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文物保存病害原因与保护措施分析
2022-11-23宋莉洁
宋莉洁
河北博物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随着文化消费渐成潮流,长假期间逛博物馆看文物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民众休闲度假的优选项目之一。尤其是近年来与文物保护相关的视频、文娱节目不断推陈出新,曾经遥远又专业的文保工作在影像中慢慢褪去神秘面纱,成为普通人能够近距离欣赏的艺术活动。不过千百年时间流逝带给文物的不仅是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也有与日俱增的脆弱与不稳定性。特别是众多纸质文物往往在常人肉眼难见之处正遭受着各种病害损伤,因而纸质文物也成为文物保护领域亟需格外关注和重视的工作重点。
一、纸质文物保存病害原因
(一)环境因素影响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专门有一章涉及修复古籍善本的内容。影片中历经漫长时间考验保存至今的纸质文物不仅颜色泛黄,纸张硬、脆,而且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点、破洞或缺损。而这些所谓的历史印记其实就是纸质文物最为常见的病害影响[1]。
比如霉菌。霉菌是真菌的一种,在环境温湿度达到一定条件后,这种微生物快速繁殖,只需两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产生近10%的草酸。而草酸正是造成纸张发黄的元凶。不仅如此,由于霉菌快速繁殖的同时会析出有机酸,当与文物纸张原有酸性成分叠加后,纸质文物就会发生一种名为“酸老化”的变化,这就是纸质文物变脆的原因。而霉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色物质则会让纸张出现大小不一的斑点,也就是俗称的霉点。以上都是霉菌污染纸质文物后容易出现的几种典型病害问题。
又如太阳光照。太阳光是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共同组成的能量波束,人类肉眼能见的是可见光,肉眼无法看见的不可见光,又分为紫外线与红外线。其中紫外线就是最易让纸质文物出现褪色问题的病害诱因。不仅如此,太阳光照强烈的时候,纸质文物会同时受到热辐射、氧化、降解三种负面影响,其后果就是纸张变硬、变脆、发黄、褪色等问题先后出现[2]。
再如虫害。制作纸张的原材料有木、竹、藤、草等各种植物,因此成型后的纸张是纤维和植物蛋白的集合体。自然界存在大量依赖植物维生的昆虫,尽管纸张是植物原材料经过再加工后的成品,但其中的纤维素和植物蛋白依然足够供养诸如书虱等害虫存活。而这些蛀虫不仅会将纸张蛀出各种孔洞,严重时也会让纸质文物完全分解、碎裂。因此虫害也是纸质文物保存过程中典型的病害原因之一。
还有一种普遍存在却最容易被忽视的不良环境因素就是有害气体。前面已经提到,霉菌大量繁殖造成的“酸老化”问题对纸质文物保存是极其不利的,然而空气中过量硫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引发的酸老化程度并不亚于霉菌。换言之,周围环境中有害气体体量同样是左右纸质文物保存与保护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相较于其他肉眼可见的因素,有害气体往往是纸质文物保护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对大量传统水墨书画文物而言,过量有害气体常常会造成墨迹显著褪色,严重时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
而与有害气体同样属于不可见因素的粉尘也是纸质文物保存与保护的一大“杀手”。粉尘的来源多种多样,防不胜防。不仅是前往博物馆欣赏文物的游客会将外部环境中各种细小粉尘带入馆内,包括博物馆馆员在内的工作人员也常在无意中成为粉尘携带者,部分粉尘一旦落在纸质文物上就会牢牢吸附于纸张表面,一旦这些文物被反复翻阅、整理,粉尘就会起到增大摩擦力的负面作用。久而久之,纸质文物便可能起毛乃至穿孔,倘若粉尘同时附着了霉菌,这些病害便会因为聚合而产生更多相互叠加的负面影响[3]。
从这一角度看,肉眼不可见的环境因素恰恰是当前和未来纸质文物保存与保护工作中迫切需要重点关注和强化的环节。
(二)文物本身问题
中国传统纸质书画往往需要经历装裱才能最终成为作品。欣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时,有关古籍修复段落中就出现了洒水、揭裱、上墙等一系列与水密切相关的操作步骤,而水与纸张相遇时产生的化学反应中,氢键的断裂与连接就是让纸张强度不断变化的“钥匙”,利用这一化学特性进行古籍修复则是传承千百年的工匠技艺。不过,每一次化合反应改变纸张强度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纸张原有的酸碱成分,一些物质的流失与另一些物质的加入其实都是对纸张耐折性、硬度等的破坏。因此,仅就文物本身来说,制作、使用、修复等各种活动都会对纸张产生磨损,这也是产生纸质文物保护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纸质文物保护常见问题
(一)管理思想陈旧
现代文物保护工作特别强调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修旧如旧,也就是利用各种手段修复文物以延长其寿命,但又要让外行人难以察觉文物经历了修复过程。要完成如此高难度的任务,延续古法至关重要,这也是文物修复团队坚持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因所在。然而,时代飞速发展到今天,延续古法也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倘若一味固守古法毫不变通,则古法传承也有可能演变为凭经验办事的陈旧套路[4]。
尤其是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思想意识层面,安于传统模式、“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思想显然并不符合时代要求。比如故宫文物修复团队在古法修复的基础上也增加了显微拍摄、激光扫描等高新科技辅助手段,相比之下,个别文保单位相对陈旧的管理思想其实是制约纸质文物保护工作提质增效的根本原因。
(二)局部性、片面性问题依然存在
正如前面提到各种不可见病害对纸质文物的不利影响,个别博物馆在保存和保护纸质文物时还存在局部性和片面性问题。即针对纸质文物的保存和保护停留在相对粗放、粗浅的程度,往往只关注到司空见惯的常见问题,但相对隐晦、不常见的情况则易被忽略而随意放过。
以有害气体和粉尘为例,这些自然状态下随时存在且被绝大多数人熟视无睹的环境因素一般不会对正常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然而对历史悠久的纸质文物却具有不容忽视的杀伤力。但个别博物馆恰恰不曾意识到这些非典型环节,只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完成规定动作就万事大吉。比如只着眼于博物馆内部环境的整洁度与干湿度等要素,导致各种危害文物保护的负面因素源源不断、禁而不止[5]。
三、纸质文物保护优化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制度供给
