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模式研究
——以常州职业教育园区为例

2022-11-23杜玉帆

山西青年 2022年9期
关键词:园区办学职业

杜玉帆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的重组和整合,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道路。”职业教育园区是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1]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主要以职业学校为主体,政府辅助协调、指导再加上政策的支持,企业参与投资,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产教融合,充分地结合地方教育资源,以培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社会的发展服务与地方经济方面建设,使开放式教学、资源的共享得到最大效益化。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有效模式,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满足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适应地方经济的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教育园区各类模式概览

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旨在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在结构、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实现提升,提高办学质量和整体效益,深化职业管理机制和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

1998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园区——浙江温岭职业教育园区正式运行,近二十年职业教育园区的发展,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机制与制度建设及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息息相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发展(1996—2002年)、快速发展(2002—2009年)和理性发展(2010年至今)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汲取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浙江温岭职业教育园);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灵感,依托当地的生态园区和工业园区,形成融教学、生产和科研为一体的融合共建型模式(湖北京山职业教育园区、上海南汇职业教育园区);快速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互为依托,产生“职教城型”特色园区,如坚持生态优先,绿化生态,多层次景观和绿化系统的城市新型园区(安徽合肥职业教育园区、云南曲靖职业教育园区)、空间视角管理形成的职城发展型园区(重庆永川职业教育园区)、城园式结合型模式(渭南职业教育园区);从聚合经济的视角形成发展型互动建设模式(苏州工业园区)、经济互助型(南宁-东盟职业教育园区);理性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园区形成内涵发展和规模扩张相结合、特色化有机结合与模式多样化的理性发展局面,主要形成集团化园区模式,如模块化与董事会相结合的集团模式(天津海河职业教育园区)、联动发展模式(广西柳州职业教育园区)和综合园区模式(江西新余职业教育园区)。[2]

不管职业教育园区是哪种模式的运行,更多的是“拼盘式”共存模式,即仅仅是入住职业教育园区的几所或几十所各类院校,共用实训基地、学校食堂、学校图书馆、学校体育馆、学生宿舍等职业教育园区公共设施,各院校本身是独自管理与运行。“拼盘式”模式的共享区域一般由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和协调,园区人员大部分由政府委派,共同对职业教育园区进行建设,主要包括统筹管理园区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加强园区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统筹园区各类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各类项目管理包括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逐步推进园区内涵建设;加强园区社会管理职能;拓宽园区对外合作和交流,打造园区品牌建设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能够解决分散办学、资源无法共享、规模不大等问题,打破职业院校长期“多、散、小、乱”的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拼盘式”职业教育园区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资源集聚,在资源使用利用率、共享率、校园文化融合、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招生就业、管理协调等方面还存在分散的问题。

二、常州职业教育园区的集聚模式

职业教育园区的建立旨在改变政府部门、高职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互为松散的现状,通过在某一特定地域将它们集聚起来,通过空间集中、竞争协调与资源共享等途径来实现集聚效应。

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集聚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模式、“市场推动”模式和“混合作用”模式三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中,政府行为在职教育园区集聚模式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在某一个时段、某一个区域,把其中部分高职院校集聚在同一个园区内,通过运用政策手段,包括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政策、教育发展规划等,实施统一规划,集中管理,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联结经济与质量经济,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人才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市场推动”模式中,市场需求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园区集聚办学,因此,需要在特定区域的范围内要有专业化的市场,才能集聚产生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必要的条件,才能匹配专业化信息需求和市场人才需求。所以,该模式形成必要的条件得具有专业化市场的相对成熟、区域经济较为发达、人才需求方面数量相对较大。在我国,基于政府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上的体制等因素影响,高职教育园区被市场推动模式形成的很少。“混合作用”模式兼具两种上述模式的特点,多元化办学是该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和市场多方力量,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等,做大、做强、做优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和职业教育。[3]

