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南州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的现状及建议

2022-11-23韦明武蒙焕松

农技服务 2022年7期
关键词:黔南州全州农产品

韦明武,杨 武,蒙焕松

(1.黔南州养殖业发展中心,贵州 都匀 558000;2.黔南州农业农村局产业化和农安科,贵州 都匀 558000;3.黔南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贵州 都匀 55801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1]。面对新形势,近年来黔南州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产管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以“强监管保安全,提品质增效益”为工作主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构建起上下齐抓共管、横向联动有力的工作格局,纵深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质量发展。2017年,黔南州启动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工作,罗甸县、长顺县已先后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福泉市已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2],其余县(市)均已启动创建工作。五年来,黔南州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零报告,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创建已初具雏形,对整体提升黔南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推进打造全国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好推进黔南州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创建工作提供参考,总结黔南州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创建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提升建议。

1 黔南州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创建现状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州一级成立由州人民政府分管副州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各县(市)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工作。同时按照州县联动、部门互动、行政与技术配套的方式,构建起“政府负总责,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体系,确保了监管工作不留空、不缺位。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州政府对县(市)的考核内容。先后印发《黔南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若干制度(试行)》《关于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的通知》《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信息化建设奖补实施工作方案》等文件,为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撑。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逐步加强

州、县、乡、村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管工作人员共736 人,较2017年增长285%。全州已按要求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名录和农产品合格证试行主体名录。2020年和2021年黔南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考核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州、县(市)、乡(镇、街道)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室),农产品生产基地设立常规检测点,逐步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全州检测人员和检查机构数量较2017年分别增加24%、29%。全州12 家农产品质检中心(站)全部通过2021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能力验证考核。州、县两级已完成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组建,执法办案更加有力有效,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获省级优秀案卷2个,2020年获部级优秀案卷1个,2021年获省级优秀案卷2个。

1.3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序推进

坚持把“三品一标”作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和全程监管,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州绿色食品认证43 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00 个,培育都匀毛尖、长顺绿壳鸡蛋、龙里刺梨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 个。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广州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制定了《都匀毛尖茶》《瑶山鸡养殖标准》《绿壳蛋鸡养殖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同时以“绿博黔南”和“都匀毛尖”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为契机,构筑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为支撑、特色产品品牌为基础的黔南农业品牌体系。

2 黔南州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工作推进的整体成效不明显

州一级虽然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创建工作,但未制定具体创建方案,在工作路径、责任落实和要素保障等方面未得到明确,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创建工作中层层督导不够,未能形成全州合力攻坚的态势。目前,全州仅有长顺县、罗甸县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全县,福泉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其他县(市)工作推进成效不明显,距离实现80%以上县(市)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安全州创建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2.2 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一是基础设施配套存在短板。全州高标准农田12.73 万hm2,仅占全州耕地的26.49%,远低于全国39%的平均水平,且建设标准偏低,设施配套不完善,难以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需求。全州630 个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中设施配套齐全的仅有86 个,严重影响蔬菜产业标准化发展。

二是标准体系不全和执行力不够。六大主导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部分关键环节缺乏技术标准。蔬菜产业虽制定了辣椒等5 个优势单品生产技术规程,但具体推广过程中还存在标准执行不严现象,部分基地生产管理不够精细,达到标准化生产的基地仅占蔬菜生产总面积的30%。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

虽然全州12个获得国家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的农产品质检中心(站)已全部完成项目建设工作且全部通过项目验收,全面完成实验室“双认证”工作,但县(市)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检测项目较少,发现问题能力不足。12 个实验室仅有检测参数403 个,平均参数仅33个,部分实验室无孔雀石绿、结晶紫、磺胺类、氟喹诺酮类等关键检测参数,整体检测覆盖面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支撑不足。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力量不足

虽然在监管、检测、执法队伍建设上取得质的飞跃,但整体监管能力依然不足。全州执法队伍空编现象较多,13 只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执法人员编制总数为218 人,在编120人,在编人数占编制总数的55.0%,而实际在编在岗的仅45 人,占在编总数的37.5%,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同时执法人员老龄化较为严重,业务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执法工作开展。

3 黔南州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创建工作建议

3.1 构建全域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是压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县(市)人民政府对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规划制订、力量配备、条件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措施[3]。

二是加快推进乡镇网格化管理,压实部门监管责任。按农业农村部要求在全州推行乡镇网格化管理,通过监管对象清单化,监管人员职责明晰化,把监管触角延伸到村组,把教育提醒融入到日常。按照掌握情况动态化、巡查检查常态化、指导服务精细化的要求,强化乡镇监管服务机构队伍建设。

三是深度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压实生产者主体责任。通过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到承诺达标合格证倒逼生产者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把主体责任压实。各县(市)持续强化工作措施,从激励和约束两方面采取措施,推动达标合格证应开尽开,做到试行品种范围内的生产主体全覆盖,各批次产品常态化开具。与市场监管部门加强衔接,明确承诺达标合格证是有效的质量安全合格凭证,做到农产品入市必查。

3.2 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

一是强化产地环境治理,提升源头控制能力。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生产过程管控,强化产地环境污染治理,把好质量安全源头关[4]。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认真落实土地休耕制度。强化秸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净化产地环境。

二是强化投入品管理,提升绿色生产水平。进一步加强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强化安全绿色用药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安全用药知识,普及动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等技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低毒农药,合理使用兽用抗菌药,有效控制残留超标。坚决打击制假售假、非法添加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扩大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强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管理和证后监管,对药物残留零容忍,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围绕黔南州茶叶、蔬菜、生猪、刺梨、水果、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发展力度,提高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申报效率。

3.3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一是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双随机”要求,扎实开展对生产主体的监督抽查、飞行检查、暗访暗查。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增加重点监管对象检查频次。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地区、重点时节开展监测,实施检打联动、行刑衔接、联合惩戒,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二是深化专项整治。聚焦重点产品,按照发现问题无死角、解决问题零容忍要求,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严厉打击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行为,严格管控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加快推进常规农兽药残留速测工作。加强安全用药宣传,让种植养殖者牢固树立“不合格不上市”的意识。

三是明确以乡镇为单元,围绕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健全监管名录,推动名录主体全部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确保全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1]。

四是加强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和主要违禁药品,增加检测参数,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密度和覆盖面,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3.4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和“当地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加强农产品日常监管,建立起州、县、乡、村四级监管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同时,强化主体培育,提升规范化生产的自觉性。此外,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力度,强化技术指导和宣传引导,落实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

猜你喜欢

黔南州全州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春日花田映红颜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
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赴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交流工作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黔南州各县认真贯彻落实州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精神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