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豫花65 号品种特性及丰产技术
2022-11-23彭风晓
彭风晓
(河南省邓州市植保植检站,河南 邓州 474150)
花生营养价值丰富,品质优良,适合多种食品加工,广受消费者欢迎,国内外市场需求很大[1]。邓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充足,种植环境优越。近年来,邓州市花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20 年已经超过8.3 万hm2,逐渐由当地主要的夏播油料作物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豫花65 号为高油酸花生品种,油食兼用,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开农选01-6×海花1 号为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综合表现好,适合在河南省夏直播、麦套花生产区推广种植。
一、花生豫花65 号品种特征特性
1、主要农艺性状
豫花65 号油酸含量高,生育期约114 天,植株直立、齐整,长势较强,叶片椭圆形。植株主茎高37 cm,侧枝长45 cm,平均分枝总数9 条/株,结果枝7 条/株,平均饱果数量达到11个/株,平均饱果率约85%。荚果有中等程度的缩缢,平均百果质量196 g 左右。种子外表皮浅红色,内部颜色为浅黄色,籽仁球形,平均百仁质量约76 g,平均出仁率近70%。
2、品质
2014~2015 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豫花65 号花生进行检测。
2014 年测定结果:蛋白质、油酸、粗脂肪、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20.78%、75.90%、50.75%、7.82%。2015 年测定结果:蛋白质、油酸、粗脂肪、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21.30%、78.80%、48.43%、4.86%左右。2 年的油酸/亚油酸比值平均分别为9.71、16.21。
3、抗性水平
2014~2015 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对豫花65 号花生进行抗性能力鉴定:网斑病,2 年分别表现为感、中抗;黑斑病,2 年分别表现为抗、中抗;茎腐病,2 年均表现为抗。
4、产量表现
2014 年,豫花65 号参加河南省小粒花生区域试验,对9 个试验点进行汇总,平均荚果产量5108.85 kg/hm2,在参试花生品种中排第5 位,与对照品种远杂9102 相比,产量增加3.71%;平均籽仁产量3492.75 kg/hm2,产量比对照品种低8.23%。
2015 年,豫花65 号继续参加河南省小粒花生区域试验,对9 个试验点进行汇总,平均荚果产量5034.15 kg/hm2,在参试花生品种中排第4 位,与对照品种远杂 9102 相比,产量增加5.97%,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平均籽仁产量3476.7 kg/hm2,在参试品种中排第6 位,产量比对照品种低3.62%。
二、配套丰产技术
1、播种前准备
科学选择地块,以砂壤土、壤土为好,要求有完善排灌设施且地势平坦、肥力水平均匀、耕作层深厚,要求腾茬、灭茬时间尽早,以尽快做好播前的土地整理,整地后达到平、细、松、墒情足、肥力均匀[2]。
一般地块每3 年深耕1 次,深度25~35 cm,打破犁底层。前茬秸秆粉碎后还田,要求在旋耕的基础上进行深埋处理,旋耕的深度一般在20 cm 左右,以使表层土壤10 cm 内秸秆量减少[1]。
使用种子质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对地下害虫防控效果较好,此外还可预防苗期根腐病、蚜虫、茎腐病等[2]。
2、播种
上茬作物收获后,尽早播种。邓州市建议在6 月15 日前完成播种,提前将垄做好,垄高、垄距、垄宽分别为10~15、75~80、45~50 cm。每垄播种2 行,垄上花生行距20~25 cm,穴之间的距离以12.5~15.0 cm 为好。宽窄行,行距分别为55~60、15~20 cm。播深3~5 cm,播种量270 kg/hm2,每穴2 株,密度15 万~16.5 万穴/hm2[3]。
3、田间管理
(1)清棵蹲苗,中耕培土
出苗后定期观察,齐苗后即可开展清棵、蹲苗管理。先彻底清除花生幼苗周围的杂草,之后扒开土露出幼苗子叶,不要对幼苗根系产生损伤。清棵后2 周左右填土埋窝。
苗期进行浅中耕,避免埋土过深对花生苗侧枝发育产生影响,疏松表土,清除田间杂草;形成根瘤阶段中耕深度在6 cm 左右;进入花期后细中耕,深度不能超过5 cm,以免损失果针[3]。
(2)平衡施肥,合理排灌
施充分腐熟的鸡粪、牲畜肥7.5~12.0 吨/hm2,也可施微生物菌肥、腐殖酸复混肥等22.5 吨/hm2。根据田间土壤肥力进行配方施肥,适当减少化肥用量10%~15%。施肥时注意搭配微量元素肥,如硼肥、锌肥等,用量根据土壤肥力确定,邓州市硼肥、锌肥使用量均为7.5~15.0 kg/hm2。
苗期时遇干旱需适当蹲苗。进入花针期、结荚期后,花生对水分需求量较大,是需水敏感期,土壤含水率在50%以下时灌小水,灌溉量300~375 m3/hm2。进入饱果期后,气候干旱需及时灌溉、灌轻水,促使花生果实饱满。降雨量较大需及时排水,避免花生根、果腐烂。土壤5~10 cm 土层含水率在10%以下时立即灌溉补水[4]。
(3)控旺防倒,保叶防衰
邓州市花生大量开花或刚进入结荚期时,一般在7 月下旬,此时主茎高在30 cm 以上,一旦发现植株长势过旺或表现出旺长趋势时,可使用0.5 mg/kg 矮壮素喷雾。如果种植地肥水条件好,需在雨水较多时喷施2 次,控旺防倒效果较好。
开始结荚后,主要管理目标是提高叶片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可使用2%过磷酸钙水溶液750 kg/hm2左右叶片喷施,植株长势弱可使用2%过磷酸钙溶液+1%尿素溶液混合后叶面喷施,用量900 kg/hm2左右。荚果进入成熟阶段后要注意土壤水分含量,含水率在12%以上需及早排水,以降低土壤相对湿度,避免花生荚果沤烂[3]。
4、虫害与杂草防除
羽状复叶2~4 片时可针对性开展草害防除工作,此时杂草一般2~3 叶,可使用10%乙羧氟草醚乳油+15%精喹禾灵乳油等兑水混合后喷施杂草茎叶部位,用量为240 g/L,要求喷施均匀、不漏喷、不重喷,对阔叶类杂草、禾本科杂草防除效果明显。如施药时天气较干旱,可适当增加兑水量[5]。
花生常发虫害有蚜虫、甜菜夜蛾、棉铃虫、蓟马、小绿叶蝉、烟粉虱等。可在花生花针期、结荚期、饱果期使用250 g/L吡唑醚菌酯悬乳剂450 mL/hm2或100 g/L 氨基酸水溶肥水剂400 倍液兑水喷雾。还可加入60%氯化胆碱水剂150 mL/hm2,可起到补肥、增产、防病的效果。虫害防治还可在植株上方悬挂粘板,225~450 块/hm2,对蓟马、蚜虫、小绿叶蝉、烟粉虱等诱杀效果明显;还可在田间悬挂太阳能杀虫灯,每公顷悬挂1台,可诱空蛴螬、棉铃虫等。
5、适当晚收
茎叶生长基本停止后、多数果壳变硬变薄、种子充实饱满、种皮表现出品种固有光泽且达到该品种全生育期天数时即可收获[4~5],没发生早衰的地块收获时间可适当推迟7~8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