常州职业教育园区是典型的混合作用模式,园区有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构成,其中两所是国家级高职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专业对应区域产业,门类齐全,已建成特色专业29个,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0多项。是江苏省首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单位、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实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江苏省第一批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基地,秉承“资源方面共享、内外开放、集约共同发展”的建设理念,按照“以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以学校主体、市场运作”的组织实施。常州职业教育园区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代表模式,即“常州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和市场多方力量,建设成设备先进优良和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工业中心;建成了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技术、数控技术、信息化制造技术等共享实训基地;建成国家图文信息系统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培训管理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4]共获得全国、全省的各项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奖项130多项;建立的校外就业基地1000余所,职业教育园区的高职院校就业率均在江苏省前10位。常州职业教育园区依托合作紧密的行业企业,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不断加强政、校、行、企各主体之间互补性的横向联结,同时以地方经济为支撑,构建纵向联结的人才培养链接,促进人才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在职业教育园区快速转换和流动,可以说,常州职业教育园区是一种“集聚”模式,促使职业教育园区发展的各类要素扭成一股力量,已形成集聚效应。

三、“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政府主导,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需要有政府顶层规划和政策保障。首先,政府要统筹规划。在专业人才市场的完善、制定集群发展规划、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培育专业的集群创新文化、使集群品牌战略措施得以推行、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指导规避办学风险、培植“集群领头羊”等方面,政府应扮演积极角色。[5]其次,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要把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及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出台《职业教育园区办学的指导意见》等,加强园区制度创新。最后,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降低土地出让费或免收建设规划费,改善职业教育园区的办学条件;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资源运行配套设施和共享平台建设等专项资金,加大对顶岗实习方面的工伤保险、师资培训、办学成果奖、科研基金等补贴的投入;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中各多元合作办学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强各主体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内耗与成本,提高职业教育园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创新体制,提升园区办学质量

“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要创新体制机制,形成集群式办学发展模式,提升园区办学质量和效益。首先,建立“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发展的创新运行机制。职业教育园区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空间载体,创新“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发展机制,关键要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社会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组合型产业技术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园区中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和人才培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同时,要完善园教育园区科技创新管理方法,使科技园的孵化器建设不断扩大,使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管理方法相结合,逐步建成职业教育园区校企合作、产教渗透融合的合作体系,促使成为国内顶尖的创新型应用科技创新相互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运行体制。其次,构建“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质量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园区应围绕园区机制创新、教育高质量工程、扩大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群建设、建设共享平台等方面,加快职业教育园区集群发展。研究区域的发展趋势及产业特点,深化专业方面的改革,将区域产业方面特色和专业方面建设相互紧密结合,促使职业教育园区形成专长发展的新思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重点探索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学习模式、师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职业教育园区人才培养的示范模式;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体系,共同建设、协同整合、共享园区内各个职业方面的考培资源和技能鉴定等,形成可持续开放共享机制。

(三)制度整合,提供配套保障机制

“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必须要通过制度整合,为园区集聚提供保障。首先,创新人事制度,保障园区校企“双导师”双向流动机制。不可否认的是,因现有关于校企兼职教师人事制度方面的制约,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上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要建立“双导师”灵活的双向流动机制,创新人事制度,如制订《职业教育园区双师型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管理办法》《职业教育园区专任老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等制度,吸收企业高端技术人才融入园区教师队伍中,助推学校专任老师挂职锻炼逐步到企业各个项目建设中,真正实现互换互聘,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其次,建立配套资金保障机制。“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要通过多种灵活方式筹措资金,如财政投入、资产置换、园区专项资金和政府贴息贷款等,另外还可以大量吸引社会资金和企业投资,为职业教育园区运行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园区要设立各类资金的内容、标准和使用方式等系列指标,保证专款专用,让园区的每一笔资金来源可查,进一步得到保障。最后,整合各类园区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整合必将直接影响“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园区存在各类院校和企业本身的制度建设,不免会存在矛盾,园区应结合各院校和企业实际,求同存异,将有益和先进部分引入园区制度,建章立制,引入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通过制度输出,实现园区资源的整合调整,发挥最大效用,为“集聚式”职业教育园区运行提供制度支撑和质量保障。

猜你喜欢

园区办学职业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