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
2022-11-23刘友女王晓芳李佳慧
刘友女,王晓芳,李佳慧
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
刘友女,王晓芳,李佳慧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全面育人的基本要求,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把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党对劳动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有其充分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开创了人类历史、创造社会财富、促进人的解放,这是我国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探索新中国70多年来的劳动教育历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条主线,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功能不断丰富和深化,体现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突出劳动教育地位,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劳动实践中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是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
劳动教育;新时代;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全面育人的基本要求,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把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1]将育人目标从“德智体美”扩展到“德智体美劳”,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调在劳动实践中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有其充分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弘扬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上梳理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更好地展望未来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教育现代化。
一、理论逻辑:凸显劳动独特育人功能,全面提升人的素养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重要基石。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是我国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创造人本身,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劳动,是马克思用来分析人类历史发展核心范畴之一。”[3]22马克思关于劳动教育的价值观,突出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指出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即人类通过从事现实生产劳动创造出一个可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物质世界。同时,“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先自在意义的自然世界逐渐成为自为意义的人类世界”[3]24。我们通过劳动认识从自然世界发展到人类世界的实现过程,更加深刻领会劳动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的价值意义。“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4]劳动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供其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历史中其他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
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劳动理论知识和经验,再通过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运转,培养和睦的劳动协作关系,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人的本质不是单一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正是通过劳动才形成了社会关系。教育承载着劳动,同时又服务于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挥劳动教育的优势,“旨在利用教育之弱发挥教育之优势”,[6]真正实现劳动育人的独特功能。深化劳动教育,鼓励人们在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下、按照正确的劳动实践方式改造自然,这也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
我国加强劳动教育,旨在回归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劳动,提高劳动主体身份认同感,使劳动实践呈现出主动向主体性劳动发展的态势,并逐步接近于一种自由、自觉、自愿的创造性活动,使劳动者在亲自参与的劳动实践过程中真正收获快乐和价值。
(二)秉承科学劳动教育理念,促进社会向好发展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的。打开历史卷轴,聆听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投射出先人通过对劳动的礼赞实现了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孟子.梁惠王上》中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思想中蕴含着劳动教育思想,将所学的劳动理念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够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在近代,劳动教育在实践活动中逐渐被重视。许多教育学者在劳动教育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倡导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救国。洋务运动时期,我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将学习到的先进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开始将自然科学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托。五四运动时,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与工人运动以及群众性爱国运动相结合,将生产劳动与教育两者有机统一。黄炎培先生将富国强民与劳动教育相联结,提出:“尊重劳动”[7],是实现实业救国的基础所在。陶行知先生把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教学做合一”[8]的新理论,旨在将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教育实践育人的理论,体现教育的实效性。
1949年后,我国劳动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国家教育体系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尊重劳动、重视劳动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劳动教育旨在实现教育与劳动有机结合,达到知行合一、提高综合素养的教育目的,凸显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理念,为开创劳动教育新时代新局面提供了科学理论遵循。
(三)劳动教育深化人的认识,促进人的解放
从教育哲学视角看,通过强化劳动教育的内容,能够推动教育深化人的认识、推动人的解放和发展,发挥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使劳动成为真善美的活动。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人的认识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做到“在劳力上劳心”[9]。社会成员通过共同参与劳动过程,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扩宽个人的理论视野,不受种族、血缘、地域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依照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正当的劳动创作,能够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付出后收获成果的喜悦,认识到劳动所独有的魅力,进而尊重劳动,敬畏辛劳者。另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推动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素质、个性、兴趣等得到全方位的解放,劳动实践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发掘个人的优势和潜力,进而提升个人的价值。人们在自由地从事各种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各种约束,具有自由表现自己能力或潜力的机会,满足个人的劳动幸福感。
