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与对策探究

2022-11-23秦弘琼

山西青年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教育

秦弘琼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传统就业观念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从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理念应运而生,积极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发展方向并以此带动人才就业。基于此,各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各高校应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与自身院校办学特色及定位相结合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优势充分发挥,推动学生长成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高质量技术型人才,并以此提升主体就业能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特点

首先,创新创业具有其社会性特征,无论是在教育认知还是教育实践上,皆能够做到与社会接轨。传统就业教育也能够做到引导大学生解读行业、探索事物和了解岗位,但更多的仍是局限于对自身岗位的基础认知。而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点则是在引导大学生认识行业岗位时极为全面,其中包含宏观国家政策、风险方面、在投融资、职能部门划分等诸多方面,而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各高校则应对引导学生不断接受来自企业、政府以及各媒体间的资源,如此才能确保其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能够有更大发展。从学生视野角度讲,因其具有一定社会性,所以其格局也同样具有社会特征。其次,实践性特征,该特征主要体现在项目之上,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必然会利用项目策划的方式进行,或是模拟各种公益类项目、公司项目等,而项目制所能够带来的作用也十分重大,能够让学生在其参与过程中充分感受团队精神。传统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做事方案,避免出现错误,而创新创业更注重实践与试错,所以挫折教育也正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影响

(一)可提高大学生工作主动性

受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影响下的大学生,在就业方向及个人眼界有着明显差异性。前者学生择业就业初期关注点偏局部,但后者创业意识较强,对就业整体更为关注。通常就业者工作概念倾向于接受命令及工作安排,并将所接受任务按规定完成即可,对于外部工作对接等任务则有些许抵触,与之相比,创业者则大有不同,该类型人员更善于和乐于纵观全局、对工作内容进行整体构思,并确保相关工作衔接顺畅,以此提升工作效率并降低成本[1]。身为创业者的就业观念,不仅是将公司视为整体,从公司发展角度分析,整个行业与社会都是一个完整体,在该“整体”影响下,创业者应将公司发展任务及员工职业任务作为主体,从而引领该行业发展格局。丰富的创业经历对提高学生自信心有极大帮助,同时因个人经历增多,眼界及思想意识也有明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促使地方高校毕业生成为岗位创造者,并非简单的就业人员及求职者。

(二)可提高大学生抗压能力

当前大学生成长背景优越,所受挫折有限,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则完全不同,创业所经历的失败及低谷较多,成功率不足5%。随着个人年龄逐步增长,思维模式也有所固定,从而导致更多人成为职场“青蛙”,对现有工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并且就业心态也处于平和阶段,无明显波动。而创业者的工作心态则长期处于情绪震荡阶段,市场经济、行业变化、客户开发、竞争对手的产品创新等,都是影响创业者心情的主要因素,并且公司所面临的变化与意外较多,因此长此以往,创业者需对个人心态积极调节,从而自身意志也受到长期锻炼。职业就业环境中,若工作缺乏上进心理,个人能力也无明显提升,则极易被后来者取代,在职场中员工想要有所作为,需明确创新重要性,但创新过程难度较大,若此时挫败感较强则难以平复。创新创业教育恰好对大学生提前进行挫败,在试错成本较低情况下,将学生抗挫、抗压能力充分提升,促使学生日后工作时勇于承担岗位职责,面临工作困难及挫败时也可将心态迅速调整、沉着应对,突破自身主体能力,强化不可替代性。

(三)可提高大学生资源整合力

以往大学生就业培训方式需通过公司实行,不断为个人积累工作经验,更注重岗位付出,创新创业教育则差异性较大,该教育理念成功无定式,在创业阶段,学生任何学历与专业都无法保证创业成功,消费者是为产品买单并非学历。由此说来,传统地方高校教育更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就业资源,确保学生稳步前行。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教学方向则是引导学生将资源加以整合。该教育是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资源互换与整合加以重视,明确资源的实际作用,是为企业生产带来价值的,因此资源需重复且快速被应用。因此,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院校学生,择业初期,思想观点则有明显不同,通常该部分学生对身边人脉及资源加以利用,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样入职后,在工作岗位上资源整合意识及思维也对学生后续发展有明显帮助[2]。但传统就业教育影响下,学生更注重单一专业能力学习,对复合型成长严重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却可促使学生同时掌握多项能力,如:财务、公关、营销、企业管理、新媒体等,多项专业能力可支持学生面对职场中各种各样问题及较为复杂的工作环境。

