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创新农机化培训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2022-11-23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
□ 叶秋楠 王博 赵伟
随着农业机械化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农机农艺加快融合,农机信息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农机新装备日新月异,一批先进、适用、智能化农业机械投入一线作业。如何发挥新型农机装备的高效率,提高农民对先进农机设备操作维护技能成为关键一环,农机化培训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一、农机化培训的重要意义
农机培训是农机化的重要一环,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新机具推广。培训不仅能帮助农民购买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学习农业机械操作技术、维护方法及注意事项,而且有利于农民及时了解农机新技术和农机化发展动态,做好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二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农机培训中,农民除听取专业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普及外,还能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探讨,就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咨询,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培训中,还能了解因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农机事故和机具损坏等典型问题,引以为戒。三是有利于提高农机化作业效率。通过农机培训,提升了农民的操作能力,操作方式更加规范,农业机械效率得到充分发挥,粮食损耗进一步降低,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四是有利于农民安全意识提高。通过农机培训,让农民集中学习《安全生产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了农民的安全意识,增强依法依规使用农业机械的主动性,让农机化生产更加安全和可靠。
二、农机培训面临的问题
1.农机使用者文化水平不高。年轻力壮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较大,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从事农机操作也缺乏专业化系统培训,特别是对农机新科技、新技术的认知接受度较低,按照技术规程操作机械能力较差,导致农机化效率低、农机事故时有发生。许多农机手还停留在传统的老思想、旧观念上,跟不上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步伐。
2.农机化培训机构和教学设施落后。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特别是资金短缺限制,长期以来,农机化培训机构缺少必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步伐停滞不前,教学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现有教材、教具、课件等都无法适应新时期农机化培训的实际需求。
3.培训方式落后。随着农业机械不断更新换代,农机化培训的内容却不能与之匹配,存在很大滞后性。很多地方农机化培训方式还停留在传统阶段,以教师为中心,学员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员失去了主动性,影响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学习效果不佳。这种传统的农机化培训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机化发展需要。
4.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在农机化培训中非常重要。一方面,随着农机化快速发展,各种新型农业机械投入推广应用,然而许多地方的培训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单一,动手能力也差,实践经验不足,知识老化问题突出,对新型农业机械了解得很少,教学能力有限,满足不了农机化培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许多技术人才大都不愿意到农村基层从事农机化培训工作,也是导致农机化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的直接原因。
5.缺少培训经费。尽管农机购置补贴逐年提高,但农机化培训的项目资金并没有随之相应增加,特别是由之前收费培训变为免费培训后,培训机构的经费更加紧张。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对也不重视农机化培训,更没有相关资金支持,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农机化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农机化培训的思路与对策
1.增强农机化培训意识,加强舆论宣传。新形势下,为提升农机化培训工作的质量效率,要从思想上引导农民认识农机化培训的重要性,借助媒体宣传,提升农机手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培训活动的热情,确保农机化培训稳步推进。
2.强化政策扶持,增加经费投入。农机化管理部门应将农机化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制定并出台政府扶持政策,增加专项经费,并落实到实处,确保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新设备,推进农机化培训工作高质量进行。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机构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可以引进更多具备优秀技能的农机操作人员,为教师队伍注入活力,还可以与专业农机院校和生产企业合作,为教师创造更多深造学习机会,培育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
4.拓展农机化培训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还要培训信息、农艺等方面的知识,拓展培训范围,不断适应农机化新技术发展。
5.创新培训方式。既有集中培训,也要深入基层培训;既要分区域培训,也要分作物培训。学员可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比如:在农闲季节,学员可以集中到培训机构培训,农忙季节可以下乡培训,将培训课堂转移到田间,让农户在自家田地就能学习到先进的农机化技术。此外,教学方式及内容也要更加灵活,不仅要在课堂中传授理论知识,还要鼓励学员到田地亲自操作,通过亲身示范来体验技术要点,全面培训操作技巧、维修保养以及故障处理等技术,同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