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辨病论治浅谈黄疸治疗

2022-11-23臧倩楼衷晗包剑锋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胆红素黄疸胆汁

臧倩 楼衷晗 包剑锋*

310023杭州市西溪医院(包剑锋)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和核心内容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定论。辨证论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灵活把握患者体质、疾病阶段性特征等信息,擅者可精细入微,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学的优势方法所在。但一味强调辨证论治,忽视辨病论治,同样也是学术界对中医学诟病已久的观点。实际上,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从整体把握整个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特异性治法也极为重要。辨病与辨证都是诊治疾病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中医学也并非是详于辨证略于辨病,而是两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医诊断治疗的发展。

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1.1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辨病原则 回顾中医辨病与辨证的历史沿革,可以发现辨病早于辨证。《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及“病名”一词,如《素问·疏五过论》“诊之而疑,不知病名”,《素问·方盛衰论》“逆从以得,复知病名”。《内经》中还有以“病”的形式进行讨论的专篇,如“咳论”“痹论”“水肿”“热病”等。《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奠定了辨病求本论治的原则。

1.2 张仲景首次提出辨证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 东汉末年,张仲景继承《内经》中确立的辨病论治的原则,首次提出辨证论治原则,且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伤寒论》中倡导“六经辨证”体系,“六经”即三阴经、三阳经,是一系列具有规律性证候表现的总概括[1-2]。在《金匾要略》中首创“病脉证治”杂病诊疗体系。

1.3 辨西医病因病理和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优于单纯辨证论治 辨西医的病,求中医的本[3-4],进行中西医理论交融结合的探索,是促进临床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中医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对“病”的忽视,而西医学的优势就在于对“病”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西医学得到较大发展,中医面对的大多是西医诊断的病,单辨证论治常医不好西医诊断的疾病,但这并不妨碍中医的进步,充分汲取和利用西医理论的精华丰富中医辨证论治的内涵,更能在临床上准确把握治疗方向。

2 黄疸病之辨病论治

黄疸病以“三黄”即目黄、身黄、尿黄,以及恶心、呕吐、纳差、乏力、食欲减退等上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5-6],胆红素是临床上诊断黄疸病的重要依据,也是判定肝功能好坏的重要指标。黄疸病因众多,肝病临床中以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为常见。结合胆红素经胆道随胆汁排入肠内,被细胞还原为尿(粪)胆素原。绝大部分尿(粪)胆素原随粪便排出,小部分被肠黏膜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窦。到达肝窦的尿(粪)胆素原,大部分通过肝脏又重新随胆汁由胆道排出(肝肠循环),还有小部分经体循环,通过肾脏排出。胆红素的排泄途径主要有大小便及汗液,其中通过大小便排泄尤为重要。根据黄疸的代谢机制,辨中医的病机,从而确立治疗大法。中医关于黄疸病的治疗记载,早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就有“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等经典论述。且历代医家明确指出黄疸为“瘀热”发黄,治疗上应治病求本,重在利湿退换,化瘀解毒,通腑泻浊,这与西医黄疸代谢途径不谋而合。因此促进胆红素的排泄是治疗黄疸的基本方法。尤其当患者症状隐匿、医者无法确切辨证时,针对胆红素排泄的药物应用是治疗黄疸病的关键。

2.1 利湿退黄药 利水渗湿药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功效,一般是黄疸病治疗的首选药。临床常用药物主要有茵陈、滑石、木通、茯苓、猪苓、泽泻、垂盆草、地耳草等。从现代医学分析,利水渗湿之法有利于促进胆红素从小便排出。

2.2 通腑泄浊药 胆红素的排泄途径主要是大便,临床常用通腑泄下药有大黄、芒硝、虎杖、枳实、黄柏等。常用经典方有茵陈蒿汤、调胃承气汤、栀子大黄汤等。

2.3 利胆药 黄疸病者多有胆汁排泄不畅,毛细胆管炎、胆道多有炎性肿胀。而利胆药有利于减轻胆道水肿、扩张胆道、促进胆汁的排泄。临床有疏肝利胆、清肝利胆等,常用中药有柴胡、茵陈、蒲公英、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等。B超示胆囊壁及胆道毛糙、水肿等为用药指征[7]。

2.4 活血化瘀药 关幼波[8]认为“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仅是退黄重要途径之一。张仲景曾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经典论述,关幼波也提出: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却。因此治黄必治瘀。临床高黄疸患者常伴有瘀血征象、凝血功能障碍、血粘度升高等。通过改善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常可以改善肝细胞功能,增强胆汁排泄。常用活血化瘀药有赤芍、川芎、郁金、丹皮、莪术、红花、地鳖虫、丹参等。临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宜选用性味寒凉的活血药如赤芍、丹皮、丹参等。

2.5 现代研究辨病选药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选择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组方,将现代中药药理知识与辨病求本论治结合起来选药、选方,通过临床验证积累经验,提高疗效。临床可选用岩柏、葛根、鸡内金等。

