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

2022-11-23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经方伤寒论思维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经方是经典方的略称,主要是指记载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说:“因知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1]方证,是方的主治,用方的临床证据。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言:“仲景之方,因症而设,……见此症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2],清代医家王旭高曰:“有是证则用是方,为千古心法。”[3]以上医家都认为方证是《伤寒论》乃至中医学的核心概念。经方方证有何特征?弄清这个问题,对当今开展《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与研究,经方的传承与应用,中医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经方方证真实可靠

经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应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原文就是经方的方证。这些前人经验的记录虽然文字简约,但信息量大,可重复,可验证,是数千年来中医临床的规范。如泻心汤证中的“吐血、衄血”,明确指出本方是止血方,清代医家陈修园云:“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4]。日本有持桂里说:“泻心汤不仅治吐血、衄血,即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出血者,无不治之,真血证之玉液金丹也。”[5]笔者业师叶秉仁先生治疗中风昏迷见舌苔黄厚、大便黏臭者,多用三黄泻心汤加减灌服,有利于病人的苏醒,并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笔者也用此方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气管淀粉样变的咳血以及因此导致的高血压、肝硬化、脾肿大等病症。再如炙甘草汤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177)(本文所引《伤寒论》原文均出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伤寒论》),提示本方可以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如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所引起心律失常。2015年的1项Meta分析纳入了25项随机对照研究,2 441位早搏患者,研究发现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炙甘草汤整体有效率更高,炙甘草汤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比西药单药整体有效率高,能显著地减少早搏次数[6]。至于栀子豉汤证的“烦热胸中窒”“心中懊憹”,提示可用于治疗抑郁;小陷胸汤证的“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提示可用于治疗肺部感染;桃核承气汤证的“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提示可用于治疗躁狂症。如此例子,举不胜举。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当中医学术传承出现危机时,便开始形成研究《伤寒论》的热潮,清初是这样,晚清和民国初年更是如此。20世纪20年代中医存废之争十分激烈,而能为中医争得话语权的是《伤寒论》。《伤寒论》以其极强的实证性、临床的有效性,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一个交汇点,正如陆渊雷所说:“大论用药之法,从之则愈,违之则危,事实也;其必有科学之理存焉!”[7]曹颖甫也认为:“仲师之法,今古咸宜”[8]可以说,在世纪风浪的颠簸中,《伤寒论》成为中医大船上一块最大的压舱石;近现代的中国,一批擅用《伤寒论》方治病的医家,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无可辩驳的临床疗效,崛起于20世纪,被称之为“经方派”。

2 经方方证客观易学

经方方证的获得,来源于望、闻、问、切传统四大诊法。首先是望,映入眼帘的,是人的体型体貌、行为动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很多关于患者形态的描述。“尊荣人”是一种适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质类型,其特征是“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脉自微涩”,描绘了一个肥胖、赘肉多、肌肉不发达、身体困重、疲乏无力、易出汗、脉搏力度不够、搏动不流利、循环障碍的中老年人的客观形象;“失精家”指的是一种适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体质类型,其特征是“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描绘了一个性功能低下或失精梦交的虚性性兴奋的患者,其少腹拘紧,头发稀疏,脉空大无力或缓慢,容易惊恐焦虑。还有“湿家”“身色如熏黄”“一身面目黄肿”等,也是以体貌为凭据。

脉象和腹证是客观性比较强的体征,《伤寒论》《金匮要略》对此也非常重视。脉诊可以判断人体的虚实状态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进而成为方证的鉴别标准。如脉浮通常见于表证,是气血趋于表位,有向外冲动之势,多见于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大青龙汤证等:“……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8)脉沉通常见于里证,为气血趋向于里位,有向内收缩之势,常见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附子汤证、四逆汤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腹诊的内容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用来判断体质的虚实,亦可用于方证的鉴别。如“按之心下满痛”提示上腹部的充实压痛,是热结在里,可用大柴胡汤;“少腹急结”提示下腹部的充实压痛,是下焦蓄血,可以用桃核承气汤;“少腹不仁”或“少腹拘急”是肾气丸的腹证;“心下痞硬”是人参方的腹证,见于大半夏汤、甘草泻心汤等。

在人体上找病变部位,而不是在哲理上推测病理,这是经方方证的重要特征,也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质朴的科学之光。徐灵胎评论宋代以后的医学:“无非阴阳气血、寒热补泻诸肤廓笼统之谈”[9]301,“袭几句阴阳虚实、五行生克笼统套语,以为用温补之地”[9]552。这些问题在当今的中医界依然或多或少存在。所以,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习,对于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让中医学回归到自然科学的轨道,是十分必要的。