劳动教育更加注重提高个人的劳动实践水平。教育主要目的是“改造思想”“培养生活力之创造”。人们通过接受劳动教育,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个人或群体的实践中直接或间接获取知识和经验。“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更加突显了人的强大创造能力和水平,以“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为宗旨、以实现人的发展为表现形式,将劳动与教育紧密结合,达到指导实践、教育主体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11]人们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获得幸福。但如果只是单纯的劳动,没有技术加持和思想指引,这样的劳动实践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只有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使劳动教育理论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让劳动教育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是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的助推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党中央适时提出加强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挖掘劳动教育育人功效,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历史逻辑: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断延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功能
探索新中国70多年来的劳动教育历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我国劳动教育在每个时期呈现不同内涵和特点,并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
(一)劳动教育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呈现新形态,劳动教育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新中国百废待兴,围绕“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重心,强调通过辛勤劳动推动社会生产,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此阶段的劳动教育以专业实习、社会服务为主。虽然劳动教育尚未正式纳入教学体系中,但已开设了农业基础知识课和农业常识课,鼓励广大毕业生学以致用,积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一时期,文化教育开始逐渐普及,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形成崇尚知识的浓厚氛围,提高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地位,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也开始凸显。
国家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倡导全民参与,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理念贯穿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以增强民众的认同感、责任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业生产及其他各类的体力劳动存在被弱化、被轻视的现象,部分学生接受文化教育后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因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生产技术教育开始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写进《关于小学课外活动规定的通知》。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学校劳动教育强调以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劳动观念为重点,特别注重根据工农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生产技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劳动教育体系。
(二)劳动教育突显政治服务这一特殊功能
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到改革开放前,强调劳动教育为政治服务这一特殊功能。1958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结合当时中国发展实际,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时期,我们看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这一条主线鲜明,同时,也突显政治服务这一特殊功能,最后演变为坚持“两个必须”,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号召和组织师生坚决贯彻这一劳动教育原则。
在进行阶级改造时,劳动教育作为政治手段备受重视。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劳动再教育,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发生了逆转,逐渐失去了劳动育人的本质。这一历史时期,过度拔高劳动教育的政治意义,严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指导,使得生产劳动与学习对立,脑力劳动被轻视,无法体现劳动育人成效,既偏离了劳动教育的规律,更弱化了劳动的社会意义。
(三)劳动教育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本清源,及时纠正曾经走偏的劳动教育目的以及方针政策。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时代课题:“为了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2]107首先要转变劳动观念,尤其要重视脑力劳动,并将其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12]41教育部于1981年提出,在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强调“热爱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思想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其中,“爱劳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法的高度来遵照执行。
党中央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以及培育“四有”新人的定位,劳动教育目标回归育人初心,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突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功能,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锻造一批有用人才。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13]在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教育方针拓展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小学生守则》中要求小学生“积极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要求各高校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这一阶段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形式多样。学校劳动教育在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中总体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形态。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中也出现了“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情况,亟需完善和加强。
(四)劳动教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将“德智体美”扩展为“德智体美劳”,共同发挥协调育人的作用。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到实处,强调劳动育人的总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我国要培育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长效机制。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 “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其他四育”,强调劳动教育贯穿于德、智、体、美育,把劳动教育提到新的高度。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要求在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劳动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中收获乐趣,磨炼意志,知行合一,增长才干。
从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不论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如何演变,劳动教育始终贯穿于各个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功能随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和深化,从单纯的体力劳动到多种复杂的劳动实践再到全面提升劳动者素养,劳动教育的目标也在逐步向推动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方向靠拢,把千千万万劳动群众的个人理想追求与社会治理实践有机统一。
