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视域下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研究
——以王家拳为例
2022-11-23段毅刘传勤陈为洁
段毅 刘传勤 陈为洁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源于各民族的宗教传统和制度,它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2]。体育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我国诸多传承的文化遗产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1 内江王家拳的史志挖掘
1.1 王家拳的概况
王家拳孕育于19 世纪末期武风盛行的内江,其创始人王万庭年轻时喜欢武术,经过长期的研习,王万庭在结合巴蜀拳派风格和骨伤医学理论,创立了王家拳。一时间,王家拳在巴蜀大地广为传播,发展成了名噪巴蜀的主要武术流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万庭将王家拳、运动训练学、中医学融会贯通,创立了王家拳武术骨伤科,它结合人体各身体部位的锻炼,促进人体气血畅通,增强身体新陈代谢,这在巴蜀众多武术门派中独树一帜。为传承和发扬王家拳的武术和医技,在内江市武协帮助下,王家拳众弟子于2010年组建了王家拳研究会。2016年、2018年,王家拳先后被列入内江市东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我国武术协会前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内江市考察时,了解了王家拳学派的发展历程,并愉快地为王家拳研究会题词,激励王家拳人进一步发展这一传统技艺,为更多的人服务。
1.2 王家拳的风格特点
王家拳有着健身、防身、修心的武术共性,又具有独特的虚实结合、功技互补、内外相通、拳掌勾踢、挨肩挤靠、身灵步活、收发自如等鲜明个性的拳种。短小精准、攻防严密、进退有速、拳脚并用、短拳为主、灵活多变为主要特点,以屈腿丁字步为主要防守桩法,以手足筋长一寸、长三步为主要步法。龙翔大海,虎啸山林。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巴蜀武林大地,由王万庭先生创建的王家拳是独树一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流派,其受众遍布中华大地,恩泽武林。“步步追”是王家拳的代表性拳法,它由“过风”“单边”“追风”三部分共同组成。
1.3 王家拳主要人物介绍
1.3.1 王家拳创始人
王家拳创立者王万庭,王家拳的开山始祖,内江人。少年时期,王万庭就非常喜爱传统的武学文化,于1898 年下渝后,曾分别在湖北盘山少林寺净果法师和四川峨眉山净云法师的指导下研习武功和医药。王万庭学成归来后,分别在桂湖街和王家大宗祠里传讲教授功夫,行医济世,不少弟子也都来学习。他凭借其在内江武术界和社会的威望,被列为内江武林“五虎”之一。经过了百余年的历史积淀,王家拳弟子已遍布全国,名家辈出。
1.3.2 王家拳现任传承人
武术的发展主体是历史人物的发展,传承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查对象的重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活态”传承。目前,王家拳的传承人主要以肖玉川师傅为主,在前期的调研中,肖师傅对于非遗保护具有很高的热情。他自幼随父亲和武术名家黄克明习武,后拜入王家拳王紫柏、王金婵门下,现供职于内江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并担任内江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王家拳研究会会长,被评为内江市武术名家,名列《当代四川武术群英榜》。精通王家拳“过风”“单边”“追风”“步步追”“黑虎拳”等散手技能,王家刀法、九节鞭、齐眉棍等。其耿直率真的品行和高超卓越的武艺受到同行和群众的称赞,被武术圈人士认为有水浒英雄鲁智深风范,有“花和尚”的美称。
2 王家拳现阶段发展的困境
2.1 传承人“认定,缺失,断层”的问题
目前,王家拳传承发展不理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传承人的认定、缺失、断层的问题。(1)传承人的认定复杂:传承人在文化传承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3]。以往都是师傅的亲传弟子,得意弟子或者直系亲属才能承担本门重大传承之责。现在要选出德高望重,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因此,在选择传承人时,非常慎重。(2)传承人的缺失严重:传承人的责任越大,所需要的能力也就越大。学习和继承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而且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很多人没有坚守下去。空有一身技术,或者空有理论都不行,只有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从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知识。(3)传承人的断层明显:现阶段,练习王家拳的大多都已经步入天命、耳顺的年纪了,都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活动筋骨。还有大多数正处于垂髻之年,他们还要以学习为重。因此,要把传承与发展之大责放在他们身上是不太现实的,这就造成了传承人基本断层。
2.2 受“舶来品”的冲击和自我保护较弱
新时代,随着国际化的加快发展,世界各地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我国认识到学校体育教育开展的重要性,但从一开始借鉴的是西方体育,这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倡导“保存国粹”的情况下,也只有武术进入校园了。在“舶来品”到来之时,缺乏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没有及时地取长补短,将面临更大的民族体育文化失传问题,我国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生存危机。
2.3 政府政策,经费和管理体制的问题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已为世界多数国家所认同[4]。但目前我国缺少关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法律法规。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民族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政策,但是地方政府相关单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在制度上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约束与保护,包括王家拳在内的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都处于游离失所的状态。
2.4 参与层次单一,多为中老年人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受到影响,纷纷外出学习。这虽然改善了生活,但也打破了数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聚会,不是打牌,就是闲聊,或者进行其他的活动,很少有人能够参加这个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现代运动文化影响的年轻人,不再有以前老一辈对于民间传统运动文化的浓厚喜爱。我国民族运动活动的参与主体大多是中老年人,甚至有些年轻人会觉得那些事情已经太过时,而且落伍了,不愿意去学习,更别说是传承和保护。致使我国一些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承者断层及缺失,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也逐步走向灭绝和消亡。
2.5 思想观念保守和创新点不足
