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主线”守“底线”,构建一流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
2022-11-23郭林彬朱毅萌
张 璐 刘 冰 郭林彬 朱毅萌
东华大学,上海 201620
2018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本为本”,再次发出了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强烈信号。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教育部第26次咨询会上指出:“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是新时代中国高校解决自身发展突出问题、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1]随着我国于2016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成员国,工科教育率先走向了国际化;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陆续在13所高校19个专业开展了人文社科、理学、农学等非工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组织构建国家三级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各类专业全覆盖。教育部于2019年4月发布了《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开始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将各类普通本科高校的92个本科专业类全部纳入其中,基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通过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以社会需求倒逼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要求按照“两步走”方案实施:第一步先确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二步通过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近年来,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将专业认证作为重要抓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专业认证的接受程度和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各类高校专业都参与到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之中。[2]很多高校借助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修订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深入、系统的OBE改革,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技能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符合社会、行业的需要。[3]
高校在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必须将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SC、产出导向教育OBE、质量持续改进CQI)落地落实。自2019年开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对高校专业认证工作提出了从“形似”走向“神似”,抓住“主线”(建立面向产出的教学体系)和守住“底线”(建立并实施面向产出的内部质量评价机制)的要求,即是否构建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已成为判断高校是否切实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的标准。至此,构建以产出导向评价机制为核心的一流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质量保障体系转型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在贯彻落实专业认证基本理念,构建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在专业认证改革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OBE改革与专业课程OBE改革不同步。在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想政治类、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体育类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比例占到了30%以上,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实质上可以对各专业的毕业要求形成有效支撑。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尚未完成系统性梳理,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对各专业的毕业要求支撑力度不足,使各专业的毕业要求支撑矩阵浮于形式、陷于“形似”。
(二)目前大部分高校课程目标评价、毕业要求评价、培养目标评价工作缺乏统一标准和制度保障,各专业进行专业认证改革工作不同步,学校层面未完全形成以产出评价为导向的内部评价机制,各类教学管理制度未针对专业认证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导致进行专业认证改革的专业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既要满足学校原有的各类制度要求,又要符合专业认证工作的要求,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消耗大量精力。
(三)高校原有教学管理要求与专业认证教学管理要求同时存在,例如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试卷出题、试卷归档、成绩分析等要求,现有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只能支持原有的教学管理过程,不能满足专业认证工作的数据需求,专业构建面向产出的教学体系的工作无法获得教务管理系统的支持,大量工作需要教师手动完成,参与专业认证工作的学院需增加大量的管理成本和人力投入,缺乏信息化支持,工作效率较低。
二、构建一流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建立面向产出的教学体系是构建一流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建立面向产出的教学体系是实施面向产出的评价机制的基础,高校必须紧扣毕业要求的制定、落实和评价这条专业建设主线,推进一流本科专业的内涵建设,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推动面向产出的课程建设。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专业的毕业要求应覆盖认证标准并且可以进行衡量,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进行有效的支撑;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课程目标必须对应毕业要求,同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要求必须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行有效的支撑;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必须体现学生的相关能力,评价的结果能够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建立并实施面向产出的内部质量评价机制是构建一流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
课程评价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基础,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的有效措施,构建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是专业认证工作从“形似”走向“神似”的关键一步。切实构建以课程评价为核心、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促进一线教师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大力提升课程质量,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认证标准要求实质等效。
(三)构建持续改进的质量闭环是促进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
将课程达成评价与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形成质量闭环,促进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课程达成评价是课程进行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应针对每项课程目标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进行分析,明确学生的实际表现与期望值(课程目标)的吻合度,发现课程实施中的短板,深入合理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在下一轮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改进。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周期性评价,明确学生在毕业时实际掌握的能力与期望值的吻合度,发现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并进行持续改进。
(四)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
高校应建立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的质量保障机制,内部评价即高校内部面向产出的周期性评价,外部评价即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一方面专业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明确外部评价的责任人、调研方式、周期、使用的载体、覆盖面及反馈结果的处理程序,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根据结果观察专业培养目标与内外需求的吻合度,是否反映各类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情况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作为修订毕业要求的依据。
三、构建一流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方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在一流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学校层面的统筹规划,系统梳理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明确面向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考核等课程相关内容的构建规则与规范,建立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相关制度。打通各学院、各专业之间的壁垒,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对各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实现全校课程以OBE理念进行课程建设的统一理念,形成以培养学生“毕业要求”中各项能力为核心的育人合力。在此基础上,二级学院进行细化执行,在专业认证理念落实的过程中最大化地保留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充分考量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最大化保留专业特色,避免“千校一面”。
(二)构建制度保障
OBE理念的核心之一就是“持续改进”,专业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从而保证专业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使其始终与内部和外部的发展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使其始终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能够持续地改进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其始终能够达成课程目标,并支撑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4]完善评价机制的制度保障,明确院校两级质量保障的主体和责任,优化和制定各项管理规定和制度,切实保障课程评价过程合理、评价结果反馈有效,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机制,实现课程目标、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三)确定质量标准
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明确要求,这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应该达成的目标任务。[5]研制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可以帮助教师快速规范地以专业认证的理念进行课程建设与完善。例如课程质量标准可以从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角度,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课程考核、课程评价、课程改进等课程实施环节的各项质量标准,重点关注课程目标是否是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是否有明确对应关系、教学模式能否支撑课程目标达成、考试方式和内容与课程目标是否一致、学生的考试结果是否达到目标达成度评价规定的指标等方面。
(四)过程质量监控
实行面向产出的课程实施过程质量监控,对听课、督导、评教、专项检查等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监控环节的相关管理文件和规定进行优化,从关注“老师教得怎么样”转变为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明确以产出为导向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原则。将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结合,进行多元化的课程质量评价。采用作品档案夹、校友访谈、学生访谈、雇主调查、专业知识评估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与监控,使学生和教师切实感受到OBE理念带来的变化。
(五)信息化融合
开发基于专业认证需要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专业认证工作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一流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效率。推动专业认证工作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质量保障系统,满足OBE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过程留痕、组建OBE试卷、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课程评价报告、课程目标持续改进、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毕业要求持续改进、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培养目标持续改进等教学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功能需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程OBE改革,为专业持续改进工作提供信息化平台,夯实专业认证改革工作的数据基础,为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控提供数据支撑,为课程建设、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提供决策支持,大力提升专业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结束语
自教育部发布《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来,专业认证已成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在追求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立足专业认证抓“主线”守“底线”的工作要求,明确高校质量保障体系转型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构建原则,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和探索。2021年是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申报工作的收官之年,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正式成为一流本科专业,还需要各高校对专业建设改革进行不断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梳理明确课程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实现本科公共基础课OBE教学大纲全覆盖;完成以OBE理念为核心的教学全过程管理改革;构建以产出导向评价机制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实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