三、实践逻辑: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断推动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培育尊重和崇尚劳动的观念,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程实践中,发挥个人、集体的劳动功效,为时代创造更多劳动价值。围绕这个目标,就要进一步发挥劳动主体动能,探索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途径,实现“五育并举”,促进“五育”之间的有机渗透和有效融合,不断推动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一)尊重劳动实践价值,发挥劳动主体动能
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已成为全社会达成的共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需要依靠劳动,人民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充裕精神世界。“劳动是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获得个人幸福的重要方式。”[14]可以看出,劳动不仅仅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手段,更是获得精神充实和生活美满的重要源泉。“人世间的美好,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5]因此,唯有通过勤勤恳恳的劳动实践,才能获得更多幸福感、满足感。
当前,全社会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生产生活,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个人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劳动实践方式和产生的效能也不同。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当前社会劳动意识松散、不愿意不屑于干脏活累活等社会现象仍然存在。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劳动者对依靠艰苦奋斗改变命运、诚实劳动等认识还不深刻,社会上因致富路径不同带来的贫富差距使劳动者产生了心理失衡,出现一些不尊重体力劳动、不愿意体力劳动、不主动参加劳动实践等情绪和行为。同时,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有的劳动者片面追求财富和享乐,认为体力劳动无用论,劳动价值观出现扭曲,与新时代劳动群众苦干实干、积极向上的要求背道而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16]强调每一位劳动者都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助推者。
提升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对于提升主体地位、发挥主体动能至关重要。面对当下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劳动关系不和谐、公平和效率失衡等现象,如何聚焦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其正当劳动获得合法报酬的权利,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实质性的维护,这是国家、社会必须破解的痛点、难题。同时,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稳定也是影响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分配平等的重要因素。“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7]努力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发扬劳模精神,彰显榜样力量。“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18]激励一代又一代劳动者,营造劳动实践的正向氛围,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劳动者,促使劳动者将劳动价值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和发挥劳动模范作用,引导人民坚信劳动可以创造幸福,并自觉投入劳动生产实践中,努力使自己成为“设计师”“建筑师”,将所愿所想通过劳动实践实现。
(二)推进“五育并举”,实现劳动综合育人功能
实现“五育并举”是优质教育的集中表现,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生存的基本诉求,对优质教育的向往与追求既是美好生活的部分内容也是获得美好生活的主要途径”。[19]新时代强化劳动教育,既要纠正“五育”中“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失衡状况,又要转变将劳动教育当作技能性的教育或者一种惩罚性教育的认识偏差和错误做法,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属性、审美属性和教育属性。注重“教劳结合”,将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深刻把握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全面彰显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20]
坚持以劳树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助于提升个人品德、培育社会公德。首先,通过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树立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一切劳动形式都值得尊重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体现劳动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教育目的。其次,通过劳动教育提升道德素养,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格,树立社会公德,在合法合理合适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的劳动活动。最后,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增强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既掌握专业知识和先进技能,又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相契合。总的来说,坚持以劳动教育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将劳动模范等优秀的劳动文化融入教育,引导劳动群体全面提升劳动认知水平,培育职业平等的理念,实现全民劳动。
坚持以劳增智。劳动可以提高智力水平,通过劳动实践,能够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真理。通过劳动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亲身获取生活经验,而且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见识和学习更多的新鲜事物,辨别真伪、发散思维。劳动是一种学习活动,为理论知识的实践验证提供路径的同时,促进认知的不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与智育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保持一致,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必须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劳动教育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实践。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判断并避免违法犯罪等行为的侵害,保持最为基本的抗诱惑能力。
坚持以劳强体。参与劳动实践,亲力亲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增强了个人体质。劳动与体育运动、活动虽然在形式、范畴上有所区别,但劳动本身具有运动的效果,两者的目标指向都可以是增强学生的体魄。劳动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可以锻炼部分器官和组织,从而增强体质。随着科技技术、数据、知识成为社会生产的要素,脑力劳动者也随之成为最普遍、重要的群体。因此,实行“劳动保护”体现对脑力劳动者的尊重和激励。另外,体力是劳动者劳动的基本力量源泉,增强体魄则尤为重要。可以说,劳动不仅可以使我们体格健壮,而且可以疏导心理困扰,培养坚定意志,促进身心发展,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坚持以劳育美。马克思曾提出“劳动生产了美”[21]这样一个科学的命题,在社会实践中汲取了美生成的本质——劳动。劳动作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通过劳动教育塑造“劳动最美丽”[22]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引导学生发觉、创造和欣赏劳动之美。但近些年,社会审美取向脱离正常发展的轨道。因此,需要通过劳动教育,用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加以引领学生,深刻体验付出之美、劳动之美。劳动教育在“美”的领域有着深厚价值,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就是让劳动者懂得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体会勤劳朴素的价值、领会劳动者的奋斗之美。
(三)完善实践运行机制,优化劳动教育环境