很多项目传承的理念过于老旧,还是按照以往的“传男不传女”,嫡系直传,这就导致了传承人缺失。同时,受到以前自给自足、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很少与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沟通。经过整理与挖掘,现在我国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封建的、不科学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并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转型也变得相对困难。当地政府尝试创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由于创新点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这事变得一度停滞。
3 王家拳挖掘与传承的措施
3.1 健全人才保护机制,广泛吸收外来人才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之根本。要通过系统规划,完善人才引进保护,形成量才录用,人才济济的机制。根据其性质,培养目标应具有现代体育意识,掌握比较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改掉过去不是同宗同源的人不收的门规,要向世界开放,欢迎世界各地有兴趣的朋友加入学习传播。对于优秀的外来人员,要“引进来”,让优秀的学员“走出去”。在追求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重视自身文化基础,以广阔的胸襟,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面向全国,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2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效衔接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学术“国际化”,应从本民族文化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符合民族民俗文化特点的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建设[5]。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以“适度”为基石的和平发展精神,能给当代多元文明并存的新时代带来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强调“本土化”的特色,也就是要形成能够和西方学术文明对话的中国品牌。另外,也要提高国际文化交流互鉴,拓宽国际文化交流的视野,鼓励各国包括科研单位、高校、民间协会、体育培训机构以及研究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传统体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要避免外来文化的侵蚀和自身文化的盲目自信,与外来文化达成有效衔接,在共同需要的情况下,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3.3 做好政策扶持,制度保障,健全机制
政府行为的保护,只有主导和加大力度,才能直接地影响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体育的稳定健康发展[6]。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与支持。因此,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民族传统体育制度保障体系,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任何体育项目都需要市场和资金,要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因此必须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类似于王家拳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能得以发展和传承下去。此外,一个项目如果没有政府出台的政策引导,就像没有拉线的风筝。因此,要想把王家拳快速发展和传承进行下去,政府政策支持这一环必不可少。
3.4 与大众性,竞技性相结合,创新发展
随着体育休闲生活时代的进一步到来,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必将会成为一种能够满足欣赏和娱乐需要的特别多样性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成效,通常依靠于天时地利人和,既赶上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也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和民族特色[7]。民俗体育赛事对加强民族认同感以及提高民族自豪感有极大的作用[8]。民族优秀传统的体育项目向社会大众健身,竞技项目转型,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主体本质不可能改变,要用科学务实的态度,站在国际和世界的角色上审视中华族优秀传统的体育,积极地参与国际和世界的文化交流,自觉地屏蔽一些不适应或符合科学的原则,缺少时代感的原创内容,学习一些现代优秀体育比赛的规则,在其训练的手段和组织方式上,要对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融入整合,使之富有时代特色,同时又保持其民族性,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3.5 科学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冯骥才先生曾表达过这样忧伤的语句,“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这样的民族优秀传统运动文化又何尝不是呢?既需要注意体育文化的国际性,也需要高度地重视我国国情。刘俊伟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体育工业承载了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和鲜明的中华民族象征,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新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9]。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坚持拥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必须把“民族特色”摆到制高点。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处于由体育产业工业大国向现代化体育工业强国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体育和艺术文化两个方面的兴起,对于体育工业强国目标的形成和实现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0]。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的名片,必须把大力推广体育政策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相互结合在一起,既注重政策落实与体育文化宣传,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 结语
归根结底,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新的历史功能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也越来越重视,在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交流中,要注意传统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做好对传统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扬规律的探讨,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舞台上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