(四)可提高大学生需求感知力

从人员服务角度分析,就业者服务对象清晰,但创业者因属成长型公司,该时期通常需个人身兼数职,因此服务对象也主要为合伙人、合作商、供应商、客户、员工等,接触人群较为复杂,应变能力及沟通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极为重视。有效沟通并非自说自话,应对面试官、用人单位需求及时捕捉并领会,明确表明对方所需信息,增加沟通有效性,将沟通成本进一步降低,提升沟通效率。因有较多创业经历及相关教育,从而致使就业者事物分析角度较为丰富且全面,问题思考也能够打破局限性,更有深度。传统教育并非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因此该时期学生观察事物只浮于表面,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全局思维,需透过事物表面深度挖掘,从而认识事物本质。

三、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度变革,对大学生就业已有诸多政策扶持,地方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优势与机遇都在不断增加。当前高校学生性格鲜明、较为外向,思维发展较为活跃,该时期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用更为明显。当前学生包容性及个人学习力较强,在岗位就业过程中对工作强度及信息更新变化速度能够尽快适应,也可更快地与经济市场运转相融。据有关调查显示,随着新型经济快速发展,诸多新模式、新产业衍生,同时并伴有网约配送员、AI技术人员等多项新型职业出现。随着就业方向的不断改变,为当前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并同时对市场就业需求充分满足。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不断拓宽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优势,信息化时代可使更多就业机会通过网络平台不断流通并扩散,因信息技术影响,网络招聘已然成为地方高校的主流招聘模式。基于此,各教育厅及教育部对此也要投入更多资金及信息技术支持,该就业模式的衍生和普及充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与机会。

(二)就业劣势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团队意识不强、人脉搭建能力较弱,因此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差。此外,当前学生在择业、就业选择初期对经济收入、工作环境要求较高,同时对当前就业形势认知不足。因经济形势变化较大,众多服务型、生产型企业正在面临严重经营危机,对人才引进要求更高,且人才需求量也在明显下滑,但技术型人才却恰好相反,人才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加,甚至有供不应求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与择业选择有明显差异,对接情况并不理想。

四、创新创业教育影响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的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单纯培养学生择业、就业能力,该教育是为进一步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进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推广环节应从培养目标、教育重点及运作机制着手,将其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并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竞赛及创业实践等活动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开展目标。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就业能力中的主要核心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培养两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一系列教育从而将就业能力充分提升,将个人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就业后以个人就业能力为基本导向进一步拓展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及创业品格[3]。此外,地方高校应注重建立一批创业实践经验丰富、创新创业理论扎实的就业指导教师,并从高校、学院、班级、学生个人进行全方位渗透,该培养方式可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力。此外,为扩大创新创业就业影响范围,可在领导机制上加强融合,由创新创业学院进行整体统筹,对高校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一系列工作进行协调,并设立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团委等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面向全校、分类施教、与专业结合、强化实践”是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原则,同时也确立了在地方高校全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目标。将各专业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是对大学生开展相应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应对教育目标深入明确,并科学拟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层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在各项专业教学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内容全面渗透,致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同时,强化个人创新创业意识及就业能力[4]。该教育方式,让学生同时进行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就业能力等多方面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高校应将素养教育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落脚点和出发点,将其与“双一流建设”“高校转型”“就业工程”等方面全面融合并同步推进。

(三)建立校企协同合作全方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为进一步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校需对优质企业资源加以利用,并对区域经济、新型技术、产业及社会发展进行主动服务与对接,对学业与职业、课程与岗位、专业与行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深入探索。高校应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并着力于将机制、课程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尽快解决,并建立起高校企业深度融合、高校产业紧密相连、就业与创新创业相互促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四)发挥大学生优势,克服就业障碍

当代大学生具有超强的逻辑思维,并且在新鲜事物尝试上也更为积极,对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所以各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可对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强调因材施教,积极做好每一位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或者教师也可利用小组互动、集体协作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创新及合作意识,提升其对现阶段社会就业方向与形势的正确认知。除此之外,高校管理部门也应积极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例如,现在已有部分高校开办了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课程,其目的则是为了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塑造新时代的创业就业理念,同时也为让学生能够将自身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加以紧密结合。除理论学习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应特别注意时间,突出其在就业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并且各高校也可选择实践类课程开设,例如,创业者沙盘等皆能有效帮助高校学生对企业内生产运营情况进行模拟,并针对性训练其协作能力。

(五)协同构建创新平台,辅助大学生进行创业演练

各高校为确保创业教育足够全面,应将相关科研单位、学校与企业加以紧密结合,并以创新创业为基础建立一系列能够参与实践的专业体验基地,同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符的经济对接,促使其能够通过实际体验社会企业在生产运营中所真正面对的困难从而积累创业经验。此外,挑战杯的设置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国家对于该项目投入了极大的经济扶持和高度重视后,为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高质量平台。这对加强大学生团队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并且对促进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工作主动性、抗压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需求感知力,使学生未来发展更为全面,并积极承担岗位职责,而为尽快实现这一系列教育目标,地方高校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的有机融合、并以各项专业课程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潜能全面发挥。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