文物保护工作面对的是历经时间考验的珍贵文物,继承优秀传统技法固然是修旧如旧的好办法,但是管理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让文物保护得到现代高新科技的大力支持,才能以更加多元、立体的视角探索更具时代特色、更加优质高效的文保路线。因此,新时代纸质文物的保护需要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制度供给。
比如应结合文物保护实际情况构建更加全面、详尽的管理制度,尤其需要在传统管理机制基础上积极探索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模式。长期以来,不少文保单位习惯于一成不变的管理策略,虽然凭经验办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纸质文物保护的常见问题,然而不少老办法也存在相对粗放、随意的缺陷。特别是在越来越多老一辈文保人相继离开工作岗位后,缺乏标准化和精细化的制度,便难以发挥出指导年轻文保人系统性工作的作用。尽快完善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不仅是纸质文物保护的根本保障,而且有助于全面夯实文物保护工作基础,使每代文保人都能沿着科学、正确、精益求精的路线快速成长[6]。
又如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快构建递进式、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更新机制。即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各种变化,纸质文物保存和保护难免遭遇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管理单位在管理制度、形式、内容、流程等各方面保持弹性优化机制。例如,随着家具制作技术与材料的现代化发展,部分现代家具生产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诸如甲醛等有害气体。虽然国家标准体系中对此有严格规定,但日常使用和文物保护的目的、需求、特点并不相同。因此,包括博物馆在内的管理机构需要对这些新情况保持关注,及时采取监测、检验等多种手段防止文物受损、提高文保水平。
(二)坚持科学管理,创造良好保护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工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持续递增,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不力、全球升温的态势无法根本遏制、极端天气发生频率日渐增加等,各种负面影响都在加剧环境的恶化,而这些变化不可避免传导至文物保护领域。仅以今年为例,夏季降水超过历史同期的情况在各地轮番上演,进入秋季后又要开始面对秋汛的严峻考验。温度与湿度异乎寻常的变化必然给不同地区文物保护造成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而纸质文物相对脆弱的现实情况更加需要文保单位坚持科学管理,为进一步优化纸质文物保护创造良好保护环境[7]。
另外,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与客观现实,需要科学、适度、循序渐进地拓展文物保护的范围、提高纸质文物保存与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在早期开展纸质文物保存与保护工作时,受到物质基础、技术手段、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各方面限制,文保工作不得不局限在博物馆内部狭窄的区域中。而随着文保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先进技术手段推陈出新,以及更多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博物馆应适时考虑拓展博物馆及其周边环境的改造、优化和升级。须从根源上杜绝影响纸质文物保存和保护的各种负面因素,为博物馆营造一个更加健康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好博物馆周边区域的环境保护,使更大范围内的自然空间大幅提高清洁度、维持适宜的干湿度,这是从根本上提高纸质文物保护水平的重要举措。
(三)提升文物修复与保护的系统性、规范性
除了对外部客观环境加强管理外,针对文物本身做好修复与保护同样是纸质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提升文物修复与保护的系统性、规范性不仅是为延长纸质文物寿命,也有助于促进文保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比如及时对存在霉菌污染的纸张进行除霉处理,对已逐渐脆化的纸张及时加固,对有需要的珍贵纸质文物进行低氧化处理等。
另外,还应特别针对文保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与行为进行强化培训。这是由于随着时间推移,即使工作时间较长、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有可能逐渐滋生出随意性、自满心,导致工作中有所懈怠、随心所欲。而这种思想观念上的轻视与疏忽恰恰是导致重大文保责任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包括博物馆在内的管理单位不仅需要对刚刚入职的年轻文保人开展系统性保存、规范化保护的教育,也要对已经工作有一定年限的老员工保持一以贯之的教育培训,使全体工作人员始终对纸质文物保护工作充满敬畏心、崇敬意。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使系统性、规范化管理成为一种潜意识[8]。
最后,要在不同区域间形成相互学习借鉴的联动机制。纸质文物保存与保护常会随着时代与技术发展而有所优化,但不同地区间可能存在时间先后差距,通过联动机制加强交流互动有助于相对落后地区及时了解和掌握更加先进的经验或技巧,这也是进一步提高文物修复与保护系统性、规范性的有益举措。
四、结束语
纸质文物保存遭遇病害并不仅仅是现代人面临的文保难题,而是自有纸张以来便始终存在于古今中外文物保护领域的常态化问题。造成病害的原因多种多样,无论是有机质载体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腐化、消散,还是自然环境中大量微生物、细菌等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的快速繁殖,抑或是日复一日的太阳光照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纸质文物的健康,这也是每一代文保人都需要正视的客观现实。不过,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正在不断突破传统模式下无法解决的瓶颈,各种软硬件层面的措施,让纸质文物的保护工作更加游刃有余。然而一切技术手段的使用离不开系统性管理思想的指导,只有在工作观念上始终坚持科学原则,坚守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模式,纸质文物保护才能形成更加全面、详尽的规范体系。这不仅是推动纸质文物保护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形势下加快文保工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