置阶梯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
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设置阶梯式的体育课教学目标,采用阶梯式教学模式以合适的手段运用到体育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工作,把对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和运动兴趣的培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习惯,个人素养也得到极大提升,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3.1.1 第一目标:身体基础,健康第一
主要是在1~4 年级完成,这一时期正处于少儿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体育教学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由此开始,基础身体素质与运动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也应在这一阶段进行。《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师应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以及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堂课的学习目标[11]。更加强调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强化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之根本,即运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导向,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最终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3.1.2 第二目标:心理提升,情意调控
主要是在小学5~6 年级和初中完成,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其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更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过渡期和转折期。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心理上逐步趋于社会化,但思维尚不成熟所带来的逆反情况。对此采用体育育人和心理健康教育感化人相融合的方式,利用其独立性和依赖感的双重心理,尝试以朋友的身份耐心沟通疏导;分析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会二项及以上的运动技能,初步接触战术运用,适应环境的变化,切身体验到体育精神和体育魅力,使其平稳度过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期。
3.1.3 最终目标:立德树人
这是阶梯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最高级目标,主要是在高中完成。此期间学生个人的三观逐渐成形,同时又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学校体教融合工作在这时必须全面发挥出“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作用,充分落实“健康第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12],助推实现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为国家和人民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打造融合型“体育-教育”特色校园
3.2.1 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情结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学校的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分,是体教融合在文化影响方面的具体表现。校园体育文化反映的不仅是体育锻炼竞赛的表象,更能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体育教师、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培育德、智、体共同发展的人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将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无体育,不清华”便是如此。
3.2.2 强化体育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科核心素养决定了其教学水平和质量,优秀的体育教师能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以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融入课堂,达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意见》要求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这是实现“体教、文教”融合发展,实践体教融合理念的重要步骤。通过体、教两部门协同强化体育教师队伍,打造具备高专业素养、过硬教学水平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团队,全面提升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能力。
3.2.3 建设体育特色学科
学校特色学科建设是体教融合政策的重点内容,也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意见》与《课程标准》都提到应注重凸显体育学科优势特色项目课程开发与人才的培养,利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结合体育教师教学主观能动性,全面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学校体育特色学科建设,相应引入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师生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坚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以体育特色学科品牌建设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助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构建以学校为纽带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联合培育体系
家庭体育教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具有启蒙作用,且影响终身;学校体育教育起主导作用。要鼓励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建设,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学校的体、教融合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再者,通过政府购买的社会体育服务进校园为体教融合理念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化和延续。通过加强场地设施共享利用、支持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加大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传播力度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按国家准入标准允许社会体育力量进入校园,学校自主选择合作俱乐部,实现学校培育人才与俱乐部盈利双赢。
综上所述,要建立以学校为纽带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联合培育体系,必须要从源头抓起:家庭层面要有良好“家风”做前提,学校层面要深刻领悟国家政策精神,贯彻落实政策要求,政府社会层面要做好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工作。三方合力形成闭环,才能达成“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4 结语
体育教育水平高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回归教育是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体教融合背景下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级联效应”明显存在于各影响因素之间。深挖《意见》中两大关键词、三大改革和两大价值的内涵思路,将其有机融入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这不是学校单方面责任,需要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政府、国家和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共同为学校体育工作添砖加瓦,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