3 病案

患者张某某,女,42岁,2019年8月20日就诊。5年前于外院确诊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DNA提示1.04×105U/mL,规律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年后自行停药。近1个月因感乏力,两肋隐痛,胃纳欠佳来诊,询之溲黄,大便不畅,眠可,视之神情漠然,双下肢轻度水肿,身目色常,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细。辅助检查:肝功能:TBIL 105.3 μmol/ L DBIL 67.7 μmol/ L,TBA 109.8 U/L,ALT 144.0 U/L,AST 78.0 U/L,ALB 34.2 g/L。HBV DNA 3.67×105U/mL。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性黄疸。中医诊断:黄疸病(阴黄),肝郁脾虚,寒湿困脾。首诊治法:疏肝解郁,利湿退黄。处方:茵陈30 g,猪苓10 g,白术15 g,柴胡9 g,枳壳10 g,白芍10 g,甘草6 g,制香附15 g,川芎10 g,茯苓15 g,泽泻10 g。14剂,1剂/天,水煎服。合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二诊:上述方剂服14剂后,患者乏力略好转,纳可,无腹胀,两肋疼痛好转,眠可,溲黄依旧,大便略干,双下肢不肿。舌淡红苔黄,脉弦。肝功能复查:TBIL 205.5 μmol/ L DBIL165.7μmol/ L,TBA156.7 U/ L,ALT89.0 U/L,AST 65.0 U/L,ALB35.2 g/L。治疗:通腑泄浊,利胆退黄。处方:茵陈30 g,焦栀子10 g,制大黄15 g,金钱草30 g,海金沙10 g,郁金10 g,鸡内金10 g,赤芍15 g,虎杖10 g,葛根10 g,岩柏10 g,枳壳10 g,焦六曲15 g。14剂,1剂/天,水煎服。三诊:上述方剂服14剂,患者乏力好转,纳可,溲黄明显减淡,无腹胀,无明显肝区疼痛,眠可,大便溏,日二行,双下肢不肿。舌淡苔薄白,脉弦。肝功能复查:TBIL 65.5μmol/ L DBIL 37.7μmol/ L,TBA 65.7 U/L,ALT 85.0 U/L,AST 63.0 U/L,ALB 36.2 g/L。HBV DNA:3.67×103U/mL。效不更方,原方续用14剂。四诊:上述方剂服14剂,患者乏力基本好转,胃纳可,偶有胃脘部隐痛,溲黄不明显,无明显肝区疼痛,眠可,大便正常,日二行,双下肢不肿。舌淡苔白,脉弦。肝功能复查:TBIL 28.5 μmol/L,DBIL 15.7 μmol/L,TBA 57.7 U/L,ALT 75.0 U/L,AST 58.0 U/L,ALB 36.0 g/L。治法:健脾化湿,疏肝和胃。处方:茵陈30 g,焦栀子10 g,党参15 g,白术20 g,郁金10 g,鸡内金10 g,茯苓15 g,桔梗10 g,虎杖10 g,蒲公英15 g,垂盆草15 g,枳壳10 g,砂仁5 g(后下)。14剂后复诊诉基本无不适症状,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HBV DNA:1.57×102U/mL。

按:本例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年,自行停抗病毒药后,临床表现并无黄疸之身目发黄等典型症状,但结合实验室检测,可以诊断黄疸病。综合其两肋隐痛,胃纳欠佳,溲黄,大便不畅,眠可,神情漠然,双下肢轻度水肿,身目色常,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细等,辨其证型为阴黄之肝郁脾虚,寒湿困脾。治以疏肝解郁,利湿退黄,方以茵陈五苓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药后黄疸消退不明显,辅助检查提示胆汁淤积加重。二诊调整思路,从西医对黄疸病的生理病理入手,辨证结合辨病论治,思及黄疸病的治疗关键促进胆红素从大小便排泄,本病多为湿热与瘀毒相结合,须使邪有出路,加强胆汁排泄。遂调整用方,以茵陈蒿汤为主,重用大黄通腑泄浊,又因临床常见高黄疸患者常伴毛细胆管炎,胆汁瘀滞,于是采用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等利胆退黄;另虽无明显舌质紫黯,但遵活血退黄之旨,药用赤芍活血改善肝脏微循环。虎杖、葛根、岩柏现代药理研究均有扩张胆管,促进胆汁排泄之功。枳壳味苦、性微寒,归脾、胃二经,长于理气宽中;合鸡内金、焦六曲健脾消胀之功,改善上消化道不适症状。患者服药后症状及黄疸得到明显改善。

4 小结

辨证论治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一直主导中医临床治疗和研究,而辨病论治相对被忽视。在临床中不难发现有些疾病是隐匿的、亚临床型的,常在体检等偶然情况下被发现,由于症状并不典型,望、闻、问、切四诊资料难以收集,以至于医者无法准确辨证,从而难于选方用药。过度强调和追求辨证论治不仅无法解决临床上所有的疾病,且也会固化、机械的思维模式,以致临床中常遇到证无可辨、型无可分、方无可用[9-10]。而单纯辨病论治,又难以形成个体化治疗方案,因同样的疾病,由于患者不同体质与病因,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证候,必须辨证后实施个体化的诊疗策略,即“同病异治”[11]。

黄疸病的治疗,临床宜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辨证论治根据黄疸病的临床表现,确定相应治疗的原则,反映出论治的灵活性。然当临床无证可辨或效果不显著时,可从西医辨病论治的基本特征来认识疾病的本质,确定治疗原则。病证结合论治法,能更全面地认识黄疸病的本质,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中医学整体观方法,从黄疸病的代谢机制确立辨病论治基本治法,再根据病机演变情况,结合辨证,或以通腑利胆为主,利湿为辅;或以疏肝健脾化瘀为主,或以活血退黄为主,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猜你喜欢

胆红素黄疸胆汁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脾气不好可能得了胆汁病
36例极重度高胆红素头颅MRI变化
60例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