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中,需要优化净化劳动教育的外部环境。优化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其中,优化政策环境是重中之重。劳动教育在某阶段与政府的教育体制相脱节,而相关法治建设迫切需要建立形成劳动教育实践运行机制。因此,重点完善法律法规和督导运行机制,树立劳动教育基础性作用的地位和权威,从法律层面强化劳动教育有其必要性。在维护普通劳动者利益方面,面对普通劳动者收入较少甚至过度劳动的问题,政府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使财富分配向中下层普通劳动者倾斜,确保社会的总体稳定。针对劳动教育课程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状况,要规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多样性劳动实践活动,如劳动锻炼、公益服务、社会调研、就业创业等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建立协同运行机制,实现系统育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教育资源,协同多方力量,确保大中小学各阶段一体化运行。同时积极探索校内外联合共同体,“将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相联结,形成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新格局。”[23]学校方面,引导学生在理解劳动本质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创造性的劳动价值和方式。同时,其他课程也要依据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爱劳动的价值底色。家庭方面,“规范家庭教育行业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24]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树立良好的劳动榜样。带领孩子体验劳动生活,增强孩子的独立劳动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孩子尊重劳动成果、珍惜劳动人民的感情。社会方面,倡导劳动平等观。劳动没有高低贵贱,只是具体分工不同。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劳动也不一样,根据所需,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按照不同分工匹配,在推动国家建设中实现整合效力,达到发展最优成果。同时,发挥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协调整合不同领域资源,为劳动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提供更好的实践场所。
推动尊重主体和优化环境相协调,是党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继承和深化,是对科技创新背景下人的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前进方向的重要指南。实现“五育并举”的内在统一,发挥以劳树德、增智、强体以及育美的重要作用,在“未来体系化的劳动教育建构应明确‘成事成人’的价值定位,架构起知识学习与个体行动的桥梁,形成‘学—思—做’动态循环的劳动教育过程,建构起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通的教育结构”。[25]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劳动群众。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培育依靠劳动实现美好生活的自觉意识,在美好的劳动体验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1]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0-03-27(01).
[3] 檀传宝. 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22, 24.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541.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139.
[6] 陶志琼, 高珠峰. 教育哲学应研究何种问题[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42(2): 8-15.
[7] 田正平, 李笑贤.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40.
[8] 陶行知. 陶行知自述[M]. 安徽: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3: 141.
[9]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M].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13: 162.
[10]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30.
[11]习近平.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4-30(02).
[12]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07,4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N]. 人民日报, 2016-02 -23(23).
[14]谢易霖. 浅析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J]. 决策探索(下), 2021(2): 4-5.
[15]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上的讲话[J].当代工人(C版),2013(03): 22-25.
[16]习近平.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04-29(02).
[17]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6.
[18]习近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11-25(02).
[19]周洪宇. 继承与发展:从生活教育到“生活·实践”教育[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1,43(3): 2-9.
[20]杨晓慧. 大力加强劳动教育[N]. 人民日报, 2021-02-03(09).
[21]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53.
[22]储成君. 理解劳动之美的四个维度[J]. 湖北社会科学, 2020(12):12-19.
[23]刘燕.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多维审视[J]. 教师教育论坛, 2021,34(02): 12-15.
[24]雷万鹏.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能力建设[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42(4): 22-23.
[25]政林.“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过程逻辑与未来路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41(4): 13-17.
The Logic of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LIU You-nü, WANG Xiao-fang, LI Jia-hui
( College of Marxism,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focused 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highlighted the value of The Time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regarded labor education as a component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ducation,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party's new expectations and new requirements for labor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labor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has its sufficient theory, history and practical logic. The Marxist view of labor holds that labor, as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creates human history, creates social wealth and promotes human liberation,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abo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Exploring the course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past 70 years, adhering to the main line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re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deepened, reflecting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China starts a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comprehensively, highlighting the status of labor education, incorporating it in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emphasizing the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five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cultivating morality, increasing wisdom, strengthening body and cultivating beauty in labor practice, is the practical logic of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new era;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中心论’研究”(17BKS025)
刘友女(1968-),女,浙江舟山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mail: liuyounu@nbu.edu.cn
G640
A
1008-0627(2022)02-0082-08
(责任编辑 周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