3 经方方证形象传神

经方方证形象传神,刻画的是病的人,是活的人。所以《伤寒论》等经典原文常有对患者精神状态特征的描述,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是非常精彩和传神,如“心中烦、不得卧”是对黄连阿胶汤适用人群的一种白描式的表述,“心中烦”为内热心烦,心胸闷热,是一种严重的焦虑或抑郁状态,“不得卧”形容烦热的程度,即烦躁不安,导致睡眠障碍,这是心中烦的派生症状。“默默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方证描绘的神来之笔,一个神情漠然的患者跃然纸上,他沉默寡言,食欲不振,性欲低下,处在抑郁状态。“郁郁微烦”是大柴胡汤证的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烦躁易怒,心情压抑,紧张不安,失眠等,提示本方可用于治疗一些抑郁焦虑性疾病。大承气汤证的“谵语”“不识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 “但欲寐”,甚至桂枝汤证的“气上冲”,都有关人的精神心理,是方证的核心内容。

经典方证中这些精神心理特征的描述,使得经方方证立体化、场景化,原文的字里行间,折射出活灵活现的人,通过对这些原文的学习,引导读者的目光在不知不觉中从疾病转向体质,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刻板的文字描述转向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重视人的精神心理是中医学的灵魂。叶天士曰:“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10]提示叶天士在诊疗过程中重视患者的体质状态,而所谓的形色、脉象正是生命的外在特征。经方是“患病的人”的方,对经方方证的强调,有利于培养整体思维和全科思维,这也是当今中医教育所必须加强的内容。

4 经方方证直观简洁

疾病不是完全按照教科书所描述的那样产生和发展的,面对眼花缭乱的病情和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证型,出手干预要看时机,看档口。方是应对人体某种特定应激状态的药物调控手段,方证是临床医生把握这种特定应激状态的经验结晶。方证是扭转病势的关键,也是撬动机体自愈能力的支点。徐灵胎云:“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9]229。经方方证,就是徐灵胎所说的“一定之治”。比如桂枝汤治疗“自汗出,脉浮弱”;小柴胡汤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五苓散治疗“口渴而吐水”,这都是定例,是规矩。

方证相应是经方医学的灵魂。对此《伤寒论》多次强调:“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317)“桂枝不中与之”(16)“柴胡汤不中与之”(98)“柴胡不中与之”(149)。中,即正对上,正好符合,这就是方证相应思路的极简表述。方证相应了,这就是必效方、特效方;不对应,则是无效方。方证相应是中医取效的关键,也是辨证的最后一厘米。胡希恕说得好:“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11]正因为方证相应在临床上的极端重要性,方证的学习也是《伤寒论》学习的入口,正如刘渡舟所说:“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12]。

方证识别是一种基于现象的直觉思维。古人称辨方证为识证。识,即认识、识别。有是证,用是方,无需逻辑推理。是不应用抽象概念的思维,也是不讲究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的思维方式,具有浓郁的东方哲学色彩。“古人一方对一证,若严冬之时,果有白虎汤证,安得不用石膏?盛夏之时,果有真武汤证,安得不用附子?若老人可下,岂得不用硝黄?壮人可温,岂得不用姜附?此乃合用者必需之,若是不合用者,强而用之,不问四时,皆能为害也”[13]。基于方证相应的临证思维,就是不管天气的寒来暑往,不看地域的高下燥湿,也不管疾病病程的久暂,要抛弃现有的陈规,只关注眼前病人的个体特征和变化反应,该温则温,该清则清。清代经方家舒驰远曾经用麻黄汤催生,其用方的着眼点就是“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14],麻黄汤大剂投之而生。笔者近年用大柴胡汤原方治愈壮实大汉的精子活力低下;用大柴胡汤加黄连治愈一肥胖女性月经淋漓不止两月余;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颈椎病术后高位截瘫患者的大汗口渴,均是依照“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并没有按“肾藏精”“脾不统血”“术后留瘀”的常规思路出方。

综上所述,本文所论经方方证的特征之一是经方方证的真实性:经方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这种经过人体亲身尝试得出的经验,比什么都宝贵,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特征之二是经方方证的客观性:经方方证客观具体,是中医临床的规范,便于传承,所以历代名医无不在经方上着力。特征之三是经方方证的形象传神:经方治疗的不仅仅是人的病,更是病的人,经典原文对方证的描述非常形象传神,使得经方方证立体化、场景化。特征之四是经方思维方式的直观性:方证是前人处理复杂临床问题的思维模式,更适用于临床医生的现场操作,方证相应,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机械地对症状用药,恰恰相反,方证相应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是辨证论治的最佳思维模式。以上四大特征,折射出经方独特的魅力。经方不仅仅是中医临床的核心技术,还是中医思维方式的载体。当今中医学的传承和创新,要高度重视经方方证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经方伤寒论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千年“经方”祛病痛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