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高新区“福建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2022-11-23林炎文
林炎文
(福建省漳州高新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福建 漳州 363118)
漳州高新区是2019年8 月底才“区地合一”的新区。现有耕地面积3619.4 hm2,总人口约20 万人。当地食用菌产业优势明显,2021年4 月被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立项批复为“福建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的6 个县区之一。为进一步做强做大食用菌“白色”产业,现将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总结如下:
一、高新区食用菌产业现状
高新区2020年食用菌总产量达9.34 万吨,年总产值达5.78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23.73 亿元。2021年全年产量突破10 万吨以上,年总产值将达6.24 亿元,全产业链产值将达25.62 亿元。
1、生产现状
(1)产业集群
高新区现有食用菌生产企业459 家,其中靖圆办的靖圆片区有426 家,九湖镇有28 家,其他5 家。2021年有7 家食用菌龙头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福建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总投资达2200 多万元,形成了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的产业集群。
(2)生产区域
形成以靖圆片区的郑店村、珩坑村、下割村、田边村为主体,以靖圆片区的大房村、草前村,九湖镇的新塘村、新春村、林下村等为辅的食用菌生产区域带。靖圆办郑店村获农业农村部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
(3)生产模式
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以及“企业+协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4)主要品种及占比
本辖区以生产白背毛木耳、杏鲍菇、秀珍菇、平菇、猪肚菇等菇类为主,鲍鱼菇、黑皮鸡枞、鸡腿菇以及其他珍稀菇为辅。其中杏鲍菇20%,白背毛木耳25%,秀珍菇20%,平菇15%,猪肚菇10%,其他菇类10%。
2、产业特点
(1)菌种接种方式
用液体菌种取代传统固体菌种,不仅接种成本由每瓶0.1 元减少到0.01 元,而且制作程序简单,生产周期短,污染率低,发菌快,菌龄整齐,接种方便;而且缩短出菇时间,非常适合于自动化、工厂化栽培[1]。
(2)品种多样化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液体菌种的应用以及工厂化、专业化栽培技术不断普及,品种已由前期栽培以白背毛木耳、杏鲍菇为主的单一品种向秀珍菇、平菇、猪肚菇等多品种发展,并逐步转向竹荪、羊肚菌等珍稀菇品种栽培。
(3)生产方式机械化发展
由于近年来人工成本不断增加,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菇农购置自动打包机、自动采菇机等先进生产设备取代传统的人工作业,实现生产方式机械化、技术装备标准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成效[2]。
(4)产业规模化、精深化发展
食用菌生产主要分布在靖圆片区和九湖镇农村,受价格波动和人工成本的双重影响,近年来,菇农已经逐步由众多分散的小农产业模式向以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加基地的产业化模式转变。以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为前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食用菌生产已由初级产品、粗放经营向精深加工及优质、安全、绿色产品转变。
(5)从季节性种植到全年型栽培
以往简陋的栽培设施只能依靠自然气候进行季节性生产,近年来使用空调、湿帘或其他降温系统等配套辅助设备,食用菌种植从季节性生产到反季节栽培,实现了常年化生产,一年多茬,产量更高、效益更好。
(6)栽培模式与用料
搭建坚固的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在棚内立架进行食用菌栽培,实现平地种植模式到立体种植模式的转变。
菌料从木材扩展到甘蔗渣、玉米芯、麸皮、玉米粉、豆粕等农副产品的下脚料和菌草,扩大菌料来源,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菇房环境
辖区大部分食用菌种植农户都是在自家承包的田间地头用竹架搭建简陋菇房,顶部遮盖的黑薄膜和遮阳网易受大风、暴雨等不利天气条件影响,严重制约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质量与产量难以保障。
2、水体污染
虽然菌渣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较小,但由于菇房简陋,雨季时随意堆放的废渣淋溶后会析出氮、磷、有机物等物质,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3、菌种保护与菌种管理
食用菌种类繁多,菌种质量参差不齐,不仅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益,更影响当前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白背毛木耳,菌种市场混杂无序,菌种退化严重[3]。
4、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
高新区年产食用菌量达9.34 万吨,而本辖区建有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库500 m3以上的不到30 座,远远满足不了食用菌的仓储要求。特别是夏秋季食用菌的产出高峰期,如遇价格波动、销路不畅,则更显紧张。
5、深加工及产业链
菌类产品尚未形成标准化加工,处于低水平重复阶段,产品深度开发不够。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
1、加快食用菌产业集群的建立
依托漳州高新区参与的“福建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项目的落地实施,加快推进靖圆片区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依托“法人化”思维,利用福建成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龙头企业优势,与周边的世禄农业专业合作社、天力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振华食用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立体化、工厂化养菇房10万m2。引入食用菌的菌包培育出售,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加快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建立
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引导产业化联合体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推动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强的区级示范联合体,为全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提供模式与经验,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加大农村生产社会化服务
聚焦一家一户小农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划算的生产环节,支持小农户通过生产拖管为主的服务方式,广泛接受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特色现代农业大格局,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带动服务规模经营和农业绿色发展。
4、增加食用菌科研经费的投入
在原有九湖食用菌研究所的基础上,在靖圆片区食用菌生产中心地带新建食用菌研究机构。根据食用菌的不同生产品种分别成立杏鲍菇、白背毛木耳、鸡腿菇、秀珍菇、金针菇、茶树菇等专业生产合作社。
5、打通食用菌生产全产业链
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食菌生产从种植生产、初加工生产向深加工发展。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以及电子商务等,打造以福建海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载体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信息化系统平台,提升生产管理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优化销售结构,引导网络销售向国内外发展,实现综合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